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胚成纤维细胞论文-高畅,翟杰,党盛源,郑世民

鹅胚成纤维细胞论文-高畅,翟杰,党盛源,郑世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鹅胚成纤维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变剪接,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高通量测序,基因差异表达

鹅胚成纤维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高畅,翟杰,党盛源,郑世民[1](2019)在《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感染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可变剪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旨在研究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s)可变剪接的模式及其对细胞生物进程影响的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REV感染的CEFs(VB组)和正常的CEFs(C组)发生的可变剪接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PCR和凝胶电泳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共检测到6 939个基因发生可变剪接,其中外显子跳跃(SE)是最普遍的剪接模式。此外,5 607个可变剪接基因是显着差异表达的,其中2 825个基因的表达与C组相比是显着上调的,2 782个基因的表达是显着下调的。这些差异表达的可变剪接基因参与了细胞中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验证结果也显示高通量测序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结果提示,由REV感染引起的可变剪接基因差异表达与CEFs中凋亡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为REV感染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陈淑亚[2](2019)在《不同厂家胰酶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用半胚法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用胰酶对SPF鸡胚进行消化培养,并观察所得细胞的生长情况。在相同条件下设立两个对照组,观察胰酶在细胞制备过程中对试验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厂家(Gibco和Difco)生产的胰酶在相同条件下对鸡胚消化情况及所得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4期)

叶丽娜,谢芝勋,谢丽基,王盛,邓显文[3](2019)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DNA文库构建及其与禽呼肠孤病毒σA相互作用宿主蛋白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cDNA文库并筛选与禽呼肠孤病毒(ARV)σA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为揭示互作蛋白对ARV复制及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TRIzol法提取CEF细胞总RNA,以SMART技术和LD-PCR合成双链cDNA(ds cDNA),ds c DNA和pGADT7-Rec共转化Y187酵母感受态细胞,构建c DNA文库;将pGBKT7-σA诱饵质粒转至Y2HGold酵母感受态细胞中,并与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筛选出的候选文库菌经质粒提取后与pGBKT7-σA诱饵质粒再共转化Y2HGold酵母菌,筛选出能在SD-/Trp/-Leu/-Ade/-His/X-α-Gal/Aba固体培养基上生长且明显变蓝的菌落,最后提取蓝色酵母菌质粒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构建的CEF细胞cDNA文库库容为1.6×106CFU,文库滴度为3.1×108CFU/mL,插入片段大小集中在300~2000 bp,重组率为91.67%。以含有pGBKT7-σA的Y2HGold酵母菌与cDNA文库酵母菌进行双杂交,阳性克隆能在SD-/Trp/-Leu/-Ade/-His/X-α-Gal/Aba(SD/-4/X/A)固体培养基上长出菌落且明显变蓝,测序结果显示共筛选出4个能与σA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分别是初期多肽相关复合体α亚基(NACA)、核苷二磷酸激酶2(NME2)、假定蛋白及线粒体核糖体蛋白S9(MRPS9)。【结论】通过SMART技术构建的CEF细胞cDNA文库具有较好的库容和滴度,且从cDNA文库中筛选出4种与ARVσA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为后续研究互作蛋白对ARV复制及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可靠数据。(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如月[4](2019)在《MDA5在IB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自噬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属于Birnaviridae家族的双链RNA病毒。自噬是真核细胞的死亡方式之一。有研究表明,IBDV可以引起DF-1细胞自噬,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MDA5为模式识别受体家族中的一员,能够特异性识别双链RNA病毒。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IBDV能够激活雏鸡法氏囊内鸡MDA5(chMDA5)信号通路,参与IBDV感染雏鸡过程。因此,本试验以IBDV为致病原,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为研究对象,对MDA5与IBDV引起的自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IBDV致病机制。首先,将双链RNA病毒模拟物poly(I:C)转染至CEF,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CEF内chMDA5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poly(I:C)转染能够引起CEF内chMDA5的表达升高。