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蛋白论文-李艳娇,李文才,孙琦,赵勐,李文兰

作物蛋白论文-李艳娇,李文才,孙琦,赵勐,李文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物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糖转运蛋白,SWEET,作物,功能

作物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娇,李文才,孙琦,赵勐,李文兰[1](2019)在《SWEET转运蛋白在作物中的功能研究及前景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SWEET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糖转运蛋白,在植物中参与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从而调控植物响应逆境胁迫、抵抗病原菌侵染以及种子形成和发育等生理过程。本研究综述了作物中SWEET基因家族功能的最新进展,初步归纳了水稻、玉米、大豆和高粱等作物的SWEET蛋白在糖分转运和分配过程中的功能,有助于解析SWEET蛋白家族提高作物产量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Verma,AK,Misra,A,Subash,S,Das,M,Dwivedi,PD[2](2019)在《转基因作物中表达蛋白过敏性的计算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改善食品品质、提高产量、能减少对化学农药依赖的转基因作物在不断增加,因此在转基因作物投放市场之前,应该仔细评估其安全性。不同监管机构(如ILSI、WHO法典委员会、OECD等)对转基因物过敏性评估均有相关的指南。序列同源性分析是检测插入蛋白潜在过敏性的第一个试验。为了进行测试和验证,使用8-mer、80-mer和全fasta搜索对312个致敏蛋白、100个非致敏蛋白和48个插入蛋白的序列相似性进行了评估。序列同源性研究结果显示,约94%的致敏蛋白与8-mer和80-mer同源性完全匹配。然而,20种过敏性蛋白显示为非过敏性。在100种非过敏性蛋白质中,有7种被认为是过敏原,而所有插入的蛋白质都被认为是非过敏性的。为了提高预测能力,分别用Algpred和ADFS软件重新测试误判的蛋白质。使用Algpred和ADFS软件可以大大降低(74-78%)虚假预测率。总之,常规序列同源性检测需要与其他生物信息学方法如ADFS/Algpred软件相结合,以减少对新蛋白的假过敏性预测。(本文来源于《达能营养中心2019年论文汇编:转基因食品与安全》期刊2019-03-01)

郑庆伟[3](2018)在《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创新团队发现糖转运蛋白介导纤细病毒成功突破介体昆虫中肠侵染屏障》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创新团队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灰飞虱糖转运蛋白6在介导水稻条纹病毒突破中肠侵染屏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69%的植物病毒传播需要介体昆虫。在昆虫取食时,唾液腺中的植物病毒会随着唾液腺分泌的物质通过唾液(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23期)

