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物种论文-宋中平,包婷玉,左媛媛,杨婉君,翟智

杂交物种论文-宋中平,包婷玉,左媛媛,杨婉君,翟智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交物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ISH核型,遗传多样性,山羊草属,U,C,M和N基因组二倍体物种

杂交物种论文文献综述

宋中平,包婷玉,左媛媛,杨婉君,翟智[1](2019)在《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分析4个山羊草二倍体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荧光探针Oligo-pSc119.2/Oligo-pTa71分别与(AAC)_5、(ACT)_7和(CTT)_(12)组合,建立了小伞山羊草(Aegilops umbellulata,2n=2x=14,UU)、尾状山羊草(Ae.markgrafii,2n=2x=14,CC)、顶芒山羊草(Ae.comosa,2n=2x=14,MM)和单芒山羊草(Ae.uniaristata,2n=2x=14,NN) 4个二倍体山羊草物种染色体的FISH模式图。小伞山羊草、尾状山羊草和顶芒山羊草的FISH信号位点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变异。小伞山羊草的7U有6种变异,其它U染色体分别2-3种变异。在尾状山羊草和顶芒山羊草中,每条染色体至少有6种变异,而2C和2M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多达18和21种。此外,在尾状山羊草和顶芒山羊草的7对同源染色体间,均发现FISH信号不一致的变异。6份单芒山羊草的7对N染色体间分别表现一致的FISH核型。FISH核型为了解山羊草物种的进化关系、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有用信息。(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王婧如[2](2018)在《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生态位分化的生理生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即没有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多见于被子植物,而裸子植物中鲜有。杂交物种与亲本种生态位分化的产生是该物种形成发生的重要前提,且前者超亲性状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是最近发现的同倍体杂交针叶物种,分子证据表明其起源于丽江云杉(P.likiangensis)和青扦(P.wilsonii)的自然同倍体杂交作用,且占据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高纬度高海拔极端生境。与低海拔相比,高海拔具有低温、低CO_2浓度和短波光比率增大的特点。冬季低温常造成叶片脱水并引发木质部栓塞化的形成,低CO_2浓度和短波光则直接影响了植物的气体交换和气孔发育。迄今,关于此类生理生态过程在同倍体杂交物种中是否发生超亲分离并促进其对极端新生境的占领仍然缺乏研究。本文以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和其亲本种为材料,量化了叁者的生态位差异,预测了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分布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亦从叶片光系统耐低温能力、水分关系和茎与叶(即一年生枝条和当年生枝条)的木质部抗栓塞化能力、在不同光质和CO_2浓度下的气体交换响应和气孔解剖等方面系统地比较了紫果云杉与亲本种间的生理和形态差异,以期揭示紫果云杉占领高海拔极端生境的生理生态学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位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紫果云杉生境的水热条件与亲本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对水分条件而言,尽管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季与最暖季降雨量居于亲本种之间,但其生境土壤湿度显着高于两亲本种;对热量条件而言,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月最低温显着低于两亲本种,且地面结霜频率显着高于两亲本种。对叁个云杉物种的未来潜在分布区模拟显示,紫果云杉仅在RCP2.6下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与当前相比略有缩减(约5%),而在此情景下2050年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和其余两个情景下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高于当前分布区面积,表现出扩张趋势。(2)水分生理研究结果表明紫果云杉的饱和膨压渗透势、膨压丧失点水势、茎丧失12%导水率时的木质部水势和茎最大导水率皆显着低于其亲本种。此外,紫果云杉的茎和叶丧失50%导水率时的木质部水势以及茎叶的导水安全范围与青扦相近,且都显着低于丽江云杉。针叶低温响应实验显示引起紫果云杉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下降50%的温度显着低于其亲本种。光质光合响应实验表明,紫果云杉在蓝光和红光下的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光合效率远高于其亲本种,且在所有叁种光质下都表现出高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低CO_2浓度时高的气孔导度值。其他性状中,与亲本种相比,紫果云杉亦表现出高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长的保卫细胞长度和低的气孔线密度。综上,本研究明确了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生态位的环境差异,即高土壤湿度和冬季低温是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产生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子;且在未来温度显着增加背景下,紫果云杉在未来2050s和2080s潜在分布区面积将显着增加,推测其在未来将发挥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同时,紫果云杉的光系统耐冻性、细胞耐脱水能力、对不同光质和低CO_2浓度的气体交换以及气孔解剖特征等皆呈现了超亲分离现象,这些性状的超亲作用促进了紫果云杉对高海拔生境的成功侵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2-01)

