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典型黑土区论文-刘忆莹,裴久渤,汪景宽

东北典型黑土区论文-刘忆莹,裴久渤,汪景宽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北典型黑土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典型黑土区,东北,有机质,pH

东北典型黑土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忆莹,裴久渤,汪景宽[1](2019)在《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有机质与pH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东北黑土地有机质下降和酸化状况,明确有机质和pH区域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插值法和相关性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区域耕地有机质和pH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有机质平均值为26.57 g·kg~(-1),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耕地pH平均值为6.42,研究区由东向西pH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而南北方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东北典型黑土区有机质和pH总体呈极显着负相关性,但局部趋势不同,其中黑龙江省呈极显着负相关,辽宁省和吉林省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有机质和pH这两个因素在局部的作用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区域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中要重视多因素耦合关联分析,这对区域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评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路中,雷国平,王居午,郭晶鹏,马鑫鹏[2](2019)在《3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精确分析研究区域内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本文在借鉴USLE的理论基础上,参考研究区域的实际特征,重新构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嫩江平原北部典型黑土区近30年来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1985年~2015年间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的敏感性逐年增强,其水土流失危险性指数分别为2. 08、2. 10、2. 27和2. 31,且侵蚀沟密度逐渐增大,加剧了研究区域水土流失态势;②30年来耕地的面积以47. 1 km2/10a的速率增加,但是耕地的水土流失敏感性也随之增强,其中度敏感性区域增长最快,为34. 3 km2/10a,其次为重度敏感区域,增长速率为27 km2/10a;③近30年间研究区域内其水土流失敏感性增加最为严重的区域为3°~5°坡度带内的坡耕地地区。(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鑫,刘刚,谢云,高晓飞,王翔鹰[3](2019)在《东北黑土区北部典型小流域融雪径流及发生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黑土区小流域尺度融雪径流及发生条件,利用2005—2015年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小流域把口站春季融雪径流资料和气象站日气温、降雪资料,建立融雪初日的有效积温公式,采用回归方法分析春季融雪径流深与降雪量和秋季降雨量的关系,有效积温与降雪量的关系,并探讨本研究区融雪径流发生的条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小流域春季融雪径流初日多发生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近10年平均融雪径流深为11. 9 mm,发生融雪径流的年份,冬半年累积降雪量增加1 mm使春季融雪径流深增加0. 9 mm; 2)小流域春季融雪径流深(D)可以用冬半年降雪量(Ps)和8—10月降雨量(Pr)拟合,其关系为D=0. 91Ps+0. 034Pr-21. 02,冬半年累积降雪量和8—10月降雨量满足D> 0时,才发生融雪径流; 3)在累积降雪量达到融雪径流发生的前提条件下,融雪径流发生初日前期稳定通过界限温度-2. 8℃的积温TA(℃·d)与冬半年累积降雪量(Ps)的回归关系为:TA=18. 29ln(Ps)-10. 78。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小流域融雪径流快速预报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文娟,邓荣鑫,张树文,岳书平[4](2019)在《东北典型黑土区侵蚀沟发育演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沟蚀是当前东北黑土区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该文选择东北典型黑土区中的乌裕尔河和讷谟尔河流域作为研究区,以高分辨影像Corona(1965年)和SPOT5(2005年)为基础数据源,提取了不同时期的沟蚀分布状况,通过重心分析、方向性分析和热点分析,探讨了研究区40年间侵蚀沟发育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沟蚀重心出现向西北移动的趋势,纬向上向北移动了17.88 km,经向上向西移动了10.12 km;侵蚀沟重心的纬向移动方向与耕地重心的移动方向一致,这与毁草开荒带来的耕地面积增加有密切关系;1965年和2005年沟蚀发生的主要方向基本一致,沟蚀发生的朝向主要受该区水系走向影响,2005年沟蚀发生方向性椭圆范围相比1965年有较大规模扩展;1965年约60%的侵蚀沟处于随机分布的发展模式,到2005年约70%的侵蚀沟处于集聚分布的发展模式,侵蚀沟发展模式的转变导致黑土区沟蚀状况愈发剧烈。(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吴琼,樊向国[5](2018)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沟侵蚀分布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拜泉县为研究区,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获取坡面侵蚀量和侵蚀沟分布资料,利用USLE模型和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不同强度等级、坡度和坡向下的坡—沟侵蚀分布关系。研究成果可为黑土区坡—沟侵蚀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08期)

