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品性论文-孙金仙

生命品性论文-孙金仙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品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尊重,个性化,体验,创造性

生命品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金仙[1](2017)在《从课例中浅谈呵护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尊重学生是尊重其独特性和个性,课堂上要尊重其独特的感悟,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32期)

武秀霞[2](2016)在《论教育的“同情”品性——基于对教育之生命关怀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应该具备一定的"同情"品性。这从根本上表达了同情之于本真之教育的必然性,以及之于教育实践的必要性。教育应该成为同情性的教育,它不仅不应该阻隔同情,还应该把同情视为一种内在的实践力量;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同情性的方法去设身处地地关心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构建和谐、友好、非暴力式的关系;应该将自身使命定位于培养和唤醒儿童的同情意识,帮助儿童学会同情、运用同情能力这一目标之上。(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6年05期)

苏丽梅[3](2016)在《生命教育视野下微课程设计理念的生命品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教育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教育的实现以物化或非物化的内容为依托,课程是其最常见的物化载体,而微课程作为课程领域的新秀,它以"关注每一个学习者的微变化,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习者自己的课堂"为宗旨。因此,生命教育与微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必然的联系,生命教育视野下微课程的设计理念应是:源于生命——激发生命的共鸣;高于生命——唤起生命的升华;回归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本文来源于《教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吴昌宏[4](2015)在《引特色清泉,培育生命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省淮北市古城路小学始建于1964年,现有教职工137人,在校学生3300名。本校坚持"学校有特色、课程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努力践行"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先后获得"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优秀学校""全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雏鹰红旗大队""全国优秀红领巾社团"、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等辉煌成果。(本文来源于《教育家》期刊2015年07期)

王建忠[5](2014)在《教育中生命品性缺失的迷惘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的教育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受功利倾向和科学主义的"熏染",已渐渐偏离了其发展的轨道,取而代之的抑或是纯粹知识的灌输,抑或是经济效益的迷恋,抑或是工具理性的规训,在教育中出现了生命品性的缺失现象,这是教育中的迷惘所在。文章对教育中个体生命与发展进行了理性的"反思"。(本文来源于《职业时空》期刊2014年08期)

杨继利[6](2014)在《求真:鲁迅文学艺术生命化教育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艺术对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少着名的教育家有过一些精彩的论述。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孩子的世界就是艺术的世界……孩子的生活比大人的生活更能与艺术一致。"[1]教育要摆脱偏与伪,就要跟艺术亲近,艺术的清泉是涤荡心灵尘滓的良药。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2](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期刊2014年11期)

田薇[7](2011)在《西美尔关于现代宗教形而上学重建的构想——从外在的超验对象到内在的生命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1年03期)

周先生[8](2010)在《保养生命,修养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之前印象中的养生杂志,更多是生理上的指导。看过上期《东方养生》,极大拓展了对于养生的概念。养生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原来养生不仅仅是对生命的保养,还包含对品性的修养。顺应自然规律平淡生活,多读好书丰满心灵平静内心。翻看上期《东方养生》展示出的内容,感觉很丰富,比如叶挺,先前只是对他作为军人有一点了解,原来他的家庭以及后代还有这些故事。还有更大的一个感觉是传统文化的氖围,这些可能是我们这代人知识体系里比较缺少的,感觉很新鲜。较之其它,读杂志一个大印象就是有很多的文化关怀。比如"关公"专题对社会问题有很多针砭。(本文来源于《东方养生》期刊2010年10期)

大兵[9](2010)在《历史精神指向与生命不屈品性的双重叩问——读杨献平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说:"一个善于创新的作者总是创造一个充满新意的天地。"对杨献平而言,不管是基于历史真实和个人想象的《中国的匈奴》(花城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杨献平着),还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独立营造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与漠野"和"南太行莲花谷"等文学场景与区域,都是在当下文(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期刊2010年05期)

胡金木[10](2009)在《论教育的道德品性——兼论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作为一种使人向善的活动,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道德品性,道德性是教育的一种固有属性。对教育进行道德论证,首先需要论证教育是一个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领域。接着要论证教育活动在应然上是一种追求善的活动,是一种必须合乎道德精神的活动。最后,还要明确生命性是教育的基本道德品性,生命的自由发展是评判教育是否合乎道德精神的标准,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诉求。(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09年19期)

生命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育应该具备一定的"同情"品性。这从根本上表达了同情之于本真之教育的必然性,以及之于教育实践的必要性。教育应该成为同情性的教育,它不仅不应该阻隔同情,还应该把同情视为一种内在的实践力量;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同情性的方法去设身处地地关心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构建和谐、友好、非暴力式的关系;应该将自身使命定位于培养和唤醒儿童的同情意识,帮助儿童学会同情、运用同情能力这一目标之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品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孙金仙.从课例中浅谈呵护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J].考试周刊.2017

[2].武秀霞.论教育的“同情”品性——基于对教育之生命关怀的认识[J].教育学术月刊.2016

[3].苏丽梅.生命教育视野下微课程设计理念的生命品性探析[J].教学研究.2016

[4].吴昌宏.引特色清泉,培育生命品性[J].教育家.2015

[5].王建忠.教育中生命品性缺失的迷惘与反思[J].职业时空.2014

[6].杨继利.求真:鲁迅文学艺术生命化教育品性分析[J].中国教师.2014

[7].田薇.西美尔关于现代宗教形而上学重建的构想——从外在的超验对象到内在的生命品性[J].现代哲学.2011

[8].周先生.保养生命,修养品性[J].东方养生.2010

[9].大兵.历史精神指向与生命不屈品性的双重叩问——读杨献平散文[J].安徽文学.2010

[10].胡金木.论教育的道德品性——兼论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诉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标签:;  ;  ;  ;  

生命品性论文-孙金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