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脂肪酶论文-徐鹏,吴克,俞志敏,金杰,彭书传

中性脂肪酶论文-徐鹏,吴克,俞志敏,金杰,彭书传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性脂肪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孔分子筛,MCM-41,固定化,脂肪酶

中性脂肪酶论文文献综述

徐鹏,吴克,俞志敏,金杰,彭书传[1](2012)在《介孔分子筛MCM-41固定中性脂肪酶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介孔分子筛MCM-41材料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对中性脂肪酶进行了固定化处理,并研究不同条件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活性的影响,从而得到该种材料对脂肪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给酶量为45960 U/g,固定化温度为45℃,pH值为7.5,时间为3 h,此时固定化酶的活力约为4666 U/g。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反应温度都为40℃,最适pH值为7.5,比游离酶低。固定化酶温度稳定性和pH稳定性较游离酶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程兴[2](2012)在《耐热中性脂肪酶产生菌Pseudomonas sp.ZBC1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叁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E.C.3.1.1.3)能催化水解叁酰基甘油类生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甘油和游离的脂肪酸,而在非水解介质中,能催化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由于微生物脂肪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选择性和底物特异性,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技术领域。目前,脂肪酶除了被广泛应用于洗涤、造纸和化妆品合成工业,在食品工业上也有大量的应用,特别是利用脂肪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通过酶法酯交换可以改善油脂的物理性质,得到人们需求的新型油脂。酯交换可以代替部分氢化作用不生成反式脂肪酸。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反式脂肪酸的食入会促进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的发生。在自然界中脂肪酶普遍存在,但只有微生物脂肪酶具有比较重要的商业价值。目前,已报道的工业脂肪酶主要来自于酵母菌、真菌和细菌。假单胞菌脂肪酶具有独特的性质满足工业应用,特别是食品工业。但是,由于假单胞菌脂肪酶的价格高,产量低,所以提高脂肪酶产量是应用于工业的关键。统计设计试验是对试验进行指导和设计,从而利用最少的试验获得最多的信息。本文以脂肪酶为研究对象,开展脂肪酶生产菌株的筛选、鉴定、酶学性质的研究及发酵条件优化,为进一步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对40株分离于富油土壤的微生物进行产脂肪酶筛选,发现16株是脂肪酶生产菌株。利用橄榄油Rhodamine B平板和液态摇瓶发酵的方法,筛选出3株活力较高的菌株ZBC1、ZBC2和ZBC3进行下一步研究。经16S rRNA序列分析,结合菌株形态和生化特征,初步鉴定这3个菌株分别为Pseudomonas sp. ZBC1、Burkholderia sp. ZBC2和Klebsiella sp. ZBC3。通过液态摇瓶发酵研究,Pseudomonas sp. ZBC1在发酵48h后达到最大酶活力8.5U/mL; Burkholderia sp. ZBC2在发酵120h后达到最大酶活力8.25U/mL; Klebsiella sp. ZBC3在发酵72h后达到最大酶活力8.25U/mL。选择Pseudomonas sp. ZBC1为出发菌株,进行下一步的酶学性质研究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对Pseudomonas sp. ZBC1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80℃,并且在这个温度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最适作用pH值为7.0,并且在pH值为6.5-9.0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单因素单因子试验优化Pseudomonas sp. ZBC1的发酵条件。研究表明:菌株发酵的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次之为蔗糖、淀粉、甘油和酵母提取物,葡萄糖对菌株产酶具有抑制作用;无机氮源(NH4NO3)和有机氮源(黄豆粉)作为菌株发酵的最佳氮源;菌株发酵培养基最适初始pH值为6;250mL的叁角锥型瓶,最适装瓶量为50mL;当菌种种龄为16h,接种量为15%时,菌株的产酶量达到最大值;添加0.7mg/mLMgSO4和0.5mg/mL Na2HPO4时,更有利于酶的产生。由于单因素单因子法不能考察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从而不能精确获得最佳的优化配方。为了弥补单因素单因子实验的缺陷,本研究将单因素单因子法和统计设计方法结合起来优化Pseudomonas sp. ZBC1产脂肪酶的发酵条件。Plackett-Burman (PB)设计从10个对酶产量有影响的因子(黄豆粉、NH4NO3、 Na2HPO4、pH、接种量、装瓶量、蔗糖、橄榄油和麦芽糖)中筛选出3个显着性影响因子分别为:MgSO4、接种量和装瓶量。通过响应面方法来优化发酵条件,当MgSO4,接种量和装瓶量分别为0.85g/L、6.59%和51.57mL时,为菌株发酵的最佳条件。通过培养基优化后,酶的产量提高了2.3倍(从8.5U/mL提高到19.5U/mL)。(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2-04-01)