之后将CEF分为对照组、poly(I:C)组、chMDA5 siRNA+poly(I:C)组、Rapa+poly(I:C)组、3-MA+poly(I:C)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细胞内自噬标志蛋白LC3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hMDA5介导poly(I:C)引起CEF的自噬,并且自噬激活剂Rapa能够增加poly(I:C)引起的自噬,而自噬抑制剂3-MA能够抑制poly(I:C)引起的自噬。在此基础上,为研究chMDA5在IBDV感染致CEF自噬中的作用,将CEF分为正常对照组、IBDV感染组、chMDA5 siRNA+IBDV组、Rapa+IBDV组、3-MA+IBDV组,通过Western blot法、间接ELISA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透射电镜技术检测细胞自噬的发生、MDA5及其信号通路的活化、IBDV的复制及CEF的损伤。结果发现:(1)与正常组相比较,IBDV组chMDA5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分子chIPS-1、chNF-κB、chIRF3和下游产物chIL-1β、chIL-6、chTNF-α、chIFN-β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IBDV组相比较,随着chMDA5的沉默,chIPS-1、chNF-κB、chIRF3及chIL-1β、chIL-6、chTNF-α、chIFN-β的表达量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Rapa+IBDV组chIL-1β、chTNF-α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3-MA+IBDV组chMDA5及chIPS-1、chIRF3、chIL-1β、chIL-6、chTNF-α、chIFN-β表达均显著性降低(P<0.05)。(2)与正常组相比较,IBDV组自噬蛋白LC3与Beclin1的表达均极显着地升高(P<0.01),AKT与mTOR磷酸化水平显着性降低(P<0.05)。与IBDV组相比较,将chMDA5特异性沉默后LC3与Beclin1的表达均差异显着地升高(P<0.05),AKT与mTOR的磷酸化水平差异显着性降低(P<0.05);Rapa+IBDV组LC3表达水平、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差异显着或极显着的上升(P<0.05或P<0.01);3-MA+IBDV组与IBDV组相比较,LC3与Beclin1的表达差异显着或极显着的降低(P<0.05或P<0.01)。IBDV组细胞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可见有自噬体。chMDA5 siRNA+IBDV组细胞内线粒体嵴断裂、溶解,内质网肿胀,核周间隙变宽,自噬体结构增多。(3)chMDA5 siRNA+IBDV组及Rapa+IBDV组的病毒滴度、载量及VP2表达显着高于IBDV感染组,3-MA+IBDV组病毒的滴度及VP2表达则极显着降低(P<0.01)。上述结果表明,IBDV感染CEF后,不仅可以激活细胞内MDA5信号通路,还可能通过AKT/mTOR途径失活引起CEF发生自噬;同时,自噬能够促进IBDV的增殖,而MDA5可减弱IBDV所引起的CEF自噬,对CEF产生保护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病毒与自噬的关系以及MDA5通路参与IBDV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防治病毒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唐泽群[5](2019)在《APS通过ROS减轻细胞自噬对染镉鸡胚成纤维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镉(Cd)是一种危害极大的重金属污染物,它能造成机体氧化应激,诱导细胞损伤。活性氧(ROS)是机体内含氧并且性质活泼的物质的总称,过量的ROS可造成机体损伤。研究发现,镉中毒会使细胞内产生大量的ROS,并且发生细胞自噬,这提示ROS可能与镉诱导的自噬存在关联。黄芪多糖(APS)是黄芪提取物中具有抗氧化、抗应激等生物学功能的多糖,但目前关于APS对动物镉中毒影响的研究很少。因此,本试验以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为研究对象,在建立染镉CEF自噬和损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APS与ROS之间的关系以及APS对镉诱导细胞自噬损伤的影响及机制。首先,为建立Cd诱导CEF自噬和损伤模型,将CdCl_2溶液以不同剂量、不同时间孵育CEF,检测CEF内自噬蛋白LC3的表达及细胞活力变化。结果发现,不同浓度CdCl_2溶液孵育的CEF内LC3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10μmol/L的浓度、孵育36 h时CEF内LC3表达量最高且细胞发生损伤。之后,为研究APS通过ROS抑制Cd致CEF的损伤作用,将CEF分为对照组、10μmol/L Cd组、自噬抑制剂3-MA+Cd组、3-MA组、自噬激活剂RAPA组、活性氧抑制剂NAC+Cd组、NAC组、40μg/mL APS+Cd组、APS组,通过DCFH-DA染色法检测细胞内ROS含量的变化,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变化,自噬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自噬小体数量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自噬蛋白LC3、Beclin-1、mTOR表达变化,超微透射电镜技术观察CEF的病理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CEF活力变化。结果发现:(1)Cd组CEF内ROS含量较C组显着升高(P<0.05),而NAC+Cd组、APS+Cd组CEF内ROS与Cd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2)Cd组CEF内MDA含量显着高于C组,SOD和GSH-Px活性显着低于C组(P<0.05),而APS+Cd组CEF中MDA含量与Cd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SOD和GSH-Px活性极显着高于Cd组(P<0.05);(3)自噬体数量检测显示,RAPA组、Cd组与C组相比自噬体数量显着增加(P<0.05),3-MA+Cd组与Cd组相比自噬体数量显着减少(P<0.05);(4)Western-blot结果显示,Cd组CEF内LC3与Beclin-1的表达显着高于C组(P<0.05),APS+Cd组中LC3与Beclin-1的表达较Cd组明显降低(P<0.05);mTOR蛋白表达在Cd组显着低于C组(P<0.05),APS+Cd组中mTOR的表达与Cd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3-MA+Cd组与Cd组相比LC3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5)透射电镜下可见Cd组CEF内有自噬体增多、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脊模糊,CCK-8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活力明显降低,而APS+Cd组的细胞形态、细胞活力均较Cd组有明显改善。