激励伦理论文-肖祥

激励伦理论文-肖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励伦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新中国70年,精神激励

激励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肖祥[1](2019)在《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期许、问题与理路——新中国70年精神激励的伦理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基本实现了伦理"制度秩序"和"心灵(心理)秩序"的建构,而如何建构伦理"精神秩序"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观照"伦理现实"以协调伦理与道德的矛盾、眷注"现实的人"以化解人之目的与工具的悖论、建造"真实集体"以消弭现代性群己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的价值期许。当前,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如何实现问题意识、思维方式和理论主题的"伦理转换",要解决的现实难题是如何对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道德问题挑战。为此,建构面向未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的基本理路是:直面伦理与道德的矛盾,构筑实践伦理精神;直面人之目的与工具的悖论,构筑仁爱伦理精神;直面现代性群己矛盾,构筑责任伦理精神。(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于兰亦[2](2019)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伦理和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是基于临床器官移植需求与可供移植器官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而提出的一系列社会建制。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可以概括为经济激励、权利激励(优先权激励)和精神激励。目前争议主要集中在涉及经济因素的激励形式,包括直接经济激励和间接经济激励。现今大多数国际组织政策和指导文件中明确禁止给予任何形式的直接或变相经济支付;而间接经济激励是否可以得到伦理学辩护,学者们意见不一,取决于具体激励形式是否构成一种变相的支付或不正当利诱。本文首先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相关术语进行辨析,以避免出现概念混乱和逻辑错误问题,着重研究和讨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的伦理和政策问题。结合目前该问题涉及的主要伦理争议,伦理问题归纳为:自主性、有效性、动机兼容性以及社会公正四个方面。其中,自主性一节讨论了对激励产生的不正当利诱的担忧,分析了有关自主权最大化的争议。有效性一节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和实验分析对激励的有效性进行思考,提出公众意愿和公众接受度对于激励干预效果至关重要。动机兼容性一节将基于对利他主义、混合动机以及礼物关系与奖励的讨论,试图探索具体的、可接受的激励范式。社会公正一节主要讨论激励对于社会公平的影响,提出关注贫富差距问题以及对脆弱群体的保护。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问题主要涉及医疗欠费、人道救助(困难救助)与经济补偿、经济激励的界定和区分,提出直接或变相的经济激励形式应明确禁止,医疗欠费和困难救助在器官捐献实践中须有准确界定,注意区分医疗费用、人道救助与经济激励在器官捐献实践中的边界问题,特别是激励干预措施与医疗救助行为以及民政体系中人道主义救助制度的区分;其次,考虑到一定形式且限定金额的间接经济激励在器官捐献实践中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有效提高捐献率,政策的制定应最大限度避免社会不公平以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剧。此外,基于我国国情以及国家殡葬改革制度,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基本丧葬费用的支付在我国实践中具有合理性和可辩护性,但须在政策上加以规范。最后,针对学术研究讨论和医学实践管理中存在的伦理和政策问题,构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研究的伦理学框架,并从政策制定、术语使用、器官利用率、公信力及公众意愿等方面提出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的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17)

