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适应阶段论文-雷斐

跨文化适应阶段论文-雷斐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文化适应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义务教育,流入教师,教师流动文化,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阶段论文文献综述

雷斐[1](2018)在《义务教育阶段流入教师的文化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追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合理的教师流动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根植于教师流动活动中的一种新思维,教师流动文化适应的研究也是需要关注的。因为教师发展和教育革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文化发展,离开了教师文化的支撑,任何教育革新和教师发展都是形式化的,不透彻的。流入教师的文化适应程度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获取,也制约着他们自身的专业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阻碍教师的合理流动,不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提高流入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是促进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鉴于此,如何结合教师流动现状,深入分析流入教师的文化适应情况,结合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以河南省S县城的4所初中和5所小学为取样范围,以城区的流入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流入教师的流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逐渐改变了农村向城区流动的单一局面,城区间教师的自愿流动也占了一部分,教师的流动意识有所提高。但是,从农村向城区流动的现象仍占主要趋势,流入教师的流动文化适应能力仍欠缺,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人际关系、交流合作和学校管理文化上的冲突。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内部因素的教师个体、外部因素中的学校管理和制度政策这叁个方面出发,对流入教师的流动文化调适策略进行了初步设想。首先,教师个人要提高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自觉,端正主体认识;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与能力;开展教学反思,加强合作意识。其次,学校管理文化水平需要提高:建立人本化的管理体系;营造人本化管理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或者开展更多的活动促进教师自然合作。最后,国家层面也应该做好服务和保障:加强制度监督和宣传力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郑柏萌[2](2016)在《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日益重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功能,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发展,内地高校民族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高校民族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特点、心理特征和风俗习惯等,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离开了熟悉的本民族文化环境,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主的环境中,在学习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共处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在与汉族同学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会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去考察高校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并进一步探寻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这既有利于促进高校民族学生更好的适应校园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也有利于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选取了西安叁所具有代表性的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以其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研究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做了扼要的论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回顾海内外关于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并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述评;第叁部分是研究过程,简单陈述研究本问题提出的依据和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与整理,简要介绍了研究将要采取的方法,并对研究的步骤进行了总体梳理;第四部分为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现状与文化适应阶段影响因素调查,描述了西安叁所高校中大一到大四的四个不同年级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并分析和归纳了影响其文化适应阶段的因素;第五部分为研究结果,分别从叁个维度对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性别、年级和民族叁个方面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第六部分是讨论与分析,围绕影响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因素展开讨论并分析了其在文化适应阶段影响因素下表现出的性别、年级和民族差异;第七部分是建议,针对高校民族学生在文化适应阶段中表现出的特点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一部分为研究不足与展望,说明了此次研究中存在的缺憾,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完善设想。根据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本次研究所得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归纳与整理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将影响因素划分为叁个维度,这叁个维度分别是:城市环境维度、教育教学维度和学生自身维度。第二,城市环境这一维度中的因素对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深入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小,学生自身这一维度中的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显着,教育教学这一维度中的因素对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深入所产生的影响最大。第叁,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对女生的影响小于对男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女生的文化适应性好于男生。第四,从年级上来看,年级越低,对文化适应阶段影响因素的敏感度越高;年级越高,对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越不敏感。第五,从民族上来看,回族对文化适应阶段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较低,总体适应性最好;壮族、藏族、蒙古族次之;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对文化适应阶段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较高。(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12-01)

徐明祥,皮建华,王艳梅[3](2016)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实证研究——六阶段文化适应学习发展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大学就业与培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困境,亦是当前研究的焦点与难点。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构建了一个以差异和谐为行为目标,以开放性(包容性、信心、心态)与积极性(责任心、身心健康)为前件因素,包括关系构建、融入、调适、处理、发展、差异和谐的六个阶段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学习发展模型。同时,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文化适应能力的相关性分析,阐释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因素,以上研究结论将为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朱斯芸[4](2015)在《在邕高校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南宁与东盟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频繁,来邕的东盟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跨文化适应问题成为东盟留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跨文化适应研究中,对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对跨文化适应阶段的研究鲜少,尤其是对东盟留学生群体。在跨文化适应阶段理论中,奥伯格(Oberg)四阶段模式理论具有重要地位,“文化休克”概念的提出为跨文化适应研究埋下了重要伏笔。因此,笔者试图用奥伯格(Oberg)四阶段模式理论分析在邕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阶段过程。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先对在邕东盟留学生进行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对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需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在邕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整体情况。2.在邕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点。3.本研究得出的在邕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与奥伯格(Oberg)四阶段模式理论的差异性,及出现差异的原因。4.在邕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邕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与奥伯格(Oberg)四阶段模式理论对比发现,研究结果与该理论所描述的阶段趋势相同,不同点在于“文化休克”现象不明显。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叁:被试者具有较好语言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被试者具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被试者对中国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认同。通过分析发现,心理适应与学习、日常生活、社会交往都具有相关性,影响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其他因素还包括汉语水平、留学前培训等。笔者认为,奥伯格(Oberg)的四阶段理论对指导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促进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相应措施,以期能帮助东盟留学生进行跨文化适应,并为驻邕高校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05-01)

