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巷传统民居论文-管婷婷,吴宏刚

荣巷传统民居论文-管婷婷,吴宏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荣巷传统民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果巷,传统民居,文化渊源,装饰艺术

荣巷传统民居论文文献综述

管婷婷,吴宏刚[1](2019)在《从唐荆川宅—贞和堂看常州青果巷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果巷是常州古城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常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缩影。通过对青果巷重点文物修缮案例的研究,阐释文物的历史价值,探究青果巷传统民居的建筑理念,梳理保护修缮中的新发现,更好地保持青果巷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刘欢[2](2018)在《传统建筑元素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独具民族文化特色,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一代代能工巧匠和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无数巧夺天工的建筑作品。从房屋造型、飞檐翼角、梁柱栏枋到装饰装修以及园林造景,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茶具则是中国茶文化、陶瓷文化和器具文化相融相会的宝贵结晶。历史悠长,社会更迭,但是人们对于品茶的喜爱有增无减,茶具始终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中微小而又重要的角色。陶瓷的发展进程中,建筑元素始终贯穿其中,似显非显的传达着建筑理性的结构美和感性的装饰美。在现代陶瓷设计的多元发展下,研究传统建筑元素在陶瓷茶具中的应用,对于中国现代陶瓷茶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目前存在的以建筑元素为素材的陶瓷茶具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其理论价值,继而采用文献搜集、对比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文创设计手法将福州叁坊七巷建筑元素进行分析提取,运用到陶瓷茶具造型设计中。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一种多元化的传承,也是对陶瓷艺术中传统元素运用研究的有益补充,更为茶具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罗景烈[3](2017)在《福州“叁坊七巷”传统民居封火墙营造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州"叁坊七巷"传统民居的封火山墙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是福州传统民居重要构成部分,其封火墙规模较大,保留最为完好,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本文通过在传统民居修缮设计的过程中,对封火山墙的作法进行研究总结,从封火墙的形制、墙体构成及其做法等方面展开分析,为传统民居墙体的保护与修缮工程提供了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卓娜,马松影[4](2011)在《叁坊七巷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福建福州叁坊七巷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精神与空间特征,提炼出地域性文化在传统民居建筑中表现为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等属性,论证了叁坊七巷这一地域性的传统建筑从形似到神似,从局部到整体,从精神到现实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功能、布局、材料等方面的启示,指出现代设计应积极从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精神,这样的手段与形式是设计师们必须努力秉承并延续下去的.(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孙智,关瑞明,林少鹏[5](2011)在《福州叁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封火墙的形式与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封火墙是福州民居区别于其它地区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福州叁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群是福州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当中的封火墙规模较大,保留最为完好,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从封火墙的起源着手,重点分析了叁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封火墙的形式表征与装饰艺术,并透过形式表征与装饰艺术挖掘其相应的深层内涵,试图为当前叁坊七巷历史街区紧锣密鼓的修缮工程与建筑类设计提供一些相关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1年03期)

毕金城[6](2010)在《浦口龙虎巷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龙虎巷历史街区在津浦铁路修筑以及浦镇车辆厂兴建历史背景下的成因,分析龙虎巷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格局、建筑空间、结构和构造等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华北地区民居建筑以及英式建筑风格对龙虎巷民居建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0年10期)

于飞洋[7](2009)在《无锡荣巷传统民居的建筑造型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荣巷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毗邻太湖的滨湖区,是一个全部由荣姓成员组成的血缘型村落。在明朝初年,荣氏祖先迁徙至此并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上荣、中荣、下荣叁个自然村落,统称为荣巷。目前,上荣已经受到了城市化进程的破坏,而中荣和下荣还较好的保留着原有街道格局,并有一百多幢保存较完整且颇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散落其中,所以本文仅对中荣和下荣的传统民居进行建筑造型方面的研究。现存的荣巷传统民居大部分是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的建筑,有极少数是明代遗留下来的老房子,民居基本类型属于江南天井式民居,但是由于荣巷家族所特有的聚居形式和荣氏家族特殊的文化背景,荣巷民居有着区别于其他地方民居的内在形式特征,并且随着荣氏家族的变迁,建筑风格与类型也产生了变化与发展。经作者归纳,在建筑形式上可以区分出叁种民居造型,即基本型、发展型与西风渐进型。每个类型中的建筑个体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鲜明的个体差异。文章从两个维度对民居造型进行研究。第一个维度:利用类型学的方法对荣巷民居造型进行分类,抽象出其内在的形式特征和发展演变轨迹;以现象学为指导思想,研究民居个体之间造型上的细节差异。第二个维度: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出发,利用建筑学中建筑造型的分析方法,多学科多角度地研究荣巷民居的建筑形式特征,总结其造型特点及造型手法,挖掘民居造型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与荣氏家族的文化思想,以及居住者与建筑造型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界定荣巷传统民居所属的民居类型,继而理出荣巷民居的造型分类与造型构成元素。第二章从单体这个层级逐个剖析荣巷民居单体中有代表意义的造型元素、造型手法和规律,挖掘其造型元素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第叁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荣巷民居的院落空间的形体组合规律和组群造型的形式特点,探索荣巷民居伴随荣氏居民思想文化发展之演变轨迹。第四章以代表性例子说明荣巷民居的造型之美和文化内涵。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在各个层级上揭示出荣巷民居的造型特点及形式规律,挖掘出背后深层涵义,以为后续研究和地域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9-08-01)

