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巴坦匹酯论文-王宇

舒巴坦匹酯论文-王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舒巴坦匹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舒巴坦匹酯,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残留溶剂

舒巴坦匹酯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19)在《GC测定舒巴坦匹酯原料药中6种残留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测定舒巴坦匹酯原料药中丙酮、乙酸乙酯、乙醇、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和N,N-二异丙基乙胺6种残留溶剂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Rtx-624毛细管柱(30m×0.53mm,3μm),氢离子火焰检测器(FID),进样口温度为180℃,检测器温度为25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载气为氮气;样品溶剂为二甲基亚砜(DMSO),进样量1μL。结果 6种有机溶剂均达到完全分离;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回收率良好。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结果准确性高,可用于舒巴坦匹酯原料药中残留溶剂的测定。(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6期)

何斌,操继跃,陈洁,陆征,李在建[2](2014)在《舒巴坦匹酯在肉鸡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主要研究舒巴坦匹酯在肉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生物利用度,以期为兽医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将20羽成年叁黄肉鸡随机分成两组,采用单一两期交叉试验设计分别舒巴坦钠静注、舒巴坦匹酯口灌给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静脉注射舒巴坦钠(舒巴坦3.75 mg/kg.B.W)后,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t1/2α为0.090±0.001 h,t1/2β为0.919±0.011 h,AUC为6.137±0.376μg·h/mL,CLb为0.611±0.051 L/h/kg。舒巴坦匹酯口灌给药后(舒巴坦3.75 mg/kg.B.W),舒巴坦匹酯主要药动学参数:t1/2ka为0.087±0.007 h,t1/2β为2.044±0.165 h,AUC为4.109±0.364μg·h/mL,Tmax为0.412±0.039 h,Cmax为1.212±0.092μg/mL。肉鸡口灌舒巴坦匹酯后,吸收迅速,分布较快,消除也较快,舒巴坦匹酯的F为66.96%±5.95%。(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江晖[3](2012)在《氨苄西林与舒巴坦匹酯经口服在肉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氨苄西林与舒巴坦匹酯经口服在肉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及组织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液-液萃取、吹干、浓缩等步骤进行样品的前处理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氨苄西林与舒巴坦这两种药物在血浆和组织中的含量。本研究以乙腈-磷酸盐缓冲液(3:97,v/v)作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210nm,柱温35℃作为色谱检测条件。此条件下建立的标准曲线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在0.9990以上。氨苄西林的平均萃取回收率:血浆中在92%以上;肌肉、肺脏、肝脏和肾脏中均在68%以上。舒巴坦的平均萃取回收率:血浆中在88%以上;肌肉、肺脏、肝脏和肾脏中均在71%以上。精密度良好,日内变异系数与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氨苄西林在肉鸡血浆、肌肉、肺脏、肝脏和肾脏中的检测限分别为0.025μg/mL、0.05μg/g、0.05μg/g、0.0625μg/g、0.05μg/g;定量限分别为0.05μg/mL、0.075μg/g、0.075μg/g、0.10μg/g、0.075μg/g。舒巴坦在肉鸡血浆、肌肉、肺脏、肝脏和肾脏中的检测限分别为0.025μg/mL、0.05μg/g、0.0625μg/g、0.05μg/g、0.05μg/g;定量限分别为0.05μg/mL、0.075μg/g、0.10μg/g、0.075μg/g、0.075μg/g,对肉鸡以20mg/kg·B·W的剂量口灌氨苄西林溶液与舒巴坦匹酯溶液(4:1)后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氨苄西林与舒巴坦在肉鸡体内易吸收,达峰快,分布广泛,消除半衰期较短。房室模型分析表明,氨苄西林的药-时数据符合有吸收一室模型,理论药动学方程为C=2.78(e-0.48t-e-1.76t)。氨苄西林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分布半衰期(t1/2ka)0.39h;消除半衰期(tl/2ke)1.44h;峰浓度(Cmax)1.24μg/mL;达峰时间(Tmax)1.02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4.21μg/mL;清除率(CLb)3.80L/(h·kg);表观分布容积(Vd/F)7.92L/kg。舒巴坦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理论药动学方程为C=7.82e-1.90t+0.64e-023t-8.46e-3.14t。舒巴坦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分布半衰期(t1/2α)0.37h;消除半衰期(t1,2β)3.06h;峰浓度(Cmax)1.85μtg/mL;达峰时间(Tmax)0.45h;清除率(CLb)0.94L/(h·kg);表观分布容积(Vd/F)1.08L/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4.26μg·h/mL;生物利用度(F)69.49%。