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小说论文-刘吉怀

张承志小说论文-刘吉怀

导读:本文包含了张承志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承志,动物意象,草原文化,宗教信仰

张承志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刘吉怀[1](2019)在《论张承志小说中的动物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承志在小说里构造了一个与蒙古草原、黄土高坡、北疆山川这叁块土地密切相关的动物世界。骏马、狗、羊这叁类意象尤为突出,他笔下的骏马是英雄的坐骑,青春的见证;狗是忠诚的伴侣,前行的支撑;羊是宗教的寄托,神圣的象征。这些动物意象的设置,与作家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它们的存在从根本上反映了张承志对草原文化和苦难宗教观发自内心的认同。(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陶慧[2](2019)在《文化寻根中的自我寻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文化寻根思潮中的寻根意识为内在线索,以张承志自我寻找的内在动因和心理嬗变为核心,对张承志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进行梳理,总体考察张承志在文化寻根中的特殊性,发掘其小说创作中独特的精神价值与审美内涵。张承志特殊的成长背景、知青经历、民族身份、文化积累以及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围绕着自我主体精神探寻而展开的。他对自我的精神世界进行挖掘与拷问,并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对其内在的精神动力资源进行补充、整合与再造,以此诠释他对生命意识和存在意义的感悟。他带着自己对存在感的焦灼和对个体精神价值迷失的焦虑投入了寻根的大潮,又在对自我的认知与把握中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对中庸之道的痛恨、对随波逐流的不屑、对存在感的焦虑以及对精神缺口的补足愿望使他产生了模糊而复杂的寻根冲动。民族精神的自省、自我族群的举步维艰以及双重文化身份的情感纠葛,使他在回归文化母体的同时嗅到了苦涩的意味。在双语的边界,他饱尝分裂的痛苦。于是,模糊的寻根冲动逐渐变得清晰明确。他在内部精神和外在现实的双重困境中开始了文化寻根中的自我寻找,意图找到一条拯救自我的精神出路。正是这种自我寻找的冲动,使张承志与其他寻根作家的寻根呈现了明显的分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寻根版图。他孤身一人深入大西北,研究本族历史,在血脉认同中重构自己的精神原乡,用足迹印下了自我寻根的地理版图。而精神指向则是张承志在对历史的回望以及对时代的展望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在线索。虽遭遇磨难,饱受孤独,但他的作品依然充满求索的激情和唯美的倾向,并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自我寻找并非一蹴而就,张承志在漫长而复杂的求索中不断进行着思考与修正。他在艰难的寻根之旅中逐渐形成了坚韧的自我人格,丰富了自我情感,使自我的生命力度得到了强化,并在精神探索中达到了内在的自由与平衡。在这艰难的朝圣式的精神探索里,他高举生命之光的旗帜,并在困境中构建自我的精神家园,完成了对自我意义与生命形式的探寻与考量。总而言之,张承志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沿着自我寻找之路的轨迹,不断加深着自我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为自我、为民族以及整个人类铺就了一条更深更远的文化寻根之路。(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扬,李泽鑫[3](2019)在《张承志回族小说的伊斯兰情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承志回族作家的身份加之他所受到的多元文化的影响无疑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独特存在,这些经历在不同的时期对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同时又相互碰撞摩擦,共同造就出了一位思想自由、人格独立、具有民族气质、充满血性的当代文学作家。(本文来源于《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金珠[4](2019)在《浅谈张承志前期小说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承志创作的蒙古题材的作品在他的前期创作中占主导地位,但在后期作品中也有提所及。以《黑骏马》《牧人笔记》《起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前期蒙古题材小说为例,浅析其特点,从而对他前期小说创作风格、作品内涵有一定意义上的把握、评定。(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期刊2019年03期)

