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流体监测论文-李琦,刘学浩,李霞颖,卢绪涛,宋然然

地下流体监测论文-李琦,刘学浩,李霞颖,卢绪涛,宋然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流体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下水,环境监测,U型管,取样技术

地下流体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琦,刘学浩,李霞颖,卢绪涛,宋然然[1](2019)在《基于U型管原理的浅层地下流体环境监测与取样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源与废弃物地下储存及地下水环境评估与污染治理等领域,为了对地下水环境进行叁维高精度连续监测,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开发了一种基于U型管原理的地下流体多层取样和监测装置。介绍了这种基于U型管原理的气体推动式取样装置,并与国内外多种同类型的取样技术进行对比。共开发出3种不同型号的流体取样装置,经过多次场地试验和工程检验,验证了该浅层U型管监测装备是一种性能可靠、运行稳定的浅部地层(0~200 m)取样监测设备。作为地下水环境监测平台,浅层U型管监测系统可以进行技术集成化改进并进一步增加其应用深度,后期开发前景和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陈其峰,温丽媛,连凯旋,颜丙囤,冯恩国[2](2018)在《山东省地下流体数字化水位与水温监测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监测效能评估结果对山东省地下流体地震监测井进行分级分类,分析数字化水位和水温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效能,对地下流体监测网从观测点布局的合理性、观测点条件、观测点环境状况、基础资料、地震映震信息反映能力、观测资料质量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部分点位仪器设备,改变以往增上的短临跟踪仪器无撤销机制、运行效能低、跟踪灵活性差的不良现象,切实形成根据震情发展进行短临跟踪强化监测机制,提高短临跟踪的时效性。(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2018年04期)

张文蕾,杨奕,翁骋[3](2018)在《地震地下流体实时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地下流体的实时监测是实现地震早期发现与预警的主要技术,我国在这一领域中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当前对于地下流体的监测能力与技术水平已经较为突出。对此,为了更好地提高相关技术标准,本文详细分析地震地下流体实时监测技术与地震预测的现状以及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慧,苏鹤军,周慧,李晨桦[4](2016)在《基于物理预报模式下的地下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研究以甘东南地震重点危险区各主要活动断裂带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一定物理预报思想的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研究。首先,在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带高密度断层土壤气浓度背景值探测及断层气土壤气浓度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壳形变特征、地震活动性特征(小震活动、中强地震、历史大震)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断裂的活动性分段。结果表明:断层土壤气浓度强度大的地方,垂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6-08-01)

陶京岺,楚全芝[5](2016)在《小震活动与地下流体监测资料的分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平原地震构造块体是中国大陆东部最重要的地震发生地区之一。近百年来先后发生了菏泽、邢台、渤海和唐山等多次7级以上的大震;历史上还发生过山东莒县和河北叁河平谷8级特大地震。因此对于这一块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基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对华北平原块体的小震活动特点和地下流体监测资料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自2012年1月至2016(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6-08-01)

刘一霖[6](2016)在《黄河叁角洲地面沉降时序InSAR技术监测与地下流体开采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叁角洲,作为中国增长速率最快且最年轻的典型海岸带区域,具有独特的发育背景与沉积环境,在构造运动、自然沉积物固结压实作用、特别是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地面沉降灾害普遍存在。黄河叁角洲地面沉降灾害加剧次生灾害发生的同时,对当地人民正常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有效获取全面、详实的地面沉降灾害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探求其成因机理,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与决策支持,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黄河叁角洲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以其覆盖范围大、时空分辨率与监测精度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诸多地学领域,特别是在地表形变灾害的监测方面。然而,受到大气延迟相位、地形误差、相位时空失相干以及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传统InSAR技术的监测精度与应用领域受到极大限制。为克服上述限制,并提高监测的能力与精度,以永久散射体技术(PS)与短基线集技术(SBAS)为代表的时序InSAR技术应运而生,提供长时间序列高精度与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形变结果同时,引领了InSAR技术算法理论与应用的变革。本文以黄河叁角洲复杂的大面积地面沉降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时序InSAR技术开展了针对海岸带地区特殊环境条件下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分析了整体性的以及区域性的地表形变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同时结合实地相关数据资料对已获取地面沉降灾害成因机制进行相关性分析与模型反演分析,拓展了InSAR技术在黄河叁角洲研究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了常规InSAR技术与时序InSAR技术,针对黄河叁角洲特殊的海岸带环境下常规InSAR技术难以获取可靠地表形变结果、传统时序InSAR技术监测目标点密度不足、相干点相位稳定性不够以及误差因素较大等问题,基于Hopper等所提出的时序InSAR技术详细分析了低相干环境条件下高相干点的识别与选取、时空域带通滤波、相位解缠算法、误差相位剔除以及数据处理算法流程等问题;(2)利用时序InSAR技术对黄河叁角洲地表形变进行长时间序列、高精度与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获取其大面积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与沉降模式,并对大面积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进行时空相关性分析,利用季节性降水量分析其与非线性地面沉降的关系;分析了黄河叁角洲总体性的大面积地面沉降的成因机理,主要是由于地下水资源超采所引发的含水层及上覆岩层压缩引起;(3)针对东营油田区存在的局部区域性沉降,详细分析其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以及与断层分布的关系。对油田区域性地面沉降分别采用Mogi模型、单一椭球模型以及双椭球模型进行反演分析,并结合实地油气资源开采资料对比分析各模型最优化反演结果参数以及各模型的适应性、可靠性与准确性,探讨油田区域性地面沉降成因机理,主要由地下油气资源开采活动导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6-05-01)

