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继论文-张顺外,魏琪

多中继论文-张顺外,魏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中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编码协作,联合校验矩阵,最大公约数定理

多中继论文文献综述

张顺外,魏琪[1](2019)在《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准循环LDPC码的联合设计与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多信源多中继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编码协作系统编码复杂度高、编码时延长的问题,该文引入一种特殊结构的LDPC码—基于生成矩阵的准循环LDPC码(QC-LDPC)码。该类码结合了QC-LDPC码与基于生成矩阵LDPC (G-LDPC)码的特点,可直接实现完全并行编码,极大地降低了中继节点的编码时延及编码复杂度。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对应于信源节点和中继节点采用的QC-LDPC码的联合校验矩阵,并基于最大公约数(GCD)定理联合设计该矩阵以消除其所有围长为4, 6(girth-4, girth-6)的短环。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该系统的误码率(BER)性能优于相应的点对点系统。仿真结果还表明,与采用显式算法构造QC-LDPC码或一般构造QC-LDPC码的协作系统相比,采用联合设计QC-LDPC码的系统均可获得更高的编码增益。(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亢凯,侯信宇,左志平,费迎军[2](2019)在《多中继模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传输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的发展,其供电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柱上设备来说,除了实时感应取能技术外,还需要进行中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针对多中继模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利用互感耦合理论对其进行建模分析。结合仿真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负载电阻对系统传输效率的影响规律,为多中继模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设计了试验系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9年17期)

马占营[3](2019)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多中继选择功率分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大数据量的传输,增大传感器节点之间传输的吞吐量,结合协作通信中的能量与信道状态2个特性,设计了多中继的选择功率分配算法。该算法将信道系数最大的节点作为第1中继,然后通过分析剩余节点的信道系数和能量选择第2个中继,最后调节功率控制因子分配2个中继的发射功率得到多中继链路的最大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在总功率相同情况下多中继的最大吞吐量高于单中继的吞吐量。(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贾英林[4](2019)在《多用户多中继无线携能通信系统性能优化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数量和无线网络规模迅速增加。无线携能通信技术(SWIPT)利用电磁波既含有能量又包含信息的特性,使接收机可同时进行能量收集和信息解码,为解决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能量受限、资源短缺等问题提供了有限解决方案。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在无线链路的两端都是用多根天线,有效提高信道容量和频谱效率,改善系统性能,在目前和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SWIPT技术应用于MIMO中继通信网络中,研究了基于多用户多中继的SWIPT系统的预编码及接收机的联合优化,提高系统性能。考虑一个由单个源节点、多个中继节点和多个目的节点的两跳的中继通信网络,中继节点工作于全双工模式并考虑接收天线的共道干扰问题。首先,采用基于信息状态两步的中继用户选择方案:源-中继链路选择,中继-目的端链路选择,以此选择源-中继-目的端链路进行信号传递。对于已选的通信链路链路,以最小化接收端均方误差(MSE)建立优化问题,基于原问题的非凸性,提出基于连续凸近似(SCA)的迭代优化算法,同时为降低优化问题求解复杂度,提出基于拉格朗日和KKT条件的迭代优化算法,对两种算法进行理论证明与求解分析。最后,使用Matlab平台对提出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以算法的迭代收敛图验证算法的收敛性,以MSE随信噪比(SNR)的变化曲线,比较两种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在迭代30次内均能较快收敛,基于SCA的迭代算法的MSE性能优于低复杂度算法,同时系统MES性能随天线数增加而提升。(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4)

