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输运过程论文-司马文霞,施健,杨庆,袁涛,黄思思

电荷输运过程论文-司马文霞,施健,杨庆,袁涛,黄思思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荷输运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克尔电光效应,空间电荷,电荷注入,电荷输运

电荷输运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司马文霞,施健,杨庆,袁涛,黄思思[1](2014)在《操作冲击电压下碳酸丙烯酯中空间电荷的注入与输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液体电介质在冲击电压作用下空间电荷的动态过程及其对电介质击穿性能的影响,采用基于克尔电光效应的方法,测量了在操作冲击电压作用下碳酸丙烯酯液体电介质中空间电荷的注入与输运过程。实验结果显示了碳酸丙烯酯在电场作用下强烈的空间电荷效应,双极同极性电荷注入加强了对极板的屏蔽作用,降低了电极附近的电场,从而提高了平板电极间液体的击穿性能。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双极同极性空间电荷注入与输运模型,通过该模型计算了电场、空间电荷、介质电导率和能量耗散密度随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分布,及注入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与克尔电光测量结果较吻合,模型验证了液体中空间电荷注入是由双电层引起的,并与液体中电化学过程共同决定了空间电荷的输运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36期)

周春林[2](2012)在《高电荷态离子在玻璃微管中的输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博士论文项目研究了高电荷态离子在绝缘玻璃微孔内的输运过程。实验分别观测了由GANIL提供的27keV Ar9+(ARIBE)和71MeV Xe19+(IRRSUD)离子束流在微米量级出口的锥形玻璃管中的传输过程。通过应用二维延迟线阳极探测器(PSD),同时获得并记录位置及离子到达探测器的时间信息。为更低线度微束应用及微孔玻璃管充放电过程等研究目的,对比研究了理想锥形和漏斗形两种玻璃管。对于keV低能区传输特性,导向效应和阻塞过程在实验中分别被观察到。在1、5、10pA的流强条件下,两种不同锥角分布的玻璃管表现出不同的传输特性。漏斗形玻璃管主要表现出阻塞效应而理想锥形玻璃管则主要表现出顺畅的传输。本工作细致观察了离子导向效应在锥形玻璃管中的时间演化过程。为解释这一时间演化过程,本论文引入了电荷沉积效应导致的电荷斑来对实验现象予以解释。本研宄结果显示,较之于漏斗形玻璃管,理想锥形管可能更利于形成高流强的微束或者微米束流。对于MeV中能区传输特性,两种类型的玻璃管都在二维探测器上获得了晕状结构。本实验没有观测到如低能区一样的充电效应。实验通过利用由回旋加速器提供的10MHz脉冲束流来测量离子通过玻璃管输运以后的飞行时间谱,获得离子在输运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信息。实验结果显示,在本实验中,离子在玻璃管中的输运过程主要基于小角度的卢瑟福散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2-11-01)

张艳丽[3](2011)在《近化学计量比LiNbO_3:Fe晶体的光致电荷输运过程及全息记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体全息存储技术由于具有存储容量大、密度高、并行传输、冗余度高、寻址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在存储技术竞争中越来越显露出巨大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双色光全息记录方法的提出,实现了全息存储的非易失性读取。影响全息存储的主要因素是存储材料,寻找好的存储材料成为研究体全息存储的焦点。自人们发现铌酸锂(LiNbO_3)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效应,LiNbO_3晶体在全息存储中得到广泛关注,也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优化LiNbO_3晶体是当前全息存储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实验中所使用的近化学计量比LiNbO_3:Fe晶体是用顶上籽晶熔液生长法制备的,其中掺杂Fe浓度分别是3ppm、5ppm、10ppm、25ppm、50ppm和100ppm,首先测量了晶体的光谱特性和居里温度,分析了晶体的组分、以及杂质的氧化/还原状态,然后用泵浦(365nm)-探测(632.8nm)法研究了LiNbO_3:Fe晶体的紫外光致吸收的稳态和时间演化过程特性。由于Fe的掺入可能会使光致吸收衰减时间发生变化,尝试对衰减部分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光致吸收的暗衰减过程是以扩展指数的形式衰减,并测量了衰减时间常数(即小极化子的寿命)和扩展因子随泵浦光强的变化。根据电子的输运方程,我们对电子输运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模拟LiNbO_3:Fe晶体的光致吸收的全过程及其稳态和时间演化过程特性,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其次,课题研究了LiNbO_3:Fe晶体的双色全息存储特性,用中心波长为365nm的紫外光作为敏化光,用波长632.8nm的红光作为记录光和读取光。保持记录光不变,敏化光强越小(即Irec/Isen越大),晶体的记录灵敏度越小,但饱和衍射效率越大。在光强比不变的情况下,掺Fe浓度越大的晶体,衍射效率和记录灵敏度也越大。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掺Fe浓度为50ppm和100ppm的LiNbO_3晶体的记录灵敏度出现不同的结果,对此我们给出了解释。本论文对LiNbO_3:Fe晶体的紫外光致吸收和全息存储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这对理解光致吸收过程中电荷的输运过程和双色光全息存储记录的物理机制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掺杂的铌酸锂晶体的特性优化,记录方案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1-12-01)

