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分析

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分析

一、甘肃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甜[1](2021)在《西北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文中提出

侯恩宾[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边云涛[3](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赵宪军[4](2020)在《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思考——以甘肃为例》文中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加强新时代民营济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应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着力服务"两个健康",切实发挥工商联的作用,不断延伸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的手臂。

胡玉[5](2020)在《甘肃省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现状、效率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创新、增加就业岗位、优化产业布局、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全省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然而,民营企业所做贡献与其得到的金融支持并不匹配。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加上民营企业自身局限性,使其融资问题越发突出。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着当地民营企业,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全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虽然甘肃省已出台了多种政策对民营企业进行扶持,但是依然存在市场体系建设落后、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强等问题,同时民营企业自身也拥有多种缺陷,像资金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仍旧是制约甘肃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因此,改善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效率问题对于促进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本文针对甘肃省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情况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丰富了相关文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在金融支持民营企业上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对选题的当前研究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次,分析了甘肃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和金融支持情况,并指出当前甘肃省金融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接着选取甘肃省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的20家民营企业为样本,以2015-2018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对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样本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尚未达到有效状态,其中纯技术效率是造成整体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借鉴国外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实践,结合甘肃省金融环境和民营企业实际情况,从多方面提出了金融支持甘肃省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宋文文[6](2020)在《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的发展,为中国创造了合作共赢的条件。一方面,可以挖掘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潜力,将国内产品和服务销往这些海外市场,培养海外客户群体;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联系,营造和谐共处的区域发展环境。甘肃在“一带一路”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省份,甘肃一直囿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境地,“一带一路”的提出,为甘肃打开了向西开放的大门,促进了甘肃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提升。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催生对资金、信息、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这对甘肃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甘肃金融机构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为省内企业“走出去”畅通渠道,提供多种服务,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一带一路”视角,研究金融对于甘肃外向型经济的支持。首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并对外向型经济概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等进行学习,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前沿研究的前提下,对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其次,对甘肃金融业发展、四省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指标分析,定量描述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再次,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对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借鉴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满百举[7](2020)在《民国时期翁文灏的国营工矿业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翁文灏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位地质学博士。他学贯中西,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更为重要的是,他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经济部负责人,实际上是国民政府工矿业建设的决策者与实践者。因此,学者和官员的双重身份使得他的工矿业建设思想不仅具有特殊的理论研究价值,更能给现实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从中国近代所处的历史环境入手,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翁文灏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战时、战后的国营工矿业思想。孙中山的“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的思想主张是翁文灏国营工矿业思想的直接来源。作为地质学家,翁文灏很早就意识到发展矿产事业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大力主张开发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这是他工矿业思想的独特特点之一。执掌资源委员会后,他的国营工矿业建设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从工业区位选择上看,战前他根据对战争形势的预判和工业发展的条件,主张将湘、鄂、赣作为战时的工业中心。随着战火迅速逼近上述地区,他将目光转向了川、黔、桂等大后方地区。抗战结束后,他计划重点发展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台湾地区,并形成三大重工业核心区域。可以说,翁文灏的工业区位思想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统筹设计,也显示出其建设思想的被动性和阶段性。在翁文灏的领导下,抗战时期后方国营工矿业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也更加坚定了翁文灏以国营方式进行经济建设的理念。战后的敌伪资产接收使得国营事业急速膨胀,除传统划定为国营的重工业部门外,国民政府将国营的范围逐步扩展到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同时,翁文灏也开始思考国营厂矿事业的组织方式问题,他坚持以现代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战后国营工矿企业。这不仅顺应当时世界企业发展的大潮,更体现了翁文灏对企业经营管理及二战后世界工业发展格局的战略思考。不可否认,在翁文灏的国营工矿业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战时工矿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更要看到,其国营思想是在战争威胁特殊背景下的被动选择。从长期来看,国有企业不仅存在效率低下、创新乏力等种种弊端,过分扩张的国营事业也会挤压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从而窒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如何平衡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在整体主义中有机融入个人主义,才能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戴丽[8](2020)在《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都是以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两个过程”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理论框架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开启了对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相继建立了“冲击-反应”、“传统-现代”、“中国中心论”等模式。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革命史范式引发争议,片面的“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遭到质疑,为适应当代中国改革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兴起。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研究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由点及面,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作为统摄全文的框架,分别从技术条件(包括生产技术和劳动素质)与社会形式(包括资本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和资本积累)两个维度具体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并从二者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中厘清近代中国产生巨变的历史脉络,力求突破学界已有的点线研究。由表入里,围绕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具有的直接进步作用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考察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角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力求避免将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思想单纯政治化、学术化。本文基本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论述起点,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为时间下限。首先,简要回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从孕育到创制再到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然后,分别就官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发生的时代变迁和呈现的特点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最后,指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在近代企业和社会生产中从早期的直接结合逐步向双向度互动演化。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共同组合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动态结构,二者相互作用的逻辑进路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引入促进产业工人诞生,技术传播壮大产业工人规模,技术递进推动产业工人联合;另一方面,资本组织形式引发技术应用,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本积累刺激技术创新。据此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核心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取得了一定发展且具有相对的进步性,直接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诞生和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社会生产力条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近代中国并存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不发展两种状态,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生产方式广泛存在。事实上,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处于特殊阶段,其发展的事实才容易被传统封建制下的社会矛盾所掩盖。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较而言是一种历史进步,是应该被支持和肯定的新生事物。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异常缓慢和艰难,才需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发展清除封建残余。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不高,急需要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来代替机械化操作,才有了工人阶级高度的集中性。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给劳动者带来经济上的严重剥削、漫长的劳动时间和残酷的政治压迫,才有了无产阶级彻底反抗意志的觉醒和顽强斗争实践觉悟的提高。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才软弱无能,中国共产党才应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才会不断走向反动对立面,科学社会主义才会进一步直抵人心。以工业化和商品化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和持续影响是中国的现实,变革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本文以历史缘由为起点,科学总结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历史经验,形成对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镜鉴,理性审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异同,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应当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不断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力,推动市场经济模式迈入新的层次和高度,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高效率和高质量发展。