徐小千[6](2018)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变权法的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城市扩张加剧,东北黑土区耕地数量日趋减少、质量持续下降,保护黑土地势在必行。耕地整治是开展耕地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整治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关于东北黑土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较少,且因耕地条件的改变引起的耕地整治的适宜性评价的动态变化无法体现。本研究引入动态权重,以公主岭市为研究区域,从自然条件等4个维度选取14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特尔菲法计算基础权重,运用变权法对基础权重进行修正,然后在评判耕地整治现实生态位与最适生态位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公主岭市耕地整治加权适宜度评价模型,最终借助ArcGIS的Natural Breaks工具将公主岭市耕地整治划分为5个等级,同时将耕地整治生态位的最适值作为整治标准,根据频率统计定量确定障碍性因素,提出不同等级区域耕地整治的重点和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生态学理论,明确耕地整治的生态学内涵。将耕地整治系统类比为人工生态系统,认定为是一个具有生命周期并且开放的有机体。它是由耕地、人工耕作及其周围环境构成,是为了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壤肥力和耕作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而人为开展的与自然物质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空间稳定程度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相互交换、传递的过程。(2)研究将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引入到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中,将影响耕地整治的指标分为叁种类型并确定了各自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用变权理论修正权重后,求出各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值,结果显示公主岭市耕地自然条件整体良好,Ⅲ等级整治区域面积最大。通过变权法修正权重,使得求出的各评价指标的生态位适宜度值范围扩大,由原来的在0.54~0.80之间扩大为在0.21~0.75之间,提高了划分耕地整治等级区的精准度,并且分区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评价结果为:Ⅰ等级整治区域面积为44840.56hm~2,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3.5%;Ⅱ等级整治区域面积为75443.67hm~2,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2.72%;Ⅲ等级整治区域面积为105913.23hm~2,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1.89%,Ⅳ等级整治区域面积为70388.66hm~2,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1.2%,Ⅴ等级整治区域面积为35486.11hm~2,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0.69%。(3)建议按整治等级进行整治,优先在公主岭东北和中南方向开展整治。公主岭市耕地整治Ⅰ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永发乡、朝阳坡镇和南葳子街道,主要障碍性因素为农田防护林覆盖率、距主交通干线距离、灌溉能力;Ⅱ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怀德镇、秦家屯镇、范家屯镇和陶家屯镇,主要障碍性因素为农田防护林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距主交通干线距离;Ⅲ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桑树台镇、玻璃城子镇、十屋镇、杨大城子镇、大岭镇、二十家子镇和响水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和田块规整指数为限制该区域耕地整治的障碍因素;Ⅳ级耕地整治区域主要分布在毛城子镇、双城堡镇、大榆树镇、龙山乡和刘房子街道,主要障碍性因素为土壤质地、田面坡度和耕地连片度;Ⅴ级耕地整治区域主要分布在双龙镇、八屋镇和黑林子镇,主要障碍性因素为土壤质地、灌溉条件和耕层厚度。(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10)