袁燕婷[3](2018)在《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是一项伟大的道德事业。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教育激励作为一种常规化有效化的教育手段,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但目前对教育激励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视域,缺乏伦理学维度的思考。教育激励要在伦理限度内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教育内在的伦理要求。一、教育激励的伦理意蕴在伦理学视域下,教育激励包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道德(本文来源于《教育伦理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袁燕婷[4](2018)在《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本身是一项具有伦理特性的道德事业,教育激励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式、手段和过程,天然地具有伦理的使命。它在引导受教育者成长成才,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侵入教育领域,造成现实教育激励实践存在着伦理困境,从而影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符合伦理适度的教育激励作指导。基于此,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探析教育激励的伦理意蕴,通过分析目前教育激励存在的伦理困境,探讨教育激励伦理适度的方式方法,以构建教育激励伦理适度的实践路径。本文的撰写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综合研究法等,对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展开深入系统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关于教育激励的研究现状、界定“教育激励”与“伦理限度”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阐述教育激励的伦理意蕴,从教育激励是道德激励这一视角切入,探析教育激励的伦理本质、伦理特征以及与道德激励的统一,分析了教育激励特有的道德效应和道德意义。第叁部分立足于现实教育激励实践,分析了教育激励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伦理过度与伦理不及这两大伦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激励的功利过度和道义过度、教育激励的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伦理不及。第四部分探讨教育激励的伦理适度,实现教育激励的道义与功利平衡、教育激励的进取与协调并重、教育激励的伦理与心理统一、教育激励的时间与空间协调。第五部分构建教育激励伦理适度的实践路径,坚持以凡圣相济追求教育激励目标的伦理适度,以身心平衡追求教育激励内容的伦理适度,以宽严并举追求教育激励方式的伦理适度,以远近相宜追求教育激励过程的伦理适度。从伦理的视角探讨教育激励,是为了教育激励在实践中更好地符合伦理适度要求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和实践建议,旨在提高教育激励的伦理性和实效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卫国[5](2018)在《我国人体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的伦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器官捐献的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无偿捐献模式和有偿捐献模式。当前,无偿捐献模式很难调动人们死后捐献器官的积极性,无法缓解供体器官的巨大缺口。面对供体器官来源紧缺的现实,有人提出有偿的市场收购模式。但研究发现,如果按市场供需规律来调控人体器官捐献,不仅容易被市场控制,还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道德风险。本文在综合无偿捐献模式利他主义动机和有偿捐献模式有利于增加可用器官数量、挽救更多人生命的良好效果的基础上,提出把“善”的动机与良好效果相结合的人体器官捐献激励机制。人体器官的激励机制是在供受者双方之间介入第叁方非营利组织,给予供者或其家属补偿,弥补因捐献行为所受到的损失,还可以给予供者或其亲属精神、心理、制度上的激励。当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在伦理和法律的合理性之疑虑的困扰下,区域性的激励机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作为高精尖的生命科技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由于器官供给不足,此技术在我国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因此,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都急需探讨增加供体器官的有效路径。本文除了前言和结语,正文共六个部分。前言介绍了人体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人体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的内涵,界定了捐献激励机制的概念,激励机制的作用对象是死体供者和活体供者,比较了人体器官捐献激励机制与无偿捐献模式、有偿捐献模式的演变与区别。第二部分介绍了人体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叁部分提出了人体器官捐献物质激励的伦理争议,包括是否有损人格尊严,是否会诱发器官交易,是否影响人体器官公平分配。第四部分分析了该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必要性包括弥补供需缺口、遏制人体器官非法流通、维护供者利益,可行性包括捐献激励机制更容易提高家庭本位下的捐献热情、更容易使捐献理念转化为行动、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人体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的伦理原则,如精神激励为主原则、无偿原则、公正原则、义利统一原则。第六部分试着构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激励机制,包括道德保障、心理支持、制度保障、社会支持、普及人体器官捐献知识、提升公民对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的信任、构建筹资平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咏春[6](2017)在《运用关怀伦理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之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当代着名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提及,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一个人的最基本需要。笔者认为,学校作为社会缩影,包括师生、生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相关怀。同时,还应包含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怀,但实际工作中这种关怀往往被双方"命令"与"被命令""执行"与"被执行"等替代。若在学校中,缺失了管理者与教师间的关怀常态,那么可以想象,长期身处这样的环境,教师的职业倦怠(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7年35期)

唐旭[7](2017)在《当代我国高校教师学术激励机制的伦理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校目前的学术激励机制并非合乎伦理的,缺乏对教师需求的分析,忽视个体的差异与成长性需求;形式固化单一,缺乏差异和弹性;激励方案设计重物质因素,忽略精神关注;措施刚性凸显,柔性缺失;学术评价体系未完全建立。并且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资源与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新一轮的人才争夺已成为高校间竞争的主题,只有在管理上以人为本,重视教师的需要和利益,尊重人、关心人,创造和谐的学术氛围才能更好的留住人才,凝聚人才。正因为这样我国高校教师学术激励机制必须加快脚步走向伦理化,用伦理的眼光审视学术激励机制,对其合理性进行判别,既可以分析学术激励机制的价值取向和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如何有效的无缝对接,又可以探讨学术激励中的伦理关怀如何实施以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等。从而建立一整套符合伦理的、有利于培养教师学术忠诚的激励机制,是高校培养教师,促进学术创新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教师的学术激励机制进行审视,首先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激励机制价值取向进行历史梳理,在此基础上再对目前以利益为导向的学术激励机制进行伦理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从强化高校组织的责任伦理、培育学术研究天职观念、加强学术研究活动的伦理审查和对教师进行伦理关怀四个方面阐述健全学术激励机制的伦理途径。(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6)

