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条群落论文-梁香寒,张克斌,乔厦

柠条群落论文-梁香寒,张克斌,乔厦

导读:本文包含了柠条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干旱,黄土丘陵,土壤水分,土壤养分

柠条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梁香寒,张克斌,乔厦[1](2019)在《半干旱黄土区柠条林土壤水分和养分与群落多样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半干旱黄土区柠条土壤水分和养分与群落多样性关系,选择半干旱黄土区不同林龄柠条林作为观测样地,测定0-100 cm(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柠条草本群落多样性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总盖度、生物量、物种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20年达到最大,之后有所降低。(2)不同林龄柠条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20-4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急剧降低趋势,8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并不明显。(3)不同林龄柠条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20-40 cm以下土层土壤养分呈急剧降低趋势;相同土层土壤养分大致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表层差异最大;双因素交互分析显示:林龄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均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林型×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具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林龄、土层深度、林型×土层深度对土壤全磷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4)不同林龄柠条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量碳、氮、磷)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大致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表层差异最大;双因素交互分析显示:林龄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林型×土层深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具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林龄、土层深度、林型×土层深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磷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5)相关性分析显示:植被总盖度、地上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呈显着的相关关性,物种数和均匀度指数指数与土壤养分和水分均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由此说明植被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及水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俏雨,田丽慧,张登山,汪海娇,周鑫[2](2019)在《高寒沙地柠条群落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治理50余年人工植被恢复区地表0~10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文中选取典型高寒干旱荒漠区——共和盆地西北部沙珠玉沙区不同年代栽植的典型固沙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丘,采用植被样方调查和烘干法分析该地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年限越长,土壤含水量越低;(2)通过分析土壤水分与植被盖度的关系,发现在一定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植被盖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3)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降水量的变化几乎同步;(4)各植被恢复区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存在季节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降水引起的表层10 cm土壤水分的变化。由此可见,植被盖度与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相关性对理解与探讨沙地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机理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樊如月,李青丰,贺一鸣,段茹晖,曲艳[3](2019)在《柠条林分密度对林带间草本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一个12年林龄的人工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林林带间草本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林分密度下草本层物种组成、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等指标,研究草本层群落特征对柠条林分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林带间草本层共有48种植物,隶属于18科39属。随着柠条林分密度的增加,草本群落组成种类减少,旱生植物比例增大,豆科植物重要值增大,逐渐成为优势种;(2)高密度林带间草本层群落高度、盖度显着高于其他样地,但生物量和多度数量特征变化不显着(P <0. 05)。(3)低密度柠条林林间草本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样地,其中,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高于其他样地(P <0. 05)。本着生态有效性和低成本的原则,在内蒙古中部以及相似气候区,推荐柠条林合理种植密度为1200棵/hm2。(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2期)

每杭,沈艳[4](2018)在《宁夏荒漠草原不同柠条平茬方式对带间土壤体积含水率及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宁夏荒漠草原开展不同平茬方式对人工柠条林带间的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影响研究,确定宁夏荒漠草原柠条适宜饲用平茬方式,对该区生态文明建设,畜牧业生产建设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宁夏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未平茬带(WP)、隔一带平茬一带(G1P1)、隔叁带平茬叁带(G3P3)、隔五带平茬五带(G5P5)等4个处理的带间土壤体积含水率及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研究表明:表层水分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同一时期G3P3柠条带间土壤体积含水率最高,对减缓土壤水分消耗具有明显的效果;G1P1柠条林带间土壤体积含水率最低,其平茬方式对减缓土壤水分消耗的效果不显着;平茬方式的不同对带间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明显影响,但会对带间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不同平茬方式下的0-40cm带间土壤体积含水率及带间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7)