张芳[5](2018)在《基于叙事表层结构理论的张承志小说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表层结构是叙事本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叙述话语叁部分主要内容,其理论构建在国外以美国、俄国、法国和波兰学者为研究主体,以母体结构、功能结构以及母体和功能相结合的结构为叁种研究类型。在国内以母体和功能相结合的结构为主。文章以张承志小说为研究载体和研究对象,以叙述者与叙事主体的歧义与误解、叙述接受者与读者的混淆与界定、叙事话语与言语行为的一致与差异为主要研究内容,来阐释张承志小说对表层结构理论的认知与实践,具有文本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松睿[6](2018)在《回忆的诗学——论张承志的早期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忆是张承志早期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并发展出复杂多样的记忆书写模式。在《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这类作品中,作家对回忆的呈现完全成了再次确证当年理想的手段,在叙述形态上表现为淡化对当下情境的书写,用较为生硬的方式"强行"展开对记忆的描绘。而在《黑骏马》等小说里,张承志则使故事在当下与过去之间摆荡,让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相互映照,并着力呈现主人公对过去理想的修正。这意味着作家曾一度试图拥抱当时文坛的主流倾向。不过很快,张承志笔下的回忆再一次表现出极强的异质性,成为对庸常、肤浅的当代社会的抨击。因此,回忆可以理解为张承志早期思想的"风向标",它显影了作家创作状态的每一次改变,并预示着其今后的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黄思颖[7](2018)在《张承志小说的“清洁”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张承志文学抒写的整体精神建构中,把“清洁”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虽然是在其后的散文《清洁的精神》中才鲜明亮出“旗帜”的,但是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却是笃定不移地贯穿在他的全部文学实践中。“清洁”的基本词意具有“清白”、“洁净无尘”、“廉洁”的意思,然而,在张承志的文学话语里,“清洁”指向的是“以洁为美”的濯净审美世界的筑造、是“因洁而勇”的价值理想追求,是“视洁如命”的忠贞信念。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尝试从“诗意清洁”、“价值清洁”、“信仰清洁”叁个向度,审视张承志小说的“清洁”叙事风格。九十年代以来,人文精神普遍失落,而张承志作为一个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坚定地站出来,呼唤价值信仰,提倡“清洁的精神”,却遭到了学术界不少的误解。批评的眼光主要是将“清洁”与宗教教义以及当代政治运动结合起来,以为张承志要借此发动一场“圣战”甚至再进行一场文革,将“清洁”理解为“清除一切思想”。可是阅读其小说文本结合“清洁”的本身意思,却能从中发现他的“清洁”的具体内涵与意义,可以说,他的小说原本就体现出一种“清洁”的叙述风格。在审美意义上,“清洁”体现为小说叙事风格的诗化散文化;在价值意义上,“清洁”体现为作品主人公不顾一切地追求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信仰意义上;“清洁”体现为小说中时刻笼罩的执着去信的气氛。因此,不论是审美风格上还是信仰价值上,“清洁”都已经成为他的叙事策略,所以论文主要从其小说文本出发,结合“清洁”本身的意思,深度阐发张承志小说的“清洁叙事”的内涵,对“清洁”进行深入的意义分析,并通过这种语义的解释,意在从美学风格、价值追寻以及忠贞信仰等方面研究张承志为“清洁”赋予的新的含义,通过这种阐述建立文本、作品深层结构、感知世界的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8-06-01)

刘艾臣[8](2018)在《论张承志前后期小说创作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学界一度引起广泛讨论。张承志拥有红卫兵、知青、回民等多重身份,丰富的个体经历与其小说结合在一起,以至其作品中浓郁的理想主义和精神信仰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纵观张承志创作生涯,其前后期小说创作在内容、形式、风格上呈现出显着的转变,学界有待丰富对其小说创作转变的整体研究。本文叁个章节分别对应其叁个创作转变显着的层面:首先,从母题层面上来看,张承志前后期小说的母题在形式和文化意蕴上存在显着区别。张承志前期多部短篇小说有着不同主题和情节,这归结于张承志前期小说母题的多样种类和形式。而张承志后期小说母题则更多呈现出对母题的单一性重写、模仿。此外,张承志后期小说包含了更多死亡母题和宗教母题,相对前期小说,其后期小说生命意识逐渐消解,并由崇尚世俗转向推崇宗教。其次,从叙述层面上来看,张承志前期小说创作的叙述技巧沿袭了传统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习惯,结构、形式、符码的使用较为保守。而张承志后期小说创作受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影响,他在多部小说中主动尝试结构、形式上的创新,一改其前期小说的叙述风格和阅读体验,为小说阅读带来更加多元的切入点和广袤的想象空间。最后,从审美层面上来看,审美文化和文学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审美风貌。随着对思想和精神更深层的考察,张承志前后期小说的审美文化从抒发“情感”升华到透视“人性”。更基于创作篇幅的增长和现代精神的纳入,张承志后期小说呈现出庄重、崇高和现代性的史诗性风格。本文尝试从母题、叙述、审美叁个文本细读层面总结出张承志前后期小说创作转变的原因,结合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作家心路历程探讨这种创作转变的潜在规律和深远影响,以发掘张承志小说创作的转变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并尝试指出“追求史诗”和“书写史诗”依然是当下时代和社会的深层审美追求。(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4)