任婷洁,李光球,程英[5](2019)在《多中继与多用户选择的中继系统安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使用多中继选择与多用户选择的放大转发(AF)中继系统的物理层安全性能,推导了其在瑞利衰落信道上和联合发送天线选择/接收最大比合并天线分集下的非零安全容量概率和安全中断概率的精确表达式以及在高信噪比下的渐近安全中断概率解析表达式。AF中继系统的非零安全容量概率和安全中断概率的数值计算和仿真结果相吻合,验证了以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其安全分集增益为源节点发射天线数、最优中继节点接收天线数、中继节点数的叁者乘积与最优中继节点发射天线数、最优用户接收天线数、用户数叁者乘积之间的最小值,且与窃听信道无关。(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刘通,刘宇[6](2019)在《多中继多用户网络中的功率分配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中继非再生中继网络中,节点间功率分配的不同会对系统容量造成影响。本文基于中继节点间的功率分配因子提出了一种功率分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此功率分配策略均能有效提高系统容量。(本文来源于《信息记录材料》期刊2019年06期)

张贺[7](2019)在《多中继协作无线网络中基于稀疏网络编码的传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编码允许中间节点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编码组合后再转发,相较于传统传输方式,链路单次传输可为下游节点提供更多有效信息,有效提高网络传输有效性。其中,随机线性网络已被证实为吞吐量最优的网络编码机制,但其只有在有限域足够大的情况下才能以高概率生成有效编码包,计算复杂度较高。另一方面,中继协作传输技术利用多节点间的分集增益,在扩大网络传输范围的同时提升无线网络传输可靠性。无线网络传输媒介具有广播特性,将中继协作通信与网络编码相结合,在提升网络传输有效性方面相得益彰。针对无线多播网络中随机线性网络编码计算复杂度较高,且网络传输性能易受反馈信息影响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随机线性网络编码的优先级调度方案(Priority Scheduling based on Adaptive Random Linear Network Coding,PSARLNC)。PSARLNC方案采用适合多播网络场景的自适应稀疏网络编码方案,降低了传统随机线性网络编码计算复杂度,同时综合考虑数据包剩余传输时隙,以及各中继节点根据接收情况构建各自解码概率值,确定调度优先级并完成转发。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减少对反馈信息的依赖,且在减小计算复杂度和降低对反馈信息依赖同时保证了较好的性能。针对多中继协作无线网络中稀疏网络编码稀疏度调整缺乏对网络状态的动态适应等问题,提出多中继网络中基于稀疏网络编码的线性密度调整方案(Linear Density Adjustment Scheme based on Spare Network Coding,LDAS-SNC)和多中继网络阶段密度调整方案(Phase Density Adjustment Scheme based on Spare Network Coding,PDAS-SNC),LDAS-SNC与PDAS-SNC均采用可调稀疏网络编码,在多中继网络传输过程中根据节点接收情况动态调整编码稀疏度,以渐进增加稀疏度的方式保证节点解码效率。仿真表明,PDAS-SNC虽然降低了随机线性网络编码的计算复杂度,但系统传输次数有所增加,且对系统吞吐量有一定影响。LDAS-SNC方案在降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保持了较好的系统吞吐量,能有效提升网络传输效率。(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5-25)

鲍军委,徐大专,张瑞丹,罗浩[8](2019)在《基于异构多中继网络的压缩转发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异构多中继压缩转发系统理论模型,其中继节点将模拟信号量化压缩成数字信号后,以不同功率经高斯信道发送给目的节点,目的节点经合并译码得到信源节点信息的估计值。然后对该种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高斯信源(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问题和香农信道容量理论推导出系统模型的表达式。最后结合总功率受限的情况,在信源节点与中继节点之间进行了功率分配,使得系统性能最优。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的信噪比性能优于同条件下的放大转发系统。(本文来源于《数据采集与处理》期刊2019年03期)