马海波[4](2010)在《导电高分子中电荷载流子链内输运过程的非绝热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扩展Hubbard和Su-Schrieffer-Heeger(SSH)相结合的量子化学模型下,我们采用量子-经典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外电场作用下的共轭高分子的电荷载流子(如孤子、极化子等)的链内(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张小齐,刘友文,翁文乐,赫崇君[5](2009)在《锰掺杂近化学计量比铌酸锂晶体的电荷输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泵浦(350nm)-探测(780nm)法研究了轻度锰掺杂近化学计量比铌酸锂晶体的光致吸收的特征,结果表明光致吸收的暗衰减过程以扩展指数的形式衰减,并测量了饱和光致吸收、衰减时间常量和扩展因子对泵浦光光强的依赖关系.在z轴方向上加直流电场测量了紫外光照射下光伏打电流强度和光电导,发现它们与光强之间成超线性关系.实验结果可以用考虑本征缺陷能级和掺杂能级之间激发和复合的修正的双中心电荷输运模型进行定量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张小齐[6](2009)在《锰掺杂铌酸锂晶体的光致电荷输运过程和全息记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use等人在双掺杂Fe:Mn铌酸锂晶体实现的非挥发全息记录不但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光固定方法,而且也是一种在晶体中记录局域体全息的全光学的方法。本文用顶部籽晶法在不同锂浓度熔液里生成了轻度掺杂锰(~10 ppm)的近化学计量比铌酸锂晶体。在紫外泵浦光(350 nm)照射下通过探测光致吸收(780 nm)研究了铌酸锂晶体的电荷输运过程,结果表明光致吸收的暗衰减过程以扩展指数的形式衰减。实验测量了光致吸收、衰减时间常数和扩展因子对泵浦光光强的依赖关系。在z轴方向上加直流电场测量了紫外光照射下光生伏打电流强度和光电导,发现它们与光强之间成超线性关系。实验结果可以用考虑本征缺陷能级和掺杂能级之间激发和复合的修正的二中心电荷输运模型进行定量的解释。文中还给出了在小调制度近似下锰掺杂铌酸锂晶体用双色光进行非挥发性全息记录的动力学方程,得出一组描述记录动力学的耦合微分方程组,对全息记录的动态发展过程做了模拟计算。(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9-03-01)

罗谦,杜江锋,靳翀,龙飞,周伟[7](2006)在《GaN基HEMT器件的表面陷阱电荷输运过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特制的无台面AlGaN/GaN HEMT,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法,用以研究AlGaN/GaN外延表面陷阱态间的电荷输运过程。经实验证实,在器件电流崩塌效应中,存在表面陷阱电荷输运,并确定了相关时间常数。针对应力后电流崩塌驰豫过程,实验监测到小于0.1 s和大于10 s两类时间常数,其中较大的常数对应于表面陷阱电荷的输运过程。此结论可望用于对AlGaN/GaNHEMT电流崩塌效应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相关的器件研究。(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期刊2006年06期)

