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设计论文-盛能军,马玉会,汪正兴,李荣庆

阻尼器设计论文-盛能军,马玉会,汪正兴,李荣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阻尼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悬索桥,吊索,摆式杠杆阻尼器,阻尼对数衰减率

阻尼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盛能军,马玉会,汪正兴,李荣庆[1](2019)在《大跨度悬索桥吊索外置式阻尼器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大跨度悬索桥吊索在外部激励下的风致振动问题,以南沙大桥为背景,提出一种基于杠杆放大原理附加模态阻尼比的吊索外置摆式杠杆阻尼器。针对大桥80 m以上典型风致振动的长、中、短吊索,理论分析阻尼器减振效果;以大沙水道桥92号吊索为对象,开展减振性能试验和防撞击模型试验;对大桥80 m以上吊索布置摆式杠杆阻尼器。结果表明:长、中和短吊索前25阶振动理论阻尼对数衰减率δ>0.03;实测减振后的吊索振动加速度幅值降至减振前的1/40;防撞栏杆立柱发生较大变形对吊索和主梁结构安全影响很小;该摆式杠杆阻尼器减振效果明显,能够解决吊索的风致振动问题。(本文来源于《桥梁建设》期刊2019年S1期)

陈小妹,方圣恩[2](2019)在《装配式框架结构用易更换软钢阻尼器设计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用于装配式框架结构振动控制的易更换软钢阻尼器(RMSD)。首先介绍RMSD阻尼器的构造及耗能机制,然后通过ABAQUS有限元数值仿真模拟RMSD阻尼器在单调加载和不同位移幅值的循环往复加载情况下的耗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RMSD阻尼器初始刚度大,滞回曲线饱满且稳定,在小震、大震作用下均表现出良好的塑性耗能能力。(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9-10-18)

强鹭升,王均山,陈超,王福飞[3](2019)在《基于超声作用的磁流变液阻尼器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小磁流变液阻尼器(MRD)零磁场时的角动量损耗,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声场作用的磁流变液阻尼器。该阻尼器内置盘型超声振子辐射超声场,可以减小阻尼器零场阻尼力矩。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超声振子动力学分析和阻尼器磁路仿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超声振子的输出性能。基于Bingham模型得到了阻尼器的力矩模型。在高速地面负载实验台上进行了阻尼器输出性能测试和超声场调节零场阻尼实验,结果证明超声场可明显减小该阻尼器零场阻尼。(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9年14期)

宋明波,廖明夫,王四季[4](2019)在《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设计及减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将折反式鼠笼与压电陶瓷结合应用的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并进行了减振试验研究。介绍了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对转子系统的减振机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该阻尼器使用压电陶瓷为作动机构,尺寸小、结构紧凑、可以方便施加控制;并将所设计的阻尼器安装于转子试验台对其减振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中首次实测了动、静摩擦片压紧力。结果表明,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对转子系统的振动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转子经过临界转速时的振动峰值减小70%以上,实测最佳压紧力为35~50 N。(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4期)

杜红霞[5](2019)在《形状记忆合金-弧面摩擦复合阻尼器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兼具自复位、变摩擦和高耗能于一体的新型形状记忆合金-弧面摩擦复合阻尼器,该阻尼器由形状记忆合金复位装置和变摩擦耗能装置两部分组成。基于Brinson模型和摩擦学建立了该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并利用Simulink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恢复力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该阻尼器的力学性能;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加,阻尼器的耗能能力逐渐增大,加载频率对其耗能能力影响不大,在建筑结构中能够保持稳定的耗能特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9年02期)

