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可达性分析论文-秦艺帆,石飞,徐晓燕

出行可达性分析论文-秦艺帆,石飞,徐晓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出行可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极端天气事件,可达性,通勤出行,南京市

出行可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秦艺帆,石飞,徐晓燕[1](2019)在《可达性视角下极端天气事件对南京市通勤出行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交通出行的时空影响是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稳定性和居民出行时间可靠性的重要基础,对提升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应急管理和拥堵预防措施的决策科学性以及促进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实时出行数据,以南京市为例,在交通可达性视角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定量分析2018年1月25日暴雪天气对南京市道路行程车速的影响以及典型居住小区(6个)交通出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雪天气的早高峰时段,不同居住小区到主城区的可达性变化分布存在差异,总体上可达性变化值90%集中在-10~10min,65%集中在-5~5min,变化幅度70%集中在-20%~20%。暴雪天气下南京市早高峰交通出行基本正常,主要原因有连夜扫雪除冰工作的保障与小汽车出行量的减少,未来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响应极端天气的重点管理区域除新街口地区外,还应拓展包含河西商务区和跨江隧道出口地区。(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周雨阳,唐松涛,陈艳艳[2](2019)在《基于潜能模型的就医出行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居民生活出行目的地之一。公共交通是就医出行的重要出行模式,其服务水平对居民出行及就医具有双重影响。可达性是衡量交通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到达某地点以获得某种服务或参加某项活动的能力指标,换乘对就医出行可达性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潜能模型,选择出行时间、换乘时间及服务覆盖人口数量构建可达性计算模型。以友谊医院为例,根据该模型进行各交通小区的就医出行可达性计算并分级,并与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区域平均出行满意度进行比较。据统计,高于93.5%交通小区的上述两种评价一致。实验表明模型在就医出行可达性的计算上与出行者主观评价一致,可用于研究居民就医出行的便捷性,对提高医疗服务的区域覆盖及交通便利性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王娟,陈天[3](2016)在《基于GIS网络分析的生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以天津中新生态城慢行交通出行方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GIS网络分析法对中新生态城南部片区公共服务设施逐一进行了可达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基于使用频率的权重计算,然后使用GIS空间迭加得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分析结果。分析发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之间存在差异;可达性距离高于步行出行适宜范围,符合自行车出行适宜范围;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在空间上存在差异。由此提出天津中新城应加快建设已规划但未实施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并在此期间增设公共自行车服务。(本文来源于《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6-09-24)

王侠,陈晓键,焦健[4](2015)在《基于家庭出行的城市小学可达性分析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小学教育设施是社会公益资源,其均衡配置对社会公平正义、家庭生活品质、城市结构组织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新区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家庭择校行为等,仅从空间服务半径尺度优化难以满足家庭对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需求。在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从小学家庭接送出行角度对小学可达性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家庭戍员出行特征及"住一教一职"空间联系模式会影响家庭接送主体、交通方式的决策,家庭出行时间成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家庭公交出行可达性满意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优化城市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的初步思考。(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5年12期)

吴韬,严建伟[5](2015)在《关于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对出行选择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运输是替代小汽车出行,构建环境友好型交通的有效方式。轨道交通出行倾向与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轨道交通的可达性以及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发展等因素相关。为了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各大城市集中于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本身,而忽视了轨道交通站点的可达性。本文讨论了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对于轨道交通出行模式的重要性,分析了各接驳模式对轨道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轨道交通配合步行和自行车是替代小汽车出行的有效方式。(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5年10期)

王星航,陈飞,于萍萍,刘欢[6](2015)在《浅议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广场交通可达性——基于该区域交通出行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开放空间是展现城市面貌与组织市民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城市文化塑造与休闲空间使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以建筑群体空间以及滨海广场展现了现代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新地标,同时作为大连东港区域改造的重点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空间。笔者针对广场中本地市民的交通可达性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研、部门访谈等方法,分析出行方式、时间、满意度等问题,指出地理区位、道路格局、公交服务问题制约了该区域的交通可达性。(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5年08期)