林汉扬,李建华,Pamela,Soltis,傅承新,赵云鹏[3](2018)在《新近纪后期快速物种形成后的渐渗杂交导致紫茎属系统发育冲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diverse data sets can yield controversial inference that challenge systematists to interpret.Phylogenetic conflicts observed in both animal and plant taxa were generally explained by two competing hypotheses,i.e.,hybridization vs.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ILS).However,the mechanism could be taxa-specific and more evidence is needed to test the alternative hypotheses.To shed light on potential conflicts,we present the first multi locus-based phylogenetic study of the small tree or shrub Stewartia s.l.(tea family) with disjunct distribution between eastern Asia(EAS) and eastern North America(ENA) using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 data and complete plastomes.Both concatenation and coalescence approaches suggested strong phylogenomic conflicts between plasto-(cyto-) and nuclear data.Four-taxon D-statistic(ABBA-BABA) test detected prevailing introgression signals.Bayesian analysis of macro-evolutionary mixtures(BAMM) indicated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in the late Neogene.Re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distribution indicated sympatric distribution and dispersal and vacariance events in both EAS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clades.We concluded that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following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resulted in the phylogenetic conflicts observed in Stewartia s.l.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introgression in the mechanism of diversity anomaly between EAS and ENA.(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曾丹[4](2018)在《切实加强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农作物种质资源消减加剧“作物种质资源,又称品种资源或基因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作物优质且高产的物质基础。”在省农科院了解到,作物种质资源是维系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本文来源于《贵州政协报》期刊2018-07-05)

