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差含义论文-陈珊

级差含义论文-陈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级差含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级差含义,认知语用学,认知语法,图示-例型集合

级差含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珊[1](2019)在《级差含义:基于认知-语用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级差含义作为当今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语义学与语用学边界之争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这种含义。因此,本论文拟采用认知语用的方法,即从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交叉研究的角度来研究产生级差含义的关系及其本质,从而解决后格赖斯之间关于级差含义的诸多争议。首先,由Hirschberg划分出的十一个偏序集被分为蕴涵关系集合和非蕴涵关系集合。本文证明了包含蕴涵等级序列和非蕴涵等级序列的蕴涵关系集合能产生级差含义,而非蕴涵关系集合不能产生级差含义。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本文将从图示-例型集合中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的角度研究级差含义。从图示与其例型的纵向关系出发,本文证明了蕴涵关系集合是图示-例型集合。图示是其例型的概括化,例型是其图示的具体化,这种关系是不可逆的。从图示-例型集合中例型之间的横向关系出发,图示-例型集合中的例型通过一种语义关系,即单边蕴涵关系形成相互对立关系。本文对级差含义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在认知语法的框架内解决了后格赖斯语用学中的许多争议。然后,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级差含义的性质。焦点主要集中在级差含义的产生机制上。由于图示和其例型之间的纵向关系是规约化的,同一个图示的例型之间的横向关系是规约化的,因此图示-例型集合本质上也是规约化的。级差含义由规约化了的图示-例型集合产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级差含义的产生是一个规约化的过程。通过采用认知语法框架来研究级差含义,本研究为这个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第一,本研究是在认知语法中的图示-例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级差含义的最早尝试之一。第二,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认知语用学的新理解。传统的认知语用学狭义上指的是关联论。然而,它在本文中指的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交叉研究。第叁,非蕴涵关系集合不能产生级差含义,因为它们与级差含义的定义相矛盾。第四,本文证明了蕴涵关系集合是规约化了的图示-例型集合,蕴涵关系集合作为一个整体是本研究的出发点。第五,级差含义是由规约化了的图示-例型集合产生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7)

龙磊,卢卫中[2](2019)在《基于词汇构式模型的级差含义否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级差含义否定形式上分为构式型和非构式型两类,语义上分为直陈式和夸张式两类。本文运用词汇构式模型理论,依次考察了构式型级差含义否定在建构隐含义、语篇关系和言外之意过程中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1)构式型级差含义否定通过将一系列认知操作施加于认知模型而实现其语义建构;2)直陈式级差含义否定的认知机制与夸张式级差含义否定的认知机制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3)词汇构式模型不仅能为构式型级差含义否定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而且还可以为非构式型级差含义否定以及其他类型的元语否定现象提供可资借鉴的分析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9年02期)

张琳[3](2016)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夸张的级差含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临时语用级差为理论基础,按照级差含义的属性,从当代着名作家老舍的文学作品中收集了有言语行为特征的夸张表达包括承诺类、表态类、威胁类。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其中级差含义产生的机制,以及其推理过程。从而揭示出:级差含义通过临时语用等级的建立,对比参照点(较高、较低)和目标点(较高、较低)的关系来推导;富有级差含义的夸张表达可以更加强烈的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和交际效果,使言语行为表达的更彻底,促使言后行为的出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6-03-01)

陈冰飞,张绍杰[4](2012)在《汉语数量词“一些”的级差含义实验研究——新格赖斯语用学默认理论面临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通过考察对汉语级差词项"一些"的话语理解的加工时间来探究级差含义的性质。结果表明,汉语数量词"一些"的级差含义"不是全部"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并非像新格赖斯语用学默认理论所预测的能够迅速产生,而是需要更多的加工时间,表明级差含义的性质更接近于语用推论。这一结果对关联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级差词项的限制性词语对级差含义推论的反应时会产生影响,在语义相对确定的语境中可由语义内容直接引发,而在语义相对不确定性的语境中则需要语境因素的介入。(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陈冰飞[5](2012)在《级差含义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汉语数量词“一些”的实验研究,解释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该词项的级差含义的性质和特征,进而深入探究后格赖斯语用学关于语义-语用界面之争的理论问题。级差含义,作为一般会话含义的一种类型,由于涉及语义语用界面问题,近年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于级差含义的性质,现已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模式,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流派,即默认理论和关联理论。但无论哪种理论都是基于内省式的研究方法而缺少实证支持。虽然学界已有一些相关实验性研究并也有新的发现,但对于级差含义的性质仍未有一致性的结论。而且,迄今尚未发现基于汉语语料对级差含义的实验研究。因此,本研究对于深入认识级差含义的性质以及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采用“被试内”设计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选择汉语母语者为被试。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真值判断任务和开放式问答。真值判断任务是要求被试在不同的数量条件情景下判断含有“一些”的句子与给定情景是否相符;开放性问答是要求被试在所给定的条件下完成指定的任务。基于实验数据,利用一般线性模型的重复测量和混合线性模型对被试刺激问题的肯定回答比例、做出判断的反应时,以及开放式问答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汉语级差词项“一些”的语义内容表达不确定的数量,下限大于零,上限可以包含“全部”。但在其表达数量的范围内,其最为核心的语义内容倾向于表达占全部较少的数量,而上限“全部”则处于语义内容的边缘位置。2.“一些”的级差含义在上限语境中会普遍产生,但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因此,就加工速度而言,级差含义并不具有默认性。3.“一些”的语义内容越接近于核心的数量范围时,其级差含义产生的比例越低;其语义越边缘,级差含义的产生比例则越高。同时发现,级差词项因受不同限制性词语的影响所产生的级差含义,其性质也会因含有级差词项表达形式的语义内容的不确定程度而有所不同:语义内容的不确定性越大,级差含义的产生越需要语用因素的介入,其性质也就越偏向于一般的语用推论。4.级差含义的性质表明,语义和语用表现为相互作用的关系,语义内容与语用扩充意义(含义)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呈现为一个连续统一体。5.本研究结果对关联理论的观点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而对Levinson的默认理论的解释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反驳其他含义默认解释模式提供了证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11-01)