黄静[7](2018)在《东北典型黑土坡面氮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近百年来的不合理耕作,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加之在不同季节土壤水、热变化的驱动作用下,以及不同农业管理方式的影响下,致使土壤氮(N)的时空分布异常复杂,给农田土壤养分精准管理带来了困难。农田土壤氮(N)的高度异质性易导致N肥施用过量或不足,其结果是:(1)氮(N)肥施用过量加重环境污染;(2)氮(N)肥施用不足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过去关于土壤N异质性的研究多关注秋季大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而关于作物生长期氮(N)的时空分异规律报道较少,而此阶段土壤氮(N)时空动态变化直接关系到作物生长过程和最终产量。黑土带位于我国东北部高纬度地区,每年“秋-冬”和“冬-春”交替存在较长时间的冻结和融冻现象(冻结和融冻累积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冻融改变了区域土壤结构、土壤侵蚀、氮(N)素转化和运移,进而改变冻融前后土壤氮(N)空间分布特征。又因为精准施肥多以秋季或春季土壤氮(N)空间分布格局为依据来调整施肥量,忽视了秋季和次年春季土壤养分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增加了精准施肥的不确定性。为此,本研究兼顾作物生长期和冻融前后土壤N时空异质性变化,系统地阐明黑土农田坡面尺度全年土壤N时空分异规律和主要驱动机制,旨在为农田土壤中氮(N)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在“东北农业大学向阳试验基地”进行,基地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区中部地带。实验以黑土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的系统定位观测,研究了作物生长季和冻融前后玉米连作秸秆还田(CC+)、玉米连作秸秆不还田(CC-)、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CSR+)和玉米大豆轮作秸秆不还田(CSR-)处理条件下,连续坡位(坡顶、坡肩、坡背、坡脚和坡趾)土壤中氮(N)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其中作物生长季采用网格采样法采集耕层土壤,测定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总速效氮(AN,NH_4~+-N+NO_3~--N);同时测定了相关的土壤理化指标和作物生长性状指标。冻融前采用透气、防降水、防侵蚀的装置遮盖不同坡位,简称“覆膜”;冻融前后采用网格法分层(0-5 cm、5-10 cm、10-20 cm)采集覆膜土壤和未覆膜土壤,测定全氮(TN)和碱解氮(AHN)。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作物生长季和冻融前后不同耕作处理下、不同坡位土壤中氮(N)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土壤理化因子、作物生长特征因子等系统地分析土壤N时空分布的主要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作物生长季节内土壤氮(N)时空格局变化和主要驱动机制:(1)作物生长季节,苗期土壤铵态氮(NH_4~+-N)含量处于10.47~22.01 mg kg~(-1)之间,生长期处于20.34~24.58 mg kg~(-1)之间,成熟期含量处于23.04~27.26 mg kg~(-1)之间;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硝态氮(NO_3~--N)含量在苗期处于6.07~16.84 mg kg~(-1)之间,生长期处于4.93~20.94 mg kg~(-1)之间,成熟期处于10.97~22.85 mg kg~(-1)之间。(2)作物生长期,轮作处理(CSR)土壤中速效氮(AN)的含量低于连作(CC)处理土壤中的含量(低于3.6%);秸秆还田导致微生物与作物争肥,故作物成熟期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中速效氮(AN)含量低于无秸秆还田处理。(3)受到地形、降雨和土壤侵蚀的影响,作物生长过程中,坡耕地土壤速效氮(AN)的含量在坡顶(18.57~63.70 mg kg~(-1))和坡底(16.17~71.75 mg kg~(-1))位置较高,坡背(16.12~44.08mg kg~(-1))位置含量相对较低。