对肉鸡以20mg/kg·B·W的剂量口灌氨苄西林溶液与舒巴坦匹酯溶液(4:1)后进行药物组织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在肾脏中浓度最高,肝脏及肺脏次之,肌肉中最低;舒巴坦在肝脏、肾脏、肺脏中浓度较高,肌肉中最低。研究表明,氨苄西林与舒巴坦在各组织中穿透能力较强,能够迅速吸收,消除比较缓慢。氨苄西林与舒巴坦除在肌肉中的药时曲线符合有吸收一室模型外,在肝脏、肾脏、肺脏中均符合有吸收二室模型,药时曲线分别为C1=1.55(e0.04t-e-0.49t),C2=9.66e-0.19t+1.70e-0.03t-11.36e-0.43t, C3=8.46e-0.19t+0.84e-0.02t-9.30e-0.41t,C4=6.40e-0.17t+0.73e-0.02t-7.13e-0.53t,C5=2.38(e-0.05t-e-0.87t),C6=9.73e-0.29t+1.95e-0.02t-11.68e-0.52t,C7=11.21e-0.33t+1.60e-0.03t-12.81e-0.56tt,C8=3.63e-0.33t+2.79e-0.05t-7.42e-0.72t。(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何斌[4](2012)在《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匹酯在肉鸡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匹酯给药配比;建立这两种药物在肉鸡血浆、肌肉、肝脏、肾脏及肺脏中的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分析这两种药物在肉鸡体内血浆、肌肉、肝脏、肾脏及肺脏中的吸收、分布和消除情况;为兽医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体外抑菌试验确定药物配比;给药后,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时间点采集血样及组织。通过液-液萃取提取药物,使用氮气吹干浓缩,然后用少量的流动相溶解残渣,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析数据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确定两种药物配比为4:1;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相关性和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在0.9990以上,阿莫西林和舒巴坦两种药物在血浆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μg/mL;在肌肉、肝脏、肾脏和肺脏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5μ/g。在血浆和4种组织中的回收率均在70.17%以上;日内变异系数和日间变异系数分别在5%、10%以内,符合液相色谱检测要求。经房室模型分析,静脉注射舒巴坦钠(舒巴坦3.75mg/kg.B.W)后,其药-时曲线符合无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方程为C=6.4838e7.6842t+3.9915e-0.7541t,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t1/2α为0.090±0.001h,t1/2β为0.919±0.011h,AUC为6.137±0.376μg·h/mL,CLb为0.611±0.051L/h/kg。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匹酯口服液内服后(阿莫西林15mg/kg.B.W,舒巴坦3.75mg/kg.B.W),经房室模型分析,阿莫西林药-时曲线符合有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方程为C=1.5681e-1.1063t+2.0459e-0.3851t-3.6140e-4.9883t,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α为0.627±0.071h,t1/2ka为0.139±0.011h,t1/2β为1.800±0.181h,AUC为6.005+0.641μg·h/mL,Tmax为0.476±0.049h,Cmax为2.293±0.152μg/mL。舒巴坦匹酯的药-时曲线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方程为C=1.4554e-0.3392t-1.4554e-8.0039t,主要药动学参数:t1/2ka为0.087±0.007h,t1/2β为2.044±0.165h,AUC为4.109+0.364μg·h/mL,Tmax为0.412±0.039h,Cmax为1.212±0.092μg/mL,F为66.96%±5.95%。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匹酯口服液内服后(阿莫西林15mg/kg.B.W,舒巴坦3.75mg/kg.B.W),经房室模型分析,阿莫西林除在肾脏中药-时曲线符合有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外,其在肌肉、肝脏和肺脏中的药-时曲线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方程分别为C1=3.4887(e-0.0475t-e-0.5741t)、C2=5.0172(e-0.0482t_e-0.6536t)、C3=6.8054e-0.1391t+0.8980e-0.0196t-7.7034e-0.4624t、C4=3.3329(e-0.0378t-e-1.4421t)。舒巴坦匹酯在肌肉、肝脏、肾脏和肺脏中药-时曲线均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方程分别为:C5=1.5376(e-0.0340t-e-0.8305t)、C6=2.1507(e-0.0346t-e-0.8177t)、C7=2.7673(e-0.0367t-e-0.8216t)、C8=3.0437(e-0.0491t-e-1.4565t)。(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张树生[5](2011)在《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处方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四因素叁水平正交试验,以崩解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的处方,并对其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其稳定性良好,处方工艺合理。(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科技》期刊2011年03期)

