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民居论文-王琴

传统聚落民居论文-王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聚落民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落,广东,文化生态,区域性

传统聚落民居论文文献综述

王琴[1](2019)在《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的文化生态诠释——以广东传统民居聚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本文将以广东传统聚落为例,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聚落空间的形态与区域性、适应性、演进性特征,并探讨其成因,诠释聚落的布局营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渊源、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之间的关联。(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刘玮[2](2019)在《西南传统聚落民居的生态技术手段与低碳性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瑰丽多姿的西南文明是华夏文明中极为浓厚的一笔,而各具鲜明特色的聚落文化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西南地域物质性层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山地形。文章在西南各聚落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自然气候的前提下,分析了各聚落选址、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单体建筑的构造手段,确定了西南传统聚落中蕴含的生态技术手段和低碳性策略。(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8期)

姚英骄,张萍,陈华[3](2019)在《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苫子房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探究——以博峪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7期)

刘亚伟[4](2019)在《河南南太行山地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太行山区是河南省北部重要的地理、文化和行政区域,其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是豫北地区的特色和典型。对河南南太行传统聚落研究的起因,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南太行地区的重要性与独特性。从大的地形地貌来说,太行山是中国地貌基本骨架纵向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南太行又是整个太行山起始的地方。从文明起源来说,一万年前,大约是新、旧石器时代交接的时期,南太行西南部的济源王屋山地区已经有人类的活动。与此同时,南太行东北部的鹤壁地区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存。二是基于南太行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思考。南太行地处晋、豫、冀叁省交界处,文化贸易交流频繁,聚落、民居风格都会受到影响。同时其地处山区,形成了以石头民居为主的聚落风貌,特色鲜明。目前,山区旅游和民宿的蓬勃发展,对村落保护提出新的要求,产生了新问题,需要结合现实发展进行解决。本论文是通过文献研读、实地调研、类型分析、统计归纳,对具有典型性的南太行传统聚落进行综合分析与整理。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各个层面去梳理南太行传统聚落的类型、空间构成、空间形态、聚落风貌与石头民居的关系,并总结其特征。最后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去探讨南太行传统聚落保护与再利用的方式、方法。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起河南南太行山地传统聚落研究的框架体系。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论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对国内、河南以及南太行地区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同时对论文中涉及到的重点概念做了解释。最后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框架。第二章:河南南太行山地传统聚落现状与实地调研。从南太行传统聚落的起源与发展、选址与布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去阐释聚落的历史沿革与形成机制,揭示出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聚落进行实地调研,从调研的内容、方法入手到总结出聚落的总体概况与现存问题。第叁章:河南南太行山地传统聚落类型与空间构成。以南太行传统聚落形成的自然、社会环境为依据,参考聚落的起源、发展、选址、布局,梳理出聚落类型、空间构成、空间形态,并总结相关特征。第四章:河南南太行山地传统聚落风貌与石头民居。以南太行的石头民居为基础和切入点,总结出聚落风貌的构成与特色。再分别从民居建筑、民居营建、民居装饰与聚落风貌的关系上展开论述。第五章:河南南太行山地传统聚落保护与再利用。先提出南太行传统聚落保护的原则、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对南太行传统聚落保护与再利用的方法进行探讨。第六章:结语。从理论上对南太行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泽周磋[5](2019)在《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色尔古藏寨人文内涵丰富,历史、建筑、民俗等价值较高,如何有效研究、开发各方面价值以及保护、发展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聚落、民居建筑已成为当下重要任务。因此,文章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四川阿坝州黑水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的同时其保护以及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对策。(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03期)

李鸿渐[6](2018)在《基于整数规划的传统民居聚落生成设计探索——以苏州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性设计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对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及其聚落空间进行原型提炼。针对区域空间排布问题,建立整数规划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学运算器优化求解,实现规则限定下的区域空间优化排布设计。研究对传统民居及其聚落的保护性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参考思路。(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9-15)

