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住院患者感染创面病原菌分析及治疗

骨科住院患者感染创面病原菌分析及治疗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云南昆明650204)

【摘要】目的了解骨科病人感染菌种类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69份阳性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80株,革兰氏阳性菌39株(48.75%),其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20.0%)、表皮葡萄球菌(15株,18.75%)、粪肠球菌(3株,3.75%)、溶血性葡萄球菌(3株,3.75%)、其他(2株,2.50%);革兰氏阴性菌40株(50.0%),其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3株,16.25%)、鲍曼不动杆菌(10株,12.50%)、铜绿假单胞杆菌(3株,3.75%)、阴沟肠杆菌(3株,3.75%)、肺炎克雷伯菌(5株,6.25%)、其他(6株,7.50%);真菌1株,为白色念珠菌。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最高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最低的是青霉素类;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最高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最低的是青霉素类。结论骨科感染创面常见细菌谱发生改变且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治疗中应合理选用抗生素,才能降低骨科感染率,同时正确合理的伤口处理办法有助于伤口早期愈合。

【关键词】骨科;感染;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耐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24-0187-02

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及过度使用、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医源性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由于骨科手术骨折愈合时间长且具有内固定材料植入,如发生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为了解我院骨科患者发生感染的感染菌及耐药状况,有效降低骨科感染发生率,本文对我院骨科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69例骨科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的感染病例监测,并对我科前4位细菌培养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自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我院骨科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69例),其中伤口分泌物30份、血液10份、穿刺液8份、引流液12份、其他体液9份,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0株。男33例,占47.83%,女36例,占52.17%。其中3~18岁,有15例,18~60岁,有42例,60岁以上有1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感染14例,外伤感染23例,术后感染28例,慢性骨髓炎2例,其它病种2例。

1.2标本采集

所收集的69份伤口标本均由骨科临床医生按严格无菌操作规范采集并立即送本院检验科检验,检验科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3菌株分离与鉴定

69例标本均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进行种属鉴定。

1.4药敏试验

严格按照美国临床试验室国家标准化研究所(NC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

1.5统计方法

选择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本研究采集数据统计分析,以率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1菌群分布

69份标本中有80份分离培养有细菌生长。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9株(48.75%),革兰氏阴性菌40株(50.0%),真菌1株(1.25%,)。排列前4位病原菌共54株(67.50%),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20.0%)、表皮葡萄球菌(15株,18.75%)、大肠埃希菌(13株,16.25%)、鲍曼不动杆菌(10株,12.50%)。(表1)

表180株骨科感染病原菌分布构成比

2.2药敏试验

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最高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最低的是青霉素类;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最高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最低的是青霉素类。(表2)

表2前四位病原菌耐药情况

3讨论

本研究中,引起感染前四位细菌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0.0%)、表皮葡萄球菌(18.75%)、大肠埃希菌(15.6%)、鲍曼不动杆菌(9.2%),这与临床有关报道相一致[2]。其中引起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广泛存在于自然和医院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其感染多见于免疫抑制和严重丧失免疫功能的宿主,临床上对于免疫功能异常的特殊人群需引起重视。大肠埃希菌是存在于肠道内的病菌,若菌群出现紊乱,其所含有的内毒素、粘附素、荚膜以及外毒素等多种毒力因子均会引起感染[3]。药敏数据提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广泛,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多种抗生素同时大量临床应用,在缺乏药敏监测结果报告的情况下广泛使用,导致很多常用的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越来越低[4]。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骨科感染,除多次进行细菌培养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外,对开放性骨折应尽早进行清创处理,并加强“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医源性传播,及时对病灶进行手术引流。多种措施综合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取得最佳疗效,对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也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20-122.

[2]王向华,宗献玲,施玉成,等.骨科患者感染菌及药敏检测[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1):2243.

[3]徐月仙,任豫黔.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3(2):1116-1117.

[4]宋坤修,何爱咏.骨科感染标本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2):95-97.

[5]磨国鑫,佘丹阳,陈良安,等.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药物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195-1197.

标签:;  ;  ;  

骨科住院患者感染创面病原菌分析及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