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面形态学论文-卞吉

颅面形态学论文-卞吉

导读:本文包含了颅面形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颅面复原,颅面形态学,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研讨会

颅面形态学论文文献综述

卞吉[1](2008)在《“颅面形态学与颅面重构”专题科学研讨会成功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讨会于2008年1月21—22日在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召开.课题组五家合作单位的16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我校科技处娄安如副处长,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院长,姚力副院长出席研讨会,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徐芬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武仲科教授等参加了研讨会(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鲁大为,石冰[2](2007)在《唇腭裂患者亲属颅面形态学特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以及单发性腭裂是常见的先天发育性疾病。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患儿亲属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与患儿自身具有一定可重复性的颅面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且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鲁大为[3](2007)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父母颅面形态学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唇腭裂患者的健康父母表现出一系列的颅面形态学特征。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颅面形态学的特征性表现同其子女的发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唇腭裂患者父母的这种特征性的颅面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其子女发生唇腭裂的危险性。关于唇腭裂患者父母颅面形态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唇腭裂高发人群进行较高准确率地认知以及相关防治手段的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对唇腭裂发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该领域的相关报告数量庞大,但是由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所得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本研究在国内首次结合了正位、侧位头影测量片多项指标的具体表现,对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汉族人群的唇腭裂患者健康父母的颅面形态学表现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希望可以揭示中国西南部汉族人群唇腭裂患者父母的颅面形态表现特征及其同子女发病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共包括如下部分:1,非综合征性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健康父母的颅面形态特征;2,非综合征性单侧以及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健康父母的颅面形态特征;3,非综合征性不完全性腭裂患者健康父母的颅面形态特征。材料和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393名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的健康父母共786人,摄取数码正、侧位头影测量片;同时选择符合一定要求的正常个体104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头影测量片资料。选择72项变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各种类型的唇腭裂患者父母的颅面形态均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特征。2,这些特征同发病子女的性别无关。3,对于非综合征性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以及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父母来讲,其颅面形态表现特征同子女发病的部位无关。4,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唇腭裂,患者父亲的颅面形态特征均较患者母亲表现得更为明显。5,非综合征性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的父亲的颅面形态主要表现为眶间距偏大、鼻宽偏大、上面高偏小、面下份高度偏大、上颌骨长宽高发育不足、颅底角偏小。非综合征性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的母亲的颅面形态主要表现为鼻宽偏大、面下份高度偏大、上颌骨长度发育不足、颅底角偏小。对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的父母来讲,颅底角度的偏小以及鼻宽的偏大为其最明显的特征。6,非综合征性单侧或者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父亲的颅面形态表现为眶间距偏大、鼻宽偏大、上面高偏小、面下份高度偏大、上颌骨长宽高发育不足、颅底角偏小、腭长度偏小、下颌骨Go点角(∠Me-Go-Ar)偏大、面凸度偏小、头宽偏小、前颅底长度偏大(非综合征性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父亲的鼻宽以及眶间距的增加较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父亲表现得更为明显)。非综合征性单侧或者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母亲的颅面形态表现为鼻宽偏大、面下份高度偏大、上颌骨长度发育不足、颅底角偏小、腭长度偏小、下颌骨Go点角偏大、面凸度偏小、前颅底长度偏大(非综合征性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母亲的鼻宽以及眶间距的增加较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母亲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于非综合征性单侧或者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父亲以及母亲来讲,颅底角度以及腭长度的偏小、鼻宽和下颌骨Go点角的偏大均为其最明显的特征。7,非综合征性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父亲的颅面形态表现为前颅底偏长、腭长度偏大、下颌长宽高发育过度、头宽度偏大、鼻宽度偏大、腭宽度偏大、上颌骨宽度偏大。非综合征性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母亲的颅面形态表现为前颅底偏长、腭长度偏大、下颌长宽高发育过度、鼻宽偏大、腭宽度偏大、上颌骨宽度偏大。对于非综合征性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父亲和母亲来讲,下颌体长度和宽度的增大、鼻宽和腭宽度的增大均为其最明显的特征。8,非综合征性单纯腭裂患者的父母的颅面形态特征同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的父母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区别。9,非综合征性单侧不完全唇裂患者、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非综合征性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健康父母的表现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随着子女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其父母的颅面形态特征也表现得更为明显。结论: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汉族唇腭裂患者的健康父母的颅面形态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性表现。这种特征性的表现不仅仅同父母的性别、裂隙的类型有关,而且同裂隙的严重程度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随着裂隙严重程度的增加,这种特征性表现也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7-04-01)

徐磊[4](2000)在《磨牙症患者与非磨牙症患者的颅面形态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分析磨牙症患者与非磨牙症患者颅面形态学方面的联系。 材料与方法 研究样本由匹兹堡牙学院一至叁年级学生和匹兹堡大学行为科学系的患者组成。年龄22至35岁,共155人。这些志愿受检者应至少尚存27颗牙齿,近5年内身体健康。取模后,根据牙齿磨耗面的百分比以及磨牙症调查表结果,将受检者分为磨牙症(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期刊2000年01期)

张兴中,林久祥,傅民魁[5](1995)在《有限单元法在颅面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限单元法在颅面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张兴中,林久祥,傅民魁有限单元法(FiniteElementMethod,简称FEM)是目前在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采用计算机求解数学物理问题的有效的数值分析方法。自1973年该法被引入口腔医学领域后己在口腔修复学、颌面...(本文来源于《口腔正畸学》期刊1995年01期)

颅面形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以及单发性腭裂是常见的先天发育性疾病。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患儿亲属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与患儿自身具有一定可重复性的颅面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且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颅面形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卞吉.“颅面形态学与颅面重构”专题科学研讨会成功举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鲁大为,石冰.唇腭裂患者亲属颅面形态学特征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7

[3].鲁大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父母颅面形态学特征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

[4].徐磊.磨牙症患者与非磨牙症患者的颅面形态学比较[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0

[5].张兴中,林久祥,傅民魁.有限单元法在颅面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口腔正畸学.1995

标签:;  ;  ;  ;  

颅面形态学论文-卞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