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危险因素论文-操小兰,文丝莹,刘剑波,卢建平

自杀危险因素论文-操小兰,文丝莹,刘剑波,卢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杀危险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自杀性自伤,中学生,危险因素

自杀危险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操小兰,文丝莹,刘剑波,卢建平[1](2019)在《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深圳市2 20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网络成瘾量表(IAT)进行调查。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学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230(10. 9%)名中学生曾有过NSSI行为,其中男生111人,女生119人;初中生108人,高中生122人。男生和女生(10. 3%vs.11. 6%)、初中生和高中生(11. 1%vs. 10. 8%)之间NSSI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情绪(OR=2. 58)、网络成瘾(OR=1. 65)及受校园欺凌(OR=2. 25)是中学生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较高,抑郁情绪、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成瘾可能是其相关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四川精神卫生》期刊2019年05期)

张烜,曹枫林[2](2019)在《妊娠期女性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的累积作用。方法:选取山东省某叁级甲等医院产科门诊1825名孕晚期女性。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HQ-9)第9个条目评估自杀意念,作为结局变量。危险因素包括:低社会经济地位、妊娠相关情况(是否为初产妇、有无不良孕产史、有无妊娠合并症)、有无精神疾病史、抑郁、神经质人格、儿童期虐待史以及消极应对。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分类转化后,相加得危险因素指数(RFI),同样,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探讨危险因素的累积作用。结果:精神疾病史(OR, 9.669;95%CI,2.161-43.264)、抑郁(OR,1.262;95%CI,1.161-1.372)、神经质人格(OR,1.055;95%CI,1.004-1.109)、儿童期虐待史(OR,1.047;95%CI,1.015-1.080)以及消极应对(OR,1.094; 95%CI,1.018-1.175)是自杀的危险因素;此外,RFI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OR,2.751;95%CI,2.206-3.431)。结论:妊娠期女性精神疾病史、抑郁、神经质人格、儿童期虐待史、消极应对等危险因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呈现累积效应。临床工作者应该及早筛查妊娠期女性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以识别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及早预防或者消除妊娠期女性自杀意念的出现,从而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周雪莹,易军,王黔艳,刘婵媛,徐德毅[3](2019)在《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114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纳入其中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150例,根据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分为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分析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既往抑郁发作次数、起病年龄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发生率为24.0%(36/150),无精神病家族史患者自杀未遂发生率为7.1%(71/996),前者自杀未遂发生率更高(P<0.01)。150例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中,相较于无自杀未遂组,自杀未遂组患者既往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较多(P<0.01),自杀意念及合并有严重或慢性躯体疾病的比例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OR=3.714,95%CI:1.426~9.673,P=0.007)、自杀意念(OR=8.347,95%CI:2.339~29.790,P=0.001)与有精神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结论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风险较高。既往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自杀意念等可能是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陈泳康,姚桂谊,谭志坚[4](201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发自杀观念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自杀观念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的200例COPD患者进行调查,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基本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应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7项广泛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定患者的焦虑症状,12项简版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SF-12)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COPD患者的自杀观念发生率为24.5%(49/200)。自杀观念组患者(n=49)的独居比例高于非自杀观念组(n=151),年龄、GAD-7总分、HAMD-17总分均高于非自杀观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观念组与非自杀观念组患者的SF-12精神、躯体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独居(β=1.393;OR=7.670;95%CI=1.14~14.2;P<0.05)、抑郁症状(β=0.069;OR=1.071;95%CI=1.02~1.12;P<0.05)和焦虑症状(β=0.302;OR=1.360;95%CI=1.20~1.52;P<0.05)是自杀观念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PD患者存在自杀观念现象较为常见,独居、抑郁和焦虑症状是自杀观念COP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要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岳速萍,邓红,洪玲,李海明,陈颖[5](2019)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对成都市青羊区358例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根据患者既往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有自杀行为组和无自杀行为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过自杀行为的占23.5%;有幻觉及妄想(OR=1.857,P<0.05)、服药不依从(OR=2.320,P<0.01)、照护者对疾病知识完全不了解(OR=2.816,P<0.05)是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高,患者有幻觉妄想症状及治疗不依从、患者照料者对该病不了解是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辛立敏,陈林,杨甫德,颜峰,王刚[6](2019)在《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吕军城,王莹莹,卓来宝,张杰[7](2019)在《急诊及住院自杀未遂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诊及住院自杀未遂者危险因素,提出自杀未遂预防建议。方法:收集2013-2015年山东省内10个县级医院急诊或住院登记系统自杀未遂病例,按照与病例同社区、同性别、年龄相仿(±2岁)原则选择社区对照;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单因素初步筛选自杀未遂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本研究病例组424例,男性148 (34. 9%),女性276 (65. 1%);对照组434例,男性158 (36. 4%),女性276 (63. 6%)。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有精神疾病、家庭经济状况差、夫妻关系差、有自杀未遂家族史、社会关系差、个体受教育机会差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家庭人口数多是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结论:鉴于筛选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对策降低自杀未遂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姜小庆,徐雯艳,李旭阳,文小桐,谢飞[8](2018)在《婺源农村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危险因素及其累积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农村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流行现状、危险因素及累积效应,为农村学校开展预防伤害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问卷来源于美国CDC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YRBSS),按中国现况修订为中文问卷,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婺源县某高中1 810名学生进行无记名式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农村高中生NSSI检出率为6.80%,吸烟(OR=2.51)、饮酒(OR=2.33)、遭遇校园欺凌行为(OR=2.55)、性取向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OR=3.38)、学习压力大(OR=1.76)与高中生NSSI的发生呈正性相关(P值均<0.05)。危险因素有2和3个及以上者发生NSSI的风险分别为无危险因素者的4.77,12.60倍(P值均<0.01)。结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高中生NSSI检出率较低,吸烟、饮酒、遭遇校园欺凌行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和学习压力大为高中生NSSI危险因素。随着调查对象危险因素个数增多,发生NSSI风险相应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8年12期)

