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滩海西部论文-刘媛媛

辽河滩海西部论文-刘媛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辽河滩海西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层序地层,体系域,准层序组

辽河滩海西部论文文献综述

刘媛媛[1](2016)在《辽河滩海西部凹陷沙一、二段层序划分与含油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滩海西部凹陷沙一、二段对应一个完整的叁级层序,可划分为3个体系域5个准层序组,各准层序组全区地震可识别追踪,砂体展布规律受基准面旋回控制,低位期砂体沉积具有"填平补齐"特征,砂体广泛发育;水进域早期砂体在研究区北部较发育,晚期整体向岸收缩;高位期砂体规模有所扩大。利用录井、测井解释成果及试油成果对各准层序组含油气性进行统计分析显示,SQ3低位体系域准层序组Ⅱ(沙二上)和水进体系域准层序组Ⅰ(沙一下)是主要的含油层系,寻找岩性圈闭有利。(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杨光达,邹丙方,王树昆,王淳,韩旭[2](2015)在《从海域-陆地石油地质条件类比分析探索辽河滩海西部油气勘探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滩海区指辽河盆地向辽东湾延伸被≤5m海水覆盖的浅水区域,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探区。由于矿权和环保等条件限制,长期以来该类油气区勘探和研究进展迟缓。本次把滩海-陆地作为整体,从构造、地层格架、烃源岩、储层及油藏特征等方面系统解剖滩海西部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海陆地质条件差异性,通过油气成藏要素类比从已知到未知,探讨滩海区油气勘探潜力。研究发现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具备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斜坡背景下发育多种类型坡折带构成油气运聚指向区;多方向物源导致储集砂体发育;坡折带对砂体分布和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明显;斜坡带紧邻生烃洼陷,构成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生储盖配置。据此指出,以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岩性油气藏为重点勘探方向,将会在滩海西部勘探中取得新的突破。该成果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渤海湾盆地其他油田滩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张国禄[3](2014)在《辽河滩海西部沙叁段层序界面构型及层序地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钻测井、地震等资料,将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沙叁段划分为2个叁级层序,并深入研究了层序界面不整合构型及分布特征。层序界面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纵向继承性与横向分带性,洼陷区持续接受沉积,地层接触关系以整合为主;斜坡区发育多级次坡折带,各时期地层超覆其上,形成超覆不整合;上斜坡区地层遭受剥蚀,为上超下削型不整合区。纵向上,不同盆地演化阶段湖盆范围发生变化,相对沙叁底,沙二底整合区的范围相对向西扩大,反映该时期湖盆扩张,水体范围增大。滩海西部地区沙叁段层序发育总体具有北厚南薄、中间厚两侧薄的特征。西部斜坡带层序发育齐全,但厚度相对较薄,层序结构清晰,东部海南洼陷带层序厚度大,沉积了一套湖相细粒沉积。(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4年04期)

曾清波,陈杲[4](2014)在《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及成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及测试资料对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古近系发育连通砂体、断裂及不整合3种油气输导基本要素,相互配合形成砂体-断裂、不整合-砂体、不整合-断裂及砂体-断裂-不整合4类油气输导组合样式,东部陡坡带以断裂-连通砂体-不整合输导体组合为主,输导类型主要为"S"型;西部斜坡区以连通砂体-断裂输导组合为主要油气运移通道,输导类型主要为阶梯型。平面上,断裂及"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路径,不同时期油气优势运移指向存在一定差别,总体来看,海南洼陷北部生成的油气主要向笔架岭地区及海南仙鹤地区运移,而南部次洼的油气主要指向葫东斜坡。(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4年03期)

石刚,张金川,唐玄,荆铁亚,边瑞康[5](2014)在《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油气成藏时间和成藏期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油气成藏时间和成藏期次,运用流体包裹体法和生烃史法分析了研究区成藏时期。流体包裹体法分析认为滩海西部地区油气聚集具有两期成藏、先油后气的特点,成藏时间分别为26~19 Ma和10~3 Ma;生烃史法分析认为滩海西部地区主生油期为33.5~5.2 Ma,主要生气区间为24.6~0.0 Ma。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2种计算方法的理论前提不同,结果显示包裹体法确定的成藏区间落在生烃史法确定的区间范围以内,与理论假设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4年03期)

曾清波[6](2014)在《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层序地层与有利储层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钻测井、地震、古生物及地层倾角资料,在滩海西部古近系识别出区域性不整合面、地层侵蚀/超覆面及沉积旋回转换面3种类型9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8个叁级层序。层序内部结构与充填演化具横向分带性与纵向继承性,西部斜坡带层序发育齐全,层序结构清晰,沉积物以粗碎屑占主体,为一套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沉积;海南洼陷带缺失SQ1层序,但层序厚度大,体系域发育齐全,以湖相细粒沉积为主;东部陡坡带早期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中晚期过渡为扇叁角洲沉积。结合研究区钻井油气显示资料,探讨了构造演化与基准面旋回对有利储层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不同构造演化时期有利储层发育于不同的层序内部单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4年04期)