许哲[7](2018)在《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自发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落”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居点,具体而言它是以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民居聚落”简单的讲就是乡民因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居住在一起的自然村落。它是自发形成,是没有经过正规规划的空间组合形式,可以说传统村镇民居聚落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古城镇的原生态。鄂东南地区的传统村镇民居聚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它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和传承,是湖北乡土民居聚落文化的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以鄂东南典型的传统村镇民居聚落——湖北通山县芭蕉湾村、石门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深入测绘与系统研究,对实地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考证,结合实地人物访谈、问卷调查、摄影摄像等研究手段,研究自发性空间的成因、演变模式及过程。对于村镇民居聚落的自发空间组合的研究是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工作,并且在村镇民居聚落新农村建设和更新过程中不可能存在单一可行的更新模式。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资料,弄清楚自发性空间演变模式及其背后的动因,可为村镇建设提供解决“规划”和“不可规划”的理论纷争和现实矛盾的策略。这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更新有直接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田朋朋[8](2018)在《荥阳传统聚落及民居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建筑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千篇一律的现代“国际式”建筑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泛滥,建筑失去了应有的地域性及民族特色。传统村落作为地域文化的缩影,面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拆迁,传统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河南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为河南省豫中地区传统砖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它集中了古代封建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对其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及所表现的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为今后地域性特点的建筑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以荥阳油坊村传统聚落及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油坊村传统聚落及民居的保护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首先,对油坊村传统聚落及民居的生成环境进行研究,包括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其次,对油坊村传统聚落及民居特征进行分析,包括聚落的形态特征、传统民居的平面基本类型和典型建筑布局形式、建筑立面特征、建筑营造技术及装饰特征等;然后,提取出油坊村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文化内涵,包括河洛文化、风水文化和生态文化;最后,对油坊村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研究,包括现状问题分析、保护的内容与价值、保护的原则和策略、未来发展规划等内容。研究发现:(1)荥阳传统聚落及民居的生成与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整体形态特征是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社会及经济等要素综合作用合力的结果;(2)在古代农耕社会制度影响下,村落空间结构呈现出较为规整的棋盘式网状结构特征,建筑营造上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和聚向性,以“地主庄园”式寨堡体系和“前客厅后楼院”式民居为主,并高效地利用当地特有的材料资源,创造性的将豫西窑洞和豫东合院式住宅融为一体,发展出一种物理性能极佳的“下窑上房”式合院民居;(3)民居建筑装饰特色朴实内敛,以文字、几何图形、动物、植物、人物、器物为装饰题材,与木雕、砖雕、石雕、灰雕及油漆彩绘相结合,将自然与人文融入其中,表现出一种较为原始的图腾崇拜现象;(4)荥阳传统聚落及民居作为河洛文化、风水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复合体,其环境格局“依山傍水、藏风聚气”,聚落营建“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尊卑有序、区别内外”,室内环境“冬暖夏凉、舒适安康”;(5)油坊村传统聚落及民居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原则,与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相结合,创新发展相关产业,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乡村的振兴。(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烨[9](2018)在《绿洲传统聚落民居的营造与气候适应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北纬于34°~48°之间,东经于73°~96°之间,新疆地区陆地总面积达到166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在我国所有的省区陆地面积中,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叁山夹两盆”是新疆最明显的地理特征,新疆北部是阿尔泰山脉,中部为天山山脉,南部以昆仑山脉与西藏地区为界,叁大山脉之间即形成两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新疆拥有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天然啊绿洲和人工绿洲,同时,新疆也是拥有绿洲面积最大的地区。研究新疆地区绿洲聚落,尤其是新疆南疆地区绿洲聚落的传统民居的营造与气候适应性技术研究,不仅仅对于新疆地区,以及我国的西北地区,甚至于对于今后我国的绿洲城镇与住宅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南疆地区则是指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地域,也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域。南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众多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形成了浓郁独特的民族人文景观,加之南疆地区独特而又恶劣的气候条件,也因此形成了丰富而多彩的建筑文化景观,具有相当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盲目追求城市建筑的现代主义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建造手法,忽视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因素,不仅失去了特有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而且还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因此,有必要对当代新疆聚落民居的建设方向加以引导,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社会及人文等因素,继承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类型和营造手法,积极抵御恶劣的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和缓解生态恶化趋势,这是非常值得建筑学研究和思考的地方。本文首先从南疆的气候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着手,分析当地独特的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降水以及风沙等五个方面的气候因素,且深入剖析南疆特有的自然环境,并深入研究这些气候及自然环境因素对当地传统民居的营造产生的影响以及分析总结这些传统民居对气候条件所产生的应答机制。其次,选取南疆典型的地区——和田地区,选取和田地区典型传统聚落民居,分别从聚落空间层面、建筑空间层面、建筑界面层面以及设备层面四个层面分析总结各地区民居营造的普遍做法,并分析其气候适应性特点以及传统民居在这四个层面对气候因素影响下做出的应答。对于聚落层面来说,其主要的研究因素有:选址、建筑密度以及空间组织形式等,对于建筑空间层面来说,其主要的研究因素有:建筑朝向、建筑形体、平面与功能布局、半室外空间以及地下室空间等,建筑界面主要包括建筑的顶界面、底界面和侧界面,对于建筑界面层面来说,其主要的研究因素有:叁个建筑界面的围护结构材料与构造、围护结构开口以及附加遮阳构件等,对于设备层面来说,其主要的研究因素有:采暖制冷设备以及照明设备等。本文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前叁个层面,对于设备层面来说,本文涉及的内容较少。最后,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之上,分别就四个层面总结出南疆地区传统聚落民居的营造与气候适应性技术策略,继承当地传统民居建筑优势进行再生研究,就传统和当代之间做出新旧的取舍和改良,以实现适宜的人居环境,在农村地区生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充分继承和发扬当代新农村民居的地域特色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面临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为农村民居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建筑学方面的指导和意见。(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19)

