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突变论文-耿钊,张庆华,叶剑

白化突变论文-耿钊,张庆华,叶剑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化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眼白化病,GPR143,c.8C>,A,p.Ser3Tyr,眼球震颤

白化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耿钊,张庆华,叶剑[1](2019)在《眼白化病、眼球震颤新突变GPR143,c.8C>A(p.Ser3Tyr)中国伴X连锁遗传家系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眼白化病、眼球震颤新突变GPR143,c.8C>A(p.Ser3Tyr)中国伴X连锁遗传家系方法患者家系图如图1所示(图1)Ⅲ-10先证者双眼裸眼视力:OD:0.05,OS:0.05,双眼眼球震颤,黄斑中心凹缺失,虹膜脱色素,视杯凹陷变浅,色弱。其兄弟Ⅲ-8具有相同临床表现。先证者核心家系的WESTERN分析(Ⅲ-10/Ⅱ-7/Ⅱ-8)及家系其余成员(Ⅲ-4/Ⅲ-7/Ⅲ-8/Ⅲ-11/Ⅳ-3/Ⅳ-4/Ⅳ-6/Ⅳ-7/Ⅳ-8/Ⅳ-9)验证,发现新突变位点(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3-22)

尚丽娜,陈新龙,米胜南,委刚,王玲[2](2019)在《水稻温敏型叶片白化转绿突变体tsa2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温敏型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叶绿体结构和功能以及温度影响叶绿体发育的理想材料。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籼型水稻(OryzasativaL.)叁系保持系西农1B,从其后代中筛选到一个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温敏型叶片白化转绿突变体tsa2 (temperature-sensitive green-revertible albino 2)。与野生型相比, tsa2突变表型受温度影响, 22°C条件下萌发的野生型幼苗表型正常,而tsa2幼苗完全白化,且约40%白化苗死亡,存活白化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均显着降低,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均显着变劣;在28°C下萌发的tsa2幼苗叶片呈浅绿色并伴有白条纹,其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降低,光合速率及主要农艺性状差异较小; 32°C下萌发的tsa2幼苗叶片无明显差异。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野生型相比,tsa2在22°C下叶肉细胞中无叶绿体或存在异常发育叶绿体(尚未分化出基粒和基层),在28°C下部分叶肉细胞含少量发育完整的叶绿体,在32°C下叶肉细胞数量及形态均正常。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tsa2突变体中部分光合色素代谢途径基因、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呈不同程度变化。遗传分析表明, tsa2突变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TSA2被定位于第5染色体SSR标记S5-57和S5-119之间,物理距离为718 kb。本研究为水稻遗传改良及研究温度影响叶绿体发育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莉莎,米胜南,王玲,委刚,郑尧杰[3](2019)在《水稻短根白化突变体sra1生理生化分析及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光合作用及叶绿素合成与降解途径的理想材料,有助于了解高等植物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西农1B,获得一个短根白化突变体sra1 (short radicle and albino 1),从出芽至第叁叶期叶片始终为白色,胚根较同时期野生型明显变短。对相同位置的叶片观察发现,西农1B叶肉细胞叶绿体含量丰富且膜系统发育完整,而sra1叶肉细胞液泡化严重,叶绿体数目明显减少或没有,基粒类囊体垛迭松散且稀少。生理生化分析发现sra1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接近于零,净光合速率为负值。遗传分析表明该短根白化表型由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最终将SRA1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Z-20和Z-42间,物理距离约657 kb,是一个未报道的新基因。(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锐[4](2019)在《光敏型白化茶绿色突变体茶树‘黄金绿’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梢白化茶树是一种茶树突变体,在特定环境下新梢白化茶树会生长出白化新梢;白化现象有多种,如白色、白绿相间、黄色、黄绿相间等;温敏型白化茶一般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生长出叶色白或者白绿相间的新梢,而光敏型白化茶则在强光条件下生长处叶色黄或者黄白相间的新梢。白化新梢的共同特点是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鲜爽,是制作优质绿茶的良好原材料。然而,新梢白化茶品种对环境光、温等条件敏感,白化程度也随着环境光照和气温而变化,进而影响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含量的稳定性。探索白化茶品种与环境条件之间的互作关系,明确新梢白化茶形成的机理,开发控制新梢白化的技术措施,对白化茶品种的品质稳定和产量提升都有重要意义。白化茶品种的绿色突变体是研究白化机理的重要材料,本课题组前期在光敏型新梢白化茶品种'黄金芽'发现了绿色突变新梢,经过3年的无性繁育扩大群体,并经过3代以上的无性繁殖,繁殖群体(暂定名'黄金绿')性状表现稳定,说明该突变具有遗传稳定性。本研究借助生物化学成分鉴定、转录组分析和荧光基因表达定量检测等对'黄金芽'及其突变体'黄金绿'进行形态特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和基因表达等性状进行系统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叁个品种新梢化学成分含量比较:在露地栽培和遮光条件下,用'福鼎大白茶'和'黄金芽'为参照品种,对比了绿色突变体'黄金绿'新梢化学成分情况,主要结果是:(1)与普通品种'福鼎大白茶'相比,'黄金芽'白化新梢的氨基酸和咖啡因含量高,茶多酚与可溶性糖含量低;'黄金绿'品种新梢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高,氨基酸与咖啡碱含量介于'福鼎大白茶'和'黄金芽'之间;(2)遮荫处理后,'黄金芽'和'黄金绿'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上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而氨基酸在'黄金芽'中呈现下降趋势,'黄金绿'中呈上升;(3)不同时期取样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采摘时间推移和气温上升,新梢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基本呈上升态势,咖啡碱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从整体而言,'黄金绿'的生化成分表现介于'黄金芽'个'福鼎大白茶'之间,更倾向于'福鼎大白茶'。2.转录组测序结果:以'黄金芽''黄金绿'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了基因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181197条Unigene序列,序列平均长度338.95bp,N50长度为 466bp。3.基因表达差异比较: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构成类囊体光系统Ⅱ的的相关基因PsbA、PsbB、PsbC、PsbD和PsbE表达测定表明,'黄金芽'与福鼎大白茶'、'黄金绿'相比,PsbC的表达受到了抑制,推测类囊体功能结构变异和功能受阻,导致叶绿素缺乏,叶片呈现白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5)

