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道路论文-刘宇

宪政道路论文-刘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宪政道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主化,渐进变革,革命,历史成因

宪政道路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1](2015)在《英法宪政民主道路差异的历史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英法两国走上了不同的民主道路。英国在长期不断的宪政改革之下,率先建立了现代民主体制;而法国则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终在19世纪末确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其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更为世所罕见。渐进的英国民主道路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政体中的有利因素,保持了政治稳定,避免出现社会大动荡;而激进的法国民主化则彻底重塑了政治体制,社会秩序在流血冲突中被打破、重塑。究其原因,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特性是主要影响因素。英国独特的历史情境和传统体制中的现代力量使得英国政治更适应现代民主制度,因此,相较于法国,英国的民主道路显得更为顺畅与平和。(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年06期)

王全河[2](2015)在《当代中国宪法实施模式及其对中国宪政道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法实施问题一直是法学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针对中国的宪法实践和宪法研究,宪法实施问题则处于核心地位。对中国宪法实施模式的研究,有利于对中国宪法实施本身的特点的探讨,给中国宪政道路的设计提供本源性的依据。本文将从中国宪法的实施主要为政治性实施为核心观点,从宪法内容和宪法文本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实来阐述中国宪法实施的特点和模式。(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5年30期)

张榕[3](2015)在《宪政民主化道路上的马来西亚政党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来西亚政党制度独具特色,代表不同族群的政党结成联盟,在竞争中合作,并不断发展演变。这种独特的制度有其复杂的成因,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从政治和法律角度进行研究,解读马来西亚的政党制度与宪政相关制度的关系,并对其政党制度发展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纵横》期刊2015年05期)

钟俊[4](2015)在《社会主义宪政:坚定中国道路的应有之义——兼谈中国梦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宪政更多地被看作是推进国家独立富强的工具。我们今天仍须强调:要实现"中国梦",市场经济和民主宪政,缺一不可。当前,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决定,由于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故将宪政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应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推演。事实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利益多元的冲突、政治文明目标的确立、重要宪政事件的迭加、人权保障理念的勃兴、民主宪政观念的传播等,已使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采取实质性的举措,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本文来源于《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梅荣政[5](2015)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分属两条根本不同的法治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从宪法在法治体系的根本地位和功能上,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从实质上说,这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宪法确定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执政方式,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宪政派学者把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同西方宪政混在一起,意在从根本方向上扰乱人们的思想。实际上,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分属两条根本不同的法治道路,两者在理论基础、宪法依据、国家制度、领导核心、权力主体、国家机构实行的原则等方面都有根本不同。(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杨煌[6](2015)在《破除宪政迷思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站在2015年的门槛上,回顾过去一年的理论思潮,宪政无疑是一个热问和热点,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乱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抵制住了乱花迷眼的众多宪政谬论干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破除了宪政的迷思,阻断了宪政的邪路,明确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正确道路和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华魂》期刊2015年03期)

强世功[7](2014)在《如何探索中国的宪政道路?——对白轲教授的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回顾了作者研究中国宪政秩序的学术背景,即在回应"宪法司法化"主张过程中,从法律社会学和法律政治学的视角来探索中国实际存在的宪政体制,从而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事实上的主权者"纳入到中国宪政研究中。作者讨论了白轲教授和他的诸多共同观点,回应了白轲教授提出的几个问题,阐明福柯和卢梭的主权观对理解中国宪政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法律人与中国宪政体制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指出他与白轲教授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定位的不同。作者认为,要探索中国宪政的道路必须关心更大的理论问题,包括思考历史是否终结,普适价值如何中国化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学习西方的历史经验等,从而走出中国自己的宪政道路。(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4年02期)

韩育萍[8](2013)在《中国不能走西方宪政民主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宪政民主是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服务于资产阶级统治国家的需要;西方宪政民主产生和根植于西方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不能成为宪政的普遍模式;中国超大国家的特殊性、独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西方宪政民主道路。(本文来源于《西安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陈弘毅[9](2011)在《亚洲国家宪政发展道路初探:五大国家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西方宪政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移植到亚洲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是由于殖民化(如印度),在另一些情况下是因为某一亚洲社会遭遇西方挑战后,追求现代化而自愿自觉地引进或模仿(如中国、日本)西方宪政模式。有些例子中,某亚洲国家宣告独立时,引进了带有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倾向的宪法,其后执政者却无视宪政主义的要求,实施威权统治(authoritarianism)(如韩国、印度尼西亚)。然而,这些威权主义政体均未能持续,逐渐让(本文来源于《中国宪法年刊》期刊2011年00期)

臧丽红[10](2013)在《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探索及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法概念的产生与英法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密切相关,适应了当时社会从封建专制主义向自由主义转变的需要。有了宪法之后,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了宪政,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宪政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政治形态,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劳苦大众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时无数进步(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3年13期)

宪政道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宪法实施问题一直是法学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针对中国的宪法实践和宪法研究,宪法实施问题则处于核心地位。对中国宪法实施模式的研究,有利于对中国宪法实施本身的特点的探讨,给中国宪政道路的设计提供本源性的依据。本文将从中国宪法的实施主要为政治性实施为核心观点,从宪法内容和宪法文本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实来阐述中国宪法实施的特点和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宪政道路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宇.英法宪政民主道路差异的历史成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

[2].王全河.当代中国宪法实施模式及其对中国宪政道路的影响[J].法制博览.2015

[3].张榕.宪政民主化道路上的马来西亚政党制度[J].东南亚纵横.2015

[4].钟俊.社会主义宪政:坚定中国道路的应有之义——兼谈中国梦的实现[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

[5].梅荣政.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分属两条根本不同的法治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

[6].杨煌.破除宪政迷思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中华魂.2015

[7].强世功.如何探索中国的宪政道路?——对白轲教授的回应[J].开放时代.2014

[8].韩育萍.中国不能走西方宪政民主道路[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3

[9].陈弘毅.亚洲国家宪政发展道路初探:五大国家的比较研究[J].中国宪法年刊.2011

[10].臧丽红.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探索及思考[J].兰台世界.2013

标签:;  ;  ;  ;  

宪政道路论文-刘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