朱德金[5](2014)在《从文化适应论角度看本土化阶段、半本土化阶段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休克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John Schumann于20世纪70年代末创立了文化适应理论。该理论从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角度探究了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休克和洋泾浜化现象。而之后Anderson又进一步提出二语习得要经历本土化和去本土化的过程,即本土化模式。本文着重阐述文化适应模式以及本土化和去本土化的基本内容,并试图探究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休克现象及对教学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7期)

江钦徐[6](2012)在《辅导员如何帮助留学生度过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危机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留学生来华学习会不可避免地经历跨文化心理适应阶段,影响他们心理状况的主要有汉语学习、教育和社会文化叁大应激原。在心理上适应新环境是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保障。留学生辅导员应发挥其自身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优势,采取团体心理辅导、QQ心理咨询、一对一心理辅导等方法,研讨心理变化,充分利用高年级留学生资源,使来华留学生保持心理健康,顺利度过跨文化心理适应阶段。(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2年53期)

王小尚[7](2010)在《就跨文化适应阶段谈当前来华学历留学生的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这对留学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以温州医学院来华医学留学生的管理为例,分析温州医学院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入手,提出有利于留学生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尽快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10年34期)

王绘建,王剑军[8](2009)在《就跨文化适应阶段谈当前来华学历留学生的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下,各招收留学生的高校,不可避免要采用跨文化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实现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稳定高效发展。本文结合跨文化适应的发展阶段及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对各阶段中高校应怎样帮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跨文化适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9年12期)

常悦珠,陈慧[9](2008)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当留学生们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面对中国的异域文化时,他们以前对中国的观点和看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他们要开始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学习新的问候和交流方式等等。这样的过程,给留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语言上的挑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冲击。面对这样的状况,如何能让他们较早地知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这些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矛盾,尽快地获得一种有效而且恰当的交流和适应能力是我们本研究专题致力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期刊2008-12-01)

跨文化适应阶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日益重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功能,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发展,内地高校民族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高校民族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特点、心理特征和风俗习惯等,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离开了熟悉的本民族文化环境,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主的环境中,在学习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共处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在与汉族同学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会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去考察高校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并进一步探寻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这既有利于促进高校民族学生更好的适应校园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也有利于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选取了西安叁所具有代表性的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以其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研究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做了扼要的论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回顾海内外关于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并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述评;第叁部分是研究过程,简单陈述研究本问题提出的依据和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与整理,简要介绍了研究将要采取的方法,并对研究的步骤进行了总体梳理;第四部分为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现状与文化适应阶段影响因素调查,描述了西安叁所高校中大一到大四的四个不同年级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并分析和归纳了影响其文化适应阶段的因素;第五部分为研究结果,分别从叁个维度对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性别、年级和民族叁个方面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第六部分是讨论与分析,围绕影响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因素展开讨论并分析了其在文化适应阶段影响因素下表现出的性别、年级和民族差异;第七部分是建议,针对高校民族学生在文化适应阶段中表现出的特点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一部分为研究不足与展望,说明了此次研究中存在的缺憾,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完善设想。根据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本次研究所得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归纳与整理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将影响因素划分为叁个维度,这叁个维度分别是:城市环境维度、教育教学维度和学生自身维度。第二,城市环境这一维度中的因素对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深入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小,学生自身这一维度中的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显着,教育教学这一维度中的因素对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的深入所产生的影响最大。第叁,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对女生的影响小于对男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女生的文化适应性好于男生。第四,从年级上来看,年级越低,对文化适应阶段影响因素的敏感度越高;年级越高,对文化适应阶段的影响因素越不敏感。第五,从民族上来看,回族对文化适应阶段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较低,总体适应性最好;壮族、藏族、蒙古族次之;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对文化适应阶段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文化适应阶段论文参考文献

[1].雷斐.义务教育阶段流入教师的文化适应研究[D].河南大学.2018

[2].郑柏萌.高校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阶段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徐明祥,皮建华,王艳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实证研究——六阶段文化适应学习发展模型构建[J].红河学院学报.2016

[4].朱斯芸.在邕高校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调查研究[D].广西大学.2015

[5].朱德金.从文化适应论角度看本土化阶段、半本土化阶段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休克现象[J].金田.2014

[6].江钦徐.辅导员如何帮助留学生度过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危机阶段”[J].考试周刊.2012

[7].王小尚.就跨文化适应阶段谈当前来华学历留学生的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8].王绘建,王剑军.就跨文化适应阶段谈当前来华学历留学生的管理[J].文教资料.2009

[9].常悦珠,陈慧.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研究[C].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2008

标签:;  ;  ;  ;  

跨文化适应阶段论文-雷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