雷晓庆,吴兰兰,王文娟,林冬枝,董彦君[5](2018)在《一个水稻苗期白化致死突变体asl6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经60Coγ诱变处理粳稻"嘉花1号"得到一个稳定遗传苗期白化致死突变体asl6(albino seedling lethality 6).与野生型(WT)相比,该突变体从发芽出苗起一直表现白化,四叶期逐渐死亡,叶合色素含量几乎没有且没有完整的叶绿体结构.通过qRT-PCR分析发现,与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明显下调.对利用asl6突变体与"培矮64S"杂交获得的F2代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发现该突变表型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该asl6基因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的InDel分子标记ID31982与SSR分子标记MM5712之间约293 kb的区域内.目前,该范围内没有叶色相关基因的报道,可能为一新的调控水稻叶绿体发育的基因.(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曾玉坤,刘玲,余丽华,丁红珂,张彦[6](2018)在《二代测序技术在白化病家系检测中的应用及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一白化病家系进行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了解携带者的突变类型,并依据检测结果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指导意见。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白化病18个相关基因编码外显子序列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然后利用Sanger测序对可疑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 18个相关基因编码外显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OCA2基因c.406C>T(R136*)杂合复合OCA2基因c.1922C>T(S641L)杂合突变,父母双方表型正常,父亲基因型为OCA2基因c.406C>T(R136*)杂合突变,母亲基因型为OCA2基因c.1922C>T(S641L)杂合突变,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认为上述突变位点为致病性突变的可能性大。结论借助于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更加快速地检测基因突变位点,为临床指导白化病家庭进行优生优育、预防二胎白化病再发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3期)

郭彦,张文会[7](2018)在《拟南芥白化突变体反射光谱及色素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T-DNA插入诱变筛选到1个拟南芥白化突变体410(定名为alfo-1),为进一步研究白化原因,测定了白化叶、白化带绿叶及野生型绿叶苗的反射光谱值和色素含量,观察白化苗的叶绿体结构。结果表明:(1)在764nm处反射光谱存在1个最高峰,白化叶的峰值最高、绿叶次之、白化带绿叶最小,说明3种叶片的色素含量、代谢功能存在差异。(2)白化苗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均最少,分别为对照的45.6%、19.7%和37.6%。(3)电镜观察到白化叶片的叶绿体结构正常,分析其白化不是由于叶绿体发育造成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4期)

付影,于旭东,蔡泽坪,吴繁花,罗佳佳[8](2018)在《菠萝蜜白化突变体的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菠萝蜜白化突变体,并对其形态和生理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光光度计法、离体称量法、比色法等比较研究菠萝蜜实生白化苗与正常苗在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菠萝蜜白化突变体的株高、侧根密度、茎粗、叶柄长、叶片长、叶片宽、叶面积、叶周长、叶绿素含量均低于正常苗,而含水量、蒸腾速率、脯氨酸含量均高于正常苗。菠萝蜜白化突变体和正常苗无论在形态还是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本研究不仅为木本经济作物白化突变体的研究提供材料,而且为进一步研究菠萝蜜白化苗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曾跃辉,韦新宇,张锐,黄建鸿,许旭明[9](2018)在《一个水稻白化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分析及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间获得一叶片白化且能稳定遗传的突变体材料gp50,其苗期及分蘖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白化叶片的出现,抽穗至灌浆成熟期,颖壳由白黄绿条纹逐渐转为褐色;通过对野生型与突变体相关农艺性状的拷种数据分析,突变体的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明显低于野生型,分别减少了50%、9.5%和17.82%,说明叶色的变化对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以正常叶色材料宁粳44和白化突变体gp50为父母本配置正反交组合,获得F1及F1自交获得F2群体对该白化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该白化性状受一对细胞核隐性基因控制;初步利用420对SSR引物对亲本和F2白化单株进行多态性检测和连锁分析,将该白化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第3号染色体上,暂命名为alsm-6,位于连锁标记Rm2453和Rm517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9.2 cm和15.7 cm,为进一步对该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06期)