吴庚堂[6](2012)在《镶嵌的级差含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综述镶嵌含义的基本特点,当级差词嵌入否定词、量词、连接词和模态算子等逻辑算子时级差含义有了新特点,含义计算方法需要考虑逻辑算子的影响,需要在经典的含义计算方法上拓展。(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张延飞,刘洪东[7](2012)在《论级差含义的系统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72年Horn首次提出级差含义以来,它作为典型的一般会话含义一直受到后格赖斯语用学的高度关注。本文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思想为理论框架,试图证明级差含义的系统性特征。研究发现:第一,非衍推关系集合不产生级差含义;第二,产生级差含义的关系集合是一个语义系统;第叁,级差含义是语言系统产生的含义,也就是说,听话人可以依靠语言的规约系统而不是语用原则来推导级差含义。(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2年03期)

张延飞[8](2012)在《国外级差含义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经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级差含义,后格赖斯语用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级差含义解释模式。文章考察了不同的级差含义解释模式,指出了目前级差含义研究存在的五个问题:1)非蕴含关系集合是否产生级差含义;2)级差含义是语用的,还是语义的;3)级差含义是不是默认意义;4)级差含义是不是与语言系统有关;(5)级差含义是不是听话人推导的意义。最后,文章指出,级差含义是突显的,不依赖语境的默认意义,听话人依赖语言使用的常规惯例自动地推导级差含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2年01期)

李金彩[9](2011)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级差含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使用包含弱信息的词项通常被认为是对包含强信息的词项的否定,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级差含义。级差含义作为会话含义的一个次类,一直被学界视为语用推理的基本范例和检验语用理论完整性的重要维度,而且依然是当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自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问世以来,围绕级差含义的研究,学界主要分成两大阵营:以Horn和Levinson为代表的新格莱斯派和以Sperber & Wilson及Carston为代表的后格莱斯派。其中,基于关联理论的后格莱斯派理论似乎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因此受到更多学者的青睐。这些后格莱斯派(关联理论派)学者认为,级差含义是语用推理的范例之一,产生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他们将“最佳关联”假设视为阐释会话含义的核心概念,提出级差含义的产生依赖于交际需求。因此并非所有的弱信息命题均意味着对强信息命题的否定。级差含义产生与否取决于听话人是否取得预期的认知效果(Sperber and Wilson, 1995; Carston, 1998)。本文以85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叁项实验,以期对关联理论派学者有关级差含义的部分论断进行检验。所有实验材料均以问卷形式呈现。具体而言,在第一项实验中,被试看到30个含有量词“some”和“all”的句子,这些句子独立于具体语境。要求被试对这些句子的适切性做出评判。在第二项实验中,作者为12个含有“some”和“all”的简单句配以彩色图片,要求被试再次对语句的适切性作出判断。在第叁项实验中,作者将3个包含“some”的句子置于假设的语言使用环境中,要求被试判断是否同意在每一个情境下实验材料给出的解读。实验结束后收回所有问卷,并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验发现,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对级差含义现象较为敏感。在有丰富的语境线索的情况下,他们倾向于对包含弱信息的词项作语用解读,即认为有级差含义的产生。但是,并不如关联理论家所料,这些学习者对在某些特殊语境下不会有级差含义产生的现象并不敏感。总之,实验结果虽然不尽如所料,但却部分地佐证了关联理论针对级差含义的论断,并为关联理论视角下级差含义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颇具价值的数据。(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11-30)

刘乃实,张韧弦[10](2011)在《级差含义的语义属性及其在事况逻辑中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级差含义的语义属性,即剥离语境的级差含义。本文的研究工具是事况逻辑——一种自然语言处理的逻辑系统。用事况逻辑中命题与事况的关系以及事况间的隶属关系阐释级差含义,不仅从句子外部赋予级差含义更深刻的逻辑内涵,而且发掘了两种在传统研究中不被重视的级差含义——基于时态的级差含义和话语级别上的级差含义。(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1年04期)

级差含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级差含义否定形式上分为构式型和非构式型两类,语义上分为直陈式和夸张式两类。本文运用词汇构式模型理论,依次考察了构式型级差含义否定在建构隐含义、语篇关系和言外之意过程中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1)构式型级差含义否定通过将一系列认知操作施加于认知模型而实现其语义建构;2)直陈式级差含义否定的认知机制与夸张式级差含义否定的认知机制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3)词汇构式模型不仅能为构式型级差含义否定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而且还可以为非构式型级差含义否定以及其他类型的元语否定现象提供可资借鉴的分析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级差含义论文参考文献

[1].陈珊.级差含义:基于认知-语用的解释[D].山东大学.2019

[2].龙磊,卢卫中.基于词汇构式模型的级差含义否定研究[J].现代外语.2019

[3].张琳.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夸张的级差含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4].陈冰飞,张绍杰.汉语数量词“一些”的级差含义实验研究——新格赖斯语用学默认理论面临的困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

[5].陈冰飞.级差含义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吴庚堂.镶嵌的级差含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

[7].张延飞,刘洪东.论级差含义的系统性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

[8].张延飞.国外级差含义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12

[9].李金彩.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级差含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0].刘乃实,张韧弦.级差含义的语义属性及其在事况逻辑中的阐释[J].当代语言学.2011

标签:;  ;  ;  ;  

级差含义论文-陈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