郗伟华[5](2018)在《路域柠条灌丛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选择青银高速旁宁夏盐池段人工柠条林地为采样地,于2016年5、8和10月,分别在距离高速公路0m、30m、60m、100m、150m和200m柠条灌丛微生境中布设调查样点,采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不同空间距离上地面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重金属分析和地面草本植被调查,研究了路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旨在为路域人工柠条林管理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距离高速公路愈远,人工柠条林地中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了显着差异,但呈现出一定季节性特点,且不同指标表现情况也不同。如土壤pH仅表现为春季60m采样点显着小于其它采样点(P<0.05)。土壤含水量仅表现为夏季0m与200m采样点显着高于60m、100m和150m采样点(P<0.05)。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仅表现在秋季30m采样点显着高于60m、100m、150m和200m采样点(P<0.05)。土壤Zn含量在春季表现为60m和150m显着高于0m、30m和100m(P<0.05),夏季表现为0m、30m和60m处显着高于100m、150m和200m采样点(P<0.05),秋季表现为0m与100m采样点显着高于其它采样点(P<0.05)。土壤Cd含量仅在秋季表现为100m处显着高于60m与150m采样点(P<0.05)。2.距离高速公路愈远,柠条冠幅及高度与地面草本植被特征也产生了显着变化。柠条灌丛冠幅表现为200m采样点显着大于30m、60m、100m采样点(P<0.05)。柠条灌丛高度表现为0m和200m显着高于100m与60m采样点(P<0.05)。草本植被特征同时受高速公路和季节更替的双重影响。如植物物种数在春季表现为0m采样点显着高于150m采样点,到了夏季则表现为0m显着低于200m采样点(P<0.05)。3.距离高速公路愈远,地面节肢动物的个体数有显着变化。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在春季表现为30m显着高于0m、60m和100m采样点,夏季表现为60m采样点显着低于其它采样点,秋季表现为150m显着高于0m和200m。整体上看,随着距高速公路距离增加,地面节肢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200m处地面节肢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高于30m采样点(P<0.05)。地面节肢动物的类群相似性指数在春季和秋季较高,在夏季较低,这说明夏季高速公路对各采样点地面节肢动物组成的影响最大。RDA分析表明不同采样点土壤粒径组成、电导率和草本植被差异是影响了地面节肢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4.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共有杂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腐食性4个功能类群,主要功能类群为捕食性、植食性类群。各功能群的个体数、类群数和生物量在不同季节受高速公路影响也不尽相同。如春季,植食性动物个体数在30m显着高于0m采样点;夏季,植食性动物生物量在200m和100m采样点显着高于0m和60m采样点;秋季捕食性和腐食性动物生物量在150m采样点显着高于30m采样点等。植食性动物受重金属Cd的负向影响,同时也受到土壤粒径组成和草本植物类群数的影响。捕食性动物亦受到了土壤粒径组成的影响,但其受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影响更为明显。综合分析表明,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受到了高速公路和季节变化的交互影响,其个体数,类群数及多样性等指标在不同季节随着距高速公路距离的增加,呈波动状态。各功能群的个体数,类群数和生物量的波动趋势也不尽相同。这表明地面节肢动物对高速公路和季节变化具有复杂的响应模式。土壤粒径组成、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土壤Cd、草本植物类群和平均高度是影响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3)

牛宋芳[6](2018)在《荒漠草原不同土壤类型人工柠条林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宁夏荒漠草原灰钙土、红粘土和风沙土柠条(Caragana korhinskii)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活性、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并通过多种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类型土壤中柠条根际微生物类群的差异,探讨各种土壤因子、微生物因子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讨论优势菌种与土壤碳氮之间的循环与转化关系。本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土壤类型在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含量上有显着差异。叁种土壤主要颗粒组成为粉粒、极细砂和细砂粒,灰钙土粉粒含量最高(约占46%),而风沙土中细砂粒含量最高(约占61%),红粘土居于两者之间;叁种土壤的容重、比重、孔隙度差异不显着;灰钙土、红粘土和风沙土的含水量、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依次递减。柠条能够更显着的提高红粘土根际土壤的含水量和电导率。2.不同土壤类型中柠条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呈现一定的差异。根际提高了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数量,微生物活性及叁种土壤酶活性(脲酶、蔗糖酶及磷酸酶活性);而不同的土壤类型中,灰钙土、红粘土、风沙土的真菌数量、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依次递减,差异显着。3.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因土壤类型和根际的作用而有差异,而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多是由于土壤类型造成的。从门水平看,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在不同的土壤中丰度比例差异显着,目水平和属水平的分析也表明,不同土壤中的细菌属、目丰度比例有很大的差异,根际土壤根瘤菌目(Rhizobiales)、芽单胞杆菌目(Xanthomonadales)、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丰度高于非根际土壤。灰钙土中节杆菌属(Arthrobacter)、Gaiella属为优势菌属,红粘土中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ter)和Gaiella属为优势菌属,风沙土中节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叁种土壤根际与非根际间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多种指数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而不同土壤间如风沙土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灰钙土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及PD whole tree指数之间具有显着性的差异。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风沙土根际与非根际细菌群落差异较小,而红粘土根际、非根际间差异较大,柠条的种植对红粘土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最大。4.土壤类型造成了柠条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比例及多样性的差异。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叁种土壤中的优势菌门,占真菌总数的95%以上;灰钙土和红粘土中镰刀霉属(Fusarium)为优势菌属,风沙土中镰刀霉属和赤霉菌属(Gibberella)为优势菌属。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根际与非根际之间并没有显着性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土壤中,灰钙土与红粘土在Obsever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土壤类型导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红粘土真菌群落间的差异最为显着。5.土壤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受多种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对土壤细菌群落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细菌群落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相关性最大的因子是细砂含量、全氮含量及脲酶活性,其中最主要的是细砂含量;土壤环境因子对真菌群落的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影响较大,其中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颗粒组成与真菌的大多数属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细砂含量与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具有极大的相关性,脲酶与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最大。上述研究结论为荒漠、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依据,为全面理解土壤养分转化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机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8-05-01)

