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站论文-郭莉,洪着财,徐振毅,廉迎战

城市轨道交通站论文-郭莉,洪着财,徐振毅,廉迎战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轨道交通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泄漏电流,剩余电流,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站论文文献综述

郭莉,洪着财,徐振毅,廉迎战[1](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站厅泄漏电流原因探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广州地铁14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枫下站的全电参量的智能监测配电系统的试点方案,分析了线路中泄漏电流过大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抑制泄漏电流过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9年11期)

李婷,靳文舟,朱子轩[2](2019)在《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站间距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站间距能缩短乘客的出行总时间,增强线路的客流吸引能力,提高线路的运营效率。阐述地铁站间距研究现状,分析乘客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时间组成,建立乘客总出行时间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的关系式,并基于微积分思想提出最优站间距的计算方法。以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选取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线网进行最优站间距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站间距规划及站点选址,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张峻恺,赵乐[3](2019)在《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培训现状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兴起,我国已经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大浪潮中,对轨道交通企业在加速建设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方面面临着巨大考验。站务系统的培训存在着培训内容多而杂、更新缓慢、培训模式单一、员工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若不能解决则会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安全造成巨大阻力。因此,主要针对站务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08期)

褚冬竹,辜峥嵘[4](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站际地下空间形成与开发思路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轨道交通站域地下公共空间正逐步迈向网络化建设时代,通过分析其发展思路,明确轨道交通站际地下空间作为地下空间网络化的关键一步,并进一步分析其基本特征、空间组织类型,阐述站际地下空间开发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价值。同时,对其开发思路做出一定探析:以"点—轴系统"理论的生成逻辑为基础,探析站际地下空间结构建立过程;分析站际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与开发主体模式,并根据其城市发展阶段及所在区位,将站际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为叁种类型并探讨其特征,及建立其与站际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与开发主体模式的关联,以作为我国日后地下空间开发的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8年05期)

谢鼎新[5](2018)在《重庆城市轨道交通站内换乘优化和站外接驳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轨道交通由于运量大、速度快、占用土地资源较少的优势,成为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所遇到的必要问题,如何优化换乘接驳,实现城市交通的顺畅运行,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对其城市轨道交通的站内换乘及站外接驳规划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于论文研究问题的缘起进行阐述,分析论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对于国内外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对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进行概述。然后对轨道交通及特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和轨道交通换乘站进行理论阐释,并对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空间形式的分类进行具体说明,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接下来具体对重庆轨道交通的运营现状换乘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对重庆市轨道交通站内换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并阐述目前换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后文具体换乘的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改进动因。最后是轨道交通的换乘及接驳的规划设计。提出设施布局的总体目标,分别对于轨道交通站内换乘、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城市轨道交通周边步行空间、城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接驳和城市轨道交通停车换乘(P+R)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设计与优化。基于目前轨道看交通站内换乘的基本概况,分别提出对站台、楼扶梯以及换乘通道的换乘改进。对轨道交通布局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公交港湾建设。对于轨道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构建整体化的轨道交通周边整体步行空间格局。基于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接驳原则,设置自行车停车场。最后对停车换乘系统进行布局规划。(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孙杰[6](2018)在《基于视域模型的沈阳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与行人行为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公共交通的主要承担者,在为行人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也作为市民进行各类日常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对站域空间的整合度等中观问题上缺乏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定量化分析及预测。在沈阳市颁布的《沈阳市促进大数据发展叁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旨在推进沈阳市大数据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因此,本文通过对站域空间相关数据的采集,利用视域模型的定量研究方法,构建站域空间拓扑模型,分析现存站域空间的问题,掌握行人对空间本体的真正需求,通过数值去定义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好”与“坏”,并对轨道交通未来发展提供优化思路与精准预测。文章首先对站域内的行人行为的类型、特征做以概述,将域内的行人行为分成必要性行为与附加性行为两类,并且总结域内行人的行为特征与行为规律,得出当环境条件允许的时候,行人不仅将自发的发生多种多样的行为,还会被其他活动行人所吸引。在此基础上对选取站域内的行人的行为方式以及需求进行调研,充分的了解行人对站域空间的诉求。其次,对选取的代表站域空间构建视域量化模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再分别从视线深度值、视线整合度、视线连接值、视线控制度与可视化聚合系数五个变量对各站域空间进行定量的诠释,从空间的拓扑关系角度分析问题,更加直观的反映空间的本质。再次,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站域内行人发生附加行为空间所对应的量化参数数值,通过归纳总结,得出视线整合度、连接值与可视化聚合系数与行人附加行为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并且得出最易发生附加性为的空间量化数值区间,以及各站域之间数值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通过调整站口位置,建筑的体量、布局以及视线遮挡物的调整,对沈阳站站域空间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空间量化数值与原有空间量化数值相比较,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同时对优化后可能发生附加行为的空间进行预测。本文利用视域模型的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置入后站域空间内行人的行为特征规律,得出易发附加行为的量化参数数值区间,并用沈阳站站域空间的优化实例进行验证与预测。(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辜峥嵘[7](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站际地下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人口的持续聚集已是不争的事实和趋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57.35%攀升至80%。人口的高强度聚集背景下,土地作为城市发展最关键资源,承载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集约需求。发展地下空间对于提升城市空间容量、解决城市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从不同国家地下空间演化过程可知,要实现地下空间综合效益提升,必须实现相互连接、四通八达的网络化发展,因此必须明晰“线”的问题,即两点之间的关系。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城市交通相对复杂的节点,以它为代表作为地下空间轴线端点,探讨两个点之间的地下联系成为本文的研究核心。在以一个轨道站点为核心建立的公共空间体系已发展到白热化的背景下,我们发现,当相邻轨道站的水平站间距不远时,可以利用步行建立两个或以上站点的地下联系纽带,便于轨道站点所激发的效能实现从点到轴的扩张,以带动更大的区域。由此,本文提出将轨道交通站际地下空间视为地下点状空间向地下网络城市过渡的状态,而站际地下空间的产生则是走向地下空间网络化的关键一步。遵循以上分析,本文以“背景研究—基础研究—设计要点研究—案例解析”的思路进行写作:通过本文研究,明确定义了城市轨道交通站际地下空间,总结其基本特性。而后,从叁个方面讨论站际地下空间设计要点:“设计前期:开发可行性与模式研究”、“设计综合:设计原则与策略建构”、“设计发展:关键节点区域设计”。在此分析研究过程中,探讨了站际地下空间开发价值、开发可行性、开发模式等开发设计的硬件基础;初步建构了站际地下空间系统的设计原则、空间设计策略及辅助设计对策;对站际地下空间设计关键节点区域及相关问题进行归纳阐述,初步探讨了与城市空间要素关联方法。最后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多方走访调研,综合解读国内典型站际地下空间实践,总结出相关城市设计经验,以期作为我国日后站际地下空间开发设计的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6-01)

