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共性论文-顾乃康,年荣伟

流动性共性论文-顾乃康,年荣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性共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动性共性,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市场状态逆转

流动性共性论文文献综述

顾乃康,年荣伟[1](2019)在《流动性共性与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2000—2016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探索了流动性共性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股的流动性共性与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且无论是资本结构向上调整还是向下调整,以及剔除资本结构的"非积极调整"因素后,这种负向关系都显着成立。此外,进一步检验还发现,在个股市场状态逆转时期,该负向关系得以显着增强;且与没有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相比,在具有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中该负向关系显着增强。(本文来源于《金融学季刊》期刊2019年03期)

顾乃康,年荣伟[2](2018)在《流动性共性与企业的融资行为及资本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关于流动性共性的定价原理,探讨了流动性共性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以及资本结构决定的作用机理,并采用2000年—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做出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个股的流动性共性会导致企业新增的外部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以及外部融资总额下降;与新增的外部权益融资相比,新增的债务融资下降程度更大,且流动性共性与资本结构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经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与牛市期间相比,在熊市期间流动性共性对资本结构的负向影响是显着增强的;在整个市场状态发生逆转之时,流动性共性将进一步降低资本结构;与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相比,改革之后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共性之间的负向关系是显着减弱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成长性较高的企业,其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共性之间的负向关系是显着增强的.(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年荣伟,顾乃康[3](2018)在《信息不对称与流动性共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2000—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信息不对称对流动性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的企业,其流动性共性越高,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从市场状态角度检验发现,熊市期间、个股市场逆转期间该正向关系是增强的,而股权分置改革后该正向关系是减弱的。最后从公司特征角度检验发现,机构所有权越高、上市时间越长的企业,该正向关系越弱。(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肖利娜[4](2015)在《流动性的资产定价及流动性共性影响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流动性资产定价模型大多是基于中国股市低频数据,从反映交易量的换手率为着手点构建流动性指标,来刻画股票流动性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中国股市的中小散户较多,投资者获知的信息偏差更加严重,交易的达成速度受到影响,即提供的流动性更加不足,仅根据月度、日度数据的建模结果来解释流动性的说服能力不强。而高频数据蕴含更加丰富的实时交易信息,可以解释一些低频数据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造成价格波动和超额收益变化的驱动力等;同时也可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另外,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各地市场流动性均表现出显而易见的不足现象,其中中国股市流动性共性问题又比较显着,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基于以上情况,这篇文章侧重以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探讨。1.就资产定价中流动性的影响作用展开了进一步探究。利用Kyle(1985)、Glosten与Harris(1988)、Foster与Viswanathan(1993)和Sadka(2006)四个模型,基于中国股市日内订单流构建了一系列价格冲击类非流动性度量指标,以2009年至2013年中证800部分成分股为样本,分别在投资组合时间序列和截面回归分析中检验了中国股票市场非流动性风险因子在资产定价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利用Fama-MacBeth两阶段回归方法研究,对一些已知的影响因素进行限定后,在基于Fama-French叁因子和Carhart四因子对超额回报率进行修正后,流动性影响因子的定价作用仍然显着,且非流动性的可预料和不可预料成分对超额回报的影响作用不同,后者的显着性比较大。2.对造成市场中流动性共性现象的原因深入探究。通过借助2015年4月以前证券市场的投资参与者数量这一桥梁创新性地将资金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联系起来,研究个股之间表现出流动性共性现象的主要因子作用程度;并利用共性理论模型揭示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引起中国股市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共性表现的变化原因,以及在不同市场表现状况下不同的因素在流动性共性现象中的作用大小。结果发现,市场下降和市场波动会提高流动性共性,尤其在行情下行的市场,整个市场会表现出缺乏流动性的状态,单个不同的股票之间也会呈现出明显的流动性趋同性。引入新的变量测试供给因素与流动性共性的直接关系发现,新的投资者参与和流动性共性呈负相关,这与供给因素假说解释一致。(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1-01)

沈豪杰,黄峰[5](2009)在《羊群行为及“飞向流动性”对流动性共性的长消效应——一个基于我国沪深股市的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羊群行为会产生流动性共性的聚集效应,而"飞向流动性"行为会产生流动性共性的分散效应。基于本文构建的模型,检验了羊群行为以及"飞向流动性"行为对流动性共性影响的作用机制。实证显示,当市场整体流动性变弱的时候,我国个股流动性的分化程度增大,个股之间的流动性共性下降。"飞向流动性"行为的效应强于"羊群行为"效应,这说明随着我国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的完善,我国投资者趋于理性化。(本文来源于《统计研究》期刊2009年10期)

流动性共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关于流动性共性的定价原理,探讨了流动性共性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以及资本结构决定的作用机理,并采用2000年—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做出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个股的流动性共性会导致企业新增的外部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以及外部融资总额下降;与新增的外部权益融资相比,新增的债务融资下降程度更大,且流动性共性与资本结构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经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与牛市期间相比,在熊市期间流动性共性对资本结构的负向影响是显着增强的;在整个市场状态发生逆转之时,流动性共性将进一步降低资本结构;与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相比,改革之后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共性之间的负向关系是显着减弱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成长性较高的企业,其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共性之间的负向关系是显着增强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性共性论文参考文献

[1].顾乃康,年荣伟.流动性共性与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J].金融学季刊.2019

[2].顾乃康,年荣伟.流动性共性与企业的融资行为及资本结构[J].管理科学学报.2018

[3].年荣伟,顾乃康.信息不对称与流动性共性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

[4].肖利娜.流动性的资产定价及流动性共性影响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

[5].沈豪杰,黄峰.羊群行为及“飞向流动性”对流动性共性的长消效应——一个基于我国沪深股市的经验研究[J].统计研究.2009

标签:;  ;  ;  ;  

流动性共性论文-顾乃康,年荣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