刘友文,杨雁南[8](2006)在《锰掺杂近化学配比LiNbO_3紫外光致电荷输运过程和光致近红外光全息记录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部籽晶提拉法(TSSG)生长锰掺杂近化学配比LiNbO3晶体,锰的掺杂浓度为10 ppm,熔体中的Li2O的摩尔浓度为分别为55和58%,通过优化旋转速度、提拉生长速度和温度梯度, 获得高光学质量的晶体。用无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测量晶体的居里温度,推测出晶体中[Li]/ ([Li]+[Nb])比率为49.5和49.8%。用近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晶体材料的吸收特性,其吸收限(吸收系数为20/cm)分别为307和313.nm。用泵浦-测量的方法研究晶体的紫外(350 nm)致小极化子亚稳态的近红外吸收(780 nm)的动力学过程和稳态吸收值,亚稳态的以扩展指数 (stretched-exponential)形式驰豫,更接近化学配比的晶体产生的亚稳态有更长的寿命和更大的近红外吸收,用直接光照晶体测量光电导和光生伏打电流,其结果可用两中心电荷输运模型解释,数值模拟结果和所有实验结果相吻合。用紫外光为泵浦源,产生的小极化子可作为光全息记录的电荷输运载体,用 780 nm的近红外光记录信息,实现非挥发性全光的全息记录,它们的记录特性如全息动态范围、光全息记录灵敏度、读出时的擦除特征被详细的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更接近化学配比的晶体有更好的紫外光致近红外光全息记录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9-01)

李宝兴[9](1989)在《对准一维导体中电荷密度波输运过程的新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transport process of charge density wave (CDW) in a quasi-one dementional conductor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Zener tunneling of coherent exciton gas. It is inferred from the model that CDW state is more orderly than normal electron state. The phase transition changing into normal electron state from CDW state is of second order without impurities and of first one with impurities.(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1989年01期)

电荷输运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博士论文项目研究了高电荷态离子在绝缘玻璃微孔内的输运过程。实验分别观测了由GANIL提供的27keV Ar9+(ARIBE)和71MeV Xe19+(IRRSUD)离子束流在微米量级出口的锥形玻璃管中的传输过程。通过应用二维延迟线阳极探测器(PSD),同时获得并记录位置及离子到达探测器的时间信息。为更低线度微束应用及微孔玻璃管充放电过程等研究目的,对比研究了理想锥形和漏斗形两种玻璃管。对于keV低能区传输特性,导向效应和阻塞过程在实验中分别被观察到。在1、5、10pA的流强条件下,两种不同锥角分布的玻璃管表现出不同的传输特性。漏斗形玻璃管主要表现出阻塞效应而理想锥形玻璃管则主要表现出顺畅的传输。本工作细致观察了离子导向效应在锥形玻璃管中的时间演化过程。为解释这一时间演化过程,本论文引入了电荷沉积效应导致的电荷斑来对实验现象予以解释。本研宄结果显示,较之于漏斗形玻璃管,理想锥形管可能更利于形成高流强的微束或者微米束流。对于MeV中能区传输特性,两种类型的玻璃管都在二维探测器上获得了晕状结构。本实验没有观测到如低能区一样的充电效应。实验通过利用由回旋加速器提供的10MHz脉冲束流来测量离子通过玻璃管输运以后的飞行时间谱,获得离子在输运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信息。实验结果显示,在本实验中,离子在玻璃管中的输运过程主要基于小角度的卢瑟福散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荷输运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司马文霞,施健,杨庆,袁涛,黄思思.操作冲击电压下碳酸丙烯酯中空间电荷的注入与输运过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

[2].周春林.高电荷态离子在玻璃微管中的输运过程[D].兰州大学.2012

[3].张艳丽.近化学计量比LiNbO_3:Fe晶体的光致电荷输运过程及全息记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4].马海波.导电高分子中电荷载流子链内输运过程的非绝热动力学模拟[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2010

[5].张小齐,刘友文,翁文乐,赫崇君.锰掺杂近化学计量比铌酸锂晶体的电荷输运过程[J].光子学报.2009

[6].张小齐.锰掺杂铌酸锂晶体的光致电荷输运过程和全息记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7].罗谦,杜江锋,靳翀,龙飞,周伟.GaN基HEMT器件的表面陷阱电荷输运过程实验研究[J].微电子学.2006

[8].刘友文,杨雁南.锰掺杂近化学配比LiNbO_3紫外光致电荷输运过程和光致近红外光全息记录特性[C].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6

[9].李宝兴.对准一维导体中电荷密度波输运过程的新看法[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

标签:;  ;  ;  ;  

电荷输运过程论文-司马文霞,施健,杨庆,袁涛,黄思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