王梦飞,滑璐玢[4](2018)在《LEA蛋白及其在作物抗逆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寒冷、盐碱等是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逆境因子,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会受这些逆境因子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热衷于作物抵抗逆境胁迫的研究。LEA蛋白(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属于逆境胁迫响应蛋白,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文章主要对LEA蛋白的分布、分类和功能、LEA蛋白在作物抗逆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朱婷婷,王彦霞,裴丽丽,谢传磊,陈明[5](2017)在《植物蛋白激酶与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盐碱、高温等非生物逆境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在遭受非生物逆境的威胁时,植物通过信号受体,可感知、转导胁迫信号,启动一系列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缓解或抵御非生物逆境胁迫对植物造成的危害。其中,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酯酶的磷酸化/去磷酸化作用在植物感受外界胁迫信号的分子传递过程中起到开关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蛋白激酶磷酸化开启信号转导途径,启动相应的抗逆基因表达反应;当信号消失后,蛋白激酶去磷酸化将信号转导途径关闭,达到调控植物正常生长的目的。因此,蛋白激酶在调控感受胁迫信号、启动各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植物蛋白激酶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的研究倍受关注。本文阐述了不同类型蛋白激酶在改良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上的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苑丽霞[6](2016)在《新型油料作物亚麻荠种子油脂与蛋白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麻荠(Camelina sativa(L.)Crantz)是十字花科亚麻荞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种子含油量高,且富集健康有益型a-亚麻酸等ω-3脂肪酸,以及具有低耗、广适、多抗等优异农艺性状,被认为是一种新发掘的重要油料作物。亚麻荠种子油已日益广泛应用于食用油、医药及营养保健品、生物燃油和高值化工品的工业生产。因此,深入研究亚麻荠种子油脂与贮藏蛋白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获得一系列新发现,主要包括:1、为更深入解析亚麻荠种子油脂及蛋白合成与积累机制,测定了在山西太谷自然生境条件下,亚麻荠种子形态发育、种子含油量、种子脂肪酸组成,以及蛋白质合成积累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发育早期阶段1~16 DAF(days after flowering)的亚麻荠种子高含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但含油量较低;在种子发育中期阶段16~24 DAF,种子油脂迅猛积累,多种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提高,在24 DAF每粒平均含油量可达0.47 mg,含油量达到26.8%;在种子发育后期阶段24~36 DAF,油脂合成与积累相对缓慢,由于干燥失水,含油量持续升高。在36 DAF的时与其它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相比,种子中亚油酸和a-亚麻酸的含量较高,分别是14.8%和41.3%。此项研究结果可为亚麻荠新种植区域品种遗传改良和建立相配套的栽培体系提供科学参考。2、应用高通量RNA-seq技术对亚麻荠发育种子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6.96 Gb Clean Data,Q30碱基百分比为89.68%,组装得到95649个基因。75.84%Reads可比对到已公布亚麻荠基因组,共有87803个基因得到功能注释。其中5653个(6.44%)基因参与油脂合成代谢,73个基因参与亚麻荠种子贮藏蛋白合成积累。应用BLAST软件将未比对到亚麻荠基因组的 1009 个 unigene 与 NR,Swiss-Prot,GO,COG,KOG,Pfam,KEGG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895个得到功能注释,其中34个为参与亚麻荠种子油脂合成积累的基因。亚麻荠种子转录组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亚麻荠种子油脂与蛋白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提供了必备的相关序列信息。3、通过对亚麻荠种子5个不同发育时期样品的小RNA深度测序分析,共得到93.20 M Clean Reads,鉴定获得237个亚麻荠CsmiRNAs,并定量分析了各样品中CsmiRNA差异表达。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CsmiRNA靶基因及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共获得340个CsmiRNA靶基因。亚麻荠种子5个不同发育阶段样品的RNA降解组测序分析,共检测到70个miRNA剪切位点及相应的靶基因。综合比较分析获得一组参与亚麻荠种子油脂生物合成积累及代谢的CsmiRNA及其靶基因。所获得这些CsmiRNA和靶基因数据为未来全面研究亚麻荠种子油脂生物合成调控分子机制及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序列信息和技术支撑。4、为提高亚麻荠种子含油量,将来源于一种菊科野生油料植物(Vernoniagalamensis)高酶活性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 cDNA克隆(VgDGATl)在发育种子中特异表达。VgDGATl超表达导致转基因亚麻荠种子中DGAT酶活性提高了至少30多倍。VgDGATl高表达的亚麻荠种子含油量从野生型的37%提高到46%~51%,而且蛋白质积累未减少。这表明对DGAT酶基因进行遗传修饰可打破种子油和蛋白含量的负相关连锁。此外,VgDGATl高表达也没有对种子重量和种子萌发等农艺性状造成不良影响。这种高油亚麻荠基因工程新种质可进一步用于商业化优良新品种的培育。5、亚麻荠种子除富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外,还含有很多贮藏蛋白。2S清蛋白是亚麻荠等油料作物种子中的一类能引起人(特别是儿童)过敏的种子贮藏蛋白,严重影响了亚麻荠种子食品营养价值。通过EMS(甲基磺酸乙酯)不同处理时间(0、8h、12h、16 h)和不同处理浓度(0、0.2%、0.4%、0.6%、0.8%、1.0%、1.2%)相结合诱变亚麻荠种子,建立了 EMS诱变亚麻荠种子的优化体系,以0.8%(v/v)EMS处理成熟种子12 h效果最佳。