综上,Cd可通过ROS诱导CEF自噬引起细胞损伤,而APS能够显着减少染镉CEF内ROS的产生、降低染镉CEF中LC3及Beclin-1蛋白的表达、提高mTOR的表达和抗氧化水平、恢复染镉CEF的细胞活力和形态损伤,表明APS可通过减少ROS生成减轻镉致CEF自噬诱导的细胞损伤。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APS干预镉中毒导致机体损伤作用及机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璐[6](2019)在《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差异蛋白的筛选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是7种鸡艾美耳球虫中的一员,具有很强的致病力。E.tenella属于严格的细胞内专性寄生虫,有着复杂的生活史,必须依靠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阻止虫体入侵细胞和在细胞内的发育可能是预防和控制球虫病的有效方法。因此,鉴定与虫体入侵相关的关键分子对于开发新的抗球虫药物和疫苗具有重大作用。目前,对艾美耳球虫入侵宿主细胞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虫体蛋白上,而与艾美耳球虫相关的宿主蛋白鲜有报道。本研究首次采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来筛选感染与未感染E.tenella子孢子72h的鸡胚成纤维(CEF)细胞中差异表达蛋白,并研究了其中的叁个差异表达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4(proteins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原钙黏蛋白10(protocadherin 10,PCDH10)对E.tenella入侵细胞的影响,研究结果为阐明球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1.基于iTRAQ技术分析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后CEF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E.tenella是一种严格的细胞内专性寄生虫,当受到E.tenella感染时,宿主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以应对虫体感染。但目前,关于宿主细胞应对球虫感染机制的研究极其有限。本研究通过iTRAQ与LC-MS/MS联合技术分析了感染E.tenella子孢子72h后CEF细胞的蛋白质组表达变化,共鉴定出3967个非冗余蛋白质,与不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有259个蛋白质的表达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上调蛋白质145个,下调蛋白质114个。GO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具有结合活性、催化活性、转运子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细胞外基质受体互作、糖酵解/糖异生、粘着斑、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等通路。利用q-PCR对蛋白质组的数据进行验证,q-PCR结果显示7个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变化与iTRAQ结果一致,而1个基因的不一致。研究结果为探索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2.FABP4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入侵细胞的影响成功克隆了鸡FABP4基因(458-bp),并连接至pET-28c(+)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c(+)-FABP4,诱导表达了大小为18.5kDa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验证后确定了所获得的重组蛋白为FABP4。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显示,FABP4在E.tenella子孢子感染细胞中的表达下调。而q-PCR结果显示,在E.tenella子孢子感染的DF-1细胞中FABP4的表达量上升。我们推测产生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不一致的现象,是由于存在转录后修饰或蛋白质降解等情况。抗体抑制实验表明,50、100、200、300和400μg/mL的抗FABP4抗体对子孢子入侵无明显影响。分别使用BMS-309403和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抑制和促进DF-1细胞中表达FABP4后,检测它们对子孢子入侵细胞的影响。BMS-309403处理组的入侵率未受到显着影响,而TGF-β3处理组的入侵率显着下降。结果表明宿主FABP4在E.tenella入侵中起负调控作用。3.GAPDH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入侵细胞的影响成功克隆了鸡GAPDH基因(1123-bp),并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4T-1-GAPDH,表达了大小为61.7 kDa的GAPDH重组蛋白。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GAPDH在E.tenella子孢子感染的细胞中的表达显着升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E.tenella子孢子感染的细胞中GAPDH的表达量与未感染细胞无明显差异。抗体抑制实验表明,与相同浓度正常兔IgG相比,50、100、200、300和400μg/mL的抗GAPDH抗体均能明显抑制子孢子的入侵。