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加一味“药引子”?——化学兴趣培养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方略

何不加一味“药引子”?——化学兴趣培养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方略

巫安平(仪征市古井中学江苏仪征211400)

【摘要】学习动机是一种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而学习动机最现实的最活跃的成分便是学习兴趣。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恰如中药里的一味“药引子”,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催化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优化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唯有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能真正达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化学;有效教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有所获。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优化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就化学课堂中通过兴趣培养实施有效教学这一主题,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做法。

1.情境激趣——“曲未成调先有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则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忧认识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从教学目的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引发学生好奇与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情境,构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进入兴奋状态。这样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以利于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上“用微粒的观念看物质”一节内容时,教师把盛有少量香水的小烧杯放在讲台上,然后问学生:“你们闻到什么气味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那么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呢?是香水分子“翅膀”飞进你们的鼻子里去了?学生们都疑窦重生,同时也积极思考想去解决这一疑问。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因势利导,引出分子的性质之一——永不停息地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肉眼看不见的。接着拿出凤油精,让学生涂在手背上再闻气味。香水与凤油精的气味不同,又揭示了分子的另一特点——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学生都来琢磨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有效教学的动力。

2.实验引趣——“坐看青树变琼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美丽的喷泉”、“空杯生烟”、“魔棒点灯”等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化学实验现象能够直接反映物质性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讲解“酸碱指示剂与碱的反应”时,可穿插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石灰水画上几朵花,表演时,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纸上有花,然后用毛笔醮取酚酞,轻轻涂在白纸上时,几朵鲜艳的大红花呈现出来。一条简单的性质——酚酞遇石灰水(一种碱)变红色,致使学生兴奋不已,纷纷惊叹化学的奇妙。酸碱指示剂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再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现有白纸、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0%的NaOH溶液,5%的H2SO4溶液,5%的紫色石蕊溶液。试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面对一连串的实验,学生们积极思考,激烈争辩,趣从中来。

再如,《浓硫酸的性质》一课: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叫“引蛇出洞”。”将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向其中注入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再用少量水调成糊状,玻璃棒搅拌并往外牵引。观察蔗糖颜色,体积变化,让学生闻气味。

[学生观察结果]注入浓硫酸后,蔗糖变黑,再用少量水,体积膨胀,像一条“黑蛇”一样被玻璃棒引出来。同时放出大量热,产生有酸味、刺激味的气体。

[教师引导探究]

1)反应中生成的“黑蛇”是什么?体现浓硫酸的什么特性?

2)“黑蛇”为何变粗、变长、变膨胀?

3)既然浓硫酸有脱水性,为何在实验中还要加水?

4)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物质?

实验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STS教育,不仅可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还高效的完成了课堂知识学习的任务。

3.启思增趣——“横看成岭侧成峰”

设置精彩的实验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使它保持并发展下去呢?这就要求教师用艺术化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强化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缓慢氧化不同于燃烧”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菜刀在干燥的空气中还是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缓慢氧化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果。再根据堆积的潮湿柴草易发生自燃来说明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缓慢氧化是物质自燃的前提条件,自燃是缓慢氧化可能引起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缓慢氧化都会产生自燃。例如,铁生锈就属于缓慢氧化,但它不会自燃。这样,教师艺术化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浅显易懂,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思考,学习兴趣得以强化。

4.设疑导趣——“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以设疑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控制,从而使其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也有利于攻克教学上的难点。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例如,在讲授“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一节时,教师一上课就问学生:“你们在家里做过‘酸辣汤’吗?”学生马上会想:学化学与做“酸辣汤”有什么关系?当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教师便通过实验顺利讲透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再如,讲到离子形成时,氯气和金属钠反应,教师首先进行实验演示,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口上放石棉网,把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来回迅速磨擦,可看见瓶内火星四溅并伴有大量白烟。这时学生会觉得十分有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教师结合实验,引出结论:钠离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结论,这时钠元素呈+1价;氯原子获得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这时氯元素呈-1价,引出离子概念。

“学贵有疑。”学生们在实验现象和教师提问中产生困惑,在他们困而不得解的境地引发他们去探究答案,这样,学生乐于探索乐于发现,乐在其中。设疑,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埋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5.情感促趣——“心有灵犀一点通”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畅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的重要保证。我们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和谐、充满感情交流的过程。要实现这一步,教师的化学知识要丰富,人格魅力要充分,要善于以自己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以真诚和蔼的态度主动走近学生。当学生把你当作朋友时,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甚至会把此学科作为自己奋斗的终身事业,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此理。

例如,在上“常见的酸和碱”这一节时,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穿插这样一个小故事引出课题:“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呢?他把奖章溶解在一种液体里,装在一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进行搜查,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也一无所获。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了金,并铸成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的智慧,凝聚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种神奇无比的液体是什么?它就是王水,是由二种酸配制而成。要知道其中的原理,我们必须先学习酸。”

在教师倾注情感的生动叙述中,学生被玻尔的聪明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因而更希望知道配制这种神奇溶液中的两种酸是什么?也更迫切学习了解这节内容。这对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注意力都有一定的作用,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6.拓知提趣——“仰观四面拥千峰”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化学知识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燃烧和灭火”一节时,关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的讲解,我们先用点燃的木条伸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再做一个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都很奇怪:镁条怎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呢?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时机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启发学生思考:①二氧化碳使点燃的蜡烛熄灭,却使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②本节开头时讲的燃烧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情况下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气参加。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前面讲的燃烧定义狭窄。教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既拓宽了化学知识,又发展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当然,教无定法,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意义深远,是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需要,其内涵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秉承着激趣教学的理念,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加上一味“药引子”,那么何愁学生不能在原本妙趣横生的化学课堂里甘之如饴,品尝真味?

参考文献

[1]况晨光注重有效教学[J];教书育人;2005年Z1期

[2]王阿籽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05期

[3]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多样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2期

[4]张海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02期

[5]贺金梅引导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J];河北教育;2001年09期

标签:;  ;  ;  

何不加一味“药引子”?——化学兴趣培养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方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