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意识论文-张帆

离散意识论文-张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散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球化,现代化,台湾80后,离散

离散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18)在《台湾地区80后作家小说中离散身份与世代意识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后期,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台湾80后世代的世代意识和身份认同,全球化浪潮冲击本土文化的同时,又凸显了本土的身份意识,形成身份的混杂和离散的经验。从台湾地区80后作家的创作可以看出这一世代对于伴随全球化而来的阶级分化和资本流动有相当的自觉,比前行世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身份的混杂和分裂。他们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反思国族话语、全球化体系、资本流动、阶级分化、市场机制在生活中的影响,体现了台湾新世纪以来文化场域内的新的转型。(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8年04期)

刘璇[2](2018)在《从离散的角度探究《色·戒》的人性弱点和人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张爱玲离开上海开始,便开启了艰难的"离散"写作生涯,但这种空间上的"离散"并未削弱她在创作上一贯坚持的文学传统,即对人性弱点的深意洞察和对人性意识的建构,这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本文将立足"离散"写作的角度,从人性弱点的揭露、人性意识的关怀两个方面对《色戒》进行探究。(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9期)

杨宗翰[3](2018)在《洛夫:不应遗忘的古典意识与离散之情》一文中研究指出仅用“超现实”来局限洛夫,是对这位重要诗人最疏懒的理解与最轻忽的处理。叩问存在、超现实、战争或军旅,都只是诗人洛夫的特殊面向;要谈他的诗歌根源,实不可舍弃古典意识与离散之情。3月19日凌晨3点21分,一代“诗魔”洛夫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3月3(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8-03-23)

洪波[4](2017)在《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省6所高职院校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否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切入点,建立了一个二元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成长环境、校园文化、朋辈环境、政治面貌和新媒体5个因素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显着,有利于研究和总结新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经验和规律,进而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培养理论。(本文来源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马海洋[5](2017)在《身世浮沉 故国远望——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离散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散"一词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主要指移民者身体及精神上的无根性。严歌苓作为第五代移民作家蜚声北美文坛,其新移民作品中体现出浓厚的离散倾向。现拟对"离散"一词做相关阐述,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在严歌苓作品中的体现。(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张英美[6](2017)在《离散体验:解放前来华朝鲜文人的“民族认同”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叶,朝鲜文人逃离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的母国,来到中国避难。他们在饥寒交困、身心俱疲的避难过程中,奔向希望的异乡,实际上已处于离散体验的状态之中。分析离散体验可知,这种体验并没有让朝鲜文人融入到中华民族中,反而加深了这些异乡人的乡愁情绪,刺激了他们的身份认同,甚至无处不在地昭示了朝鲜文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这种表现,通过叁个维度来体现:一是在主流族群的中国,具有朝鲜血统的朝鲜文人作为"无根"一族,既处于边缘境地中,又承载着无根之痛;二是处于离散体验的朝鲜文人,在"无根"境地中形成了"解构自我—模糊他者—回归自我"的认知模式;叁是朝鲜文人在离散体验的高压之下,采用克服殖民心态的策略来守望民族认同。(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程瑜瑜[7](2013)在《《芒果街上的小屋》离散视域中的存在主义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诗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成名作小说,全文共44个片段故事,错落有致地讲述了芒果街上少女埃斯佩朗莎的童年记忆,透过飞散视角探讨在本族传统与主流文化矛盾中生存的墨西哥族裔的人生境遇与精神窘境,剖白了族裔文化对身份识别的追求以及夹缝中生存的族裔女性自我探寻的心声,书写了因殖民历史所致的离散文化下"自我"与"他者"所构建的"荒诞"和族裔的"反叛"与"等待",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意识。(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范承刚[8](2012)在《还乡冲动与流浪意识——论张翎小说《金山》中的华人离散群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山》中,还乡冲动与流浪意识同时并存,使得人物始终处于一种中介状态:既未与新文化完全合一,也未与旧文化彻底分离;既是伤感的思乡人,又是自觉的流浪者……对方氏一家漂泊命运的书写,既是在跨域书写中对故国历史的叙述和反思,也是对20世纪海外华人迁徙离散命运的一个隐喻。(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24期)