冯磊,吴伟[7](2012)在《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沙一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地貌恢复研究是油气储层预测的重要内容,古地貌恢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物源、古水流等沉积特征的判断。针对辽河滩海西部地区钻井分布不均的特点,在钻井资料地层厚度压实校正基础之上,提出利用地震资料进行井间古地貌趋势补偿,将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有机地融合。通过在辽河滩海西部沙一段应用表明,该方法效果良好,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古地貌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王建平,樊太亮,高志前,侯伟,李一凡[8](2012)在《辽河滩海西部海南—仙鹤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维地震和测井资料分析,以层序地层分析和古地貌恢复技术相结合,根据地层剥蚀状况,将层序界面分为洼陷带内的平行不整合面、凹陷边缘超覆带的角度不整合面、旋转断块顶部的角度不整合面和潜山顶部强烈剥蚀不整合面4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界面类型采用不同的剥蚀地层恢复方法,重建了辽河滩海海南—仙鹤地区关键构造期古地貌形态。研究发现海南—仙鹤地区发育下切谷、陡坡断裂坡折带、古凸起等多种古地貌单元,古地貌整体呈现沟、梁斜列,下切沟谷和陡坡断裂坡折带发育,物源面积大、物源方向与海南断层斜交等特点。古地貌对物源体系、层序构成和砂体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具有"大沟对大扇,小沟对小扇"、砂体平面上分布受断层坡折控制、纵向分布受体系域控制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2年02期)

周宗明,于炳松,张聪,王宏语,张迪[9](2011)在《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古近系岩性和地层圈闭形成条件与发育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叁维地震资料解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层序发育、沉积充填演化特点,对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古近系岩性和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及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砂岩透镜体圈闭和地层超覆圈闭,其中砂岩透镜体圈闭可分为低位浊积扇圈闭、高位滑塌扇圈闭和近岸水下扇圈闭。沉积坡折和断裂坡折是各体系域中岩性、地层圈闭砂体发育的主要条件,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模式以低位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发育透镜体圈闭、湖侵体系域发育地层超覆圈闭为主。(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1年01期)

魏明月[10](2010)在《下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下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地处整个下辽河坳陷的西南部,在大地构造背景上北临内蒙地轴,西临燕山台褶带,东靠辽东台隆。此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近年来成为辽河油田勘探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实测的地质剖面为基础,以钻井资料为依托,以构造地质学为指导,进行了地震剖面的解释工作,完成了该地区区域构造格架,阐述了下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的地层特征和断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了断裂对构造单元展布、地层及沉积体系的控制。研究表明,下辽河滩海西部凹陷是海南断裂控制的东断西超的箕状半地堑断陷,平面构造格局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特征。此区断裂活动非常发育,对西部滩海地区构造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在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简单的阐述了西部滩海地区的构造特征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从研究成果来看,西部滩海地区的复杂多样的构造运动使得该地区烃源岩分布广泛,尤其是第叁系发育着良好的生油层,此外,盖层断裂的组合方式也控制了油气的运移,为本地区油气储藏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前第叁系演化的基础上论述了葫芦岛潜山的构造特征及其勘探的可行性,葫芦岛潜山带作为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区,是十分有利的油气富集区,油气可能通过砂体、断层、潜山面等输导层运移,聚集于潜山带复式圈闭中,这对西部滩海地区油气勘探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0-05-01)

辽河滩海西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滩海区指辽河盆地向辽东湾延伸被≤5m海水覆盖的浅水区域,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探区。由于矿权和环保等条件限制,长期以来该类油气区勘探和研究进展迟缓。本次把滩海-陆地作为整体,从构造、地层格架、烃源岩、储层及油藏特征等方面系统解剖滩海西部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海陆地质条件差异性,通过油气成藏要素类比从已知到未知,探讨滩海区油气勘探潜力。研究发现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具备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斜坡背景下发育多种类型坡折带构成油气运聚指向区;多方向物源导致储集砂体发育;坡折带对砂体分布和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明显;斜坡带紧邻生烃洼陷,构成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生储盖配置。据此指出,以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岩性油气藏为重点勘探方向,将会在滩海西部勘探中取得新的突破。该成果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渤海湾盆地其他油田滩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辽河滩海西部论文参考文献

[1].刘媛媛.辽河滩海西部凹陷沙一、二段层序划分与含油气性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

[2].杨光达,邹丙方,王树昆,王淳,韩旭.从海域-陆地石油地质条件类比分析探索辽河滩海西部油气勘探方向[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

[3].张国禄.辽河滩海西部沙叁段层序界面构型及层序地层特征[J].资源与产业.2014

[4].曾清波,陈杲.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及成藏效应[J].资源与产业.2014

[5].石刚,张金川,唐玄,荆铁亚,边瑞康.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油气成藏时间和成藏期次[J].特种油气藏.2014

[6].曾清波.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层序地层与有利储层分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

[7].冯磊,吴伟.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沙一段为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

[8].王建平,樊太亮,高志前,侯伟,李一凡.辽河滩海西部海南—仙鹤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砂作用[J].现代地质.2012

[9].周宗明,于炳松,张聪,王宏语,张迪.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古近系岩性和地层圈闭形成条件与发育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

[10].魏明月.下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标签:;  ;  ;  ;  

辽河滩海西部论文-刘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