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压迫论文-田新宇,牛晓磊

机械压迫论文-田新宇,牛晓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机械压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商榷

机械压迫论文文献综述

田新宇,牛晓磊[1](2010)在《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机械压迫刺激观的质疑与反思”——与黄仕荣等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骨伤》2006年5月第19卷第5期黄仕荣等同志发表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机械压迫刺激观的质疑与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对文"),笔者有幸拜读后,有几个问题希望与其作者商榷,共同探求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真正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世界中医骨科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05-29)

赵亮,霍喜卫,熊伟[2](2010)在《严重慢性机械压迫性脊髓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严重慢性机械压迫性脊髓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8例严重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24月时JOA评分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脊髓型颈椎病7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6例,寰枢椎脱位1例,胸椎黄韧带钙化7例,胸椎黄韧带钙化并后纵韧带钙化4例,胸腰椎创伤后后凸畸形3例;均根据损伤类型进行相应手术治疗;随访结果显示术后24月时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增加(P<0.05),疗效评价"差"2例,"一般"5例,"好"21例。结论:对于大部分严重慢性机械压迫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方式是影响部分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0年02期)

王瑞红,黄涛,田宇瑛,王广军,徐一慧[3](2009)在《机械压迫对针刺引起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效应的传导和机械压迫经脉线对此效应的影响。方法:应用FrewilQ.F.型微量二氧化碳测定仪。20名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12名,平均年龄29岁),针刺内关穴,检测针刺前后曲泽、经上非穴a点(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经上非穴b点(郄门与曲泽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CE),并与非经非穴c点(a点尺侧旁开2cm)、非经非穴d点(b点尺侧旁开2cm)进行对照。然后用弹簧压力计分别在郄门和大陵进行机械压迫(压力1kg,面积1cm×2cm),观察其对针刺引起上述被测点TCE变化的影响。结果:针刺内关穴未压迫时,针刺中和针刺后曲泽、经上非穴a、b点的TCE明显增加(P<0.05),而非经非穴c、d两点没有明显增加(P>0.05);机械压迫郄门再针刺内关,曲泽和经上非穴a、b点的TCE未出现明显增加(P>0.05)。压迫大陵时,曲泽和经上非穴a点在针刺过程中TCE有明显增加,经上非穴b在起针并压迫时TCE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能够提高经脉的能量代谢水平,而且这一效应能被机械压迫所阻断。(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09年07期)

黄仕荣,石印玉,詹红生,石瑛[4](2006)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机械压迫刺激观的质疑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脊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被认为与疼痛和特定节段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然而不是在所有情况下突出髓核都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解除突出的髓核也并不皆意味着腰腿痛的立即消失。该文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认为椎管内突出髓核是否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存在着诸多或然因素,并因此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素动态致压观。(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06年05期)

陆志东[5](2004)在《无机械压迫腰椎间盘髓核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是导致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压迫神经根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无机械压迫情况下,髓核自身也可引起神经根损伤,导致坐骨神经痛。然而目前经济实用的非压迫性髓核突出动物模型并不多,对神经根组织形态学连续观察的研究尚少,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为进一步探讨以上问题,本课题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做了以下叁方面的工作:1.通过腰椎穿刺的方法将大鼠尾椎髓核混悬液注入到硬膜外腔中,建立非压迫性髓核突出动物模型,对大鼠马尾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根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2.分别将自体尾椎髓核混悬液注射到腰椎硬膜外腔或坐骨神经周围,观察其行为学和后肢机械刺激缩爪阈值的变化。3.利用大鼠非压迫性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模型,分别于造模后3、6、10、20、30、40天对神经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髓核移植组手术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减慢,术后第6天最明显,第9天神经传导速度开始恢复,与术前相比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手术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2.无机械压迫下,腰椎硬膜外腔的髓核使大鼠后肢逐渐出现痛觉过敏反应、后肢机械刺激缩爪阈值减低,手术后第5天最明显;坐骨神经旁的髓核不能使大鼠产生上述变化。两组间机械刺激缩爪阈值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3.光镜下对照组神经组织形态正常。髓核移植组术后第3天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节细胞开始出现变性改变。第6天神经纤维肿胀,髓鞘部分脱失、变薄,第10天髓鞘进一步脱失,轴突肿胀,节细胞内膜间质增宽充血和水肿,尼氏小体分布不均匀,核膜不清晰,核仁变淡或消失,胞浆有空泡样改变。第20天髓鞘大部分崩解,轴突肿胀,有少部分消失,神经纤维大小不一,雪旺细胞增多,分布不均匀,神经纤维间有出血。节细胞明显肿胀,细胞界限不清楚,胞浆呈明显空泡样改变。第30天髓鞘再生,节细胞核仁重新出现,细胞肿胀和空泡样变性减轻。第40天神经纤维大小基本一致,髓鞘重新出现,厚度较薄。节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胞浆中有少量空泡。对照组无上述变化。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1.本课题建立的非压迫性大鼠髓核突出模型是研究无机械压迫腰椎间盘髓核突出致坐骨神经痛的一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具有简单、实用、廉价的特点。2.髓核本身所致的免疫反应和(或)化学炎症是引起神经根损伤和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3.神经根缺乏神经外膜保护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解剖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院》期刊2004-04-01)