结果表明宿主GAPDH在E.tenella入侵中起正调控作用。4.PCDH10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入侵细胞的影响成功克隆了PCDH10基因(1631-bp),并构建了重组质粒pColdⅠ-PCDH10,表达了大小为63.2 kDa的PCDH10重组蛋白。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PCDH10在E.tenella子孢子感染的细胞中的表达量显着降低。抗体抑制实验表明,50、100、200、300和400μg/mL的抗PCDH10抗体对子孢子入侵无明显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发现PCDH10在E.tenella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于观留[7](2019)在《坦布苏病毒感染对鸭胚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感染,是于2010年4月份发生在我国江浙地区的一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引起产蛋鸭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卵泡变性出血、卵黄性腹膜炎、产蛋大幅下降以及雏鸭头颈震颤、共济失调和四肢麻痹等典型症状。该传染病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以及感染率高等特点。至今,已造成我国大多数省份的养鸭场发生感染,严重影响着我国水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深入探究病毒感染所诱导宿主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改变及有关信号通路网络的调控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病毒在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以及转录后的调节过程,自身与其他信号分子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还可对宿主细胞代谢及相关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目前对于TMUV与其宿主细胞互作机制的研究甚少,对于该病毒所诱导宿主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机制更是缺乏了解。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为研究对象,利用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所分离的蚊源TMUV(TMUV-SDMS)作为国内该病毒优势株的代表株,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qRT-PCR和RNAi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深入探究TMUV感染对DEF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筛选并验证该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互作的关键基因或蛋白,探讨了TMUV-SDMS所诱导DEF凋亡与坏死的致死机理,为阐明该病毒逃逸宿主防御机制、探寻抗病毒新靶点等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TMUV遗传演化分析本项研究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所分离到的11株TMUV分离株(包括鸭源、鸡源、鹅源、麻雀源和蚊源)的基础上,对NCBI数据库67株TMUV代表株的同源性比对、进化树分析、蛋白质叁级结构和糖基化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已有17个省份出现了TMUV的感染,且该传染病的爆发具有秋季高发的季节性特点;由以上78株病毒代表株的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可知,该病毒NS1基因的核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明显低于其E基因、NS3基因和NS5基因的核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TMUV主要演化为马来西亚(1955)、马来西亚(2012)、泰国(2013)和中国分离株I和中国分类株II(TMUV优势株)五大分支;根据以上病毒代表株蛋白质高级结构和糖基化位点分析,该病毒E蛋白在148~151处氨基酸位点存在着由无规则卷曲到α螺旋的变异,在380~381处和393~397处存在着β折叠片段的延长的变异,在154处氨基酸糖基化位点存在着由NYSA到NYPV、NYSV和NYPA的突变;此外,该病毒NS1蛋白在180~182处氨基酸位点存在着由无规则卷曲到α螺旋的结构变异,在175处氨基酸糖基化位点存在由NTTD到NITD的突变。以上结果表明,当前我国TMUV优势株为中国分离株II,且总体变异程度较小;蚊源TMUV(TMUV-SDMS)可作为国内TMUV优势株的代表株。二、TMUV-SDMS在DEF中的感染及样品RNA-Seq分析本研究选用最早感染TMUV蚊源细胞(C6/36)对TMUV-SDMS进行增殖培养,随后将增殖培养后的TMUV-SDMS接种至生长密度为70%~80%的原代DEF中。将感染该病毒的DEF细胞和未感染该病毒的DEF细胞分别设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于感染后的12 h和24 h时分别提取总RNA,并对其进行质检(A260/A280>1.5,A260/A230>1.0,RIN>7)。运用Illumina HiSeq 2000~(TM)平台对以上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采用RPKM(Reads Per Kilobase of exon model per million mapped sequence reads)方法对Unigene进行计算,按照表达量倍数变化(Fold Change)和表达量变化显着性(P value)筛选Unique(差异基因的筛选标准为差异倍数Fold change>2且P<0.05)。最后,在全基因组背景下,运用超几何运算将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向GO功能分类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质控后的各组样品得到的clean data,Q20和Q30质控率均在94.0%以上,由此表明本研究中所获得的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较高。