李杰飞[6](2019)在《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阻尼器设计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被引入到土木工程领域以来,研究者们就针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提出了多种减震控制方法。半主动控制因具有低耗能、效率高、易维护和效果明显等优点,逐渐成为建筑结构减震控制领域新的发展方向之一。磁流变弹性体材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可以很好地实现半主动控制技术的新型智能材料,其刚度可随着外加磁场的变化而连续快速的变化,同时又克服了磁流变液中磁性颗粒易沉降、磨损率高和不稳定等缺点,应用前景非常可观。本文围绕磁流变弹性体展开研究,从样品制备和力学性能测试入手,设计了一款可用于建筑结构减震控制的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挤压式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工作性能的需要,结合现有试验材料和试验条件,以硅橡胶为基体材料、羰基铁粉为导磁颗粒、硅油为添加剂,在有场条件下制备出了磁流变弹性体,并对其进行了压缩模式下的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外加磁感应强度为800mT时,磁流变弹性体的相对磁流变效应为92.94%。(2)从微观物理模型的角度出发,理论分析了磁流变弹性体的磁致压缩模量和磁致压缩力随磁感应强度增大而增大的原因,并结合一般粘弹性材料的力学模型,建立了磁流变弹性体的宏观力学模型,通过与试验数据拟合,得出了磁流变弹性体的磁致压缩模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式为:E=1.9583B~3-4.0982B~2+4.1977B+1.87。(3)自主设计了一款刚度可变的挤压式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根据磁路设计的基本原理对阻尼器的磁路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励磁线圈上缠绕1400匝铜芯直径为0.55mm的漆包线时,通入2A的直流电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完全可以满足磁流变弹性体的工作需求。并对阻尼器的磁路做了磁饱和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磁路的有效性和合理性。(4)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自主设计的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中的磁路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在励磁线圈中以电流密度的形式施加2A的电流时,作用于磁流变弹性体的磁感应强度为0.91T,完全可以满足设计阻尼器时要求的0.8T,证明阻尼器中的磁流变弹性体能够发挥最大的磁流变效应。(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郑辉[7](2019)在《预制装配式结构软钢阻尼器设计及性能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二次浇筑混凝土接缝问题,使得各预制构件连接的整体性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较差,进而导致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较差,限制了该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及高烈度地区的应用。为了提高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针对预制构件的连接相对薄弱这一特殊问题,结合软钢耗能性能优良的特点,提出应用于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以及应用于剪力墙结构的连梁软钢阻尼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连接相对薄弱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为了提高材料的耗能利用率,对耗能元件进行形状优化设计得到全域屈服型耗能元件,并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不同构造的全域屈服型耗能元件及梁柱节点阻尼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外部荷载的作用下,全域屈服型耗能元件在其预设耗能段上各截面同时达到屈服,当荷载逐步增大时,各截面内部的屈服区域逐步增大,直至各截面达到全截面屈服的耗能状态,提高了材料的耗能利用率;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饱满,耗能性能优良,其耗能能力与全域屈服型耗能元件的尺寸及其布置位置有关;在进行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设计时,只需按给定的理论设计公式,通过相关参数的调整,即可达到设计要求。(2)为了提高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全域屈服型耗能元件,提出了一种安装在剪力墙连梁中部的连梁软钢阻尼器,并对不同构造的连梁软钢阻尼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梁软钢阻尼器的力-位移滞回曲线饱满,耗能性能优良,耗能能力强;其耗能能力随着全域屈服型耗能元件个数的增多而增大,但是与耗能元件的位置及排列方式无关;可以根据单个全域屈服型耗能元件的性能参数,采用组合迭加的方式来计算出连梁软钢阻尼器的性能参数。(3)为了研究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各项性能的影响,通过ABAQUS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以及设置了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改变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破坏模式,使得节点的破坏尽量远离梁柱连接相对薄弱的混凝土后浇区域及节点核心区,使得结构达到了“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要求;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有效地提高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延性、抗侧刚度及耗能能力。(4)为了研究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及设置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梁柱节点软钢阻尼器使得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减小,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6)

