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突变体论文-郭建平,侯秋霞,侯志刚,程继霞,王岚

表皮突变体论文-郭建平,侯秋霞,侯志刚,程继霞,王岚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皮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肠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表皮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平,侯秋霞,侯志刚,程继霞,王岚[1](2018)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靶向治疗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PDGF-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靶向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收集其标本作为观察组,另取正常结肠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组织中的EGFRvⅢ和PDGF-D,比较结肠癌和正常结肠组织中上述2指标的表达差异及影响表达的因素。结果观察组EGFRvⅢ和PDGF-D的阳性表达率及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vⅢ和PDGF-D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和年龄无关,而同分化程度和临床病理分期(TNM)有关,分化程度低、TNM分期高的标本EGFRvⅢ和PDGF-D阳性表达程度及含量均高于分化程度高、TNM分期低的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vⅢ和PDGF-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7,P<0.05)。结论 EGFRvⅢ和PDGF-D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增加,且同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03期)

王军,戴文超,雷钧,李强,吴鹏[2](2016)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胆囊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胆囊癌组织及5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EGFR和EGFRvⅢ蛋白表达情况,分析EGFR和EGFRvⅢ蛋白表达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胆囊腺癌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和20%(P=0.005);胆囊腺癌中EGFRvⅢ的阳性表达率为28.8%,慢性胆囊炎组织未见EGFRvⅢ阳性表达(P=0.000)。EGFR和EGFRvⅢ蛋白在胆囊腺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517,P=0.000)。EGFR表达与胆囊腺癌组织分化、T分期相关(P<0.05);EGFRvⅢ阳性表达与胆囊腺癌组织分化、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EGFR与EGFRvⅢ阳性表达胆囊癌患者总体生存显着低于阴性表达患者;EGFRvⅢ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是评估胆囊癌预后独立因素。结论胆囊癌组织中EGFR与EGFRvⅢ蛋白高表达,与胆囊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相关,可能成为胆囊腺癌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6年15期)

朱彦红,韩大正[3](2016)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Ⅲ型突变体在人食管癌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在人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Maxvision TM二步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EGFR和EGFRvⅢ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EGFR和EGFRvⅢ的表达率分别为65.6%、58.5%,正常食管黏膜EGFR和EGFRvⅢ表达率为30.0%、0%。EGFR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1),EGFRvⅢ在正常食管黏膜不表达。二者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生长部位均无相关(P>0.05),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隔器官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EGFR、EGFRvⅢ过度表达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GFR、EGFRvⅢ有望作为预测食管癌预后的候选基因,EGFRvⅢ在食管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可能使其成为食管癌治疗的理想的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杨柳依,赵荣秋,刘乐承[4](2016)在《拟南芥eceriferm突变体对表皮蜡质合成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表皮蜡质是覆盖在所有陆生植物地上大部分器官表面的一层疏水屏障,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保护植物免受生物或非生物危害具有重要的作用。综述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中不同的eceriferm突变体对超长链脂肪酸(VLCFAs)合成、初级醇途径和烷烃途径中蜡质合成及成分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中尚不明确的地方以及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6年09期)

孙平风,傅芬[5](2015)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在卵巢癌中检测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作为最常见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类型,只表达于恶性肿瘤,而不表达于正常组织中,是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可作为卵巢癌靶向治疗的靶点。(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5年11期)