从亚麻荠EMS突变群体中筛选获得一个2S清蛋白突变体,命名为亚麻荠2SPl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种子贮藏蛋白成分中缺失了 2S清蛋白,但是亚麻荠种子含油量和蛋白含量、株型和种子萌发等农艺性状没发生显着变化。这种特殊的亚麻荠2SPl突变体可作为研究种子贮藏蛋白合成机理及培育高营养品质亚麻荠新品种的优异种质资源,也可进行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本研究获得的新发现有助于全面解析亚麻荠种子油脂与蛋白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推动亚麻荠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亚麻荠产业化发展,也为油菜、芝麻、大豆等普通油料作物油脂代谢途径的有效组装和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基因元件和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沈玥[7](2016)在《油料作物酰基脂类代谢基因和转录因子及油体钙蛋白的基因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油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人们对植物油的需求逐年增长,供不应求。因此,如何提高油料作物含油量亟待解决。在植物中,酰基脂类除了脂肪酸和叁酰甘油外,还包括脂肪酸合成的其它脂类,如:磷脂,糖脂,鞘脂,氧脂素,蜡质等等。它们在多个生物过程中发挥作用,与植物生长息息相关,从而影响作物产油量。油菜,包括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是世界上第叁大油料作物,同时也是我国种植最广泛的油料作物之一。其中,白菜型油菜属于白菜,白菜与甘蓝是甘蓝型油菜的二倍体亲本。白菜、甘蓝与甘蓝型油菜属于芸薹属,与拟南芥同属十字花科。作为模式作物,拟南芥中酰基脂类代谢相关研究开展较早。因此,本研究充分利用拟南芥酰基脂类家族的相关研究,在基因组水平上建立白菜、甘蓝及甘蓝型油菜油菜脂类代谢基因及调控因子数据库,对相关基因进行注释及综合分析,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查询平台。为油菜油脂含量与组分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它作物积累油脂及改良脂肪酸组分提供宝贵信息。并以油体钙蛋白家族为例,在多个植物基因组中对其结构特征、复制模式及时空表达等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油体钙蛋白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亦为其它脂类代谢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白菜、甘蓝及甘蓝型油菜中酰基脂类代谢及其调控机制,建立脂类代谢基因数据库。以拟南芥中782个脂类代谢基因及转录因子为基础,在白菜、甘蓝及甘蓝型油菜中分别注释1241个、1251个和2556个脂类代谢相关基因及相关转录因子。其中几乎所有甘蓝基因、237个白菜及492个甘蓝型油菜基因及转录因子是首次注释。同源基因数的偏好性分析表明,白菜及甘蓝中参与脂肪酸合成、真核磷脂合成、叁酰甘油合成和木栓质合成的基因对多拷贝有明显偏好。复制分析表明,基因组加倍导致的部分复制是芸薹属脂类代谢基因家族成员增多的主要因素。对时空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菜中110个及甘蓝型油菜中473个基因及转录因子可能与种子中脂类代谢关系密切;白菜15个及甘蓝型油菜151个脂类基因及转录因子与逆境应答相关。另外,六个古老的甘蓝型油菜基因可能对酰基脂类代谢发挥积极作用。白菜中500多个基因及转录因子在种子与其它积累油的器官(叶、花)中差异表达;甘蓝型油菜116个基因及2个转录因子在种子与叶中差异表达。(2)综合分析拟南芥中的八个编码油体钙蛋白的基因。根据分子量的大小,首次将油体钙蛋白分为H型和L型两类,且基序分析,多重对比以及进化树的结果都支持该结果。对油体钙蛋白的理化性质,进化模式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型油体钙蛋白可能是由H型进化而来,部分复制及串联复制是拟南芥油体钙蛋白家族扩张的主要方式。另外,基于启动子分析,预测拟南芥中油体钙蛋白可能参与钙信号转导及油脂积累。(3)系统分析叁种豆科植物中油体钙蛋白家族。从大豆,菜豆和苜蓿基因组共鉴别出20个油体钙蛋白编码基因。复制模式分析表明串联复制是叁种豆科植物中油体钙蛋白家族扩张的主要方式。结合保守域及表达模式分析表明3个油体钙蛋白编码基因可能失去功能,而如Gma CLO2等四个基因可能具有更重要的功能,并对它们的功能进行预测。(4)综合分析十字花科中油体钙蛋白家族。在芸薹属及琴叶拟南芥基因组中得到51个油体钙蛋白编码基因,其中31个油体钙蛋白是首次得到注释。部分复制是十字花科中油体钙蛋白编码基因的主要复制方式。保守域及进化分析表明,H型和L型的油体钙蛋白的结构及理化特性存在差异,且为H型油体钙蛋白由L型进化而来提供有力证据。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十字花科中油体钙蛋白的编码基因结构高度保守。综合分析表明,如Br CLO3-3和Br CLO4-2等八个基因值得进一步研究,而Br CLO2和Bo CLO8-2可能失去了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朱名海,贺晓霞,杨媚,周而勋[8](2016)在《3种作物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之间的生化差异,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这3种作物纹枯病菌(Rhizoctoniaspp.)18个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3种纹枯病菌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图谱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可溶性蛋白图谱比酯酶同工酶图谱更具多样性。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谱带有14~19条,而小麦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谱带7~9条;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酯酶同工酶谱带有5~7条,而小麦纹枯病菌仅有3条,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NTSY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谱带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周凌[9](2015)在《发现一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的新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新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调节基因——蛋白家族中的KISS ME DEADLY(KMDs),它可能有助于提高水果、蔬菜和谷物的产量。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年5月出版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杂志上。这篇论文的作者G.Eric Schaller教授通过植物识别出一种激素,并研究了其分子机制。在这些激素中,他(本文来源于《基层农技推广》期刊2015年01期)

