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节动作动词论文-宋美慧

单音节动作动词论文-宋美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音节动作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持具类,本体,对外汉语,偏误

单音节动作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宋美慧[1](2019)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教好对外汉语中的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为研究内容,首先对此类动词的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特点的本体方面进行了考察分析,然后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BCC中的相关语料对偏误产生的类型及原因做了归类总结,并分别从语音、语义、句法教学及教学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了六条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在对《发展汉语》和《汉语教程》两本教材做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两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几条针对性的建议,结合《大纲》的分级选取了其中的8个动词制定了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绪论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综述,针对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两方面,找出了此类动词研究没有涉足的方面,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做出了界定。第一章是对持具类手部动作动词本体的研究,我们在前面界定的基础上,找出了《大纲》、《HSK词汇等级大纲》和《发展汉语》中的此类词语,后又按典型性、实用性和常用性原则选出了20个有代表性的动词,并以其在《发展汉语》中的阶段分布为主要依据,将所选动词做了阶段划分。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四方面的特征做出了具体的分析。此类动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具有多音、多义、句法结构多样、语用范围广的特点。本体研究是下文偏误分析的基础。第二章是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偏误情况进行研究,在对BCC中的相关语料做了详尽分析后,我们发现此类动词并没有出现误加的情况,因此主要是从遗漏、误代、错序、别字、错用固定搭配五方面对其偏误类型进行归类,然后根据本体研究及偏误分析从语际迁移、语内迁移、文化迁移、学习策略的影响、教学失误和读音、字形的影响六方面对其偏误原因作归纳总结,在本体研究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从语音、语义、句法教学及教学法和教材编写方面提出了六条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第叁章对《发展汉语》和《汉语教程》中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情况做了详细的统计,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材编写的相关建议,并针对中级阶段的教学制定了教学设计。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指出了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希冀。(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徐文娅[2](2019)在《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位衍生机制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义学角度下,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存在着共性语义特征。如果不经过汉语教师的引导,汉语学习者很难发现,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的衍生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帮助汉语学习者学习多义词,本文主要探讨了多义词中单音节动作动词,并以语义结构分析法为基础,运用词义衍生机制中的“以名指属”作为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的衍生机制,语料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单音节动作动词所有义项,分析《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比喻义位衍生规律,通过规律表提出教学建议。本文共包含六个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第一章: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阐述语义结构分析法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论。第二章:动词义位衍生的基本机制。分别建立动词的语义结构,通过确定“以名指属”是造词机制,从而推理出比喻义位衍生机制也是“以名指属”。第叁章:《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位分析。通过对等级大纲中的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分析,统计比喻义衍生的规律,绘制衍生规律表。第四章:对外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位的教学建议。结合《发展汉语》中高级教材,研究本文研究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出教学建议。结语:总结本文,指出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韩超[3](2017)在《双音节动作动词行为方式特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考察双音节动作行为动词语义中所蕴含的方式特征。不同结构类型的双音节动作动词对于行为方式特征的凸显情形不同,有的显性凸显,有的隐含在某一语素义内部,有的在聚合维度对比或特定句法组合中呈现方式语义,还有少数基本不凸显。在此基础上,文章描绘汉语动动复合各结构小类所反映的不同意象图式及其系联关系,并进一步指出"汉语复合词的强势结构类型是同形类迭加"的原因,即同形类成分因其所属概念语义域一致或近似,从而更易形成高整合度的概念意象图式,亦能构成更具信息价值的语义模式。(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金心怡[4](2015)在《外国人汉语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词类,是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必须掌握的词类。而动作动词是典型的动词,手部动作动词是动作动词中的典型,与之相关的语法成分也多具有“典型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手部动作动词可以说是外国人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首先,本文将研究对象选定为“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拿”“打”“抱”等出现偏误的43个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其次,从定义、分类与义项分布、语义变化等方面对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自身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包括熟语在内的与其有关的文化内容。再则,结合《新HSK大纲》以及对外汉语教材考察了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的综合使用情况,通过对其偏误用例的分析归纳,从使用者的角度总结出了偏误的类型,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终提出了针对外国人汉语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习得的相应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4-01)

韩超[5](2015)在《单音节动作动词蕴含行为方式特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动作动词自身语义中内蕴了大量体现行为"方式"的语义特征。本文通过对单音节动作行为动词内部语义系统中"方式"特征的提取、考察和描写,结合范畴化认知,梳理词内"方式"语义范畴的层级和类别,指出"方式"特征是动作行为的一类具有区别性意义的特征域,有的已深深内化在汉语语言表达认知之中。(本文来源于《华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沈贺[6](2014)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的英文译释对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学也受到了大家的热切关注。目前在国内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大多是用英语作为媒介语对生词进行释义的。这些生词的英文译释对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教程》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英文译释情况的调查分析,来探讨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的英文译释对留学生习得汉语时造成的影响。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以及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等。第二章主要是关于《汉语教程》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统计以及问卷调查情况。第叁章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汉语教程》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英文译释情况及其对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结合本文的研究,提出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的英文译释修改建议和教学建议。最后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文章的不足。附录部分是对《汉语教程》一至叁册中单音节动作动词及其英文译释情况的汇总,以及对上海外国语大学的52名留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6-30)