李超[8](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站换乘乘客走行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换乘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过程中出现的乘客行为与现象,也是客运组织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重难点。对换乘站客流规律的准确把握是提升换乘效率、优化换乘组织的前提,同时也是轨道交通站点设计的重要参考指标。论文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平峰时间为研究时段,以同台换乘站和通道换乘站为典型车站,分析乘客在其中的换乘规律与特性。论文首先总结了行人出行特征与换乘客流特征,并对以往成果高度提炼,规划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对行人换乘规律进行剖析,主要工作如下:(1)论文以实地调研成果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与Matlab数据处理工具,完成了对同台换乘站、通道换乘站的乘客换乘时间拟合与分析,发现前者更好地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后者更好地符合正态分布;同时,论文结合同台换乘站特有的车辆到达情况,将同台换乘分为两种情况研究,比对后认为目标车辆到达站台与否对乘客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刺激作用,即当乘客到站时,如果其拟换乘车辆已经进站,那么换乘乘客群体将会明显加快脚步,平均换乘时间减少。(2)结合前人成果,通道换乘站的乘客换乘距离与其平均换乘时间、速度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以往模型并不能描述所有的轨道交通车站,尤其是自动扶梯设施较多的车站。本文遂对乘客换乘途经的车站设施进行了分类,结合不同设施中乘客的行走速度规律,将换乘流线分为不同速度区域与相同速度区域两部分,实现了对乘客换乘行为科学简便的描述,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3)将流线上的设施分类后,本文便对处理后的相关走行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通道换乘站内乘客的平均换乘时间与换乘距离的二次方、平均换乘速度与换乘距离的对数均呈现出极强的线性关系。对比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模型与其结论类似,但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使得该模型可用于解释更多流线结构不同的车站,具有更强的普适性。此外,本文还将换乘行为与出站行为作出对比,当出站流线长度符合一定区间范围内,乘客的出站距离与出站时间、速度的规律与换乘规律一致。(4)鉴于实地调研数据有限,论文建立了 Anylogic综合仿真模型,从微观角度对行人走行行为进行描述。一方面,本文利用调研数据与部分研究成果,采用软件中的高级语言功能,合理设置了软件中的基础运行参数;另一方面,鉴于本文选取的时段为平峰时段,乘客组成较为复杂,多数乘客并不熟悉站内环境,故在软件模拟过程中创新性地引入了描述乘客观看引导标志而产生的迟疑行为模块,同时设置了符合前期调研情况的高级行人智能体分类,结果显示,该模型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5)综合仿真模型建立后,本文对其运行结果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该仿真环境模拟了其他通道长度下的乘客换乘行为,验证了实际调研中没有获取到的数据关系,证明了本文回归模型的正确性;其次,通过调整到站客流量的大小完成对回归模型客流阈值规律的描述,再次证明了本文选取研究时段的合理性;最后,本文针对换乘过程中的行人迟疑行为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平峰时段乘客的迟疑行为相较于高峰时段更为明显,对仿真结果影响更大,而这也从侧面说明本文引入该因素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唐晓汐[9](2018)在《城市建成新区轨道交通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今城市化与机动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交通问题也愈发严重。轨道交通凭借其运量大、速度快、准点等优势特点成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成为当下许多城市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同时由于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引发的一系列新行为、新空间,打破了城市既有的运行规律。而步行,一方面作为城市生活最主要的体现形式,一方面作为轨道交通接驳的主要方式,其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城市生活的感受和人们对轨道交通的使用,因此对站域步行空间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站域步行在安全、效率、舒适和愉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步行者对站域空间的使用。本文从“空间—行为”融合一体的高度出发,在研究对象的角度上寻求创新,以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建成新区站域步行系统质量的评价为切入点,结合轨道交通站域步行的新现象、需求和特征,通过对重庆建成新区轨道交通站域步行系统质量的全面、系统评价,提出相关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通过对建成新区站域步行系统使用空间现状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发现,可以评价当下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这有助于指导将建设的新城新区轨道交站域建设和发展。文章共六章,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第一章):背景研究和框架构建。首先在研究背景下明确了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站域步行系统、步行环境质量评价做了相关概念界定,并且就建成新区概念进行了相关解析,明确了以建成新区的站域步行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目的和意义,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对轨道交通站域、步行行为与步行空间、步行系统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工作。第二部分(第二章):站域步行系统质量的基本问题研究。从行为出发,分析了当下城市步行的新特征和新问题,对国内外城市的一系列站域步行相关基础理论和典型“轨道+步行”城市案例进行了学习和要点梳理,对站域步行行为类型和特性、空间构成和网络属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采用文献法总结梳理了已有研究中当下新区步行系统已发现的相关问题。第叁部分(第叁、四章):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站域步行系统的典型样本评价。首先通过对步行基础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对站域步行行为需求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分级剖析,找到各级特性对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已得出的步行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生成质量评价因子,通过筛选得到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指标。根据问卷对指标群进行权重赋予,确立了完整的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指标。在得到的评价指标基础之上,对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金渝-金童站域的这一实际城市样本空间进行从先导性研究——样本满意度调查——评价结果分析叁大部分的深入评价研究,并最后从可达、安全、效率、舒适、愉悦五个方面进行了现状问题总结。第四部分(第五、六章):站域步行系统设计策略与总结。总结提出了城市新区站域步行系统的设计目标与原则,并以金渝-金童路站域步行系统为样本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梳理了站域步行系统的设计策略,总结了推动站域步行系统进一步发展的必备条件和途径。最后对全文研究结论、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对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桑晨[10](2018)在《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的公交站点线路分配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剧增,交通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内许多大城市已开始陆续推行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交优先”发展模式,这也是目前我国公共交通主要的发展策略。当下,国内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与日俱增,未来将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情形下,曾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占主导地位的常规公交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来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便利性。本文通过对常规公交线路停靠位置的优化,提高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接驳换乘效率,从而服务于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效益。本文首先对比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常规公交系统的交通技术特性、运营特性,进行了两者的关系分析,提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合理换乘的必要性,讨论了两者衔接设计原则以及轨道交通站与常规公交停靠站几种常见的位置关系。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衔接轨道交通站的常规公交线路的停靠站位置进行优化,建立以乘客总换乘时间最短、轨道交通站各进出口客流不平衡最小的双目标公交停靠站点线路分配模型。本文以北京市某轨道交通站的客流换乘数据为依据,通过将双目标模型转化为两个单目标模型,借助LINGO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两个Pareto最优解,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此外,本文设计了基于Pareto最优的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对该案例进行求解,由于获得的解不能被Lingo求解的结果支配,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最后以西安市轨道交通2号线永宁门站及衔接该站点的公交线路的客流换乘情况作为本文案例,运用建立的模型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缩短乘客的换乘时间,且可以更好的缓解轨道交通站各进出口的客流不平衡情况。(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8)