于瀚坤[9](2020)在《甘肃新能源战略实施的政策法律问题研究 ——以河西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地处一带一路经济带黄金地段上的甘肃,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新能源开发,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推进甘肃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要大力扶持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河西地区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新能源开发建设的福地。尽管如此,河西新能源战略实施中,仍然存在弃风弃电、市场发展滞后、政府调控不足以及电网技术发展受限等问题,与此同时其法律纠纷也再不断增加。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相关问题、风险防范、新能源项目土地征收矛盾以及环境公益诉讼也愈演愈烈。通过对近两年甘肃省新能源案例进行回顾与评析,发现在新能源实际开发利用中现有法律法规或滞后或过于原则或缺乏针对性,同时可操作性不强等;执法中存在价格机制问题、缺乏财政支持、配额制度、行政指导不足、法律规范与实践存在出入等问题。通过对发达国家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梳理和总结其发展趋势后,我们可以从中有所借鉴。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发展中推进立法完善和严格执法,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以低碳化为追求导向,加大国际间的合作。甘肃河西要解决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法律问题,首先,应当完善新能源立法,以此为基础,建立系统的新能源发展法律体系,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其次,执法层面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最后,明晰法律与政策的关系,在新能源发展中合理运用政策调整,发挥市场作用,鼓励民众参与其中,以保障甘肃新能源战略实施的顺利进行。