敖仕梅,伍玥,王春荣,杨玉秀,韩双印[6](2015)在《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的第叁代嵌合抗原受体的构建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第叁代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的嵌合抗原受体表达载体,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运用分子克隆方法将嵌合抗原受体的胞外抗原结合区(EGFRvⅢ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区,EGFRvⅢsc Fv,726 bp)、铰链区/穿膜区(213 bp)、共刺激分子(CD28和CD137的胞内信号区,123 bp和126 bp)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CD3ζ链,336 bp)连接成EGFRvⅢsc Fv-CD28-CD137-CD3ζ(EGFRvⅢ/3CAR),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 CDHCMV-MCS-EF1-cop GFP的EcoRⅠ和Bam HⅠ位点,转染293T细胞48 h后提取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EGFRvⅢ/3CAR的表达。结果:EGFRvⅢsc Fv和基因合成的CD28-CD137-CD3ζ表达框通过重叠延伸PCR拼接成EGFRvⅢ/3CA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分析和DNA测序均验证了重组载体序列完全正确,Western blotting应用抗人-CD3ζ抗体检测到EGFRvⅢ/3CAR在293T细胞中的完整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58 k D)。结论:成功构建嵌合抗原受体EGFRvⅢ/3CAR表达载体,为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靶向治疗肿瘤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宋兰兰[7](2015)在《拟南芥表皮细胞突变体tub4~(S95F)的基因定位及等位突变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骨架参与了许多生命活动过程,包括维持细胞的形态,参与细胞分裂、细胞运动及物质运输等。微管的分布及排列方式对细胞的形态维持非常重要。在拟南芥中,如果微管蛋白发生突变,或者一些突变的微管结合蛋白与微管结合后,引起微管的排列发生紊乱,植株快速生长的组织和器官就表现出旋转生长、叶表皮细胞分裂异常等表型。本实验室通过EMS诱变筛选到一个tub4S95F突变体,其主要表型为植株莲座叶呈右旋生长,叶片扁平细胞肿胀,光照培养条件下下胚轴变短变粗,暗培养条件下下胚轴变短且呈扭曲状。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在tub4S95F中,4C、8C和16C的细胞明显高于野生型,说明tub4S95F中核内复制增强导致叶扁平细胞肿胀。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tub4S95F突变体进行基因定位,最终将突变基因定位在200 Kb之内;测序发现,位于该区间内的TUB4基因发生了一个C到T的点突变,导致第95位的丝氨酸(S)变成了苯丙氨酸(F)。用CaMV 35S-GFP强启动子和自身启动子分别连接正常的TUB4基因,转入tub4S95F突变体后都能恢复叶扁平细胞和下胚轴缺陷的表型,证明tub4S95F叶扁平细胞肿胀、下胚轴变短扭曲的表型确实是由tub4S95F导致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微管蛋白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又研究了TUB4的T-DNA插入突变体(tub4-1、tub4-2),其中tub4-1的插入位点在启动子区,tub4-2的插入位点在3'UTR区,这两个株系中TUB4的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都降低了,使得植株没有可见表型。通过对其它微管蛋白点突变体的研究发现,植株莲座叶都呈左旋或右旋生长的方式,叶表皮细胞有中度或严重缺陷,有的下胚轴呈扭曲生长。表明TUB4点突变对植株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由T-DNA插入引起的表达量降低对植株造成的影响。此外,将TUB4右旋生长突变体tub4S95F与左旋生长突变体tub4S351F杂交,发现F1代植株的下胚轴、叶表皮细胞都正常生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6-01)

杜依聪[8](2015)在《玉米表皮蜡质突变体glossy6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表皮蜡质覆盖于植物表面,在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一层保护性屏障,可有效降低植物的非气孔性水分散失,从而提高植物对干旱等逆境胁迫的抗性,实现水生植物向陆生的进化。研究表明,相同生长条件下有蜡质的材料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和产量都要高于无蜡的近等基因系。因此挖掘蜡质基因并明确其功能对于提高作物抗旱性和研究蜡质代谢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玉米蜡质突变体glossy6(简称gl6)为研究材料,分析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克隆目的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实验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取正常生长至叁叶期的玉米叶片,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突变体gl6叶片表面的蜡质晶体明显减少;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gl6叶片表皮细胞内存在不明线状内含物。对突变体gl6的蜡质成分分析表明:突变体叶表皮蜡质总量显着下降,仅为野生型的38.12%;29个碳原子及以上长度碳链的化合物显着减少,其中C32:0 VLCFA仅为野生型的4.58%。生理学实验发现突变体gl6的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叶绿素浸提率明显高于野生型。受到干旱胁迫时,突变体gl6的叶片相对电导率明显高于野生型,而其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干旱胁迫后的幼苗存活率则显着低于野生型。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玉米叶片表面温度,发现无论在正常浇水还是干旱胁迫条件下,突变体gl6的叶表面温度都低于野生型,表明gl6的叶片水分散失较快。进一步检测gl6与野生型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发现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由此推测,突变体gl6在苗期对干旱胁迫敏感,主要是由于其叶片表皮蜡质减少。利用由Mu转座子创制的gl6-Mu等位突变体,通过DLA(Digestion-Ligation-Amplification)的方法扩增Mu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再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寻找与表型共分离的特异条带,回收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候选基因GRMZM2G139786。根据Mu插入位点的基因组序列设计PCR引物,进一步验证了Mu插入位点与gl6突变体表型共分离。gl6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幼苗叶片、胚、花药、花丝和雄穗的表达量较高,与数据库MaizeGDB、Q-Teller显示的结果一致。利用玉米原生质体作为瞬时表达体系检测,发现GL6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膜。对gl6进行同源序列分析,并未在拟南芥、水稻等其它植物中发现其同源基因相关功能的报道。此外,在拟南芥中过表达gl6,转基因株系并未表现出抗旱的表型。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推测gl6基因在玉米中可能参与超长链蜡质化合物的合成或运输。若gl6基因突变,则使蜡质前体化合物合成或向胞外运输受阻,在胞内积聚,造成玉米叶片表皮蜡质减少,导致gl6突变体叶片保水能力下降,抗旱性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4-01)