蒋海兵,张文忠,祁毅,蒋金亮[7](2015)在《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的全国陆路可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IS技术与网络分析模型,应用可达性指数与标准交通经济成本参数(GTC),测度2020年规划高铁通车前后全国陆路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与变化,探究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陆路可达性的特征。结果显示:从时间可达性看,高铁提高全国陆路可达性的整体水平与交通网络的客流运输效率,优化陆路交通网络,使跨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联系日趋紧密,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沿线重要城市人口覆盖范围急剧增长。高铁沿线站点、重要城市化地区与部分边远地区城市可达性获益最多,高铁对城市间中远距离关系影响突出,短距离影响主要局限于高铁沿线地区。此外,地区之间交通公平性差距结论并不统一。从经济可达性看,高铁对不同收入群体陆路可达性影响效果不同,对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可达性影响有限,而对于高收入群体,随着旅行时间价值提高,经济可达性空间格局将不断接近时间可达性空间格局。(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陈舒燕[8](2010)在《基于OpenStreetMap的出行可达性分析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网络、GPS和图形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发布,产生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测绘与遥感的地理数据采集方式,即普通用户在Web2.0环境中自发贡献各种地理数据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大量地理数据不断地被创建并且相互交叉引用,极大地缩短了地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时间。Michael Goodchild将这种现象定义为“自发地理信息”(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OpenStreetMap是VGI实例中一项领先且具有深远价值的应用,它的目标旨在建立一整套免费的覆盖全球的矢量地理数据集,由于其获取免费、更新速度及时等特点,成为国外很多学者、学术机构开展具有创新性应用研究的数据基础。本论文采用OpenStreetMap(OSM)数据,对欧洲范围内GB级别的道路及公交数据进行提取、处理,并通过网络数据模型及网络分析算法设计,实现了欧洲范围内多种交通模式下(步行、公交、驾车)的出行可达性分析,并以在线位置信息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 LBS)的形式进行发布,为居民日常出行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基于开源OSM数据可达性应用的研究与实现,本文能为各项基于或受限于昂贵的地理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数据来源方面新的解决思路;同时本文还在密集型数据(Data-intensive)计算方面做了实证性的探索与尝试,通过对GB级别(40GB的欧洲数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实现大尺度数据的可达性分析研究,为基于密集型地理数据的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叁,利用位置信息服务(LBS)理念来实现在出行可达性分析服务,拓展了可达性研究的应用,使之能为居民的日常出行服务。另外,基于LBS的可达性分析应用同时也延伸了LBS的实现形式。(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唐名华[9](2005)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多种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分析评价方法与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地理学中引入引力模型,并将之应用到城市交通问题的相关研究中来,已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这些研究大都仅限于理论研究,有的模型太过复杂,应用起来不太方便。以往对交通可达性文献的研究大都依靠定性分析,针对某个特定的项目而建模,难具有通用性。本文考察了势能模型和交通可达性的研究文献,对势能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提出了势能模型的一种新的应用方法,将它应用到城市交通可达性的研究中来。并且本文第一次把交通可达性的计算放到GIS的环境中来,使得交通可达性第一次克服了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的缺点,使它可以用于指导城市规划,本文的研究应用到了“十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论文分为六章,前面叁章为理论研究,第四、五章属于实证研究部分,第六章是结语。第一章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概念、组成、功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rban GIS)的形成和发展、基本特征、框架体系,并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的基础GIS 平台,超图公司的Supermap Objects 组件式开发平台。第二章介绍了交通可达性研究的进展。第叁章介绍了势能模型引入城市地理学的历史,势能模型的应用实例,对势能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应用势能模型的方法。第四章是应用实例,介绍了势能模型用于交通可达性研究的几个结果,提出了分析和改善交通落后地区交通状况的方法。第五章作为一种对比研究,从出行范围的角度对交通可达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研究的结果,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势能模型用于交通可达性研究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5-04-05)

出行可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居民生活出行目的地之一。公共交通是就医出行的重要出行模式,其服务水平对居民出行及就医具有双重影响。可达性是衡量交通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到达某地点以获得某种服务或参加某项活动的能力指标,换乘对就医出行可达性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潜能模型,选择出行时间、换乘时间及服务覆盖人口数量构建可达性计算模型。以友谊医院为例,根据该模型进行各交通小区的就医出行可达性计算并分级,并与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区域平均出行满意度进行比较。据统计,高于93.5%交通小区的上述两种评价一致。实验表明模型在就医出行可达性的计算上与出行者主观评价一致,可用于研究居民就医出行的便捷性,对提高医疗服务的区域覆盖及交通便利性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出行可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秦艺帆,石飞,徐晓燕.可达性视角下极端天气事件对南京市通勤出行的影响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9

[2].周雨阳,唐松涛,陈艳艳.基于潜能模型的就医出行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9

[3].王娟,陈天.基于GIS网络分析的生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以天津中新生态城慢行交通出行方式为例[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6

[4].王侠,陈晓键,焦健.基于家庭出行的城市小学可达性分析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5

[5].吴韬,严建伟.关于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对出行选择影响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5

[6].王星航,陈飞,于萍萍,刘欢.浅议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广场交通可达性——基于该区域交通出行调查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5

[7].蒋海兵,张文忠,祁毅,蒋金亮.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的全国陆路可达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5

[8].陈舒燕.基于OpenStreetMap的出行可达性分析与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0

[9].唐名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多种出行目的的城市交通可达性分析评价方法与技术[D].重庆大学.2005

标签:;  ;  ;  ;  

出行可达性分析论文-秦艺帆,石飞,徐晓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