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溶性有机氮论文-杨满元,杨宁,欧阳美娟,万丽,刘浩

土壤水溶性有机氮论文-杨满元,杨宁,欧阳美娟,万丽,刘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溶性有机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土壤因子,植被恢复,紫色土

土壤水溶性有机氮论文文献综述

杨满元,杨宁,欧阳美娟,万丽,刘浩[1](2019)在《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典型的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本阶段(Grassplot,GT)、灌草阶段(Frutex and grassplot,FG)、灌丛阶段(Frutex,FX)和乔灌阶段(Arbor and frutex,AF),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0~40cm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E_(280)、E_(250)/E_(365)、E_(240)/SOC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着增加(P<0.05);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重组有机碳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与全磷、速效钾、pH值相关性不明显(P>0.05)。综上所述,土壤水溶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郑翔宇[2](2019)在《施用生物炭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是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经高温裂解产生的一种木炭。近年来在改良土壤、减缓全球温室效应、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方面表现出很大潜能,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科学家的研究热点。生物炭还田还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增大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生物炭的制备过程不精密,它的制造过程会浓缩重金属,产生多环芳烃等有毒性有机物,附着在生物炭进入农田土壤中。因此较高浓度的生物炭可能造成作物的减产和土壤污染。生物炭的施入能提高土壤DOC含量,促进土壤污染物的解吸,被生物炭吸附的污染物可能带入水体,造成更大的污染。生物炭短期内在土壤中的作用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生物炭本身性质可能改变,对土壤的正向效应也可能发生改变。因此,通过探究生物炭的剂量-毒性效应,以及长期施用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可以更好的为生物炭的农田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生物炭浸提液浸种、小麦盆栽试验和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同提取温度和不同生物炭剂量,分析植物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如发芽率、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以及不同时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DOC的组分变化和荧光参数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生物炭(果树枝条和锯末)浸提液中DOC浓度随生物炭用量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的提取温度下生物炭溶出物中DOM组分不同。溶出物的分子量受温度和生物炭用量影响较小,整体表现为果树枝条生物炭<锯末生物炭。果树枝条和锯末生物炭溶出物浸种后,两种生物炭处理12 h前抑制小麦种子发芽,24 h后不再抑制。两种生物炭溶出物均能促进小麦芽长和根的生长。(2)添加生物炭后,小麦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降低,叶片叶绿素浓度降低,MDA浓度升高,土壤DOC明显增大,芳香化程度升高。种植0 d、30 d、44 d后土壤DOM的主要荧光组分有叁种且相同:UVC类腐殖酸、土壤富里酸、类色氨酸。DOM主要以陆源和自生源为主,且腐殖程度低。高浓度生物炭提高了土壤可降解度。生物炭添加量越多,土壤颜色越深,土壤反射率越低。(3)添加生物炭后土壤细菌不同,在第1天生物炭含量越高,微生物群落数越小,第6天时不同生物炭浓度处理间,微生物菌落总数无明显差别,但均低于对照处理。不同生物炭用量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不同浓度处理间表现出明显差异。3%生物炭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4)施用生物炭短期内可增大土壤碳含量,但施用5年后,施用生物炭的土壤DOC含量与刚加入时相似。生物炭添加量越高,初始的土壤分子量越大,但不同年限间的分子量差异越小。土壤腐殖化程度不高。外源输入为DOM的主要贡献。加入生物炭后没有出现新组分。土壤DOM的组分含量会随着生物炭使用年限变化,但与对照相比,小分子物质的减少缓慢。(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胡佳宏,胡玉昆[3](2019)在《真空冷冻干燥-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提供了一种可批量处理、消耗低廉的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多水土质量比法提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得到含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溶液,经磷酸酸化至pH小于2,将所得的溶液通过冷冻干燥进行浓缩,浓缩后的物质加高纯水复溶、在银舟中多次干燥富集后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进行δ~(13)C值测定。本方法中对多水土质量比法提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水土比例、振荡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将冷冻干燥的浓缩方式用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的前处理。通过土壤样品的平行测定对比,δ~(13)C的标准差小于0. 1‰,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样品测试精密度高。(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2期)