张焱焱[8](2009)在《福州“叁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以南后街叶氏古民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州"叁坊七巷"的传统建筑中,建筑装饰无处不在。它们既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技术参考价值以及旅游观赏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宝贵的财富。本文主要以南后街叶氏古民居为例,就一些常见的建筑装饰进行其在建筑和美学上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这些宝贵的传统装饰特色进行归纳和总结,期望能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与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09年01期)

卓娜[9](2007)在《福建“叁坊七巷”传统民居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的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对历史的一种重建,一种总结,没有历史感的生活是一种失根状态的生活,是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混沌生活。历史的回音召唤着人们从钢筋混凝土中解放出来,让人们在复古思潮的文化符号中找回属于自己生命的根,找回生存的依据,让现代设计汲取传统民居的精神真谛,激荡起当代人干涸生命的本真源泉。走进叁坊七巷,走进那一幢幢古宅,凝望着那一处处曾经闪耀着主人辉煌历史的景象,想象一番当年这里人来人往、高朋满座的场面,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强调的是:人与建筑的和谐,建筑物与建筑群的和谐,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他们着眼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人与人的沟通,人的生活与建筑风韵的协调,生活在其中的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现在我们正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传统民居虽然赢得专家、学者一片赞美声,却挽留不住他们逐渐远去甚至消亡的脚步。新民居虽然四处崛起却面貌单一、外形呆板。如此鲜明的对比和不同的命运,着实令人感到遗憾。我们应该在力图保护传统民居之余深入思考其对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民居形式多样,空间布局变化丰富,对于我们今天的室内外建筑环境设计是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的,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沉积而形成的居住建筑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时代的痕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发生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审视和评价这种现象。笔者借用对叁坊七巷的调查研究展开一些讨论,来分析这一观点。本文主要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是论文提出研究问题的部分,阐明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手段,并指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叁坊七巷的历史概况与现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理论素材。第叁章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部分,从生活环境、装饰艺术以及适居模式叁个方面并结合实例来说明以叁坊七巷为例的传统民居形态在现代适居空间设计中的传承性。第四章提出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融性的些许建议。最后结论部分对研究课题进行了小结,并表达了笔者的愿望。(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11-01)

荣巷传统民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独具民族文化特色,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一代代能工巧匠和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无数巧夺天工的建筑作品。从房屋造型、飞檐翼角、梁柱栏枋到装饰装修以及园林造景,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茶具则是中国茶文化、陶瓷文化和器具文化相融相会的宝贵结晶。历史悠长,社会更迭,但是人们对于品茶的喜爱有增无减,茶具始终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中微小而又重要的角色。陶瓷的发展进程中,建筑元素始终贯穿其中,似显非显的传达着建筑理性的结构美和感性的装饰美。在现代陶瓷设计的多元发展下,研究传统建筑元素在陶瓷茶具中的应用,对于中国现代陶瓷茶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目前存在的以建筑元素为素材的陶瓷茶具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其理论价值,继而采用文献搜集、对比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文创设计手法将福州叁坊七巷建筑元素进行分析提取,运用到陶瓷茶具造型设计中。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一种多元化的传承,也是对陶瓷艺术中传统元素运用研究的有益补充,更为茶具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荣巷传统民居论文参考文献

[1].管婷婷,吴宏刚.从唐荆川宅—贞和堂看常州青果巷传统民居建筑特色[J].山西建筑.2019

[2].刘欢.传统建筑元素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罗景烈.福州“叁坊七巷”传统民居封火墙营造工艺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7

[4].卓娜,马松影.叁坊七巷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孙智,关瑞明,林少鹏.福州叁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封火墙的形式与内涵[J].福建建筑.2011

[6].毕金城.浦口龙虎巷传统民居建筑研究[J].山西建筑.2010

[7].于飞洋.无锡荣巷传统民居的建筑造型特征研究[D].江南大学.2009

[8].张焱焱.福州“叁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以南后街叶氏古民居为例[J].福建建筑.2009

[9].卓娜.福建“叁坊七巷”传统民居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的传承研究[D].中南大学.2007

标签:;  ;  ;  ;  

荣巷传统民居论文-管婷婷,吴宏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