刘任涛,郗伟华,赵娟,刘佳楠[7](2018)在《不同立地条件柠条灌丛内外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盐池沙地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林地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春、夏、秋季,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有无流沙覆盖两种立地条件下灌丛内外微生境中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灌丛内外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有鳃金龟科、拟步甲科和蚁科类群的个体数分布,在不同季节不同立地条件生境中均差异较大。(2)春季和秋季,相同立地条件中灌丛内外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分布呈现出相似性,而不同立地条件间灌丛内外的分布则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但是在夏季,两种立地条件间灌丛内外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呈现出相反的分布规律。(3)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分布在夏季和秋季两种立地条件均表现为灌丛内外无显着差异性(P>0.05),而在春季不同立地条件灌丛内外类群数分布呈现出较大变化。不同季节两种立地条件对灌丛内外地面节肢动物优势度指数分布格局均影响较大。(4)随季节变化,灌丛内外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在有流沙覆盖和无流沙覆盖的柠条林地呈现出相反变化趋势。(5)立地条件、灌丛微生境和季节变化不仅对地面节肢动物类群个体数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影响到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总个体数和优势度的时空分布。灌丛微生境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具有聚集作用,同时受到立地条件和季节的调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任涛,郗伟华,刘佳楠,赵娟,常海涛[8](2018)在《沙地柠条(Caragana)灌丛微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荒漠草原柠条(Caragana)灌丛林地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春、夏、秋季,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灌丛微生境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调查共获得节肢动物9目31科32个类群,分属于4种功能群(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其中,优势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和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71.97%;常见类群有7科8个类群,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19.72%;其余22个类群为稀有类群,个体数仅占总个体数的8.30%。(2)随着季节变化,灌丛内外节肢动物类群组成和个体数分布均发生改变。春季灌丛内外均包括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夏季灌丛内外均包括优势类群,而灌丛下仅有常见类群,无稀有类群,灌丛外既没有常见类群也没有稀有类群;秋季灌丛内外均有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但灌丛内外均无稀有类群。(3)夏季灌丛内外共有类群数最少,相似性指数最低,秋季次之,而春季灌丛内外共有类群数最多,相似性指数也最高。(4)春季和秋季,灌丛内外微生境中节肢动物个体数、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夏季,节肢动物个体数灌丛内外无显着差异性(P>0.05),但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灌丛内显着高于灌丛外(P<0.05)。(5)春季灌丛内外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和丰富度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但是,腐食性动物个体数和丰富度均表现为灌丛内显着高于灌丛外(P<0.05)。夏季,仅有捕食性动物丰富度呈现出灌丛内显着高于灌丛外(P<0.05),而其他指标灌丛内外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秋季,每种功能群动物的个体数和丰富度灌丛内外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沙地灌丛内外生境中节肢动物的空间分布,既与灌丛本身生理生态学特性相关,也与季节性降雨和温度等气象条件的改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1期)