王星,孙沙沙,王桂红,王萍萍,郭振[4](2018)在《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首先确定了比色测定的条件(比色波长和显色时间),并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测定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与TOC仪器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在测定WSOC值时,波长可选择在490 nm和525 nm,显色在2 h即可;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WSOC值与TOC仪器法的测定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可以用高锰酸钾比色法测定WSOC,虽然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相对于TOC仪器法的测定结果较低,但是与TOC仪器法测定结果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乘以矫正系数1. 28即可为TOC仪器法测定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滕秋梅[5](2018)在《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碳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森林群落繁衍与更替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不同栽植代数(1、2、3和4代)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及其关系进行较系统的研究,旨在阐明连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效应及其土壤肥力的演变过程,为实现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20 cm 土层年平均值的变化规律是Ⅰ代林(36.32mg·kg-1)>Ⅱ 代林(31.68mg·kg-1)>Ⅲ 代林(30.48mg·kg-1)>Ⅳ代林(29.04 mg·kg-1),呈现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随着季节的变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总体表现为冷季高而暖季低,四个栽植代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的差异显着(p<0.05)。(2)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在0~20 cm 土层的年平均值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Ⅰ 代林(3.17 mg·kg-1)>Ⅱ 代林(3.11mg·kg-1)>Ⅲ 代林(2.94 mg·kg-1>Ⅳ代林(2.70mg·kg-1),即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逐渐减少。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栽植代数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均表现为冷季高而暖季低。(3)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0~20cm 土层年平均值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Ⅰ 代林(249.67 mg·kg-1)>Ⅱ代林(225.06 mg·kg-1)>Ⅲ代林(198.94 mg·kg-1)>Ⅳ代林(183.86mg·kg-1)。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土壤微生物碳含量随季节变化规律均为冷季高而暖季低,其中春季和秋季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呈现为冷季低而暖季高。(4)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0~20 cm 土层的年平均值呈现的变化规律是Ⅰ代林(28.19 mg·kg-1)>Ⅱ代林(27.72mg·kg-1)>Ⅲ代林(24.83 mg·kg-1)>Ⅳ代林(20.67 mg·kg-1)。其季节变化规律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基本一致。但同一季节不同栽植代数间的差异显着(p<0.05)。(5)相关性分析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它们与土壤pH值和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也存在着较密切的相关性。综上所述,连栽会造成桉树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趋于减少,同时也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单颖,田路园,邹雨坤,赵凤亮,李光义[6](2017)在《调节碳氮比对甘蔗叶还田后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氮、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合理配施氮肥是影响秸秆还田效果的关键问题。以甘蔗叶还田条件下配施氮肥调节C/N为切入点,设置6个添加不同甘蔗叶与氮肥比例的处理:CK(不施入甘蔗叶和氮肥)、T_1(15∶1)、T_2(20∶1)、T_3(25∶1)、T_4(30∶1)和T_5(35∶1),利用土柱模拟试验的方法测试分析了试验过程中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甘蔗叶还田配施氮肥可以有效增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试验初期配施较高比例氮肥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更高,随着时间的延长,C/N在25∶1~35∶1范围时,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更高。甘蔗叶还田施氮还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和脲酶活性。综合来看,甘蔗叶还田配施氮肥调节C/N为25∶1,对于提高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李梦寻,王冬梅,任远,汪西林[7](2018)在《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土壤速效养分、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速效养分、DOC的影响机理,选择北京褐土(表层0—10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控制实验法,控制其他变量,设计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干湿交替实验,在58d内设置了10d土壤培育期和48d试验期,其中48d试验期设置0、1、2、3、4次干湿交替,试验结束(第58天)进行速效养分、水溶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等主要土壤速效养分指标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LSD多重比较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恒湿组的速效钾、硝态氮含量比干湿交替组高;低频率的干湿交替使得土壤速效钾含量减少,高频率可能在后期出现释钾现象,速效钾含量随着干湿交替频率增加可能会有所增加,趋近恒湿组速效钾水平,4次干湿交替频率是出现速效钾回升的临界次数;硝态氮含量随着频率增加也有增加趋势,低频率的1次干湿交替(DW1,1 drying-rewetting cycle)硝态氮含量最低,高频率的4次干湿交替(DW4,4 dryingrewetting cycles)最高,干湿交替频率增加更频繁的打破平衡,促进矿化,干湿交替组也趋近恒湿组的硝态氮水平。经过干湿交替,土壤中速效钾、铵态氮、DOC的含量下降,硝态氮含量增加,速效磷、pH的变化不明显。在固定时间内(48d),随着干湿交替的频率增加(从1次到2、3、4次),周期变短(从48d到24、16、12d),干燥与湿润的持续时间变短(从24d到12、8、6d),干湿交替组的速效钾、硝态氮含量分别趋于恒湿组的速效钾、硝态氮水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宁,杨满元,邹冬生,林仲桂,付美云[8](2016)在《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水溶性有机碳(SWSOC)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阶段(GT)、草灌阶段(MT)、灌丛阶段(FX)、灌乔阶段(FA)、乔木阶段(AR)和顶极阶段(TV),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的0~10,10~20和20~40cm土层土壤的SMBC、土壤微生物熵(SMQ)、SWSOC、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SWSOC/SOC)、土壤基础呼吸(SBR)的变化规律以及他们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BC和SBR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SMQ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和恢复进行而增加;在不同的恢复阶段,SWSOC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10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在10~20和20~40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先增后减;SWSOC/SOC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减小;SMBC,SMQ,SWSOC,SBR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累积。