在病毒感染12 h时,共筛选出911个差异基因,其中83.96%(764/911)的差异基因上调表达,16.04%的差异基因下调表达(147/911);在病毒感染24 h时,共筛选出3008个差异基因,其中59.54%(1791/3008)的差异基因上调表达,40.46%的差异基因下调表达(1217/3008)。通过对以上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可知,这些差异基因行使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为免疫系统、细胞生长与坏死、信号转导和信号分子与交互等方面。以上结果表明,TMUV-SDMS可诱导DEF免疫系统、细胞生长与坏死、信号转导和信号分子与交互等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叁、TMUV-SDMS感染对DEF免疫系统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由RNA-Seq所提示的信息可知,免疫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造血细胞系、细胞质DNA识别信号通路等。通过对以上信号通路中的差异基因按照表达量的高低进行进一步分类汇总可知,在TMUV-SDMS感染DEF早期和中期时,宿主细胞内与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的模式识别受体(如RIG-I、MDA5和TMEM173)被激活,导致细胞因子(如IFNα、IL-6、IL-12、CCL19和CCL20),转录因子和信号分子(如IRF7、NF-kB和STAT1)和抗原呈递蛋白(如CD44和CD70)的大量产生,由此初步揭示了宿主细胞应对该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转录谱。四、TMUV-SDMS感染对DEF细胞凋亡与坏死影响结合RNA-Seq所提供的信息,本研究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和JC-1探针等技术定性和定量检测了TMUV-SDMS感染对DEF细胞生长与坏死的影响。结果显示,TMUV-SDMS感染不仅可以导致DEF细胞在感染12 h和24 h后的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1),还可以诱导DEF细胞显着的凋亡与坏死、S+G2M期的停滞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P<0.05或P<0.01)。通过对本研究中细胞凋亡与坏死相关差异基因的汇总分析可知,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定位于内源性的线粒体途径和外源性的死亡受体途径。以上结果表明,TMUV-SDMS感染可诱导DEF细胞S+G2/M期停滞,这可能是因CDC20B过表达所致;且该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内源性的线粒体途径和外源性的死亡受体途径诱导DEF凋亡与坏死。五、DEF细胞生长与坏死关键基因的筛选与验证为了进一步确定TMUV-SDMS与DEF互作的关键基因,阐明其在调节该病毒感染所诱导DEF细胞生长与坏死过程中所行使生物学功能。本项研究根据RNA-Seq所提供的信息,选择在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表达量最高且具有调节线粒体膜通透性、控制CytC和凋亡因子释放等作用的B淋巴细胞瘤2A1抗凋亡基因(BCL2A1)作为目的基因,运用RNAi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其在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与坏死等细胞生长与坏死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BCL2A1具有调控宿主细胞G2M期以及细胞凋亡和坏死作用;且该靶基因与BCL2、CDC20B和MCL1等还具有密切关系(即:与BCL2有拮抗作用,与CDC20B、CytC和MCL1等有协同关系),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今后进一步探究。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探讨了TMUV感染对DEF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深入揭示了该病毒所诱导DEF凋亡与坏死的具体机制,研究结果对于丰富TMUV感染宿主转录谱、阐明该病毒逃逸宿主防御机制和探寻靶向线粒体抗病毒药物研发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黄莉,谢芝勋,谢丽基,王盛,黄娇玲[8](2019)在《禽呼肠孤病毒σA基因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天然免疫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σA基因对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CAGEN-σA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DF1)后,不同时间点(转染后第3、6、12、24和36小时)DF1细胞中天然免疫相关基因,包括Toll样受体(TLRs)、MDA5、MAVS、My D88、TRIF、IRF-3、IRF7、NF-κB、IFN-α、IFN-β、IL-6、IL-8、IFITM3、Mx1和OASL等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与空载体转染细胞相比,pCAGEN-σA转染细胞中上述这些天然免疫基因的m RNA水平出现不同程度变化(P<0.05或P<0.01)。TLR3应对最快速,其m RNA水平在转染后第3小时和第6小时迅速上升,但9 h后逐渐下降;MDA5和TLR7的m RNA水平,则分别在转染后第6小时和第12小时开始显着升高,并分别在转染后第12小时和第36小时达到峰值(P<0.05或P<0.01);TLR15的m RNA水平整体变化不明显。My D88和MAVS的m RNA水平呈表达上调趋势;TRIF在转染后第6小时表达量迅速达到峰值(2.83倍),随后急速下降。NF-κB呈表达上调趋势;而IRF3/7的表达则被抑制。I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呈现相似的表达模式,在转染后第6小时和第24小时表达量增加,其他时间点均为表达量下降; IL-6和IL-8则表达上调,分别在转染后第9小时和第6小时达到峰值(P<0.01)。IFITM3、Mx1、OASL的m RNA水平也显着升高,均在转染后第12小时达到峰值(P<0.01)。