张晗希,刘聪,李艺然,乔佳颖,许志梦[9](2018)在《HIV/AIDS患者自杀危险因素分类树模型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自杀的影响因素,为预防HIV/AIDS患者自杀提供针对性地干预依据。方法 2013年3—6月,在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对408位HIV/AIDS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分类树模型筛选自杀危险因素。结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为408份(90.7%)。其中,男性占69.6%(284/408),同性恋/双性恋者占31.9%(130/408),处于抑郁状态者占36.8%(150/408)。有32.8%(134/408)的患者有过自杀意念或发生过自杀行为;分类树模型结果显示,有抑郁症状、文化程度、性取向以及歧视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高危人群为:(有抑郁症状+文化程度高)、(无抑郁症状+非异性恋)、(无抑郁症状+异性恋+受到歧视)。利用预测概率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3,与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论应重视所筛选出的主要自杀危险因素,降低HIV/AIDS患者自杀的发生率。同时应关注HIV/AIDS患者中未发现抑郁症状者的自杀状况,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减少自杀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8年12期)

黄玉莲,吴盈盈,杨昆城,吴登强,覃琼芬[10](2018)在《精神病新入院病人自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全面细致地评估精神病病人自杀的危险因素,寻求有效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8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自杀未遂例数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同期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比较效果显着。结论全面细致评估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筛选精神病病人自杀、自残、自伤、伤人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有效降低患者自杀未遂以及其他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93期)

自杀危险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的累积作用。方法:选取山东省某叁级甲等医院产科门诊1825名孕晚期女性。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HQ-9)第9个条目评估自杀意念,作为结局变量。危险因素包括:低社会经济地位、妊娠相关情况(是否为初产妇、有无不良孕产史、有无妊娠合并症)、有无精神疾病史、抑郁、神经质人格、儿童期虐待史以及消极应对。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分类转化后,相加得危险因素指数(RFI),同样,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探讨危险因素的累积作用。结果:精神疾病史(OR, 9.669;95%CI,2.161-43.264)、抑郁(OR,1.262;95%CI,1.161-1.372)、神经质人格(OR,1.055;95%CI,1.004-1.109)、儿童期虐待史(OR,1.047;95%CI,1.015-1.080)以及消极应对(OR,1.094; 95%CI,1.018-1.175)是自杀的危险因素;此外,RFI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OR,2.751;95%CI,2.206-3.431)。结论:妊娠期女性精神疾病史、抑郁、神经质人格、儿童期虐待史、消极应对等危险因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呈现累积效应。临床工作者应该及早筛查妊娠期女性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以识别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及早预防或者消除妊娠期女性自杀意念的出现,从而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杀危险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操小兰,文丝莹,刘剑波,卢建平.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2019

[2].张烜,曹枫林.妊娠期女性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分析[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周雪莹,易军,王黔艳,刘婵媛,徐德毅.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

[4].陈泳康,姚桂谊,谭志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发自杀观念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

[5].岳速萍,邓红,洪玲,李海明,陈颖.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

[6].辛立敏,陈林,杨甫德,颜峰,王刚.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

[7].吕军城,王莹莹,卓来宝,张杰.急诊及住院自杀未遂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8].姜小庆,徐雯艳,李旭阳,文小桐,谢飞.婺源农村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危险因素及其累积效应[J].中国学校卫生.2018

[9].张晗希,刘聪,李艺然,乔佳颖,许志梦.HIV/AIDS患者自杀危险因素分类树模型筛选[J].中国公共卫生.2018

[10].黄玉莲,吴盈盈,杨昆城,吴登强,覃琼芬.精神病新入院病人自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标签:;  ;  ;  

自杀危险因素论文-操小兰,文丝莹,刘剑波,卢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