王婧如,王明浩,张晓玮,孙杉,赵长明[5](2018)在《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的生态位分化及其未来潜在分布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我国特有的同倍体杂交树种紫果云杉为对象,研究其与亲本树种丽江云杉和青杄间环境生态位的差异,并预测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21世纪50年代(2050s)和80年代(2080s)潜在分布区的变化。【方法】在收集紫果云杉及其亲本种地理分布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技术获取相应生境的环境变量,通过Kruskal-Wallis多重秩和检验、判别式分析(DFA)和主成分分析(PCA)等统计方法量化分析云杉属3个树种的生态位差异,并利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结合3种大气环流模型(BCC-CSM1-1、CCCma_Can ESM2和CSIROMk3.6.0)模拟3个树种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即温室气体最低排放,RCP2.6;中度稳定排放,RCP4.5;高度排放,RCP 8.5)下未来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结果】Kruskal-Wallis检验、DFA和PCA结果均表明紫果云杉生境的水热条件与亲本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对水分条件而言,尽管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季与最暖季降雨量居于亲本种之间,但其生境土壤湿度显着高于2个亲本种;对热量条件而言,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月最低温显着低于2个亲本种,且地面结霜频率显着高于亲本。进一步对云杉属3个树种的未来潜在分布区模拟显示,紫果云杉仅在RCP2.6下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与当前相比略有缩减(约5%),而在此情景下2050s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和其余2个情景下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高于当前分布区面积。综合分析所有情景及时间段后发现,紫果云杉未来潜在分布区面积平均增加17%以上,且分布区明显呈现由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向内部扩张的趋势。而其亲本种青杄受气候变暖威胁严重,其潜在分布面积(综合所有情景及时间段)平均减少了21%以上,丽江云杉除在RCP4.5和RCP8.5下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稍高于当前(不到2%)外,其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面积也都低于当前,其潜在分布面积平均减少5%左右(综合所有情景及时间段)。【结论】明确了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生态位的环境差异,即高土壤湿度和冬季低温是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产生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子;且在未来温度显着增加背景下,基于MaxEnt模型预测表明紫果云杉在未来2050s和2080s潜在分布区面积将显着增加,推测其在未来将发挥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任自超[6](2018)在《基于荧光原位杂交的燕麦属物种基因组组成及种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燕麦属(Avena L.)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早熟禾亚科(Pooideae),燕麦族(Aveneae),全世界约有30个种。由A、B、C、D 4种基因组组成6种基因类型(AA、CC、AABB、CCCC、AACC/CCDD、AACCDD)。燕麦属物种倍性及基因组组成复杂,地理分布重迭、形态特征相似,因此燕麦属物种在进化及分类上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燕麦优良基因源的利用。因此,理清燕麦属物种种间关系及多倍体进化路径是燕麦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的关键。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本研究通过寡聚核苷酸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根据FISH信号位点多态性分析,对燕麦属物种进化及AC(CD)基因组四倍体燕麦的基因组组成进行研究。同时,根据燕麦属物种各染色体的核型及FISH信号位点分布,对燕麦属不同物种的A、C和D基因组染色体进行统一命名编号。1.利用oligo-pAs120a、oligo-pAm1、oligos(CAA)_5、oligos(CAG)_5和oligos(CTT)_55个探针对3个AC基因组四倍体和2个ACD基因组六倍体燕麦物种进行FISH标记,结果显示:(1)AC(CD)基因组四倍体燕麦物种的基因组组成为CD,而不是AC。(2)AC(CD)基因组四倍体作为供体参与了六倍体燕麦的形成。(3)AC(CD)基因组四倍体的C基因组与六倍体燕麦的C基因组之间存在较小的差异。(4)在AC(CD)四倍体物种中,A.maroccana和A.insularis显示出更近的亲缘关系,而A.murphyi和他们的亲缘关系较远。2.利用oligos(CAA)_5、oligos(CAG)_5和oligos(CTT)_5 3个探针对10个A基因组二倍体燕麦物种进行FISH标记,结果显示:(1)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As基因组二倍体A.lusitanica与其他As基因组二倍体物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3)As基因组二倍体A.lusitanica和Ad基因组二倍体A.damascena具有较高的同源性。