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亚斯卡内蒂论文-雍晴雯

埃利亚斯卡内蒂论文-雍晴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埃利亚斯卡内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默,言语,旧秩序,现代社会

埃利亚斯卡内蒂论文文献综述

雍晴雯[1](2019)在《埃利亚斯·卡内蒂小说《迷惘》中的沉默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迷惘》作为德语文学作品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塑造了一个沉默寡言、沉迷于个人学术研究的的汉语言学者彼得基恩。沉默不仅是人物的一个重要特质,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小说中的沉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进行了分析。沉默在文化学的视角下被分为不愿言说、不允许言说和不能言说叁大类。基恩的沉默最开始是他自己主导的不愿言说,随着女管家苔莱泽进入他的生活,他平静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而原本不愿言说的沉默随之逐渐转变为不允许言说。后来世界在他的眼里变得越来月难以理解,致使他最终发疯并选择了自杀,这时沉默已经转变为不再具备言说的能力。沉默含义的变化反映了他对世界认知的变化,也与他走向迷惘的过程同步。基恩身上的沉默一方面是他的特质,是他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的一种对抗方式。他把沉默当作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通过沉默他能保证自己的头脑中的图书馆这个秘密不被泄露,并免除与世人的繁琐人际交往而专心学术。然而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的一员,所以任何逃避社会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面对现代社会复杂的权力关系,小说主人公不敢也没有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更谈不上融入这个世界,最终只能陷入无境的迷惘。埃利亚斯·卡内蒂笔下的这个疯狂且病态荒诞的世界包含了追求权力和金钱的像女管家看门人驼背这样的人,也有像基恩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现实世界割裂的人。他们都不是个例,而是影射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基恩所处的旧秩序可以通过一场大火被毁灭,而现实的世界是否也能改变,小说并未给出最终答案,但它是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肖梦楚[2](2018)在《论埃利亚斯·卡内蒂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利亚斯·卡内蒂是着名的英国籍德语作家,作品以诙谐讽刺的风格闻名于世。他一生中创作了多种多样的题材作品,如小说、戏剧、政论、自传等等。1981年卡内蒂凭借其小说《迷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卡内蒂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东方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曾撰文《论语中的孔夫子》。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在其唯一的长篇小说《迷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该小说也被称作为“疯子的人间喜剧”,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讽刺小说。小说主人公是一位着名的汉学家,深谙中国文化,其中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他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篇论文以小说《迷惘》为例,旨在分析卡内蒂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主要立足于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借助文本分析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主人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重点阐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对主人公的女性观以及群众观点的影响。与此同时,《迷惘》中除了直接对这两种思想进行引用以外,还出现了涉及中国元素的隐喻,例如主人公的图书馆和中国长城的关系,这些隐喻也会在本篇论文中着重阐述。最后本文还将从历史背景、汉学传播以及卡内蒂自身经历叁方面探究卡内蒂在其作品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8)

卢冶[3](2017)在《观察、转化与希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与盖满民族烙印的布洛茨基不同,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1905-1994)属于二十世纪流亡作家中的另一种类型。他的着作无不笼罩着国家主义的低气压,却很少浮现出真实的国家姿影。他的出版商和翻译者甚至经常分不清他是保加利亚人、德国人还是(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2-20)

周泽芝[4](2016)在《埃利亚斯·卡内蒂小说《迷惘》中对唯理智论的漫画式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迷惘》曾被各国研究者从各种角度解析过。正如作者在谈到这部作品时曾说过的那样,当代文学应当有将已经崩坏的世界呈现出来的勇气。在这部创作于1931/32年的小说里,作者运用了变形、夸张等漫画式手法,描绘了当时处于战争间歇期的人和世界,并借此对当时虚浮于和平表象,认为唯有理智可以维护社会平衡,维持人类发展的唯理智主义进行了批判。本文首先对两个核心概念,即漫画文学和唯理智论进行了梳理和辨析,然后从人物和环境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这部小说中所使用的漫画式写作手法,进而说明作者是如何用漫画文学这种充满了讽刺意味的方式对唯理智论进行批判的。小说的主人公彼得·基恩是第一个被漫画化的人物:这个荒诞的学者相信自己的理智和头脑,并因此自视甚高。他的弟弟乔治·基恩则由于对于名誉的极度渴望和对自己能力的过分自信而被漫画为一位可笑的心理医生。除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之外,故事所发生的环境也是一个混乱而癫狂的大城市,而这个被漫画化了的崩坏的世界反过来又被小说中各种漫画化的人物并不真实的感知所夸大,进一步成为了一个让人迷惑的无可救药的世界,致使主人公最终彻底失智。在回到了自己的有如专属领地的私人图书馆后,他再也不想和这个世界有一丝联系,最终选择了自杀。卡内蒂通过对人物特征和环境弊端的夸张,以及对主人公的几次心理变形的描述,将《迷惘》创作成一部漫画小说,并在其中从两个方面对唯理智论进行了批判:第一,理智并不能成为判断善恶优劣的唯一标准;第二,脱离了现实的理智是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的。文中的两位主人公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两点,从而一个以自杀为结局,一个只能回到疯人院做一个只能理解疯子语言的心理医生。(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4-01)