(4)整个作物生长季节内,土壤氮(N)受到结构因子(降水、气温、侵蚀和作物生长过程)和随机因子(施肥、除草等)共同影响,不同处理间土壤中速效氮(AN)的动态变化规律相近,但年际间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5)作物生长期,轮作处理(CSR)种植大豆时土壤速效氮(AN)少于种植玉米(少了5.2%),轮作处理种植玉米时则土壤速效氮(AN)含量高于玉米连作,秸秆还田(CC+和CSR+)降低了土壤速效氮(AN)的含量。(6)苗期不施肥时速效氮(AN)主要受硝态氮(NO_3~--N)的影响;苗期施氮(N)肥时,速效氮(AN)与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变化规律相近,受两者共同影响。不施用氮(N)追肥时,秋季速效氮(AN)的空间分布主要由铵态氮(NH_4~+-N)含量决定;施用N追肥时,秋季速效氮(AN)的空间分布主要由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共同决定。冻融过程中土壤中氮(N)时空格局变化和主要驱动机制:(1)冻融前全氮(TN)含量处于0.65~2.39 g kg~(-1)之间,冻融后膜覆盖下全氮(TN)含量处于0.66~1.30 g kg~(-1),高于无覆盖处理下全氮(TN)含量(0.57~0.86 g kg~(-1));土壤碱解氮(AHN)冻融前含量处于80.3~239.4 mg kg~(-1)之间,冻融后处于91.9~181.5 mg kg~(-1)之间,膜覆盖下碱解氮(AHN)处于63.8~354.7 mg kg~(-1)之间。(2)冻融后,所有处理覆膜和不覆膜,不考虑坡位的影响,土壤全氮(TN)含量整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受水分变化的影响,坡顶和坡底靠近表层土壤碱解氮(AHN)的含量相对较高(8.5-35.21%)。(3)冻融后,所有处理不覆膜,坡背土壤N含量最低(TN:0.42~0.77 g kg~(-1);AHN:44.33~121.33 mg kg~(-1)),坡顶(TN:0.68~1.70 g kg~(-1);AHN:67.67-191.33 mg kg~(-1))和坡底(TN:0.34~0.97 g kg~(-1);AHN:70.00~298.67 mg kg~(-1))略高。(4)受秸秆还田方式影响,无覆膜条件下,2015年秋-2016年春土壤碱解氮(AHN)在各土层中均呈显着性下降的变化趋势,2016年秋-2017年春土壤坡中位置碱解氮(AHN)呈现上升的趋势。(5)受侵蚀,以及蒸发和冻融作用下水势变化驱动作用的影响,膜覆盖处理下,土层中全氮(TN)通常比无膜覆盖土层中全氮(TN)的含量高(高了20.7%)。受多因素的作用,膜覆盖处理和无膜覆盖处理在不同年季间碱解氮(AHN)变化不一致,其中2015年-2016年冻融结束相同土层碱解氮(AHN)的含量比无膜覆盖处理碱解氮(AHN)含量高,而2016年-2017年冻融结束覆膜土壤碱解氮(AHN)低于无覆膜土壤碱解氮(AHN),且均低于冻融前土壤中碱解氮(AHN)含量。(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范昊明,王岩松,樊向国,刘建祥,蒋小娟[8](2018)在《东北黑土区典型流域融雪期切沟发育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GPS差分定位系统对东北黑土区典型流域切沟进行动态监测,结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典型流域融雪期切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融雪期切沟发育以沟头前进为主,各流域切沟发育具有地域分异性和年际差异性。切沟长度发育和面积发育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r=0.755),长度发育和体积发育相关性不明显。(2)融雪期切沟地域分异性和年际差异性表现为五一流域切沟发育速率明显大于光荣、吉兴流域,典型流域切沟发育速率呈现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3)切沟宽度沿程发育呈现分异性,从沟头至沟尾发育速率逐渐减小。光荣流域G1切沟沿程宽度发育速率和面积发育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r=0.572),沿程深度发育速率与面积发育速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r=-0.500)、与体积发育速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r=0.408);光荣流域G2切沟沿程宽度发育速率和面积发育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r=0.412),与体积发育速率也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r=0.673)。(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8年05期)