张敏[10](2020)在《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战略,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农村地区以及农业人口比重都较大的国家,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展开,许多地方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实施路径,并且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建设理念、对政策的理解不同,以及一些地区还存在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各有不同。近年来,康县抓住机遇,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种扶贫开发的新模式,进行了许多尝试,依据自身特点,将全县作为一个旅游大景区进行规划,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于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进行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康县下一步实际建设工作也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康县的基本情况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按照实际建设情况,对康县已有的五种建设模式(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和异地搬迁型)分别列举代表性的村庄进行描述分析。在结合已有国家有关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及甘肃省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建设模式下的实际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康县整体建设水平较高,但不同建设模式的建设水平不平衡,建设水平最高的生态旅游型与建设水平相对最差的异地的搬迁型之间差距较大;(2)村庄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村民由于不了解政策而导致建设成果与预期规划不符的现象;(3)目前建设的美丽乡村都致力于搞乡村旅游,但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不能有针对性的涉及旅游线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于村庄经济的带动能力;(4)缺乏专业性的建设人才,导致建设过程及后期建设成果维护不尽人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也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建议,包括:注重各地区均衡发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开发多种旅游产品以及引进专业建设人才等,从而为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二、甘肃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4)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思考——以甘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刻认识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二)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意义重大
二、甘肃省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
    (二)基层工商联和商会职能弱化
    (三)政府“放管服”改革有待于深化
三、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路径选择
    (一)明确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能定位
    (二)以政治引领为抓手,着力服务民营企业“两个健康”
    (三)以大统战理念为引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四)切实发挥工商联作用,着力突出工商联组织的统战性、民间性和经济性

(5)甘肃省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现状、效率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金融支持与民营企业关系研究
        1.2.2 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成因研究
        1.2.3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路径选择研究
        1.2.4 金融支持评价研究
        1.2.5 简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民营企业
        2.1.2 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比较
        2.1.3 金融支持及金融支持效率
    2.2 企业融资理论
        2.2.1 MM理论
        2.2.2 权衡理论
        2.2.3 优序融资理论
    2.3 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结构论
        2.3.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论
        2.3.3 内生金融增长理论
3 甘肃省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甘肃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3.1.1 甘肃省民营企业规模情况
        3.1.2 甘肃省民营经济总量情况
        3.1.3 甘肃省民营企业社会贡献情况
        3.1.4 甘肃省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及行业分布情况
    3.2 甘肃省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现状
        3.2.1 间接金融支持现状
        3.2.2 直接金融支持现状
        3.2.3 政策性金融支持现状
    3.3 甘肃省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市场体系建设方面
        3.3.2 民营企业方面
        3.3.3 金融机构方面
4 甘肃省民营企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介绍
        4.1.1 CCR模型
        4.1.2 BCC模型
    4.2 甘肃省民营企业金融支持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指标体系构建
        4.2.3 数据处理
    4.3 甘肃省民营企业金融支持效率评价
5 国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实践及启示
    5.1 美国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实践
    5.2 日本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实践
    5.3 德国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实践
    5.4 国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实践对甘肃的启示
6 甘肃省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民营企业自身建设
        6.1.1 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6.1.2 控制负债规模与优化资本结构
        6.1.3 增强法制观念与诚信意识
    6.2 增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6.2.1 建立健全法律保护体系
        6.2.2 加强政府激励引导作用
    6.3 强化商业银行服务职能
        6.3.1 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信贷业务中的作用
        6.3.2 健全风险防控和信用评估机制
    6.4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6.4.1 适当降低民营企业上市门槛
        6.4.2 积极打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后记

