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模型论文-陈崇贤,杨潇豪,夏宇

湿地模型论文-陈崇贤,杨潇豪,夏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湿地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景园林,海平面,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服务

湿地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崇贤,杨潇豪,夏宇[1](2019)在《基于海平面影响湿地模型的海平面上升影响海岸湿地景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客观评估海平面上升对海岸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是实现合理利用和开发海岸资源的关键。运用海平面影响湿地模型(SLAMM)定量模拟预测近期(2017—2030年)、中期(2017—2050年)和远期(2017—2100年)海平面上升3个不同阶段对广州海岸湿地景观空间分布和面积变化的影响,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1)近期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湿地空间分布呈显着破碎化趋势,中期和远期的影响相对趋于稳定;2)盐沼、芦苇沼泽和红树林面积减少量变化显着,河口水域面积持续扩大,滩涂面积出现波动性变化;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现"减少(近期)—增加(中期)—减少(远期)"的波动性变化特征,但最终总量减少,减少约435 492.59万元,其中渔业生产和教育科研价值减少量变化显着,污染净化价值增加量变化显着,干扰调节价值波动性变化显着。(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09期)

王林,李冰,余家辉,朱加宾,朱健[2](2016)在《不同湿地模型净水效果与基质酶活性相关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植物和基质组合的小型湿地模型净水效果及其与基质酶活性(脲酶和磷酸酶)之间的相关性,并选出净水效果最佳的模型,本文通过对两种植物(茭白和慈姑)和两种基质(石榴石和磁铁矿)进行组合构建不同的湿地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数量的情况下,茭白和慈姑混合种植的湿地模型总体上比茭白和慈姑单一种植的湿地模型具有更好的净水效果,是本次实验中的最佳湿地模型;湿地模型的脲酶活性与总氮去除率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03-0.980),脲酶可作为判定人工湿地去除养殖水体中总氮效能的指标,湿地模型磷酸酶活性与高锰酸盐去除率总体上具有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21-0.992),磷酸酶可作为判定人工湿地去除养殖水体中高锰酸盐效能的指标。(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2)

钟若宁[3](2016)在《水力负荷对不同填料组成的人工湿地模型去除率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的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模型去除率的影响,构造了2个不同的人工湿地系统,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填料主要由砾石、火山岩包埋固定化填料、强化除磷填料组合而成,另一个则全是砾石组成的填料人工湿地系统,通过测定不同水力负荷下湿地系统对总磷、总氮的去除效果,来比较2种湿地的去除效果。通过本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功能填料提高了湿地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总体上在实验设定的水力负荷条件下,总氮、总磷的去除率随着水力负荷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6年20期)

孙晶晶[4](2012)在《虚拟数据在人工湿地模型建立过程中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依托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淮河项目“南四湖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技术与示范课题”(编号为2009ZX07210-009)中的子课题“水质水量调度方案的研究”。本研究从复杂性系统的观点出发,以系统理论、系统科学为基础,以系统模型为手段,以南四湖新薛河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针对人工湿地水质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的数据缺失问题,通过对虚拟数据构建方法的理论研究,运用Origin软件,采用非线性函数拟合法,分季节对新薛河人工湿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虚拟构建,解决了人工湿地预测模型建立过程中数据不足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虚拟数据的构建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插补法、对比分析法、填补法、函数拟合法以及建模法的构建机理,为后续湿地预测模型中虚拟数据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然后,选定函数拟合法,以新薛河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新薛河2009年缺失月份水量和水质的虚拟数据。最后,对虚拟获得的数据进行验证,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通过此法获得虚拟数据的可行性以及准确性。本课题组成员,前期根据新薛河人工湿地和小沙河人工湿地两湿地系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建立了小沙河人工湿地模型的虚拟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建立了该湿地的水质预测模型。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小沙河人工湿地虚拟数据的获得方法不够成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问题会导致所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偏大,从而降低模型的准确性及实用性,而且极有可能影响网络的收敛性和精度。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虚拟数据构建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针对人工湿地水质预测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的数据缺失问题,本文通过对虚拟数据进行理论方法的探讨研究,选用函数拟合法构建虚拟数据来解决数据不足问题,为人工湿地水质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同时,通过虚拟数据对数据样本的丰富,进一步提高了模型建立的准确性和精度。该研究方法为解决人工湿地数据缺失问题提供了参考。本文获得的研究成果如下所述:(1)对虚拟数据的构建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虚拟数据的构建方法,分别对插补法、对比分析法、填补法、函数拟合法以及建模法进行了探讨,分析各方法的特点、应用方法及研究状况,为后续湿地预测模型中虚拟数据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2)运用Origin软件,采用非线性函数拟合法,分季节对新薛河人工湿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虚拟构建,分别虚拟构建了2009年缺失月份2月、4月、6月、9月以及11月的进水水量以及进出水水质数据,虚拟的数据结果为后续人工湿地建模提供了丰富的样本数据,解决了数据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提高模型建立的精度以及准确性。(3)运用新薛河人工湿地2009年9月份和11月份的监测数据对虚拟数据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各监测指标中除氨氮的相对误差较大外,其余各监测指标的相对误差较小,氨氮的绝对误差也很小,拟合效果也较好,而氨氮相对误差较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氨氮本身的数量级较小,约为10-1,使得求得的虚拟值与实测值在绝对误差较小的前提下,其相对误差仍然较大。(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2-12-01)

