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源自对《资本论》的误读

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源自对《资本论》的误读

摘要: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而资本主义只能实行市场经济。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误读。通过再解读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发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Abstract:Thetraditionaltheoryviewpointthought:Theplannedeconomyandthemarketeconomyareimportantsymbolofdifferentiatethesocialismandthecapitalism.Socialismandthecommodityeconomy,themarketeconomyarenotaccommodating.Socialismcanonlyimplementtheplannedeconomy,butcapitalismcanonlyimplementthemarketeconomy.ActuallythisisamisreadingoftheMarxismtheory.ThroughreadingMarx'sclassicaltheoryagain:theChinesecharacteristicsocialismalsotobepossibletopracticethemarketeconomy.Thisisalsoanimportantcomponent.oftheDengXiaopingTheory.

Keywords:Plannedeconomy;Marketeconomy;Socialism;Capitalism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1978年至今,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而全面地改变了我国的发展进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_

本论文是2008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资本论》中‘工业化社会通用理论’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主持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魏黎波课题编号:200801008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理论根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否定了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并且,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深刻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所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搞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发展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

即使这样,他们的理论还是为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和有益的思路,《资本论》就是研究商品和市场问题的百科全书,因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分析商品经济,而分析商品经济是研究市场经济的基础,且《资本论》涉及到市场经济的所有基本问题,如资源配置的涵义,资源配置的条件,资源配置的机制,资源配置的规律等。既然市场经济是研究资本主义的专著《资本论》研究的问题,所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又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只能发展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当然以上的认识只是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面,没有进一步的研究,通过结合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再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现计划经济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的说法是对《资本论》的一种误读。

二、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认识的转变历程

通过考察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市场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萌芽的,也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市场已经存在了,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带来的专业化生产都卷入交换关系,从而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已覆盖了全社会并调节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时,才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因此人们固有的看法是市场经济只适用于资本主义。但是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由于当时还没有出现社会主义社会,才会有市场经济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发展市场经济是其内在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既然也要搞社会化大生产,当然也离不开市场经济。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初期,统一管理调度的计划经济有利于渡过资金和物资紧缺的困难阶段,因而计划经济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合理的,但当社会主义初创阶段过去,工业化过程展开以后,还是抱着计划经济不放,就必然会破坏市场经济规律,反而阻碍了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而最开始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并不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最终难以维继而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国在经济体制探索的道路上,最开始也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建立确实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社会实践表明,计划管理体制也存在不少缺陷。如:计划经济的权力高度集中,实行的指令性计划往往不符合实际,缺少灵活性,限制了企业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资源不能有效配置,造成浪费;出现短缺经济等等。在计划经济存在危机的时刻,邓小平针对中国和世界经济体制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及时地进行了总结概括,特别是吸取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至此,多年被误读的市场经济终于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突破

邓小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方面跨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邓小平几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一问题,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它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打破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提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980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2]此时,邓小平的改革思路是计划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可见已经开始把计划与市场联系起来了。

第二个阶段,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从而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0年底和1991年初,邓小平在许多重大场合,多次谈到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他说:“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3]当然邓小平所说的在理论上搞懂,恰恰便是对《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读得到纠正的信号: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可以搞市场经济。

第三个阶段,以1992年初南方谈话为标志。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是我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2年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江泽民重申了这一观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必然性

随着经济交往的增多,市场经济体制因其资源培植的高效率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采纳。原先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前苏联及东欧诸国采取了激进的方式向资本主义迅速转化,伴随着灾难性的后果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中国则在经过多次的实验和探索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事实证明,这一过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渐渐显露,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逐步建立起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其优点是:能够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够在充分利用现有物质技术条件的同时,有步骤地采用和推广当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使生产力布局协调平衡,保证社会生产按比例地发展。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端。如:计划经济的权力高度集中,实行指令性计划不符合实际,缺少灵活性,限制了企业的首创精神;资源不能有效配置,造成浪费;出现短缺经济等。

2.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计划经济只是社会主义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且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些国家建立的,为了摆脱国内外面临的种种困境,必须加速资金积累的过程,集中国内有限的资源,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这种粗放型的经济使计划经济体制应运而生。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成为可能。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3.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变化,势必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国门的打开,国际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单纯靠行政力量和经济计划,难以解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参与国际分工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进步的迫切要求,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也已经呈水到渠成之势。加入WTO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加入WTO这个国际化组织,也就意味着我国必然要开放市场,融入全球经济,同时也要遵守公认的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三)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与成就

1978年,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被给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1984年,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持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2年为53.57%,2001年增加到63.37%。按2005年修订后的GDP数据计算,1979年至2004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6%。近三年,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仍连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2006年中国GDP增速创11年来新高。2007年初,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宣布,中国2006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7%,达到20.9407万亿元。从总量上看,这是中国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距离2002年首破10万亿仅仅4年;就速度上而言,10.7%创下了自1995年以来的新高。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GDP增长11.4%。并且2007年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第4,相对于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现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搞好市场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和我国经济再上新水平新台阶的重要保证。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但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可以比资本主义搞的更好、更成功。

注释: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297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373页

参考文献:

[1]杨圣明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许新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再解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董建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简介:段新红,女,1983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燕山大学文法学院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魏黎波,男,1955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多年,著有《中国革命论》、《孙子兵法今读》等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标签:;  ;  ;  

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源自对《资本论》的误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