张克芸[5](2013)在《论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变形观》一文中研究指出1981年英籍德语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学界开始对该作家进行译介和研究,然而作为卡内蒂创作的关键词之一的"变形"思想,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却几乎无人提及。文章从卡内蒂的杂记入手,对卡内蒂的变形观进行梳理后认为:源自于神话故事的"变形"乃是卡内蒂对20世纪科学理性的反击和对技术世界的厌弃。同时,文章也结合卡内蒂的小说、戏剧和传记作品,分析了其变形观在创作中的运用。(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李轩[6](2013)在《《迷惘》:火之果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1994)是二十世纪着名的德语作家,198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处女作,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迷惘》中,多次提到“火”的意象,而“火”也作为主题之一贯穿这部作品。1927年,卡内蒂亲历了维也纳司法宫纵火事件,这促成了《迷惘》的创作。在这篇小说中,卡内蒂刻画了一个书痴彼得·基恩的形象。这位主人公开始时极度担心自己的藏书室失火,但却在小说的最后将所有的图书付之一炬,自己也跳进了焚书的烈焰中。同样,在卡内蒂的另外一部作品《群众与权力》中,“火”也被一再提及,被认为是“群体”、“群氓”这一现象的象征。本论文介绍“火”在小说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文本中“火”这一主题的表现形式。另外,借助“大众心理学理论”,阐释“火”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的含义,并基于此讨论主人公基恩的焚书和自焚行为。通过分析,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基恩之死不可避免,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结局。他既不愿放弃自我与“群氓”同流合污,又无力进行抵抗,于是导致了自己最终浴火身亡。对主人公而言,这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火”的双重含义在该小说中既意味着“死亡”,又象征着“涅磐”与“重生”。(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4-11)

王新全[7](2008)在《埃利亚斯·卡内蒂与中国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埃利亚斯·卡内蒂复杂的思想,而东方文化尤其中国文化对其影响不可不谈。虽然不识中文,但通过汉学家卫礼贤的着述,卡内蒂接触到孔孟儒家思想并一见如故,在其传记、小说及读书随笔中可以看出卡内蒂对中国文化的熟知与热爱。基于此,本论文力求在跨文化角度下探讨卡内蒂与中国文化的缘起及具体思想观念方面的契合。全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从20世纪大背景下,从中西两个角度分析西方文化面临的困境,东西方都有诸多仁人志士主张用中国传统精神理念拯救西方的精神危机。第一章主要论述卡内蒂在对待女性的态度方面对孔子及佛教的态度借用。本身对女性持有偏见心理的卡内蒂将这一性格加诸到作品人物身上,并用孔子、佛陀等圣人的话语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二章论述卡内蒂对孔孟着述中民众的认同与借鉴,卡内蒂对群众思考的终极目的是反思法西斯集权主义。第叁章从宏观的角度运用形象学理论有关知识考察《迷惘》的中国性因素。结语部分得出卡内蒂自觉的从中国文化吸收有用因素为我所用,揭示出西方人面临的困境的同时指出应到东方寻找欧洲已经不存在的本真。(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蒋建[8](1981)在《198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典科学院不久前宣布将198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世界主义小说家、剧作家和小品文作家、英籍保加利亚人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赞扬他的作品“眼界开阔,思想丰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卡内蒂是犹太人的后裔,1905年出生在保加利亚多瑙河之滨的港口城市鲁斯楚克。他曾先后在法兰克福和维也纳就学,并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但这位年轻的学者却将文学选作他终生的职业。1938年他移居巴黎,1939年起在伦敦定居,现为英国公民。卡内蒂研究过达达、列宁、乔伊斯和弗洛伊德等人的着作。他的作品是用德文写作的。着名作家托马斯·曼等许多当代文坛名流,赞誉他是继承了卡夫卡的渊源的一位出色(本文来源于《译林》期刊1981年04期)

埃利亚斯卡内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埃利亚斯·卡内蒂是着名的英国籍德语作家,作品以诙谐讽刺的风格闻名于世。他一生中创作了多种多样的题材作品,如小说、戏剧、政论、自传等等。1981年卡内蒂凭借其小说《迷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卡内蒂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东方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曾撰文《论语中的孔夫子》。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在其唯一的长篇小说《迷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该小说也被称作为“疯子的人间喜剧”,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讽刺小说。小说主人公是一位着名的汉学家,深谙中国文化,其中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他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篇论文以小说《迷惘》为例,旨在分析卡内蒂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主要立足于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借助文本分析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主人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重点阐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对主人公的女性观以及群众观点的影响。与此同时,《迷惘》中除了直接对这两种思想进行引用以外,还出现了涉及中国元素的隐喻,例如主人公的图书馆和中国长城的关系,这些隐喻也会在本篇论文中着重阐述。最后本文还将从历史背景、汉学传播以及卡内蒂自身经历叁方面探究卡内蒂在其作品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埃利亚斯卡内蒂论文参考文献

[1].雍晴雯.埃利亚斯·卡内蒂小说《迷惘》中的沉默主题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2].肖梦楚.论埃利亚斯·卡内蒂作品中的中国元素[D].青岛大学.2018

[3].卢冶.观察、转化与希望?[N].文汇报.2017

[4].周泽芝.埃利亚斯·卡内蒂小说《迷惘》中对唯理智论的漫画式批判[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

[5].张克芸.论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变形观[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李轩.《迷惘》:火之果实[D].复旦大学.2013

[7].王新全.埃利亚斯·卡内蒂与中国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蒋建.198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J].译林.1981

标签:;  ;  ;  ;  

埃利亚斯卡内蒂论文-雍晴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