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在DF-1细胞中过表达σA基因,能显着引起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阐释ARV的分子致病机制和免疫应答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赵冬敏,韩凯凯,刘青涛,黄欣梅,杨婧[9](2019)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坦布苏病毒受体蛋白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拓展对坦布苏病毒受体的认知,为研究其在鸭体内的感染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取9日龄SPF鸭胚制备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待细胞长成单层后提取DEF膜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试验筛选出DEF膜蛋白中可与坦布苏病毒结合的蛋白,经病毒辅覆蛋白结合分析(VOPBA)验证后通过LC-MSMS质谱分析进行鉴定;同时人工合成鸭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序列的开放阅读框(1905 bp),构建重组质粒pET32a-HSP70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以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鸭HSP70血清,与DEF细胞共孵育后接种坦布苏病毒,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抗血清对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DEF膜蛋白中分子量约70 kD的蛋白可与坦布苏病毒结合,经LC-MSMS质谱分析和序列比对可确定该蛋白即为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重组质粒pET32aHSP70的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4 h后,SDS-PAGE检测发现在分子量约85 kD处出现目的蛋白条带,获得的重组鸭HSP70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进行表达,且能与His标签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以重组鸭HSP70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的抗鸭HSP70血清可封闭DEF细胞上的HSP70,而竞争性抑制坦布苏病毒感染。【结论】HSP70是坦布苏病毒感染DEF细胞的受体,可作为新的靶点用于抗坦布苏病毒药物设计。(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珊,汪铭书,程安春,赵新新,贾仁勇[10](2018)在《1型鸭肝炎病毒诱导鸭胚成纤维细胞自噬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1型鸭肝炎病毒(DHAV-1)属于小RNA病毒科禽肝病毒属,DHAV-1能否激活感染细胞自噬途径从而诱导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发生自噬的研究资料较为缺乏~([1-4]),此项工作有利于解析DHAV-1感染细胞与细胞自噬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用DHAV-1感染原代DEF,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的形成与结构。将pE GFP-LC3转染至DEF,再(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1)

鹅胚成纤维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用半胚法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用胰酶对SPF鸡胚进行消化培养,并观察所得细胞的生长情况。在相同条件下设立两个对照组,观察胰酶在细胞制备过程中对试验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厂家(Gibco和Difco)生产的胰酶在相同条件下对鸡胚消化情况及所得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鹅胚成纤维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高畅,翟杰,党盛源,郑世民.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感染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可变剪接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2].陈淑亚.不同厂家胰酶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比试验[J].福建畜牧兽医.2019

[3].叶丽娜,谢芝勋,谢丽基,王盛,邓显文.鸡胚成纤维细胞cDNA文库构建及其与禽呼肠孤病毒σA相互作用宿主蛋白的筛选[J].南方农业学报.2019

[4].李如月.MDA5在IB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自噬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唐泽群.APS通过ROS减轻细胞自噬对染镉鸡胚成纤维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王璐.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差异蛋白的筛选及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于观留.坦布苏病毒感染对鸭胚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8].黄莉,谢芝勋,谢丽基,王盛,黄娇玲.禽呼肠孤病毒σA基因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天然免疫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影响[J].中国兽医科学.2019

[9].赵冬敏,韩凯凯,刘青涛,黄欣梅,杨婧.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坦布苏病毒受体蛋白的鉴定[J].南方农业学报.2019

[10].周珊,汪铭书,程安春,赵新新,贾仁勇.1型鸭肝炎病毒诱导鸭胚成纤维细胞自噬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标签:;  ;  ;  ;  

鹅胚成纤维细胞论文-高畅,翟杰,党盛源,郑世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