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规律论文-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

分解规律论文-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解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矿,硝酸,硝酸磷肥,氟

分解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1](2019)在《硝酸分解磷矿过程中氟的迁移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硝酸分解磷矿是硝酸磷肥法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操作单元。研究了酸解时间、酸解温度、硝酸质量分数以及酸解比等工艺参数对磷矿中氟在气、液、固叁相中迁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分解磷矿时,80%左右的氟主要以HF和SiF_6~(2-)形式存在于液相中,只有少部分的氟以SiF_4的形式存在于气相中。氟在气相中的分布率受酸解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酸解时间和酸解温度的增加,氟在液相中的分布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硝酸质量分数的降低和酸解比的增加,氟在液相中的分布率呈增加趋势。当酸解工艺参数控制在酸解温度60℃、w(HNO_3)为55%、酸解比1.25∶1、酸解时间120min时,氟在液相中的分布率为92.74%,在气相中的分布率仅为1.35%。(本文来源于《化工矿物与加工》期刊2019年10期)

李康,郭润睿,张国强[2](2019)在《一种SF_6替代气体—氟碳气体的故障分解气体产生规律及基于分解物气体的故障判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碳气体(c-C_4F_8)温室效应小,耐电强度高,是一种潜在的SF_6替代气体。使用氟碳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的气体绝缘开关,将成为新一代的环境友好的设备。分解气体分析法通过检测故障产生的气体组分诊断设备故障,是检测电力设备故障的重要方法,某些应用场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该方法对于不同的绝缘介质需检测的气体组分不同,故障判据也大不相同。该文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氟碳气体介质在几种常见故障条件下分解生成物产生规律,并初步建立基于分解气体的故障判据;结果显示过热故障主要产生C_2F_4和C_3F_6气体,同时过热温区不同,C_2F_4/C_3F_6比值不同;而放电性故障产生CF_4、C_2F_6、C_2F_4、C_3F_8及C_3F_6,存在明显差别;同时局部放电、火花放电、电弧放电故障下,C_2F_4/CF_4,C_2F_4/C_2F_6及C_3F_6/C_3F_8比值存在明显差别,基于此,提出"动态叁比值法"即通过比值变化趋势识别叁类放电故障,为监测c-C_4F_8绝缘设备故障提供一种思路。(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丽君,周娅琳,阮建明,陈均贤[3](2019)在《次氯酸钠消毒剂的分解特性及氯酸盐副产物形成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水厂消毒剂商品次氯酸钠在储存过程中的分解特性。结果表明,次氯酸钠在储存过程中会发生歧化反应,导致有效氯持续降低并大量产生副产物氯酸盐。实地取样检测水厂使用的次氯酸钠,发现在10d储存期内有效氯衰减率高达15.48%,其中的氯酸盐浓度达到9 667.8mg/L。实验室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氯的衰减量和氯酸盐的生成量均与储存时间成正比;温度是影响次率氯酸钠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因此,采用次氯酸钠消毒也应关注氯酸盐副产物的水质风险。(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06期)

张国平[4](2019)在《从运动的合成分解浅析物理概念规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将复杂运动简单化的一座桥梁,从学生搭建这一桥梁中遇到了困难出发,阐述了排除这些困难的方法,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对物理概念规律构建的一些教学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0期)

黄伟佳,陈明华,安振涛,姜志保[5](2019)在《某四组元复合推进剂的热分解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某四组元推进剂的热分解特性。方法进行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实验。结果分别得到了推进剂在不同温度下的DSC和TG曲线,以及同一温度下推进剂各单组分的DSC和TG曲线,并计算得到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结论推进剂的热失重主要分为叁个阶段,150~220℃的范围主要为RDX的热分解,220~375℃的范围主要为AP热分解,375~515℃的范围主要为部分AP高温分解和橡胶分解。同时推进剂在200~237℃和337~385℃各出现了一个放热峰,在240~248℃出一个吸热峰。推进剂的吸热峰为推进剂中AP晶型转变的吸热峰,推进剂中两个放热峰分别是由于RDX热分解和AP的高温分解产生的。同时计算得到推进剂样品的活化能,推进剂的表观活化能在1.6×10~5~2.1×10~5J/mol的范围之间,随着热分解的进行,活化能先降低后升高。(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钟杰,曹顺安[6](2019)在《发电机组水汽系统有机物热分解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厂补给水中残余的有机物进入热力系统后,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分解,生成甲酸、乙酸等低分子有机酸,这会引起水汽氢电导率异常升高,pH值降低,造成热力设备腐蚀。本文使用高压釜作为反应器,用腐植酸配制不同质量浓度的有机物溶液,从温度、分解时间、有机物质量浓度等方面实验研究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物热分解产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分解产物主要为甲酸和乙酸,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分解时间的延长,乙酸质量浓度增大,但由于甲酸的热稳定性较低,会发生分解导致质量浓度逐渐降低;氧对有机物的热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氧的存在会降低有机物和甲酸的热稳定性,促进有机物和甲酸的分解,降低水中有机酸的质量浓度。(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9年04期)

林小化,张煜,廖裕辉,张鹏[7](2019)在《煅烧条件对白云石质磷尾矿热分解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贵州川恒磷尾矿的热分解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升温速率对磷尾矿分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为950℃,煅烧时间为30min,升温速率为10℃/min,原料粒径为200目的条件下,CaO质量分数为32.92%,MgO质量分数为22.91%;测得活性CaO使用盐酸量为23.8mL,活性MgO质量分数为59.04%。熟料达到制备白云石质耐火材料原料的标准,为磷尾矿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矿物与加工》期刊2019年01期)