徐鹏[3](2012)在《介孔分子筛固定中性脂肪酶催化泔水油转化生物柴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球石化油价格不断快速上涨,石化油资源消费量的剧增和全球能源形势日趋严峻造成油价不断冲高的主要原因。本论文利用液晶模板机理制作了MCM-41型介孔分子材料,研究了其在有机溶液中的刚性,并利用其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固定化中性脂肪酶,再利用该固定化酶催化泔水油生产生物柴油。实验对固定化酶制作中脂肪酶的使用量、固定化时间及温度对固定化脂肪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正己烷用量等影响因素的交互性进行了研究。以介孔分子筛MCM-41为载体固定化中性脂肪酶,研究得到最优条件为:承载量为45960U-g-1,温度为45℃,固定化时间为3h,pH为7.5,此时固定化酶活约为4666U·g-1。固定化酶的温度稳定性和PH稳定性较游离酶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且最适PH由游离酶的8.0改变到7.5左右,最适温度未发生明显改变。利用海藻酸钠包埋制得的固定化酶颗粒,可重复使用5次,酶活下降不到20%,但随后颗粒易解体,酶活骤降。利用循环反应器进行生产生物柴油优化条件的研究,其中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的优化反应条件为醇油摩尔比3:1、温度45℃、反应时间9h、正己烷27g;由于醇油摩尔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较大,再利用响应曲面进行交互性实验,确定了优化条件为:醇油摩尔比3.16:1、温度为44.06℃、时间为8.07h。此时泔水油转化率理论值为61.0242%,模型显着程度:显着。经过验证实验得到该条件下的泔水油转化率实际值约为:59.4142%。(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杨艳红,吴克,王华林,刘斌,俞志敏[4](2011)在《硅藻土固定中性脂肪酶的制备及其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硅藻土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对脂肪酶进行固定化,研究了固定化条件对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固定化条件:给酶量为33374U/g,固定化温度为35℃,pH值为7.5,时间为4h,此时固定化酶的活力约为5833U/g载体。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较游离酶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在80℃以下能保持80%以上的酶活,而游离酶60℃残余酶活仅为5%。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值也分别由游离酶的40℃上升至50℃和由7上升到7.5。对固定化中的中性脂肪酶在生物柴油合成中的应用也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金杰,杨艳红,吴克,陈天虎,王华林[5](2010)在《中性脂肪酶在凹凸棒石表面固定条件优化及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凹凸棒石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对脂肪酶进行固定化,研究了固定化条件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到最佳固定化条件:给酶量为25900U/g,固定化温度为25℃,pH值为7.5,吸附时间为5h,此时固定化酶的活力约为2800U/g载体。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从游离酶的40℃下降至30℃,固定化酶的最适pH从游离酶的7.0上升到7.5。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较游离酶有了较大改善,其在60℃以下能保持75%以上的酶活,而游离酶60℃残余酶活仅为20%。在pH为5~9的范围内,固定化酶的酶活能保持70%以上,而游离酶只能保持约20%。用固定化的中性脂肪酶催化不同的油品,即大豆油、菜籽油及泔水油生产生物柴油,菜籽油的酯化率最高。(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金杰,杨艳红,吴克,王华林,刘斌[6](2009)在《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固定中性脂肪酶的条件优化及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对脂肪酶进行固定化,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固定化条件:给酶量为28300U/g,固定化温度为45oC,pH值为7.5,时间为10h,此时固定化酶的活力约为3867U/g载体。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oC,比游离酶的反应温度高5oC,最适pH下降到5.5,低于游离酶的反应pH(pH7)。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较游离酶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在70oC以下能保持70%以上的酶活力,而游离酶在50oC下残余酶活力仅为30%。在pH5~8的范围内,固定化酶的酶活力能保持50%以上,而游离酶只能保持20%左右。用固定化的中性脂肪酶催化不同的油品,即大豆油、菜籽油及泔水油生产生物柴油,菜籽油的酯化率最高。(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吴茜茜,穆文侠,孙健,吴克[7](2008)在《大孔树脂D101固定中性脂肪酶及其生物催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孔树脂D101固定化中性脂肪酶,研究了固定化条件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固定化条件:给酶量为90IU/g,固定化温度为35℃,时间为12h,此时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约为60%。固定化酶的半失活温度由游离酶的53℃提高到57℃,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分别由42℃上升至44℃和由7.5下降到7.3。对固定化中性脂肪酶在生物柴油合成中应用也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8年08期)