周波[9](2017)在《柠条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及促生菌的分离筛选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是一类能够定殖于植物根系微环境中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的有益微生物。发掘和利用高效的PGPR资源,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环境的修复和治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本研究以宁夏荒漠固沙植物柠条(Caragana spp.)为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分离筛选具有促生特性的PGPR,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通过测定菌株的促生特性筛选获得优良促生菌株,并对其促生效果进行了验证。该项目的完成将为开发微生物菌剂、丰富我国的微生物资源、推动干旱地区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柠条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柠条根际土壤中细菌种类隶属于27个门,55个纲,95个目,183个科,217个属。在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31.77%)、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5.11%)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8.68%)为主要类群;在科水平上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26.08%)为优势群落;芽孢杆菌属(Bacillus,26.08%)为优势属,除此之外的主要属还有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4.01%)、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1.60%)、土壤红色杆菌属(Solirubrobacter,1.60%)、节细菌属(Arthrobacter,1.51,%)、乳球菌(Lactococcus,1.11%)等。(2)以ACC为唯一氮源筛选获得5株产ACC脱氨酶菌株,经过鉴定分别为阴沟肠杆菌属和节杆菌属;利用铬天青检测平板分离筛选出14株产铁载体菌株,经鉴定主要为假单胞菌属;以卵磷脂和磷酸钙为磷源分离筛选出9株溶有机磷菌株和12株溶无机磷菌株,主要为假单胞菌属、阴沟肠杆菌属、农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沙雷氏菌属。(3)对分离出的40株促生菌分泌IAA、产铁载体、固氮等促生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多数菌株具有3种以上促生活性,筛选出4株高效促生菌株AC3、Fe11、YP2和WP8进行回接实验,结果显示,接种这4株高效促生菌株都能够明显促进柠条幼苗生物量的增长,且在室内自然条件下较人工气候箱培养条件下的促生效果更为明显。其中肠杆菌AC3和假单胞菌YP2促生效果尤为显着,具有开发为微生物菌剂的潜能。(4)柠条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丰富,芽孢杆菌为绝对优势类群。根际促生菌以假单胞菌和肠杆菌为主,多数菌株促生特性广泛,促生能力强,具有开发潜能。(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任涛,朱凡[10](2015)在《基于群落与种群水平的沙地柠条灌丛“虫岛效应”随林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盐池沙地不同年龄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比率(Response ratio,RR)和相对互相作用强度指数(Relative interaction intensity,RII),在群落与种群2个水平上分析沙地灌丛"虫岛效应"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群落水平上,RR与RII在表征基于节肢动物个体数和丰富度的不同年龄灌丛"虫岛效应"间差异性时完全相同,但在表征节肢动物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时存在较大差异性.在种群水平上表征柠条灌丛"虫岛效应"时RII值反映的类群数超过RR值的17%以上,在24年生灌丛林地达到38%以上,更好地反映了灌丛与节肢动物类群间的作用关系.利用RR值分析群落水平灌丛"虫岛效应",在6年生林地只有节肢动物个体数表现出灌丛"虫岛效应",在15年生林地基于Shannon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灌丛"虫岛效应"显着增强(P<0.05),而基于节肢动物个体数的灌丛"虫岛效应"减弱,但在之后的24年和36年林地基于Shannon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灌丛"虫岛效应"急剧减弱,而基于节肢动物个体数的灌丛"虫岛效应"又逐渐增强(P<0.05).利用RII值分析种群水平灌丛"虫岛效应",不同年龄林地均有超过50%的动物类群受到灌丛影响而呈现出"虫岛"现象,反映了灌丛对节肢动物的聚集作用.本研究表明,响应比率RR在分析节肢动物群落指数效果较好,而相对互相作用强度指数RII可以完整地表征节肢动物种群在灌丛内外的空间分布;随着灌丛年龄增加,灌丛"虫岛"对灌丛间节肢动物多样性分布具有辐射作用,灌丛"虫岛效应"有利于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恢复.表1图1参25(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柠条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治理50余年人工植被恢复区地表0~10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文中选取典型高寒干旱荒漠区——共和盆地西北部沙珠玉沙区不同年代栽植的典型固沙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丘,采用植被样方调查和烘干法分析该地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年限越长,土壤含水量越低;(2)通过分析土壤水分与植被盖度的关系,发现在一定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植被盖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3)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降水量的变化几乎同步;(4)各植被恢复区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存在季节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降水引起的表层10 cm土壤水分的变化。由此可见,植被盖度与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相关性对理解与探讨沙地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机理有着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柠条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梁香寒,张克斌,乔厦.半干旱黄土区柠条林土壤水分和养分与群落多样性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19

[2].王俏雨,田丽慧,张登山,汪海娇,周鑫.高寒沙地柠条群落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2019

[3].樊如月,李青丰,贺一鸣,段茹晖,曲艳.柠条林分密度对林带间草本群落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4].每杭,沈艳.宁夏荒漠草原不同柠条平茬方式对带间土壤体积含水率及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C].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2018

[5].郗伟华.路域柠条灌丛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及影响因素[D].山西师范大学.2018

[6].牛宋芳.荒漠草原不同土壤类型人工柠条林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研究[D].宁夏大学.2018

[7].刘任涛,郗伟华,赵娟,刘佳楠.不同立地条件柠条灌丛内外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8

[8].刘任涛,郗伟华,刘佳楠,赵娟,常海涛.沙地柠条(Caragana)灌丛微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特征[J].中国沙漠.2018

[9].周波.柠条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及促生菌的分离筛选和特性研究[D].宁夏大学.2017

[10].刘任涛,朱凡.基于群落与种群水平的沙地柠条灌丛“虫岛效应”随林龄的变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

标签:;  ;  ;  ;  

柠条群落论文-梁香寒,张克斌,乔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