何雪锋[5](2012)在《辅助曝气式新型人工湿地模型处理污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湿地系统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处理效果稳定、便于就地回用等特点.在人工湿地的基础上增加曝气装置,推动了系统对COD的去除作用以及氨氮的硝化作用.研究表明,在进水COD为324mg/L、NH4+-N为34mg/L的条件下,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5,3.8mg/L,达到了国家一级A标准.(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曹晓洁[6](2011)在《人工湿地模型边界问题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来源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南四湖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技术与示范课题”(课题编号为2009ZX07210-009)中的子任务“水质水量调度方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前期已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新薛河人工湿地预测模型,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好。但在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应用的过程中,发现模型存在边界问题,该问题会导致所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偏大,降低了模型的准确性及实用性,且极有可能影响网络的收敛性和精度。因此,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以南四湖新薛河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机理和模型边界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论证了采用神经网络进行人工湿地水质水量预测的可行性,并选择BP神经网络建立人工湿地预测模型;探讨了模型边界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经过对比分析,选取了常用且较简单的数据扩展方法来解决该问题。然后,应用理论研究的结果,分季节对湿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扩展;利用扩展后的进出水数据,分季节重新建立了人工湿地的BP网络预测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解决方法的有效性,有效地解决了模型边界问题。最后,应用新模型确定了地表III类水约束条件下的水质水量调度方案。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扩展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模型边界问题。本文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机理进行理论研究,论证了采用神经网络进行人工湿地水质水量预测的可行性,并选择BP网络建立人工湿地预测模型。(2)对模型边界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探讨了该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经过对比分析,选取了常用且较简单的数据扩展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并依据数据扩展方法的研究进展,选取了较简单且应用较多的函数拟合法来对湿地的实验数据进行扩展。(3)依据湿地的季节性划分结果,利用Origin软件,采用非线性拟合法,分季节对湿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扩展,以解决模型边界问题,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改善模型的网络性能。(4)分季节重新建立了湿地进水水质、水量与出水水质间的BP网络预测模型。通过对网络进行一系列的优化设计与循环试算,确定了模型的拓扑结构和网络参数,即叁个季节模型的拓扑结构均为: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及一个输出层的叁层BP网络,隐含层节点数分别为14、14和12,训练函数分别采用trainscg函数、traincgf函数和trainscg函数。叁个模型建立后,分别采用不同季节的检验样本对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湿地2~5月模型两组检验样本的相对误差范围为1.40%~16.14%,6~9月模型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75%~18.00%,10~12月模型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82%~20.04%。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叁个模型的预测误差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表明网络训练成功,网络性能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5)将训练好的叁个季节模型进行应用。经预测,在保证新薛河人工湿地的出水水质达到地表III类水的标准要求下,湿地2~5月的进水负荷应满足:水量≤9774m3/d,CODCr≤32.07mg/L,氨氮≤4.08mg/L,TN≤10.53mg/L,TP≤0.14mg/L;6~9月的进水负荷应满足:水量≤33431m3/d,CODCr≤44.22mg/L,氨氮≤1.65mg/L,TN≤5.74mg/L,TP≤0.10mg/L;10~12月的进水负荷应满足:水量≤11958m3/d,CODCr≤33.04mg/L,氨氮≤2.03mg/L,TN≤10.56mg/L,TP≤0.15mg/L。(6)通过与湿地的实际调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本文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比之前本课题成员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更接近于湿地的实际调水情况,误差较小。这说明利用扩展后的数据所建立的模型,更适用于对新薛河人工湿地的进水水质水量进行预测,同时,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也得到了提高,即本文有效地解决了模型边界问题。本文所选的数据扩展方法适用于解决神经网络模型的边界问题。(7)利用模型的预测结果,分季节建立了湿地的水质水量调度方案。模型的预测结果是地表III类水约束条件下湿地的最大进水负荷,同时也是水质水量调度方案中所确定出的最大调水负荷。(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1-12-01)