周永攀[9](2012)在《通过记忆心态来愈合离散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喜福会》发表于1989年,是知名华裔美国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关联的独白,描绘了四对华裔美国母亲和女儿的身份寻求过程。在美国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全新但又陌生的土地,误解以及悲伤让他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在整部小说中生动地描绘母女关系、她们的文化价值、相互之间的误解、奋斗、冲突以及和解、直到最后找回自己的身份,成功地再现了华裔美国女性的身份认同历程。本论文认为自始至终贯穿小说的一条主线是母亲们对于过去持有的记忆心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创伤记忆对母亲们的影响。通过分析《喜福会》中母亲们运用的记忆心态,本文强调了记忆心态对于种族和文化身份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却又不得不在陌生的国家生存的移民们来说在愈合离散意识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母亲们的记忆心态能够愈合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女儿在心理上的缺失感。母亲们缺少的是与女儿之间的母系关联。女儿们缺少的是中国身份,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气节。母亲们对于自己在中国过去的经历进行的怀旧型的记忆是无声的,可以赋予自己力量,因为可以提供心理上的防御。同时,通过给予她们的记忆以有声的形式,也就是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她们可以给予女儿们一直缺失的中国人的气节,最后她们在面对崩溃的婚姻等生活中的失意都可以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样,母亲们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怀旧型记忆是持续进行的,而女儿们对于母亲的过去只有一种不完整,比较模糊的“后记忆”。这样母亲也可以通过告诉女儿们她们真实的过去,从而改进女儿们的“后记忆”。母女之间就可以实现和解和重新结合。当母女最终跨越了最初的双重意识,意识到混合的自我的存在,并创造了跨文化身份的时候,母女们的缺失感最终被愈合了。她们也开始发现在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中共同的人文因素的存在,这样她们也成功地为其他少数族裔指明了出路,关于如何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主义国家愈合他们共有的离散意识。本文运用了“愈合叙述”理论。本文把母亲们愈合叙述的文化愈合对象定位为小说中的母女角色,认为母亲们讲述的故事就是“愈合叙述”的一种表现形式。除此之外,本文也运用了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母系”和社会学中的“身份”这两个概念。本文认为,该小说本身就是一部母系小说,同时母亲们的记忆心态也帮助改进了女儿们对于母亲的过去所具有的不完整的“后记忆”,这样女儿们对母亲就会有更完整更准确的了解,最终共同创造出了母女们共有的母系记忆。更重要的是,母亲最终与女儿们建立起了一直或缺的母系关联。本文强调了中国身份,也就是中国的文化气节,对于具有离散意识的海外移民的重要作用。小说中的女儿们一直缺少中国的文化气节,以至于她们在美国社会处于文化脱臼的状态。通过在母亲们的故事中寻找到中国的文化气节,女儿们不仅吸取了重要的文化经验,而且成功地找回了一直被自己丢弃的中国身份。同时,她们在面对美国身份的时候,不再让自己的中国身份显得微不足道,而是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2-05-01)

万欣荣,叶启绩[10](2011)在《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认同状况研究——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的认同现状,采用离散选择模型(probit)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主旋律影视节目吸引力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增强、高校中相关人员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重视程度等,都会显着地影响大学生的认同。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和方法论,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规律的研究,增强理论的可信度,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认同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1年10期)

离散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张爱玲离开上海开始,便开启了艰难的"离散"写作生涯,但这种空间上的"离散"并未削弱她在创作上一贯坚持的文学传统,即对人性弱点的深意洞察和对人性意识的建构,这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本文将立足"离散"写作的角度,从人性弱点的揭露、人性意识的关怀两个方面对《色戒》进行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散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帆.台湾地区80后作家小说中离散身份与世代意识书写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8

[2].刘璇.从离散的角度探究《色·戒》的人性弱点和人性意识[J].长江丛刊.2018

[3].杨宗翰.洛夫:不应遗忘的古典意识与离散之情[N].文艺报.2018

[4].洪波.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证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5].马海洋.身世浮沉故国远望——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离散意识[J].黑河学刊.2017

[6].张英美.离散体验:解放前来华朝鲜文人的“民族认同”意识[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程瑜瑜.《芒果街上的小屋》离散视域中的存在主义意识[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8].范承刚.还乡冲动与流浪意识——论张翎小说《金山》中的华人离散群体[J].名作欣赏.2012

[9].周永攀.通过记忆心态来愈合离散意识[D].云南大学.2012

[10].万欣荣,叶启绩.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认同状况研究——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1

标签:;  ;  ;  ;  

离散意识论文-张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