(4)Al基因组二倍体物种A.longiglumis与As基因组二倍体A.hispanica和A.brevi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3.通过分析寡聚核苷酸探针在A基因组二倍体、AC(CD)基因组四倍体和ACD基因组六倍体的染色体上的信号分布,结果表明:(1)As基因组二倍体A.strigosa、A.wiestii、A.brevis、A.altantica、A.hispanica和A.nuda 6个As基因组二倍体与多倍体中的D基因组具有相同的oligos(CTT)_5杂交信号。(2)Ad基因组二倍体A.damascena或者Al基因组二倍体A.longiglumi可能为六倍体A基因组的供体。4.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探针oligo-pAm1、oligo-pTa794在燕麦各物种染色体的信号分布,对燕麦各物种的A、C和D基因组染色体进行统一命名编号。其中A基因组染色体命名为8A、11A、13A、15A、16A、17A、19A;C基因组7对染色体命名为1C、2C、3C、4C、5C、6C、7C;D基因组7对染色体命名为9D、10D、12D、14D、18D、20D、21D。(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志娥[7](2018)在《杏属种间杂交及洪平杏物种起源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杂交现象在植物界较为普遍,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动力之一。杏属(ArmeniacaMill.)种间的自然杂交非常普遍,给属内分类带来困难。洪平杏(A.hongpingensis Yu et Li)是杏属内一狭域分布种(仅见于神农架林区),有学者根据形态特征推测其可能为梅(A.mumeSieb.)和杏(A.vulgaris Lam.)的天然杂交种,也有学者依形态研究认为其为梅的一个变种,另有相关形态研究表明其为一个独立的种,但与梅的关系更近,然而对其在杏属的分类地位及与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尚未有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本文从形态学(包括宏观特征和微形态)、繁殖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方面入手,探究洪平杏的起源及其与杏属近缘种的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形态特征比较:对洪平杏、梅、杏梅(A.mume Sieb.var.bungo Makino)、杏选取16个定性形状和23个定量性状比较,结果如下:洪平杏共有27个性状与梅、杏具有显着差异,24个性状与杏梅具有显着差异。利用扫描电镜对洪平杏、梅、杏梅、杏的叶片和花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四个种的叶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器类型、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附属物较为相似;而在叶的毛被分布位置、密度及表皮细胞大小、气孔大小、花粉大小上,洪平杏与叁种有显着差异。总体而言,洪平杏在形态上是明显区别于梅、杏、杏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选取了陕西杨陵栽培的梅与杏,进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如下:1、梅与杏存在短暂的重迭花期。2、梅与杏存在可检测到的花粉流。3、梅与杏分别作为父本和母本的相互授粉试验均可结实,表明二者种间生殖隔离较弱。花期重迭和较弱的生殖隔离为梅与杏的自然杂交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分子系统学研究:以洪平杏成株和实生苗以及包括杏、梅在内的6种(含1变种)杏属植物为研究材料,采用两个核基因(ITS和SBEI)和两个叶绿体基因(matK和ycf1b)的序列分别构建的系统树均显示洪平杏自成一支,独立于梅与杏以及杏属其它种;区别在于山杏(A.sibiricaLam.)与梅的位置,但都显示杏、藏杏[A.holosericea(Batal.)Kost.]、东北杏[A.mandshurica(Maxim.)Skv.]、杏梅的系统位置距洪平杏较梅近。基于ITS克隆构建的贝叶斯一致树显示除极少数洪平杏与实生苗的克隆与杏或杏梅聚为一支,其余所有克隆自成两大支,没有克隆与梅聚为一支。基于SBE1和ycf1b的单倍型分析,洪平杏成株及实生苗均未检测到杏或梅的单倍型,仅有少数(2/9)实生苗个体在叶绿体matK中检测到了杏的单倍型。以上结果不支持洪平杏为梅和杏的天然杂交,我们认为,洪平杏是杏属的一个独立种,且其与杏的关系较梅近并与杏存在可检测到的基因流,与藏杏、东北杏、杏梅亲缘关系较近。综合形态学、繁殖生物学以及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虽然杏与梅存在杂交的可能性,但洪平杏并不是二者的杂交种,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与杏的关系较梅更近,与藏杏、东北杏、杏梅均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梅、山杏的关系较远。(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刘霞[8](2018)在《亚马孙杂交鸟类因地理隔绝成独特物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25日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对在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现的迄今已知第一种杂交鸟类——金冠侏儒鸟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地理隔绝让其进化成独特物种,拥有独特属性。金冠侏儒鸟的父母分别是拥有明亮雪白皇冠羽毛的雪白冠侏儒鸟,以及拥有绚丽彩虹色皇冠羽毛的猫眼石冠侏儒鸟,1957年(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科技·管理)》期刊2018年01期)