郭丽爽,刘耀炜,张磊,刘冬英,李旖雯[7](2016)在《地震地下流体汞前兆监测现状与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汞是地震地下流体化学量前兆监测中的重要测项之一,在地震监测预测和活断层探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自1985年把测汞技术引用到地震监测预测中以来,建成了以水汞和气汞为对象的汞前兆监测网,并获得了较好的震例。本文阐述地震行业汞观测发展历程,概述测汞仪类型和典型技术,同时也提出汞观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对汞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国良,杨阳,肖超,刘文进[8](2015)在《地震地下流体监测井水文地质参数求解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地下流体监测井监测的是承压含水层中渗流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反映出来的,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地震预测的准确性。本文简述了配线法、直线图解法、水位恢复法及数值模拟法求解承压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原理与步骤。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从基本理论、计算过程、计算精度、资料收集等方面对几种求解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不同工作条件下选择合理的求解水文地质参数方法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5年09期)

胡俊,丁晓利,张磊,孙倩,李志伟[9](2014)在《一种利用InSAR监测地下流体变化引起的叁维地表形变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凭借其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高空间分辨率(几十米到几米)和高精度(cm级到mm级)等优势,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监测火山熔岩、地下水和地下油(气)田等地下流体变化所引起的缓慢地表形变。但是,地下流体变化往往会同时引起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地表形变,而InSAR只能监测地表真实叁维形变在雷达视线方向上的一维投影,这一技术局限性导致InSAR在监测和防御地下流体变化所导致的地质灾害时常常力不从心。为了实现(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论文集》期刊2014-10-20)

刘耀炜,杨选辉,高小其,赵刚,郭丽爽[10](2013)在《地下流体地震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流体地震监测是通过科学的观测台网和先进的观测技术,观测地震发生以及构造运动和地震灾害等过程中深浅部流体的动态特征,为揭示地震孕育发生机理,获取强地震前的流体物理和化学前兆信息提供科学技术支撑。过去由于在观测技术发展中,比较重视观测仪器的研发和生产,而忽视现场实验、观测条件及仪器适用性研究,观测方法研究工作滞后,技术成果储备不足,直接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针对地下流体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看法与认识。1、存在主要问题(1)观测技术方面:氡、汞、气体等观测技术落后,仪器设备陈旧,直接影响观测质量;气体观测中的集气脱气装置不满足氡、汞连续观测技术要求;水温传感器可靠性的现场检测和数(本文来源于《2013年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期刊2013-09-13)

地下流体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监测效能评估结果对山东省地下流体地震监测井进行分级分类,分析数字化水位和水温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效能,对地下流体监测网从观测点布局的合理性、观测点条件、观测点环境状况、基础资料、地震映震信息反映能力、观测资料质量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部分点位仪器设备,改变以往增上的短临跟踪仪器无撤销机制、运行效能低、跟踪灵活性差的不良现象,切实形成根据震情发展进行短临跟踪强化监测机制,提高短临跟踪的时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流体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琦,刘学浩,李霞颖,卢绪涛,宋然然.基于U型管原理的浅层地下流体环境监测与取样技术[J].环境工程.2019

[2].陈其峰,温丽媛,连凯旋,颜丙囤,冯恩国.山东省地下流体数字化水位与水温监测效能分析[J].内陆地震.2018

[3].张文蕾,杨奕,翁骋.地震地下流体实时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

[4].张慧,苏鹤军,周慧,李晨桦.基于物理预报模式下的地下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C].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6

[5].陶京岺,楚全芝.小震活动与地下流体监测资料的分析对比[C].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6

[6].刘一霖.黄河叁角洲地面沉降时序InSAR技术监测与地下流体开采相关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

[7].郭丽爽,刘耀炜,张磊,刘冬英,李旖雯.地震地下流体汞前兆监测现状与发展方向[J].地震工程学报.2016

[8].刘国良,杨阳,肖超,刘文进.地震地下流体监测井水文地质参数求解与分析[J].工程勘察.2015

[9].胡俊,丁晓利,张磊,孙倩,李志伟.一种利用InSAR监测地下流体变化引起的叁维地表形变方法[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论文集.2014

[10].刘耀炜,杨选辉,高小其,赵刚,郭丽爽.地下流体地震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C].2013年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2013

标签:;  ;  ;  ;  

地下流体监测论文-李琦,刘学浩,李霞颖,卢绪涛,宋然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