城市轨道交通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站间距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站间距能缩短乘客的出行总时间,增强线路的客流吸引能力,提高线路的运营效率。阐述地铁站间距研究现状,分析乘客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时间组成,建立乘客总出行时间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的关系式,并基于微积分思想提出最优站间距的计算方法。以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选取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线网进行最优站间距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站间距规划及站点选址,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站论文参考文献

[1].郭莉,洪着财,徐振毅,廉迎战.城市轨道交通站厅泄漏电流原因探究分析[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

[2].李婷,靳文舟,朱子轩.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9

[3].张峻恺,赵乐.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培训现状及建议[J].现代职业教育.2019

[4].褚冬竹,辜峥嵘.城市轨道交通站际地下空间形成与开发思路探析[J].南方建筑.2018

[5].谢鼎新.重庆城市轨道交通站内换乘优化和站外接驳设计[D].重庆交通大学.2018

[6].孙杰.基于视域模型的沈阳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与行人行为关联性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8

[7].辜峥嵘.城市轨道交通站际地下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8

[8].李超.城市轨道交通站换乘乘客走行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9].唐晓汐.城市建成新区轨道交通站域步行系统质量评价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8

[10].桑晨.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的公交站点线路分配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8

标签:;  ;  ;  

城市轨道交通站论文-郭莉,洪着财,徐振毅,廉迎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