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议论文素材

论语十二章议论文素材

问:读论语十二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作文500字
  1. 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段是值得说一说的,这句话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常人的学习都是追求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不愿意深入领会其中磨余的道理,只要知其然就心满意足、洋洋得意了,根本不去深入了解其所以然,这就是学而不思。喜欢思考的人还是有的,但喜欢思考还得勤于学习,因为没有知识支持的思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甚至可能沦为胡思乱想。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学而思、思而学的人。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常常是谣言不止,就是因为一来缺乏智者,二来人们很难能够听取智者的意见。现实中智者本来就是少数甚至极少数,大家还不去好好地听他们的意见,谣言当然就不会止于嫌游念智者,而只能止于芹困下一个谣言了。
问:《论语》十二章相关的故事有哪些?
  1. 答:鲁庄公娶了齐国哀姜为妻,第一次来到鲁国的时候,鲁庄公让鲁国贵族的夫人们带着玉帛去拜见哀姜,这种做法是违礼的,按照立法女人见面携带的礼物应该是枣、栗子等物品,玉帛是男人会见旅辩时才能携带的礼物,而且按照品级的不同有不同的规格要求。
    有的大臣就据此出来反对,说了三个字:非故也。鲁庄公听了之后,也说了一句话,也只有三个字:君作故。
    非故也,就是说制度中没有这样的搭蚂规定,过去也没有这样的成例,你这是属于创新。
    君不是单纯地指自己,而是指国君,故在此代指制度,因为制度本身就是由前人留下的好的法则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以有时候人们也用它代指制度。
    鲁庄公的意思就是我这样做了,后来的人跟着效仿,就有拆枝缺故了,它就会变成制度。
    对方一听,毫不客气地给予了反击:国君的创新如果合乎礼法的精神,就会被后人立为制度(君作而顺则故之),如果违背了礼法的精神,就会被当成违礼事件记录下来,变成反面教材(逆则亦书其逆也)。
    鲁庄公不听,结果真的成了反面教材(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个故事领悟前面“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含义)。
问:默写论语十二章 1000字作文
  1. 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轿橘敬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闭慎,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伍薯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十二章议论文素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