金光临,刘幼文,刘强,罗剑峰,彭长农[6](2004)在《机械压迫装置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C型机械压迫装置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科经皮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的6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进行机械压迫装置治疗1小时,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超声分析,如有必要,重复压迫1小时。(本文来源于《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CIT)暨全国介入心脏病学年会2004专辑》期刊2004-03-01)

许小洋,胡翔龙,吴宝华[7](2000)在《机械压迫对针刺时经脉循行路线深部组织中氧分压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研究室过去的实验表明,针刺时该经线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PO2)显着下降,为了观察机械压迫能否对由针刺所引起的经线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变化产生影响,并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一方面的实验依据,故对机械压迫时与经脉路线相关的组织中的氧分压的变化作了进一步的观察。(本文来源于《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0-04-01)

游振铨,胡翔龙,吴宝华,张炜,梁栋富[8](1990)在《机械压迫对隐性循经感传针刺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感传的效应能否被阻断是当前感传研究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对31例有隐性感传的冠心病人进行了观察。单独针刺内关穴时,心功能和心电图的8项指标中有7项改善显着。但如果在部门穴施加机械压迫后再针刺内关穴,则上述指标就不再出现明显的变化,二者之间有显着的差异(P<0.05—0.01)。说明隐性感传的效应同样也可以被机械压迫所阻滞。这一事实进一步支持了经络阻滞现象机理研究的“外周阻断”观点。(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期刊1990年04期)

[9](1977)在《经络阻滞现象的探讨 一、机械压迫对经络感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对象为15例经络敏感人和15例感传显着者,针刺穴位引起稳定的感传后,在感传路线上预定的部位施以机械压迫(弹簧压力计与体表接触的面积约2平方厘米),观察感传的变化。根据针刺穴位与阻滞部位的关系,在四肢实验可按近侧段阻滞(例如针合谷,压迫手叁里)和远侧段阻滞(例如针曲池,压迫手叁里)的方式进行。在躯干则可按上段阻滞和下段阻滞的方式进行。观察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1977年Z1期)

机械压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严重慢性机械压迫性脊髓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8例严重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24月时JOA评分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脊髓型颈椎病7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6例,寰枢椎脱位1例,胸椎黄韧带钙化7例,胸椎黄韧带钙化并后纵韧带钙化4例,胸腰椎创伤后后凸畸形3例;均根据损伤类型进行相应手术治疗;随访结果显示术后24月时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增加(P<0.05),疗效评价"差"2例,"一般"5例,"好"21例。结论:对于大部分严重慢性机械压迫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方式是影响部分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机械压迫论文参考文献

[1].田新宇,牛晓磊.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机械压迫刺激观的质疑与反思”——与黄仕荣等商榷[C].第八届世界中医骨科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0

[2].赵亮,霍喜卫,熊伟.严重慢性机械压迫性脊髓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

[3].王瑞红,黄涛,田宇瑛,王广军,徐一慧.机械压迫对针刺引起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

[4].黄仕荣,石印玉,詹红生,石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机械压迫刺激观的质疑与反思[J].中国骨伤.2006

[5].陆志东.无机械压迫腰椎间盘髓核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机制的实验研究[D].宁夏医学院.2004

[6].金光临,刘幼文,刘强,罗剑峰,彭长农.机械压迫装置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评价[C].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CIT)暨全国介入心脏病学年会2004专辑.2004

[7].许小洋,胡翔龙,吴宝华.机械压迫对针刺时经脉循行路线深部组织中氧分压变化的影响[C].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0

[8].游振铨,胡翔龙,吴宝华,张炜,梁栋富.机械压迫对隐性循经感传针刺效应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1990

[9]..经络阻滞现象的探讨一、机械压迫对经络感传的影响[J].针刺研究.1977

标签:;  ;  ;  

机械压迫论文-田新宇,牛晓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