李慧[7](2013)在《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构语力及其制约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考察146个单音节动作动词,本文发现单音节动作动词与NP组构语块时,能力有强弱之分。其制约因素可从两个视角进行观察:一是从动词来看,动词的及物性、及物性义项的比重及其使用频率、动词与NP在句中的距离、动词所处的句式结构等都会对动词的构语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从NP来看,NP的语义类别对动词构语力有一定的影响与制约。若动词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别为"V单+NP"语块中NP的强势语义类别,那么动词与NP组构为语块的几率就较大。(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王媛[8](2007)在《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按照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思路,利用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功能认知语法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成果,对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所研究的动作动词的方向性是动词概念意义中内含的“方向性”语义特征。以认知上获得的动作方向认识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意义体系。在这个意义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全面考察了各方向类型动作动词在外化表达其内在方向性意义时的句法表现情况,确立了趋向动词做补语是最佳的外化手段。由于动词利用相应趋向动词表达其方向性意义时对句式的使用有实质性的影响,因此本文着重考察这种情况下句式的使用情况,发现动作动词由于方向性意义的不同,其句式使用的情况也是不同的。针对句式使用上出现的差异,本文从语音形式、认知层面及功能表达叁个方面说明了句式使用的条件。通过对动作动词方向性意义外化句法表现的考察,本文发现对于那些可以有相应趋向动词表达其方向性意义的动作动词来说,由于它们内在地具有和某个趋向动词一致的方向性意义,因此在和不同趋向动词构成“动趋结构”时就表现出了亲疏远近两种不同的关系,据此本文将同一个动作动词构成的不同“动趋结构”区分为“同向表达”和“异向表达”两种类型,并且从语义、句法和认知叁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合理的说明。“同向表达”和“异向表达”的“动趋结构”都可以看作动作动词的“有向表达”形式,动作动词没有趋向动词的表达就被看作是“无向表达”的形式。通过对这叁种结构形式句法语义功能的比较,发现动作动词和“同向表达”的动趋结构的句法语义表现基本相同,而与“异向表达”的动趋结构完全不同。其原因在于“同向表达”的动趋结构和“无向表达”都可以看作动作动词“内在方向性”表达的形式,“异向表达”的动趋结构则是动作动词“外在方向性”表达的形式。这样一方面证明了动作的方向有“内在”和“外在”两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说明了“同向表达”和“异向表达”区分的意义。由于动趋结构的搭配关系比较复杂,最后本文从动词和趋向动词两个角度对表向意义上的动趋搭配关系进行了双向说明。从动词的角度看,其“空间自由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从趋向动词的角度看,其趋向意义的形成对空间要素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并在全文基础上提出了对趋向动词教学的一些设想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7-06-01)

王媛[9](2006)在《从“方向”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向是动作在空间展现时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从方向的角度来考察动作的空间性特征和以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为代表来考察客观世界中动作的这一空间特征“方向”在语言中的体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安阳工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张国宪[10](1990)在《单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功能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动作动词的搭配功能差异,考察与之搭配的词在次范畴以及音节等方面的选择限制。指出在次范畴的选择上双音节动作动词较为自由,单音节动作动词受到较多限制;在音节的选择上单音节动作动词自由,而双音节动作动词则受到限制。并力求解释产生这一互补现象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0年01期)

单音节动作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语义学角度下,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存在着共性语义特征。如果不经过汉语教师的引导,汉语学习者很难发现,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的衍生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帮助汉语学习者学习多义词,本文主要探讨了多义词中单音节动作动词,并以语义结构分析法为基础,运用词义衍生机制中的“以名指属”作为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的衍生机制,语料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单音节动作动词所有义项,分析《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比喻义位衍生规律,通过规律表提出教学建议。本文共包含六个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第一章: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阐述语义结构分析法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论。第二章:动词义位衍生的基本机制。分别建立动词的语义结构,通过确定“以名指属”是造词机制,从而推理出比喻义位衍生机制也是“以名指属”。第叁章:《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位分析。通过对等级大纲中的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分析,统计比喻义衍生的规律,绘制衍生规律表。第四章:对外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位的教学建议。结合《发展汉语》中高级教材,研究本文研究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出教学建议。结语:总结本文,指出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音节动作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宋美慧.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持具类手部单音节动作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徐文娅.单音节动作动词比喻义位衍生机制与对外汉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韩超.双音节动作动词行为方式特征考察[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4].金心怡.外国人汉语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习得研究[D].苏州大学.2015

[5].韩超.单音节动作动词蕴含行为方式特征考察[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5

[6].沈贺.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的英文译释对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7].李慧.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构语力及其制约因素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

[8].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

[9].王媛.从“方向”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分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

[10].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功能差异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标签:;  ;  ;  ;  

单音节动作动词论文-宋美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