赵明月,韩冬,荣文奇,张国强[8](2018)在《电晕放电下全氟异丁腈(C_4F_7N)与空气混合气体的分解产物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3M公司开发的全氟异丁腈C_4F_7N(Novec 4710)在电气强度和环保方面表现良好,具有替代SF6气体的潜能。然而,作为衡量是否具有可替代性的根本条件之一,C_4F_7N分解特性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为探究C_4F_7N的分解特性,采用C_4F_7N与空气混合的方式,实施了一系列工频交流电晕放电实验,建立了C_4F_7N分解气体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了C_4F_7N体积分数和施加电压影响下的C_4F_7N/空气的分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C_4F_7N/空气混合气体电晕放电分解产物主要是CO、CO_2、CF_4、C_2F_6、C_2F_4、C_3F_8、C_3F_6、CF_3CF=CFCF_3、CF_3C≡CCF_3、CF_3CN和CHF_3等,饱和卤代烃类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施加电压和C_4F_7N体积分数均呈正相关。最后,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初步解释了C_4F_7N关键分解组分形成原因,即,CF_4、C_2F_6、C_2F_4、C_3F_8和CF_3CN主要是由CF_3、CF_2、F、(CF_3)_2CF和CN自由基直接复合形成,形成过程无需活化能,能自发进行。(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孙可明,王婷婷,翟诚,辛利伟,范楠[9](2018)在《不同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加热分解界面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热激法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界面变化影响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的问题,运用实验分析、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自制水合物加热分解界面测量实验装置,进行不同初始饱和度水合物加热开采过程中分解界面变化的实验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温度对水合物分解界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合物分解界面移动距离与初始饱和度之间近似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其作用时间的算术平方根近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水合物分解界面的移动速率先快后慢,速率下降幅度为80%;初始饱和度是影响水合物藏开采效率的重要参数之一;适当升高加热温度有利于加快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界面移动速率。合理控制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分解界面的移动距离和移动速率对水合物藏安全高效开采有实践性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8年05期)

范鲁艳,汪安东,曲大为,李君,马军彦[10](2018)在《柴油机固态SCR系统铵盐热分解特性与结晶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使用的尿素水溶液在柴油机低速小负荷时的低排气温度下难以热解而产生氨气,和容易生成沉淀物而堵塞管道,降低NOx转换率等问题,本文中对固态SCR(SSCR)系统的两种可选铵盐还原剂(碳酸铵和氨基甲酸铵)进行研究。首先,氨气含量理论分析和热重试验结果表明,碳酸铵和氨基甲酸铵单位质量分解所能获得的氨气。分别为尿素水溶液的1.92和2.37倍,温度90℃(大大低于柴油机低速小负荷下的排气温度150℃)下,两种铵盐都能在8min内完全分解。接着分解平衡压和再结晶试验结果显示,在柴油机冷却液和机油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两种铵盐都能为喷射系统提供较高的喷射压力,也都不会发生再结晶。说明氨基甲酸铵和碳酸铵均满足作为SSCR系统还原剂的要求,其中氨基甲酸铵的综合性能略胜一筹。最后,利用等温法和积分法计算了氨基甲酸铵和碳酸铵的分解动力学参数,包括分解反应级数、活化能和表观指前因子,为SSCR氨气生成和供给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分解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氟碳气体(c-C_4F_8)温室效应小,耐电强度高,是一种潜在的SF_6替代气体。使用氟碳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的气体绝缘开关,将成为新一代的环境友好的设备。分解气体分析法通过检测故障产生的气体组分诊断设备故障,是检测电力设备故障的重要方法,某些应用场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该方法对于不同的绝缘介质需检测的气体组分不同,故障判据也大不相同。该文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氟碳气体介质在几种常见故障条件下分解生成物产生规律,并初步建立基于分解气体的故障判据;结果显示过热故障主要产生C_2F_4和C_3F_6气体,同时过热温区不同,C_2F_4/C_3F_6比值不同;而放电性故障产生CF_4、C_2F_6、C_2F_4、C_3F_8及C_3F_6,存在明显差别;同时局部放电、火花放电、电弧放电故障下,C_2F_4/CF_4,C_2F_4/C_2F_6及C_3F_6/C_3F_8比值存在明显差别,基于此,提出"动态叁比值法"即通过比值变化趋势识别叁类放电故障,为监测c-C_4F_8绝缘设备故障提供一种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解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硝酸分解磷矿过程中氟的迁移分布规律[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9

[2].李康,郭润睿,张国强.一种SF_6替代气体—氟碳气体的故障分解气体产生规律及基于分解物气体的故障判据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9

[3].刘丽君,周娅琳,阮建明,陈均贤.次氯酸钠消毒剂的分解特性及氯酸盐副产物形成规律探讨[J].给水排水.2019

[4].张国平.从运动的合成分解浅析物理概念规律的构建[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

[5].黄伟佳,陈明华,安振涛,姜志保.某四组元复合推进剂的热分解规律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9

[6].钟杰,曹顺安.发电机组水汽系统有机物热分解规律研究[J].热力发电.2019

[7].林小化,张煜,廖裕辉,张鹏.煅烧条件对白云石质磷尾矿热分解规律的影响[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9

[8].赵明月,韩冬,荣文奇,张国强.电晕放电下全氟异丁腈(C_4F_7N)与空气混合气体的分解产物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8

[9].孙可明,王婷婷,翟诚,辛利伟,范楠.不同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加热分解界面变化规律[J].特种油气藏.2018

[10].范鲁艳,汪安东,曲大为,李君,马军彦.柴油机固态SCR系统铵盐热分解特性与结晶规律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8

标签:;  ;  ;  ;  

分解规律论文-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