陈鋆,王平,刘振香,谢捷[6](2010)在《相转移催化法制备舒巴坦匹酯》一文中研究指出舒巴坦钠与特戊酸氯甲酯于DMF中,在相转移催化剂溴化十六烷基叁甲铵作用下,于(28±2)℃反应22h,制得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匹酯,收率79%,含量66.4%(以舒巴坦计)。(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李江民[7](2009)在《鼻康片联合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片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鼻康片联合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片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2组,各180例。其中,治疗组口服鼻康片联合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片,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片,10d为一疗程,共治疗30d。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康片联合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片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有效药物,且服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09年24期)

陈鋆,刘振香,罗小会[8](2009)在《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法,以分散片剂崩解时限、分散均匀度为指标。结果筛选的制剂最优处方为微晶纤维素20%、淀粉12%、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6%,以药用乙醇为黏合剂制粒压片。试制的3批样品的加速试验表明工艺稳定,在(40±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放置6个月,主要质量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设计的处方工艺稳定,可用于工业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09年03期)

陈鋆[9](2008)在《舒巴坦匹酯的合成及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舒巴坦匹酯是化学合成的口服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舒巴坦的前药。本论文综述了近年来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及与抗生素复配制剂应用现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匹酯合成,总结了不同工艺路线的优缺点,在原有的方法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合成舒巴坦匹酯的工艺方法,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该方法以舒巴坦钠、特戊酸氯甲酯为原料,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为催化剂,28℃下反应合成舒巴坦匹酯,收率92.5%,该工艺与文献报道方法相比,原料稳定性好,收率高,工艺简单,后处理方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工业化前景。论文在研究合成舒巴坦匹酯基础上,进行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的研究,设计了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处方,对崩解剂和稀释剂进行筛选,确定的处方完全采用国产药用辅料;通过含量测定和溶出度测定方法试验,利用HPLC法能同时测定分散片中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匹酯含量,样品处理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可用于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的质量控制;该分散片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8-11-01)

傅小雅[10](2008)在《HPLC-DAD法测定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中舒巴坦匹酯含量及有关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测定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中舒巴坦匹酯及有关物质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BDS,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40∶60),检测器为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04nm,扫描范围为300~190nm,流速为1.0mL·min-1,进样量为10μL。结果:舒巴坦匹酯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19.83~1198.3μg·mL-1(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7%(RSD=0.65%);有关物质的含量为1.02%~1.10%。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08年13期)

舒巴坦匹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主要研究舒巴坦匹酯在肉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生物利用度,以期为兽医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将20羽成年叁黄肉鸡随机分成两组,采用单一两期交叉试验设计分别舒巴坦钠静注、舒巴坦匹酯口灌给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静脉注射舒巴坦钠(舒巴坦3.75 mg/kg.B.W)后,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t1/2α为0.090±0.001 h,t1/2β为0.919±0.011 h,AUC为6.137±0.376μg·h/mL,CLb为0.611±0.051 L/h/kg。舒巴坦匹酯口灌给药后(舒巴坦3.75 mg/kg.B.W),舒巴坦匹酯主要药动学参数:t1/2ka为0.087±0.007 h,t1/2β为2.044±0.165 h,AUC为4.109±0.364μg·h/mL,Tmax为0.412±0.039 h,Cmax为1.212±0.092μg/mL。肉鸡口灌舒巴坦匹酯后,吸收迅速,分布较快,消除也较快,舒巴坦匹酯的F为66.96%±5.9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舒巴坦匹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GC测定舒巴坦匹酯原料药中6种残留溶剂[J].海峡药学.2019

[2].何斌,操继跃,陈洁,陆征,李在建.舒巴坦匹酯在肉鸡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14

[3].江晖.氨苄西林与舒巴坦匹酯经口服在肉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4].何斌.阿莫西林和舒巴坦匹酯在肉鸡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5].张树生.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处方工艺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1

[6].陈鋆,王平,刘振香,谢捷.相转移催化法制备舒巴坦匹酯[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

[7].李江民.鼻康片联合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片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09

[8].陈鋆,刘振香,罗小会.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药业.2009

[9].陈鋆.舒巴坦匹酯的合成及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

[10].傅小雅.HPLC-DAD法测定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分散片中舒巴坦匹酯含量及有关物质[J].中国药房.2008

标签:;  ;  ;  

舒巴坦匹酯论文-王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