何谷[9](2014)在《表皮生长受体突变体Ⅲ(EGFRvⅢ)多肽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免疫是机体清除体内变异细胞的主要途径,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ell toriclymphocytes,CTL)发挥关键作用。CTL的激活是通过识别抗原递呈细胞(APC)表面MHCⅠ类分子递呈的抗原肽,被递呈的抗原一般为9~11个氨基酸的肽段。现已证实,合成肽不需要APC的加工、处理就能直接与APC表面的MHCⅠ类分子结合,与天然的内源性肽在激活免疫系统方面具有同等效力。(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韩东刚,黄丽丽,段小艺,郭佑民,王全颖[10](2014)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的构建与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特异性单链抗体库,从中筛选抗EGFRvⅢ特异性单链抗体。方法用pep-3偶联载体蛋白OVA后免疫的BALB/c小鼠,从脾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重链(VH)和轻链(VL)的可变区基因片段。将两基因片段由编码(Gly4Ser)3的linker连在一起,并克隆入噬菌体展示表达载体pCANTAB5E中,电转化至大肠杆菌TG1,经辅助噬菌体超感染,构建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以pep-3-BSA为抗原对所建抗体库进行4轮亲和筛选,用ELISA鉴定抗体与EGFRvⅢ结合的特异性。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T-PCR方法扩增的抗体VH和VL基因片段大小约350bp和320bp,与预期理论值相符。经重组PCR得到大小约780bp的ScFv基因片段。ScFv基因片段经双酶切后成功定向克隆到噬菌粒载体,回收后构建成库容量为5.0×106的噬菌体抗体库,噬菌体滴度为3.0×104pfu/ml。通过亲和筛选使抗EGFRvⅢ噬菌体单链抗体得到富集,第4轮为第1轮的56倍。在E.coliHB2151中实现了单链抗体的可溶性表达。SDS-PAGE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体相对分子质量为28kD左右。ELISA测定结果显示该单链抗体具有结合EGFRvⅢ的特异性。结论成功构建了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筛选得到了抗EGFRvⅢ特异性噬菌体单链抗体。该单链抗体的制备为探索针对肿瘤特异性靶点的分子成像探针提供了新思路,期望能够对肿瘤的早期分子影像诊断开辟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0)

表皮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胆囊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胆囊癌组织及5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EGFR和EGFRvⅢ蛋白表达情况,分析EGFR和EGFRvⅢ蛋白表达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胆囊腺癌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和20%(P=0.005);胆囊腺癌中EGFRvⅢ的阳性表达率为28.8%,慢性胆囊炎组织未见EGFRvⅢ阳性表达(P=0.000)。EGFR和EGFRvⅢ蛋白在胆囊腺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517,P=0.000)。EGFR表达与胆囊腺癌组织分化、T分期相关(P<0.05);EGFRvⅢ阳性表达与胆囊腺癌组织分化、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EGFR与EGFRvⅢ阳性表达胆囊癌患者总体生存显着低于阴性表达患者;EGFRvⅢ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是评估胆囊癌预后独立因素。结论胆囊癌组织中EGFR与EGFRvⅢ蛋白高表达,与胆囊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相关,可能成为胆囊腺癌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皮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平,侯秋霞,侯志刚,程继霞,王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靶向治疗的作用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

[2].王军,戴文超,雷钧,李强,吴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6

[3].朱彦红,韩大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Ⅲ型突变体在人食管癌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

[4].杨柳依,赵荣秋,刘乐承.拟南芥eceriferm突变体对表皮蜡质合成影响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

[5].孙平风,傅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在卵巢癌中检测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

[6].敖仕梅,伍玥,王春荣,杨玉秀,韩双印.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的第叁代嵌合抗原受体的构建与表达[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

[7].宋兰兰.拟南芥表皮细胞突变体tub4~(S95F)的基因定位及等位突变体分析[D].兰州大学.2015

[8].杜依聪.玉米表皮蜡质突变体glossy6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9].何谷.表皮生长受体突变体Ⅲ(EGFRvⅢ)多肽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10].韩东刚,黄丽丽,段小艺,郭佑民,王全颖.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的构建与筛选[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标签:;  ;  ;  

表皮突变体论文-郭建平,侯秋霞,侯志刚,程继霞,王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