(6)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研究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1.3 文献梳理
    2.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2.1 外向型经济概念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相互需求理论
        2.2.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3 甘肃外向型经济及其金融支持现状
    3.1 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3.2 甘肃金融业发展现状
    3.3 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3.3.1 资金融通需求
        3.3.2 风险管控需求
        3.3.3 信息咨询需求
    3.4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3.4.1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状况
        3.4.2 四省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4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4.1.1 政策效应叠加
        4.1.2 营商环境改善
        4.1.3 区位优势凸显
        4.1.4 科技奠定基础
    4.2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4.2.1 外部经济环境稳定性差
        4.2.2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受限
        4.2.3 跨境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4.2.4 复合型金融人才流失多
5 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经验介绍
        5.1.1 浙江经验
        5.1.2 江苏经验
        5.1.3 重庆经验
    5.2 经验总结
6 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宏观层面
        6.1.1 借助政策,支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6.1.2 加强监管,为外向型经济提供规范服务
    6.2 微观层面
        6.2.1 银企合作,为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
        6.2.2 搭建平台,培养服务外向型经济的金融人才
        6.2.3 利用科技,防范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风险
        6.2.4 找准定位,创新服务外向型经济的金融模式
7 总结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7)民国时期翁文灏的国营工矿业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翁文灏的早期学者生涯
第一节 年少经历
第二节 地质调查所之工作 第三章 全面抗战爆发前翁文灏国营工矿业思想
第一节 思想背景
    (一)孙中山的“发达国家资本”思想
    (二)实业计划中的矿产开发思想
    (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翁文灏的矿产调查与开发思想
第三节 工业建设思想:以国防工业为中心
    (一)国防设计委员会的成立
    (二)与其他建设计划的思想区别
第四节 以湘鄂赣为中心的战时工业区位思想 第四章 全面抗战时期翁文灏国营工矿业思想
第一节 战时经济思想背景:统制经济思潮
    (一)20世纪30年代的统制经济思潮
    (二)对统制经济概念的探讨
    (三)政商界对于统制经济的看法
    (四)翁文灏对于统制经济的思考
第二节 国营工矿业发展思想:以重工业为中心、以特种矿产为抓手
    (一)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
    (二)开发玉门油矿
    (三)易货贸易
    (四)钨锑矿统制
第三节 以川、桂、黔为重心的大后方工业区位发展思想
    (一)钢铁产业
    (二)其他产业
第四节 大后方国营工矿业的成效 第五章 抗战胜利前后翁文灏国营工矿业思想
第一节 关于战后经济制度的思考:国营与民营之争
    (一)学界关于战后经济制度的争论
    (二)翁文灏战后接收敌伪资产之主张
第二节 战后工业中心与国营工业区位发展战略:从大后方到三大中心区域
    (一)奋勇挽回东北华北
    (二)加力经营华中华南
    (三)发展增进台湾实业
第三节 国营企业公司制思想
    (一)对官僚体制的不信任
    (二)财务压力导致国营工厂的市场化改革
    (三)促进国营、民营事业共同发展
    (四)国营企业的公司制趋势
第四节 国营工矿业发展中的战略思考
    (一)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二)对世界能源格局的判断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附录 后记