叶明,谭炜,施恒寿[8](2008)在《土壤中中性脂肪酶菌株分离选育及其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是用来催化酯类化合物的分解、合成和酯交换的酶,具有高度的化学选择性和立体异构性,可广泛应用于轻纺、皮革、化妆品、洗涤剂、医药以及食品等领域[1]。随着研究的深入,脂肪酶还被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柴油替代品的合成、旧报纸的脱墨、含油污水(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中性脂肪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脂肪酶(叁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E.C.3.1.1.3)能催化水解叁酰基甘油类生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甘油和游离的脂肪酸,而在非水解介质中,能催化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由于微生物脂肪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选择性和底物特异性,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技术领域。目前,脂肪酶除了被广泛应用于洗涤、造纸和化妆品合成工业,在食品工业上也有大量的应用,特别是利用脂肪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通过酶法酯交换可以改善油脂的物理性质,得到人们需求的新型油脂。酯交换可以代替部分氢化作用不生成反式脂肪酸。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反式脂肪酸的食入会促进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的发生。在自然界中脂肪酶普遍存在,但只有微生物脂肪酶具有比较重要的商业价值。目前,已报道的工业脂肪酶主要来自于酵母菌、真菌和细菌。假单胞菌脂肪酶具有独特的性质满足工业应用,特别是食品工业。但是,由于假单胞菌脂肪酶的价格高,产量低,所以提高脂肪酶产量是应用于工业的关键。统计设计试验是对试验进行指导和设计,从而利用最少的试验获得最多的信息。本文以脂肪酶为研究对象,开展脂肪酶生产菌株的筛选、鉴定、酶学性质的研究及发酵条件优化,为进一步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对40株分离于富油土壤的微生物进行产脂肪酶筛选,发现16株是脂肪酶生产菌株。利用橄榄油Rhodamine B平板和液态摇瓶发酵的方法,筛选出3株活力较高的菌株ZBC1、ZBC2和ZBC3进行下一步研究。经16S rRNA序列分析,结合菌株形态和生化特征,初步鉴定这3个菌株分别为Pseudomonas sp. ZBC1、Burkholderia sp. ZBC2和Klebsiella sp. ZBC3。通过液态摇瓶发酵研究,Pseudomonas sp. ZBC1在发酵48h后达到最大酶活力8.5U/mL; Burkholderia sp. ZBC2在发酵120h后达到最大酶活力8.25U/mL; Klebsiella sp. ZBC3在发酵72h后达到最大酶活力8.25U/mL。选择Pseudomonas sp. ZBC1为出发菌株,进行下一步的酶学性质研究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对Pseudomonas sp. ZBC1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80℃,并且在这个温度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最适作用pH值为7.0,并且在pH值为6.5-9.0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单因素单因子试验优化Pseudomonas sp. ZBC1的发酵条件。研究表明:菌株发酵的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次之为蔗糖、淀粉、甘油和酵母提取物,葡萄糖对菌株产酶具有抑制作用;无机氮源(NH4NO3)和有机氮源(黄豆粉)作为菌株发酵的最佳氮源;菌株发酵培养基最适初始pH值为6;250mL的叁角锥型瓶,最适装瓶量为50mL;当菌种种龄为16h,接种量为15%时,菌株的产酶量达到最大值;添加0.7mg/mLMgSO4和0.5mg/mL Na2HPO4时,更有利于酶的产生。由于单因素单因子法不能考察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从而不能精确获得最佳的优化配方。为了弥补单因素单因子实验的缺陷,本研究将单因素单因子法和统计设计方法结合起来优化Pseudomonas sp. ZBC1产脂肪酶的发酵条件。Plackett-Burman (PB)设计从10个对酶产量有影响的因子(黄豆粉、NH4NO3、 Na2HPO4、pH、接种量、装瓶量、蔗糖、橄榄油和麦芽糖)中筛选出3个显着性影响因子分别为:MgSO4、接种量和装瓶量。通过响应面方法来优化发酵条件,当MgSO4,接种量和装瓶量分别为0.85g/L、6.59%和51.57mL时,为菌株发酵的最佳条件。通过培养基优化后,酶的产量提高了2.3倍(从8.5U/mL提高到19.5U/m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性脂肪酶论文参考文献

[1].徐鹏,吴克,俞志敏,金杰,彭书传.介孔分子筛MCM-41固定中性脂肪酶条件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2

[2].程兴.耐热中性脂肪酶产生菌Pseudomonassp.ZBC1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D].安徽大学.2012

[3].徐鹏.介孔分子筛固定中性脂肪酶催化泔水油转化生物柴油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4].杨艳红,吴克,王华林,刘斌,俞志敏.硅藻土固定中性脂肪酶的制备及其性质[J].生物学杂志.2011

[5].金杰,杨艳红,吴克,陈天虎,王华林.中性脂肪酶在凹凸棒石表面固定条件优化及其活性[J].太阳能学报.2010

[6].金杰,杨艳红,吴克,王华林,刘斌.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固定中性脂肪酶的条件优化及其特性[J].生物工程学报.2009

[7].吴茜茜,穆文侠,孙健,吴克.大孔树脂D101固定中性脂肪酶及其生物催化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

[8].叶明,谭炜,施恒寿.土壤中中性脂肪酶菌株分离选育及其酶学性质研究[J].土壤学报.2008

标签:;  ;  ;  ;  

中性脂肪酶论文-徐鹏,吴克,俞志敏,金杰,彭书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