史琳[10](2017)在《水稻白化突变体Osalb24白化产生机制与生理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白化是植物叶色突变的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缺乏叶绿体色素所致。从植物发育的角度来看,叶绿体色素缺乏有两个原因,一是叶绿体发育正常,叶绿体色素合成受阻;二是叶绿体发育不正常,类囊体发育不完全,细胞内虽能够合成叶绿体色素,但合成的色素不能到达正确位置上发挥功能,随时降解。因此,白化植物叶片的全部或局部叶绿体色素含量为零或痕量。水稻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其叶色突变与产量直接相关。从叶色突变性状对个体生长发育影响角度来看,可分为致死突变、非致死突变和条件致死突变。其中致死突变是研究水稻叶绿体发育与光合作用的极好材料。水稻白化致死突变体在幼苗期依靠种子胚乳中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长,待种子内的营养物质耗尽,植株死亡。本研究以水稻白化致死突变体Osalb24为试验材料,以野生型水稻为对照,观察该突变体生长发育的外部形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该突变体叁叶期的叶绿体发育情况,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体色素含量,通过基因的连锁反应与图位克隆技术对Osalb24基因进行了粗略定位。结果表明:(1)从种子萌发到叁叶期早期,白化幼苗和野生型一样,能够正常生长。但是无论是地上部分的茎叶,还是地下部分的根系,白化突变体Osalb24都比野生型长得细弱。叁叶期中后期白化幼苗逐渐停止生长,最后死亡。(2)在透射电镜下观察,Osalb24突变体叶片的叶绿体结构与野生型的一样,都具有发育完全的类囊体,叶绿体发育正常。(3)Osalb24突变体叶片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为痕量,几乎测不出,叶绿素b的含量为0。(4)统计白化突变体的性状分离比,发现白化与正常水稻性状分离比值接近1:3,推测Osalb24属于隐形基因。(5)通过基因的连锁反应与图位克隆技术,确定白化基因Osalb24位于水稻第6号染色体4,422,676bp至5,196,144bp之间。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基因Osalb24位于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与水稻的叶绿体发育无关,但它影响叶绿体色素的合成。基因Osalb24导致的白化性状是隐性的,也就是说,该位点对应的显性基因表达是水稻叶绿体色素合成不可或缺的。(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7-06-01)

白化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温敏型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叶绿体结构和功能以及温度影响叶绿体发育的理想材料。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籼型水稻(OryzasativaL.)叁系保持系西农1B,从其后代中筛选到一个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温敏型叶片白化转绿突变体tsa2 (temperature-sensitive green-revertible albino 2)。与野生型相比, tsa2突变表型受温度影响, 22°C条件下萌发的野生型幼苗表型正常,而tsa2幼苗完全白化,且约40%白化苗死亡,存活白化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均显着降低,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均显着变劣;在28°C下萌发的tsa2幼苗叶片呈浅绿色并伴有白条纹,其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降低,光合速率及主要农艺性状差异较小; 32°C下萌发的tsa2幼苗叶片无明显差异。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野生型相比,tsa2在22°C下叶肉细胞中无叶绿体或存在异常发育叶绿体(尚未分化出基粒和基层),在28°C下部分叶肉细胞含少量发育完整的叶绿体,在32°C下叶肉细胞数量及形态均正常。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tsa2突变体中部分光合色素代谢途径基因、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呈不同程度变化。遗传分析表明, tsa2突变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TSA2被定位于第5染色体SSR标记S5-57和S5-119之间,物理距离为718 kb。本研究为水稻遗传改良及研究温度影响叶绿体发育机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化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耿钊,张庆华,叶剑.眼白化病、眼球震颤新突变GPR143,c.8C>A(p.Ser3Tyr)中国伴X连锁遗传家系报道[C].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2019

[2].尚丽娜,陈新龙,米胜南,委刚,王玲.水稻温敏型叶片白化转绿突变体tsa2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J].作物学报.2019

[3].张莉莎,米胜南,王玲,委刚,郑尧杰.水稻短根白化突变体sra1生理生化分析及基因定位[J].作物学报.2019

[4].杨锐.光敏型白化茶绿色突变体茶树‘黄金绿’生物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雷晓庆,吴兰兰,王文娟,林冬枝,董彦君.一个水稻苗期白化致死突变体asl6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曾玉坤,刘玲,余丽华,丁红珂,张彦.二代测序技术在白化病家系检测中的应用及突变分析[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2018

[7].郭彦,张文会.拟南芥白化突变体反射光谱及色素含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

[8].付影,于旭东,蔡泽坪,吴繁花,罗佳佳.菠萝蜜白化突变体的性状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8

[9].曾跃辉,韦新宇,张锐,黄建鸿,许旭明.一个水稻白化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分析及基因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8

[10].史琳.水稻白化突变体Osalb24白化产生机制与生理性质分析[D].聊城大学.2017

标签:;  ;  ;  ;  ;  ;  

白化突变论文-耿钊,张庆华,叶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