(8)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1.2.1 本选题国外研究概述
        1.2.2 本选题国内研究概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
        1.3.1 本文研究视角与核心观点
        1.3.2 本文基本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1.4.2 总括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1.4.3 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主要内容
    2.1 生产方式
    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构成
        2.3.1 宏观层面
        2.3.2 微观层面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3.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酝酿(1840—1869年)
        3.1.1 新生产力出现
        3.1.2 原始资本积累
        3.1.3 产业工人诞生
    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创制(1870—1894年)
        3.2.1 扩大市场开放
        3.2.2 买办身份转变
        3.2.3 近代企业产生
    3.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
        3.3.1 实业环境改善
        3.3.2 近代企业发展
        3.3.3 发展中的曲折
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技术条件在近代中国的递进
    4.1 生产技术
        4.1.1 官营企业
        4.1.2 民营企业
    4.2 劳动素质
        4.2.1 官营企业
        4.2.2 民营企业
    4.3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技术条件在国际上的估量
        4.3.1 生产设备规模比较
        4.3.2 机械动力使用比较
        4.3.3 劳动生产效率比较
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社会形式在近代中国的演进
    5.1 资本组织形式
        5.1.1 官营企业
        5.1.2 民营企业
    5.2 组织管理
        5.2.1 官营企业
        5.2.2 民营企业
    5.3 资本积累
        5.3.1 官营企业
        5.3.2 民营企业
    5.4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社会形式在国际上的估量
        5.4.1 工业规模比较
        5.4.2 制度水平比较
        5.4.3 分配水平比较
6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作用
    6.1 直接促进无产阶级队伍的诞生和壮大
        6.1.1 技术引入促进产业工人诞生
        6.1.2 技术传播壮大产业工人规模
        6.1.3 技术递进推动产业工人联合
    6.2 一定程度上奠定现代中国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社会生产力条件
        6.2.1 资本组织形式引发技术应用
        6.2.2 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6.2.3 资本积累刺激技术创新
7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影响
    7.1 客观上奠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产生的社会条件
        7.1.1 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基础
        7.1.2 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7.1.3 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
    7.2 客观上奠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起始条件
        7.2.1 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经济条件
        7.2.2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优势
        7.2.3 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甘肃新能源战略实施的政策法律问题研究 ——以河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政策法律的研究
        (二)国内新能源政策法律的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甘肃新能源战略实施概述
    一、新能源开发利用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新能源概念的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二、新能源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二)可行性分析
    三、河西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河西地区风能资源基础和产业现状
        (二)河西地区光能资源基础和产业现状
        (三)其他种类新能源发展现状
        (四)电?主网架和农村电网建设成果显着
第二章 河西地区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能源立法的现状及主要内容
        (一)新能源立法的现状
        (二)新能源法制的主要内容
    二、新能源相关案例
        (一)新能源法律规范与实践存在出入
        (二)新能源技术研发缺乏法律保障
        (三)新能源项目土地征用中的法律衔接不够
        (四)环境公益诉讼中法律规范适用标准不一
    三、河西地区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新能源发展中的实践突出问题
        (二)新能源立法方面的问题
        (三)新能源执法方面的问题
第三章 国外新能源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政策法律的概述
        (一)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政策法律的内容简要
        (二)发达国家新能源政策法律的特点归纳
        (三)发达国家新能源政策法律的发展趋势
    二、发达国家新能源政策法律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推进新能源立法完善和严格执法
        (二)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三)以低碳化发展为追求导向
        (四)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度
第四章 甘肃河西地区新能源战略实施政策法律完善建议
    一、甘肃河西地区新能源战略实施相关立法的完善
        (一)完善新能源立法
        (二)完善相关部门法配套体系
    二、执法层面的加强
        (一)健全价格机制
        (二)优化激励机制
        (三)推动配额制度的执行
        (四)实行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五)加强行政指导和司法指引
    三、新能源政策的完善
        (一)新能源开发利用中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二)甘肃新能源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思路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方法
    4 技术路线
    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1 相关内涵的界定
        1.1 美丽乡村
        1.2 乡村振兴
        1.3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生态经济理论
第三章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基本现状
    1 康县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2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概况
        2.1 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2.2 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2.3 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2.4 美丽乡村建设已见成效
第四章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1 生态旅游型——凤凰谷村
        1.1 凤凰谷村村域概况
        1.2 凤凰谷村建设模式
    2 古村修复型——朱家沟村
        2.1 朱家沟村村域概况
        2.2 朱家沟村建设模式
    3 产业培育型——油房坝村
        3.1 油房坝村村域概况
        3.2 油房坝村建设模式
    4 环境改善型——塄上村
        4.1 塄上村村域概况
        4.2 塄上村建设模式
    5 异地搬迁型——叶湾村
        5.1 叶湾村村域概况
        5.2 叶湾村建设模式
第五章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绩效评价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1.2 指标体系构建
    2 数据来源及问卷基本信息
    3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3.1 计算准则层权重
        3.2 计算指标层权重
    4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绩效评价
        4.1 各建设模式的综合得分
        4.2 综合评价
        4.3 分类建设情况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1.1 整体情况较好,但建设水平不平衡
        1.2 农民群众参与度低,政策宣传不到位
        1.3 农民收入低,乡村旅游模式单一
        1.4 农民缺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
    2 对策建议
        2.1 提升整体水平,注重均衡发展
        2.2 拓宽宣传渠道,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2.3 突出优势产业,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2.4 增加培训方式,引进专业人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四、甘肃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D]. 赵甜.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思考——以甘肃为例[J]. 赵宪军.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5)
  • [5]甘肃省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现状、效率与对策研究[D]. 胡玉.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6]金融支持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D]. 宋文文.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7]民国时期翁文灏的国营工矿业建设思想研究[D]. 满百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8]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D]. 戴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9)
  • [9]甘肃新能源战略实施的政策法律问题研究 ——以河西地区为例[D]. 于瀚坤.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10]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 张敏.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