赵安娜,柯凡,郭萧,冯慕华,潘继征[7](2010)在《复合型人工湿地模型对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净化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由一级垂直流湿地、连续的4级沉水植物氧化塘和二级垂直流湿地组成的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结果表明,在0.13 m3.m-2.d-1水力负荷条件下,模型出水仅ρ(CODCr)和ρ(氨氮)(以NH4+-N计)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GB 3838—2002);但当进水ρ(TP)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时,出水ρ(TP)亦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当二级垂直流湿地水力负荷调整为0.06 m3.m-2.d-1时,出水ρ(TP)和ρ(TN)最终都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认为水体中TN主要通过一级垂直流湿地的过滤吸附和二级垂直流湿地的反硝化作用去除,而TP则主要以一级垂直流湿地中石灰石的吸附沉降方式来去除。(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郭萧,叶许春,赵安娜,柯凡,李文朝[8](2010)在《梯级河滩湿地模型对受污染河水氮磷和COD_(Cr)的净化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贾鲁河畔构建3组并联的梯级河滩湿地模型,引种9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植物进行筛选试验,将湿地模型串联运行比较研究3种不同植物配置的梯级湿地对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在此基础上设定12h和24h等两组不同水力滞留时间,研究延长滞留时间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氮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挺水植物明显好于沉水植物,其中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荆叁棱(Scirpus fluviatilis)和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去除效果最好;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对氨氮的去除表现好于浮叶植物;延长水力滞留时间对改善水质净化效果明显,滞留时间由12h延长到24h后,TN、TP、氨氮和CODCr去除率分别提高10.2%、21.7%、30.2%和12.9%,对氨氮的净化效果改善最为明显;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组合较单纯挺水植物组合在对氨氮和TN去除效果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型湿地植物所营造的好氧、厌氧环境提高了对氨氮和TN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证明在湿地植被组建中,根据进水水质,应灵活选择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可提高湿地的净化效果。(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闻岳,周琪[9](2007)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处理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数量的增多和日趋严格的水质标准促进了其设计手段的进步.本文从水动力学、污染物降解动力学和参数的不确定性3方面入手,系统回顾、评价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设计模型,包括负荷法、衰减方程、一级k-C*模型及其若干改进型模型和动态机理模型.在比较上述模型的建立依据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模型发展的内在关系,指出在工程设计中应用各类模型时需要考虑的主要事项,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柏彦超,李荣,倪梅娟,钱晓晴[10](2005)在《螺旋波式潜流人工湿地模型对去除生活污水中氮效果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一种新型螺旋波式潜流人工湿地模型处理生活污水,使污水经过多次反复接触湿地基质,达到对污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的去除效果。试验通过对湿地土壤、水样中氮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了螺旋波式潜流人工湿地模型主要组成部分截留氮的优势所在,为优化人工湿地模型内部构造及分析除氮机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环境科技》期刊2005年03期)

湿地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和基质组合的小型湿地模型净水效果及其与基质酶活性(脲酶和磷酸酶)之间的相关性,并选出净水效果最佳的模型,本文通过对两种植物(茭白和慈姑)和两种基质(石榴石和磁铁矿)进行组合构建不同的湿地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数量的情况下,茭白和慈姑混合种植的湿地模型总体上比茭白和慈姑单一种植的湿地模型具有更好的净水效果,是本次实验中的最佳湿地模型;湿地模型的脲酶活性与总氮去除率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03-0.980),脲酶可作为判定人工湿地去除养殖水体中总氮效能的指标,湿地模型磷酸酶活性与高锰酸盐去除率总体上具有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21-0.992),磷酸酶可作为判定人工湿地去除养殖水体中高锰酸盐效能的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地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崇贤,杨潇豪,夏宇.基于海平面影响湿地模型的海平面上升影响海岸湿地景观研究[J].风景园林.2019

[2].王林,李冰,余家辉,朱加宾,朱健.不同湿地模型净水效果与基质酶活性相关性的比较研究[C].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3].钟若宁.水力负荷对不同填料组成的人工湿地模型去除率影响的初步研究[J].低碳世界.2016

[4].孙晶晶.虚拟数据在人工湿地模型建立过程中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

[5].何雪锋.辅助曝气式新型人工湿地模型处理污水的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2

[6].曹晓洁.人工湿地模型边界问题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

[7].赵安娜,柯凡,郭萧,冯慕华,潘继征.复合型人工湿地模型对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净化效果[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

[8].郭萧,叶许春,赵安娜,柯凡,李文朝.梯级河滩湿地模型对受污染河水氮磷和COD_(Cr)的净化效果[J].生态环境学报.2010

[9].闻岳,周琪.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7

[10].柏彦超,李荣,倪梅娟,钱晓晴.螺旋波式潜流人工湿地模型对去除生活污水中氮效果的初探[J].江苏环境科技.2005

标签:;  ;  ;  ;  

湿地模型论文-陈崇贤,杨潇豪,夏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