叶穗冰[8](2017)在《论组织伦理中的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信任激励应当建立在严格监督的基础上,信任激励能够提高严格监督的绩效、补偿严格监督的不足。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下实现统一。这种统一在现代社会体现为制度型信任与伦理监督。(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期刊2017年01期)

张家雯,王凯[9](2016)在《激励、共享和引导:澳大利亚教师伦理规范建设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伦理规范建设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维度。通过对澳大利亚各州和领地的伦理规范的分析,发现澳大利亚教师伦理规范凸显出叁个方面的建设取向:强调伦理规范的激励性,共享正直、尊重和责任等核心价值,采取引导的方式帮助教师澄清伦理价值,推动伦理规范在实践中的运用。我国教师伦理规范建设可以对其进行借鉴,着力于合理设置规范的层次,强化规范的叁重作用;突出伦理规范的核心价值,加强专业的内在认同;明确伦理规范的专业特性,界定专业伦理边界;强化规范在实践中的具体指导,推动专业道德实践。(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论坛》期刊2016年05期)

张得才,龙春阳,王历荣[10](2015)在《高校科研激励政策设计原则的偏差及伦理化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理论研究层面归纳了高校科研激励政策在指导原则构架方面存在的偏差,提出了伦理化改进方向。继而,结合高校科研激励政策实践,从制度伦理的基本范畴出发,反思了高校科研激励政策设计原则在德性、秩序、公平、自由、效益、效率、人本等方面的偏差及改进思路。(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激励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是基于临床器官移植需求与可供移植器官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而提出的一系列社会建制。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可以概括为经济激励、权利激励(优先权激励)和精神激励。目前争议主要集中在涉及经济因素的激励形式,包括直接经济激励和间接经济激励。现今大多数国际组织政策和指导文件中明确禁止给予任何形式的直接或变相经济支付;而间接经济激励是否可以得到伦理学辩护,学者们意见不一,取决于具体激励形式是否构成一种变相的支付或不正当利诱。本文首先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相关术语进行辨析,以避免出现概念混乱和逻辑错误问题,着重研究和讨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的伦理和政策问题。结合目前该问题涉及的主要伦理争议,伦理问题归纳为:自主性、有效性、动机兼容性以及社会公正四个方面。其中,自主性一节讨论了对激励产生的不正当利诱的担忧,分析了有关自主权最大化的争议。有效性一节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和实验分析对激励的有效性进行思考,提出公众意愿和公众接受度对于激励干预效果至关重要。动机兼容性一节将基于对利他主义、混合动机以及礼物关系与奖励的讨论,试图探索具体的、可接受的激励范式。社会公正一节主要讨论激励对于社会公平的影响,提出关注贫富差距问题以及对脆弱群体的保护。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政策问题主要涉及医疗欠费、人道救助(困难救助)与经济补偿、经济激励的界定和区分,提出直接或变相的经济激励形式应明确禁止,医疗欠费和困难救助在器官捐献实践中须有准确界定,注意区分医疗费用、人道救助与经济激励在器官捐献实践中的边界问题,特别是激励干预措施与医疗救助行为以及民政体系中人道主义救助制度的区分;其次,考虑到一定形式且限定金额的间接经济激励在器官捐献实践中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有效提高捐献率,政策的制定应最大限度避免社会不公平以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剧。此外,基于我国国情以及国家殡葬改革制度,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基本丧葬费用的支付在我国实践中具有合理性和可辩护性,但须在政策上加以规范。最后,针对学术研究讨论和医学实践管理中存在的伦理和政策问题,构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研究的伦理学框架,并从政策制定、术语使用、器官利用率、公信力及公众意愿等方面提出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的管理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励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1].肖祥.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期许、问题与理路——新中国70年精神激励的伦理逻辑[J].天津社会科学.2019

[2].于兰亦.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激励:伦理和政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3].袁燕婷.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J].教育伦理研究.2018

[4].袁燕婷.教育激励的伦理限度[D].广州大学.2018

[5].王卫国.我国人体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的伦理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

[6].王咏春.运用关怀伦理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之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7

[7].唐旭.当代我国高校教师学术激励机制的伦理审视[D].湖南工业大学.2017

[8].叶穗冰.论组织伦理中的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7

[9].张家雯,王凯.激励、共享和引导:澳大利亚教师伦理规范建设取向[J].教师教育论坛.2016

[10].张得才,龙春阳,王历荣.高校科研激励政策设计原则的偏差及伦理化改进[J].嘉兴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激励伦理论文-肖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