王让虎[9](2017)在《基于多源多尺度数据的东北典型黑土区侵蚀沟遥感监测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沟蚀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侵蚀类型。沟壑侵蚀与时空尺度密切相关,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有助于全面反映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沟蚀演变特征。本文以吉林省九台区为研究区,基于现场调查、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CORS)、无人机、高分辨卫星、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等多源数据,从地面-低空-航天、沟头-区域、二维-叁维、数月-数十年等不同时空尺度对侵蚀沟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构建多源多尺度的侵蚀沟遥感监测体系。研究成果将为黑土区全面有效监测土地退化及其对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撑,为土地管理者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结合地面测量、高分辨率卫星、低空无人机遥感,可以对研究区的侵蚀沟现状进行全面监测,包括侵蚀沟的位置、数量、长度、面积、体积以及3D信息。无人机遥感能够提供侵蚀沟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厘米级正射影像和数字表面模型,这些成果能够展示出农田区被人类活动和土壤侵蚀影响的细节信息。无人机遥感数据比卫星数据详细程度更高,比传统的野外工作更有效率、空间上更完整。无人机遥感监测尺度能够有效地填补野外测量尺度和卫星监测尺度的空隙。(2)相比传统测量方法获取的2D侵蚀沟数据,基于照片的叁维重建(3D-PR)技术可以利用普通相机拍摄的相片快速地获取侵蚀沟的稠密点云和叁维模型,利用更详细的3D数据展示侵蚀沟形态特征。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叁维模型能够较完整地展现侵蚀沟头的叁维结构,但某些部位(比如陡峭的沟壁)仍然会出现点云空洞,而地面影像生成的点云可以填补该数据空洞。基于3D-PR技术,无人机影像和地面影像的结合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高分辨率侵蚀沟模型。(3)2013年侵蚀沟在叁岔河流域内分布广泛,东北区域侵蚀尤为严重,整体处于中度侵蚀。从面积上看叁岔河流域坡面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和微度侵蚀为主,但从轻度侵蚀到极强烈侵蚀都是造成研究区水土流失主要侵蚀类型。高精度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改善了整个土壤侵蚀模型的运算,提高了部分模型因子的精度。坡-沟侵蚀的地形分异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坡-沟侵蚀主要发生在中海拔的坡地,但沟蚀峰值出现的高程要低于坡面侵蚀峰值出现的高程;坡-沟侵蚀主要发生在阳坡。(4)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会使得侵蚀沟的影像轮廓特征和内部细节更清晰,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侵蚀沟的遥感识别和信息提取工作的干扰性噪声;2m及以上分辨率的影像能够在目视解译下有效识别大型枝杈状沟壑系统和切沟,而对浅沟的有效识别则需要1m及以上分辨率的影像;发展沟尤其是浅沟的遥感识别对影像空间分辨率的变化更为敏感;亚米级影像相比常用的2m级影像在发展沟尤其是浅沟的提取精度上有比较显着的提升。(5)高分卫星影像和低空无人机遥感能够分别对侵蚀沟在大尺度(大范围、长期)和小尺度(小范围,短期)进行动态监测。从1965~2013年48年间叁岔河流域侵蚀沟数量、长度和面积显着增加,空间上沟蚀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集中在流域的东北部。其中一条侵蚀沟的沟头在2015~2016年一年内前进了1.6m,面积和体积分别增加了7.4 m2和3.36 m3。(6)多源多尺度的侵蚀沟遥感监测体系能够实现对侵蚀沟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现状有效识别、动态变化监测和风险预警。该监测体系中的数据源和监测方法对整个东北黑土区的沟蚀监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和较广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谭佳琪[10](2017)在《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保障耕地的数量不减少和质量不降低是保护粮食安全的根本需求。因此研究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于合理保护耕地资源和维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典型黑土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土壤肥沃、自然条件适宜,为东北地区和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本论文从该区域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作用机制的相关理论着眼,研究该区域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状况之间的关系,了解该区域耕地资源现状,明确该区域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资源变化结果显示,1984-2014年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变化呈上升趋势。总体耕地质量高,但土壤质量持续下降、水土流失现象加剧、黑土层变薄。2.东北典型黑土区粮食生产变化结果显示,2014年研究区粮食总产量为2958.86万t,是1984年的2.46倍。2014年粮食单产8057.41kg/hm2,是1984年的1.75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3.82%。在近30年的历史变迁中,玉米因易种易收、高产量等特点,已经成为本研究区的主要粮食作物。3.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因素分解模型得出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较大;基于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正相关关系;基于C-D函数的耕地追加质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分析显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单产的贡献值大。(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东北典型黑土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精确分析研究区域内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本文在借鉴USLE的理论基础上,参考研究区域的实际特征,重新构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嫩江平原北部典型黑土区近30年来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1985年~2015年间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的敏感性逐年增强,其水土流失危险性指数分别为2. 08、2. 10、2. 27和2. 31,且侵蚀沟密度逐渐增大,加剧了研究区域水土流失态势;②30年来耕地的面积以47. 1 km2/10a的速率增加,但是耕地的水土流失敏感性也随之增强,其中度敏感性区域增长最快,为34. 3 km2/10a,其次为重度敏感区域,增长速率为27 km2/10a;③近30年间研究区域内其水土流失敏感性增加最为严重的区域为3°~5°坡度带内的坡耕地地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北典型黑土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忆莹,裴久渤,汪景宽.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有机质与pH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2].路中,雷国平,王居午,郭晶鹏,马鑫鹏.3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9

[3].杨鑫,刘刚,谢云,高晓飞,王翔鹰.东北黑土区北部典型小流域融雪径流及发生条件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4].王文娟,邓荣鑫,张树文,岳书平.东北典型黑土区侵蚀沟发育演化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5].吴琼,樊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坡—沟侵蚀分布关系[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

[6].徐小千.基于生态位适宜度变权法的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7].黄静.东北典型黑土坡面氮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8].范昊明,王岩松,樊向国,刘建祥,蒋小娟.东北黑土区典型流域融雪期切沟发育特征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8

[9].王让虎.基于多源多尺度数据的东北典型黑土区侵蚀沟遥感监测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7

[10].谭佳琪.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

标签:;  ;  ;  ;  

东北典型黑土区论文-刘忆莹,裴久渤,汪景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