刘霞[9](2017)在《亚马孙杂交鸟类因地理隔绝成独特物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12月26日电 (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5日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对在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现的迄今已知第一种杂交鸟类——金冠侏儒鸟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地理隔绝让其进化成独特物种,拥有独特属性。金冠侏儒鸟的父母分别是拥有明(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12-27)

乔丹娜·卡佩勒维克兹[10](2017)在《杂交对新物种演化至关重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一名猎人在加拿大西北地区捕获了一只"北极熊"。但人们仔细检查后发现,这只熊白色的皮毛中存在褐色的斑纹,同时稍有驼背的它还有着不同寻常的长爪子。实际上该生物的母亲是一只北极熊,父亲则为一只灰熊。虽然杂交在这两个物种的圈养交配中已经被证实可行,但这是首次在野外环境中发现。从那之后有更多的发现表明物种杂交并不是个别事件。为此,生态环保主义者表达了他们的担心:气(本文来源于《科学大观园》期刊2017年23期)

杂交物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即没有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多见于被子植物,而裸子植物中鲜有。杂交物种与亲本种生态位分化的产生是该物种形成发生的重要前提,且前者超亲性状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是最近发现的同倍体杂交针叶物种,分子证据表明其起源于丽江云杉(P.likiangensis)和青扦(P.wilsonii)的自然同倍体杂交作用,且占据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高纬度高海拔极端生境。与低海拔相比,高海拔具有低温、低CO_2浓度和短波光比率增大的特点。冬季低温常造成叶片脱水并引发木质部栓塞化的形成,低CO_2浓度和短波光则直接影响了植物的气体交换和气孔发育。迄今,关于此类生理生态过程在同倍体杂交物种中是否发生超亲分离并促进其对极端新生境的占领仍然缺乏研究。本文以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和其亲本种为材料,量化了叁者的生态位差异,预测了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分布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亦从叶片光系统耐低温能力、水分关系和茎与叶(即一年生枝条和当年生枝条)的木质部抗栓塞化能力、在不同光质和CO_2浓度下的气体交换响应和气孔解剖等方面系统地比较了紫果云杉与亲本种间的生理和形态差异,以期揭示紫果云杉占领高海拔极端生境的生理生态学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位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紫果云杉生境的水热条件与亲本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对水分条件而言,尽管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季与最暖季降雨量居于亲本种之间,但其生境土壤湿度显着高于两亲本种;对热量条件而言,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月最低温显着低于两亲本种,且地面结霜频率显着高于两亲本种。对叁个云杉物种的未来潜在分布区模拟显示,紫果云杉仅在RCP2.6下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与当前相比略有缩减(约5%),而在此情景下2050年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和其余两个情景下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高于当前分布区面积,表现出扩张趋势。(2)水分生理研究结果表明紫果云杉的饱和膨压渗透势、膨压丧失点水势、茎丧失12%导水率时的木质部水势和茎最大导水率皆显着低于其亲本种。此外,紫果云杉的茎和叶丧失50%导水率时的木质部水势以及茎叶的导水安全范围与青扦相近,且都显着低于丽江云杉。针叶低温响应实验显示引起紫果云杉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下降50%的温度显着低于其亲本种。光质光合响应实验表明,紫果云杉在蓝光和红光下的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光合效率远高于其亲本种,且在所有叁种光质下都表现出高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低CO_2浓度时高的气孔导度值。其他性状中,与亲本种相比,紫果云杉亦表现出高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长的保卫细胞长度和低的气孔线密度。综上,本研究明确了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生态位的环境差异,即高土壤湿度和冬季低温是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产生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子;且在未来温度显着增加背景下,紫果云杉在未来2050s和2080s潜在分布区面积将显着增加,推测其在未来将发挥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同时,紫果云杉的光系统耐冻性、细胞耐脱水能力、对不同光质和低CO_2浓度的气体交换以及气孔解剖特征等皆呈现了超亲分离现象,这些性状的超亲作用促进了紫果云杉对高海拔生境的成功侵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交物种论文参考文献

[1].宋中平,包婷玉,左媛媛,杨婉君,翟智.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分析4个山羊草二倍体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王婧如.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生态位分化的生理生态机制[D].兰州大学.2018

[3].林汉扬,李建华,Pamela,Soltis,傅承新,赵云鹏.新近纪后期快速物种形成后的渐渗杂交导致紫茎属系统发育冲突(英文)[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4].曾丹.切实加强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N].贵州政协报.2018

[5].王婧如,王明浩,张晓玮,孙杉,赵长明.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的生态位分化及其未来潜在分布区预测[J].林业科学.2018

[6].任自超.基于荧光原位杂交的燕麦属物种基因组组成及种间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7].刘志娥.杏属种间杂交及洪平杏物种起源探讨[D].武汉大学.2018

[8].刘霞.亚马孙杂交鸟类因地理隔绝成独特物种[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

[9].刘霞.亚马孙杂交鸟类因地理隔绝成独特物种[N].科技日报.2017

[10].乔丹娜·卡佩勒维克兹.杂交对新物种演化至关重要[J].科学大观园.2017

标签:;  ;  ;  ;  ;  ;  

杂交物种论文-宋中平,包婷玉,左媛媛,杨婉君,翟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