魏宏杨,潘洌,廖宇航[10](2018)在《广西贵港君子垌客家传统民居聚落空间安全意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村落之防御,已由防御特征明显、边界明确、群体协防转向防御特征内隐、边界模糊、个体自防,为了厘清其中变与不变的因子与缘由,就需要对人的基本安全需求及安全空间图示进行分析。就此,对广西贵港君子垌客家聚落及围城防御空间从环境大格局到围城群体中格局、单体空间小格局乃至构造处理微格局进行一次系统抽象分析,其中对空间要素就向心空间、边界围合、高密度领域,对空间结构就迷路空间、依山就势、保持距离,对空间形态就半月围合、方城形态、凹空间逐一进行研究,以期为现代空间设计提供启迪。(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8年02期)

传统聚落民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瑰丽多姿的西南文明是华夏文明中极为浓厚的一笔,而各具鲜明特色的聚落文化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西南地域物质性层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山地形。文章在西南各聚落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自然气候的前提下,分析了各聚落选址、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单体建筑的构造手段,确定了西南传统聚落中蕴含的生态技术手段和低碳性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聚落民居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琴.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的文化生态诠释——以广东传统民居聚落为例[J].文化学刊.2019

[2].刘玮.西南传统聚落民居的生态技术手段与低碳性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9

[3].姚英骄,张萍,陈华.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苫子房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探究——以博峪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9

[4].刘亚伟.河南南太行山地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泽周磋.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

[6].李鸿渐.基于整数规划的传统民居聚落生成设计探索——以苏州地区为例[C].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7].许哲.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自发空间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8].田朋朋.荥阳传统聚落及民居保护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

[9].王烨.绿洲传统聚落民居的营造与气候适应性技术研究[D].新疆大学.2018

[10].魏宏杨,潘洌,廖宇航.广西贵港君子垌客家传统民居聚落空间安全意义解读[J].新建筑.2018

标签:;  ;  ;  ;  

传统聚落民居论文-王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