李立江[9](2019)在《基于磁谐振耦合的多中继多接收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的充电,其在充电安全性和灵活性上拥有巨大优势,特别是在一些智能设备和特种领域中运用十分广泛。早在特斯拉提出无线能量传输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领域,到现在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其中又以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最为广泛,因为其拥有较高传输效率的同时又兼顾了中等的传输距离,且功率能实现上千瓦的量级的优点。目前该技术的研究更多的还处在一对一输能系统的研究,一对多个接收端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系统的传输状态和重要参量的分析还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此外,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传输距离依然受线圈尺寸限制,在尺寸受限的条件下无法实现更远的传输距离和较高的效率,这也是该技术作为实际运用的难点问题。本文在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磁谐振耦合多中继多接收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进行研究并设计了多套系统,分别研究了传输系统的重要参量:传输功率,传输效率,以及它们随接收端数量和中继位置变化的情况的特性分析。设计了高效率的逆变电源、高效率的收发线圈,中继线圈,最佳阻抗匹配电路和多种整流稳压电路,在传输理论和系统设计上有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如下:一、提出低频磁谐振的输能系统,系统组成有别于6.78MHz和13.56MHz(ISM频段)输能系统,发射源采用逆变电源,能有效提高转换效率和发射功率,性能好成本低,对比了其性能优势。二、通过电路理论分析了磁谐振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通过HFSS和Maxwell提取各线圈参数和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在ADS软件中进行电路仿真,研究了系统的传输状态,包括频率特性,负载特性和距离特性。通过仿真和实验的反复优化,实现系统的最佳传输状态;对比了加入中继线圈后传输距离上的优势,研究了中继线圈轴向不同位置和横向不同位置对传输效率的影响。;针对于多接收端系统提出了接收端处于不同位置,不同负载,实现任意功率分配的电容调配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叁、本文研究了接收端串、并联谐振状态下最佳负载的变化规律并得出了一般化结论;提出了任意负载变换到系统最佳负载的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从多接收端电路理论出发,推导了各接收端接收功率及系统功率分配比的数学表达式,明确了影响参量,通过提取发射与各接收端的线圈耦合模型,进行电路仿真和电容匹配实现了不同接收端任意功率分配。四、本文研究设计了一款全桥逆变电源,工作频率为1KHz~1MHz,输出功率最大可达300W,可通过自制或外接信号发生器实现功率输出控制,转换效率超过95%;研制了两款不同功率级别的整流稳压电路,将发射源、传输线圈、接收电路组合在冰箱中搭建了多中继多接收端的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并进行了系统测试。(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苏华玲,贺玉成,周林[10](2018)在《基于码率兼容LDPC码的多中继协作自适应传输》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动态信道条件,提高传输可靠性,基于增量冗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和码率兼容低密度奇偶校验码(RC-LDPC),研究了多中继选择的速率自适应中继协作传输体制.针对中继节点的随机分布和特定分布,提出2种不同的中继选择协作方案,并给出了系统中断概率和吞吐量性能的表达式.数值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中继节点的特定分布下引入中继之间的相互协作,可同时显着提高系统的中断概率和吞吐量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多中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高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的发展,其供电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柱上设备来说,除了实时感应取能技术外,还需要进行中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针对多中继模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利用互感耦合理论对其进行建模分析。结合仿真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负载电阻对系统传输效率的影响规律,为多中继模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设计了试验系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中继论文参考文献

[1].张顺外,魏琪.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准循环LDPC码的联合设计与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

[2].亢凯,侯信宇,左志平,费迎军.多中继模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传输效率分析[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9

[3].马占营.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多中继选择功率分配算法[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9

[4].贾英林.多用户多中继无线携能通信系统性能优化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5].任婷洁,李光球,程英.多中继与多用户选择的中继系统安全性能分析[J].电信科学.2019

[6].刘通,刘宇.多中继多用户网络中的功率分配策略[J].信息记录材料.2019

[7].张贺.多中继协作无线网络中基于稀疏网络编码的传输机制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

[8].鲍军委,徐大专,张瑞丹,罗浩.基于异构多中继网络的压缩转发系统[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9

[9].李立江.基于磁谐振耦合的多中继多接收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10].苏华玲,贺玉成,周林.基于码率兼容LDPC码的多中继协作自适应传输[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多中继论文-张顺外,魏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