马彦梅[9](2017)在《张承志小说创作风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作风格是一位作家长期创作中形成的创作个性,同时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整体艺术特色。作家的创作风格不仅反映了作家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代表着作家整体的审美风貌。张承志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在他长达十几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地域特色和语言特色一直是其标志性的风格呈现。纵观张承志小说创作之路,他的创作风格始终是寻同存异的,“寻同”在于张承志小说整体风格的体现贯穿在他整个创作之中,“存异”是不同时期的反思导致张承志小说创作风格前后期变化。本论文以“张承志小说创作风格”为解读视角,从小说环境、小说语言出发,借助文本细读法、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解读张承志小说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前后期风格变化,以此来探究作家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方面呈现和创作个性对于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对张承志小说创作风格的研究缘起,阐述其研究意义与价值,综述张承志小说创作风格的研究现状。第一章,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分析张承志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包括内蒙古草原、新疆和黄土高原,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两大类着重分析张承志小说创作风格的体现。第二章,语言文体特征。从小说文本中提炼不同的语言文体特色,有诗化的叙事语言、自然粗犷的口语化叙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探析张承志对不同语言的运用来打造他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第叁章,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和风格变化。通过对张承志本人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的分析,解读其小说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并解读张承志小说创作风格前后期的变化。最后为结语,张承志始终将“为人民”作为文学写作的基调,将追求精神世界作为写作的目标,其作品在对现实的描写上又充满诗意的情怀。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通过对张承志小说创作风格的研究,展现张承志的小说给我们带来正视心灵的思考。(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学院》期刊2017-05-01)

汪曼[10](2017)在《张承志小说与草原文化——以《黑骏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中的"叁画""四彩"说理论,张承志的成名之作《黑骏马》具有浓郁的西部文学品格,这主要体现在草原"叁画"上,即草原风景画、草原风俗画、草原风情画。张承志说:"草原是我全部文学生涯的诱因和温床。甚至该说,草原是养育了我一切特征的一种母亲。"张承志的成名之作《黑骏马》正是在内蒙古草原的滋养下诞生的。他曾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道特诺尔公社插队,四年的草原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11期)

张承志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文化寻根思潮中的寻根意识为内在线索,以张承志自我寻找的内在动因和心理嬗变为核心,对张承志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进行梳理,总体考察张承志在文化寻根中的特殊性,发掘其小说创作中独特的精神价值与审美内涵。张承志特殊的成长背景、知青经历、民族身份、文化积累以及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围绕着自我主体精神探寻而展开的。他对自我的精神世界进行挖掘与拷问,并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对其内在的精神动力资源进行补充、整合与再造,以此诠释他对生命意识和存在意义的感悟。他带着自己对存在感的焦灼和对个体精神价值迷失的焦虑投入了寻根的大潮,又在对自我的认知与把握中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对中庸之道的痛恨、对随波逐流的不屑、对存在感的焦虑以及对精神缺口的补足愿望使他产生了模糊而复杂的寻根冲动。民族精神的自省、自我族群的举步维艰以及双重文化身份的情感纠葛,使他在回归文化母体的同时嗅到了苦涩的意味。在双语的边界,他饱尝分裂的痛苦。于是,模糊的寻根冲动逐渐变得清晰明确。他在内部精神和外在现实的双重困境中开始了文化寻根中的自我寻找,意图找到一条拯救自我的精神出路。正是这种自我寻找的冲动,使张承志与其他寻根作家的寻根呈现了明显的分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寻根版图。他孤身一人深入大西北,研究本族历史,在血脉认同中重构自己的精神原乡,用足迹印下了自我寻根的地理版图。而精神指向则是张承志在对历史的回望以及对时代的展望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在线索。虽遭遇磨难,饱受孤独,但他的作品依然充满求索的激情和唯美的倾向,并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自我寻找并非一蹴而就,张承志在漫长而复杂的求索中不断进行着思考与修正。他在艰难的寻根之旅中逐渐形成了坚韧的自我人格,丰富了自我情感,使自我的生命力度得到了强化,并在精神探索中达到了内在的自由与平衡。在这艰难的朝圣式的精神探索里,他高举生命之光的旗帜,并在困境中构建自我的精神家园,完成了对自我意义与生命形式的探寻与考量。总而言之,张承志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沿着自我寻找之路的轨迹,不断加深着自我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为自我、为民族以及整个人类铺就了一条更深更远的文化寻根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承志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刘吉怀.论张承志小说中的动物意象[J].湘南学院学报.2019

[2].陶慧.文化寻根中的自我寻找[D].沈阳师范大学.2019

[3].李扬,李泽鑫.张承志回族小说的伊斯兰情结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

[4].杨金珠.浅谈张承志前期小说特色[J].新课程(中).2019

[5].张芳.基于叙事表层结构理论的张承志小说阐释[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李松睿.回忆的诗学——论张承志的早期小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黄思颖.张承志小说的“清洁”叙事研究[D].华侨大学.2018

[8].刘艾臣.论张承志前后期小说创作的转变[D].湖南大学.2018

[9].马彦梅.张承志小说创作风格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7

[10].汪曼.张承志小说与草原文化——以《黑骏马》为例[J].牡丹.2017

标签:;  ;  ;  ;  

张承志小说论文-刘吉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