李晨,刘博林[10](2015)在《转Bt基因抗虫作物培育现状及Bt蛋白的改造和聚合策略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Bt基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虫基因,已经被转入多种作物中。其中,棉花、玉米、马铃薯等转Bt基因抗虫作物已经商品化生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结合作者的资料收集和研究结果,综述了Bt基因以及转Bt基因抗虫作物的培育现状,同时对提高Bt蛋白杀虫活力的方法和Bt基因聚合策略的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作物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改善食品品质、提高产量、能减少对化学农药依赖的转基因作物在不断增加,因此在转基因作物投放市场之前,应该仔细评估其安全性。不同监管机构(如ILSI、WHO法典委员会、OECD等)对转基因物过敏性评估均有相关的指南。序列同源性分析是检测插入蛋白潜在过敏性的第一个试验。为了进行测试和验证,使用8-mer、80-mer和全fasta搜索对312个致敏蛋白、100个非致敏蛋白和48个插入蛋白的序列相似性进行了评估。序列同源性研究结果显示,约94%的致敏蛋白与8-mer和80-mer同源性完全匹配。然而,20种过敏性蛋白显示为非过敏性。在100种非过敏性蛋白质中,有7种被认为是过敏原,而所有插入的蛋白质都被认为是非过敏性的。为了提高预测能力,分别用Algpred和ADFS软件重新测试误判的蛋白质。使用Algpred和ADFS软件可以大大降低(74-78%)虚假预测率。总之,常规序列同源性检测需要与其他生物信息学方法如ADFS/Algpred软件相结合,以减少对新蛋白的假过敏性预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物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李艳娇,李文才,孙琦,赵勐,李文兰.SWEET转运蛋白在作物中的功能研究及前景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19

[2].Verma,AK,Misra,A,Subash,S,Das,M,Dwivedi,PD.转基因作物中表达蛋白过敏性的计算机预测[C].达能营养中心2019年论文汇编:转基因食品与安全.2019

[3].郑庆伟.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创新团队发现糖转运蛋白介导纤细病毒成功突破介体昆虫中肠侵染屏障[J].农药市场信息.2018

[4].王梦飞,滑璐玢.LEA蛋白及其在作物抗逆过程中的作用[J].北方农业学报.2018

[5].朱婷婷,王彦霞,裴丽丽,谢传磊,陈明.植物蛋白激酶与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的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

[6].苑丽霞.新型油料作物亚麻荠种子油脂与蛋白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6

[7].沈玥.油料作物酰基脂类代谢基因和转录因子及油体钙蛋白的基因组学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8].朱名海,贺晓霞,杨媚,周而勋.3种作物纹枯病菌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的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

[9].周凌.发现一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的新蛋白[J].基层农技推广.2015

[10].李晨,刘博林.转Bt基因抗虫作物培育现状及Bt蛋白的改造和聚合策略的利用[J].生物工程学报.2015

标签:;  ;  ;  ;  

作物蛋白论文-李艳娇,李文才,孙琦,赵勐,李文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