(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潘业田,郝凯婕,张翠翠,李贤伟,王晓虹[9](2016)在《川西亚高山云杉低效林林窗改造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典型云杉低效林经不同面积的林窗(50 m2,L1;100 m2,L2;150 m2,L3;对照样地,CK)改造后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对4个样地的不同土层(分0~15 cm,15 cm~30 cm两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及与其他活性碳和土壤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均是L2>L3>L1>CK,且土壤上层高于下层;在观测的四个季节内,上、下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是夏季最低,以后逐渐升高,100m2林窗的碳含量最高。(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丁少男,薛萐,刘国彬[10](2015)在《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酶活性和水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长期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川地农田土壤酶活性以及水溶性碳、氮的影响,以黄土高原安塞站川地农田定位试验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以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和单位有机碳酶活性作为评价微生物活性新途径的可行性,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总氮和水溶性碳氮比的变化特征。试验共设九个处理,分别为N(氮肥)、P(磷肥)、M(有机肥,羊粪)、N+P、N+M、P+M、N+P+M,另加空白对照CK(不施肥)和裸地BL(无作物,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除了过氧化氢酶,其他叁种土壤酶活性都是表层高于下层,而且有机肥参与的处理土壤酶活性要显着高于化肥处理。初步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越高,单位有机碳酶活性值越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着提高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氮的含量,WSOC/WSTN对于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要比C/N更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氮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叁种酶都达到极显着相关关系,与过氧化氢酶未达到显着相关。总体研究发现,施化肥并不能显着影响土壤酶活性,但有机肥能显着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水溶性碳、氮含量,施肥方式的差异影响着土壤酶活性;单位有机碳酶活性的响应规律和传统酶活性的规律并不一致,其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土壤水溶性有机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炭是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经高温裂解产生的一种木炭。近年来在改良土壤、减缓全球温室效应、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方面表现出很大潜能,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科学家的研究热点。生物炭还田还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增大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生物炭的制备过程不精密,它的制造过程会浓缩重金属,产生多环芳烃等有毒性有机物,附着在生物炭进入农田土壤中。因此较高浓度的生物炭可能造成作物的减产和土壤污染。生物炭的施入能提高土壤DOC含量,促进土壤污染物的解吸,被生物炭吸附的污染物可能带入水体,造成更大的污染。生物炭短期内在土壤中的作用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生物炭本身性质可能改变,对土壤的正向效应也可能发生改变。因此,通过探究生物炭的剂量-毒性效应,以及长期施用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可以更好的为生物炭的农田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生物炭浸提液浸种、小麦盆栽试验和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同提取温度和不同生物炭剂量,分析植物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如发芽率、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以及不同时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DOC的组分变化和荧光参数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生物炭(果树枝条和锯末)浸提液中DOC浓度随生物炭用量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的提取温度下生物炭溶出物中DOM组分不同。溶出物的分子量受温度和生物炭用量影响较小,整体表现为果树枝条生物炭<锯末生物炭。果树枝条和锯末生物炭溶出物浸种后,两种生物炭处理12 h前抑制小麦种子发芽,24 h后不再抑制。两种生物炭溶出物均能促进小麦芽长和根的生长。(2)添加生物炭后,小麦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降低,叶片叶绿素浓度降低,MDA浓度升高,土壤DOC明显增大,芳香化程度升高。种植0 d、30 d、44 d后土壤DOM的主要荧光组分有叁种且相同:UVC类腐殖酸、土壤富里酸、类色氨酸。DOM主要以陆源和自生源为主,且腐殖程度低。高浓度生物炭提高了土壤可降解度。生物炭添加量越多,土壤颜色越深,土壤反射率越低。(3)添加生物炭后土壤细菌不同,在第1天生物炭含量越高,微生物群落数越小,第6天时不同生物炭浓度处理间,微生物菌落总数无明显差别,但均低于对照处理。不同生物炭用量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不同浓度处理间表现出明显差异。3%生物炭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4)施用生物炭短期内可增大土壤碳含量,但施用5年后,施用生物炭的土壤DOC含量与刚加入时相似。生物炭添加量越高,初始的土壤分子量越大,但不同年限间的分子量差异越小。土壤腐殖化程度不高。外源输入为DOM的主要贡献。加入生物炭后没有出现新组分。土壤DOM的组分含量会随着生物炭使用年限变化,但与对照相比,小分子物质的减少缓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溶性有机氮论文参考文献

[1].杨满元,杨宁,欧阳美娟,万丽,刘浩.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草地学报.2019

[2].郑翔宇.施用生物炭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胡佳宏,胡玉昆.真空冷冻干燥-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J].分析试验室.2019

[4].王星,孙沙沙,王桂红,王萍萍,郭振.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

[5].滕秋梅.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D].广西大学.2018

[6].单颖,田路园,邹雨坤,赵凤亮,李光义.调节碳氮比对甘蔗叶还田后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氮、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7

[7].李梦寻,王冬梅,任远,汪西林.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土壤速效养分、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8].杨宁,杨满元,邹冬生,林仲桂,付美云.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变化特征[J].草地学报.2016

[9].潘业田,郝凯婕,张翠翠,李贤伟,王晓虹.川西亚高山云杉低效林林窗改造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J].四川林业科技.2016

[10].丁少男,薛萐,刘国彬.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酶活性和水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

标签:;  ;  ;  ;  

土壤水溶性有机氮论文-杨满元,杨宁,欧阳美娟,万丽,刘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