邓智,邓雪松,周云,曾一凡[8](2019)在《双曲型钢管铅阻尼器设计参数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双曲型钢管铅阻尼器,设计了39组阻尼器模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不同削弱比、高径比、钢管内径、过渡段高度、连接段高度和端板嵌入深度等对双曲型钢管铅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曲型钢管铅阻尼器的滞回曲线饱满且对称,等效阻尼比稳定在0.4~0.5,具有稳定的耗能性能和良好的延性;随着削弱比的增大,初始刚度、屈服后刚度、屈服荷载、屈服位移和最大荷载均不断减小;随着高径比的增大,初始刚度、屈服荷载和最大荷载均逐渐减小,屈服位移逐渐增大;随着钢管内径的增大,初始刚度、屈服后刚度、屈服荷载和最大荷载增大,屈服位移减小;随着嵌入深度的增加,端板应力变小;随着过渡段、连接段高度的增加,双曲型钢管铅阻尼器耗能段中部和端部应力逐渐增大,耗能段中部塑性变形均逐渐增大。建议削弱比取0.30~0.50,高径比取1.7~2.2;钢管内径优先取较大值且不宜小于130 mm;过渡段高度取20~40 mm;连接段高度取10~20 mm,嵌入深度12~15 mm。(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毕凤荣,曹荣康,Xu,Wang,马腾[9](2019)在《基于MRE的变刚度变阻尼减振器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磁流变弹性体材料的变刚度及变阻尼特性,将其成功应用于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研究中。设计专用磁场发生夹具,制备了具有良好磁流变效应的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参数进行测试;根据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在挤压工作模式和剪切工作模式的特性,设计了刚度、阻尼均可变化的减振器,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设计方案进行电磁场仿真分析;试制减振器原理样机,在INSTRON万能拉压试验机上,测试其在不同磁感应强度下的变刚度变阻尼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模拟半主动控制策略下其动刚度变化最大可达55.4%,阻尼变化可达214.3%,证明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3期)

邵浩,杨明飞,王辛,朱克川[10](2019)在《特定限位U型软钢阻尼器设计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特定限位U型软钢阻尼器,并以该阻尼器为单元设计了一种耗能装置,可在消能支撑、消能连接中使用,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缺少对U型软钢阻尼器屈曲失稳的解决办法,更加贴近于工程实际。首先对该阻尼器的结构进行了设计,然后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不同厚度和不同宽度的U型软钢阻尼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各工况下该阻尼器的恢复力-位移滞回曲线。结果表明:本阻尼器力学性能良好,耗能强;其屈服前刚度随U型软钢板的厚度和宽度的增加而增大。经分析得出最大恢复力与位移荷载幅值的关系公式,且U型软钢板的厚较宽对阻尼器的出力影响更加明显。根据最大恢复力随U型软钢板的厚度及宽度变化的趋势,得到阻尼器力学模型计算公式,经验证,其效果良好。因此,在各类工程抗震结构中可依此计算公式选择相应尺寸的该阻尼器。(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9年01期)

阻尼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用于装配式框架结构振动控制的易更换软钢阻尼器(RMSD)。首先介绍RMSD阻尼器的构造及耗能机制,然后通过ABAQUS有限元数值仿真模拟RMSD阻尼器在单调加载和不同位移幅值的循环往复加载情况下的耗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RMSD阻尼器初始刚度大,滞回曲线饱满且稳定,在小震、大震作用下均表现出良好的塑性耗能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尼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盛能军,马玉会,汪正兴,李荣庆.大跨度悬索桥吊索外置式阻尼器设计与应用[J].桥梁建设.2019

[2].陈小妹,方圣恩.装配式框架结构用易更换软钢阻尼器设计及数值模拟[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9

[3].强鹭升,王均山,陈超,王福飞.基于超声作用的磁流变液阻尼器设计与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9

[4].宋明波,廖明夫,王四季.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设计及减振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5].杜红霞.形状记忆合金-弧面摩擦复合阻尼器设计与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9

[6].李杰飞.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阻尼器设计及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9

[7].郑辉.预制装配式结构软钢阻尼器设计及性能模拟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9

[8].邓智,邓雪松,周云,曾一凡.双曲型钢管铅阻尼器设计参数分析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9].毕凤荣,曹荣康,Xu,Wang,马腾.基于MRE的变刚度变阻尼减振器设计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10].邵浩,杨明飞,王辛,朱克川.特定限位U型软钢阻尼器设计与数值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9

标签:;  ;  ;  ;  

阻尼器设计论文-盛能军,马玉会,汪正兴,李荣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