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层级结构论文-张凌燕

空间层级结构论文-张凌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层级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约型城镇化,空间层级结构,机理,长江经济带

空间层级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凌燕[1](2017)在《长江经济带集约型城镇化空间层级结构及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条件。作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一直备受重视和关注,集约型城镇化的发展也不断被深入研究。随着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城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便是探讨其空间层级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本研究重构了集约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其主要内涵,基于熵值法科学客观地测度了长江经济带集约型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并研究了其整体差异特征与变化趋势。其次,利用空间相关模型、趋势面分析模型以及网络结构模型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及时空演化过程,阐述了集约型城镇化的空间层级结构,并借助ArcGIS10.2软件进行空间联系分析。最后基于R预言空间面板数据分析包,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究集约型城镇化发展的形成机理,并对各级政府推进集约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政策建议。主要得到了以下实证结果:(1)集约型城镇化是以空间为核心,集社会、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多种要素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长江经济带集约型城镇化综合水平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省域综合水平呈现梯度化的发展态势;二是叁大主要城市群是重要的增长极;叁是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且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2)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集约型城镇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越来越强,总体表现出“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趋势。通过叁大增长极及多个中心城市,发挥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逐渐形成了“叁极多点”的空间层级结构,且空间的非均衡状态和扩散效应越来越明显。(3)驱动力(创新驱动、金融支持),牵引力(政府导向、产业集群)和支撑力(经济基础、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集约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共同推动集约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且2010-2015年六大因素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2005-2010年,阶段性影响越来越强。(4)研究还提出了集约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推进集约型城镇化建设;发挥空间辐射效应,促进区域联动发展;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等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盛强[2](2016)在《菜市场的等级与路网层级结构——对北京叁环内菜市场的空间句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快速的城市发展普遍存在着对大型项目的重视,而忽略了对小尺度日常生活空间品质的关切和营造。菜市场作为城市商业中较为稳定而传统的功能,反映城市日常生活的活力。在城市理论和模型的发展中,对市场空间分布的研究也往往体现出自组织的等级分布规律。该文将基于2005年到2009年对北京叁环路以内所有183个菜市场摊位数的实地调研,尝试应用空间句法模型来量化分析市场所在空间的拓扑连接参数与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其结论显示影响这些菜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城市街道空间体现出的层级结构:具体来说,市场规模体现出的幂律特征可以被理解为是城市街道网络中蕴含的层级结构的结果,且在不同连接层级的街道空间上占有复合优势的市场往往规模较大且运营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6年06期)

周维正[3](2016)在《地方政府土地经营策略、空间竞争与中国城市群的层级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的层级结构是影响城市群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厘清和探究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层级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空白,对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群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当前的中国分权体制下,层级结构的演化和优化离不开对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把握,而土地资源的市场分割和利用成为地方政府间空间竞争的重要手段,由此影响了城市群内部的要素和产业的流动,改变着传统的“中心.外围”结构中的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博弈过程和格局,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论文将城市群层级结构的优化研究、地方政府间竞争机制和土地资源的市场分割与经营策略研究置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借助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的理论视角,结合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体系理论和转型经济学的地方政府竞争理论,通过构建“地方政府空间竞争——土地经营策略——城市群层级结构演化”的分析框架,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体形态、实现手段和愿景模式这叁者融入到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中。同时本论文通过利用R、ArcGIS、Matlab和Stata等统计软件并综合运用空间演化图形分析、空间计量回归、动态面板回归、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从城市群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土地经营的空间格局刻画与空间演化形态分析、中国城市群层级结构演化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五大城市群层级结构演化的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探求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的动力机制,把握城市群层级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为中国城市群层级结构的优化模式的提出,提供理论和实证方面的依据。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发现:(1)由于中国分割的土地市场,城市群中的外围城市可以管理和掌控其辖区内的土地资源,通过对土地出让价格、土地供应面积的调控等土地经营策略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吸引资源、产业和劳动力等要素向外围城市流动,使得自然状态下本应由于“本地市场效应”而呈现高首位度层级结构下的集聚经济水平相应减弱甚至小于扩散力,改变传统“中心.外围”结构中集聚力和扩散力博弈的过程和格局;同时面对外围城市的竞争策略,中心城市为抵抗产业、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流出的压力也会采取应对措施,进而形成中心与外围城市的空间竞争态势,而空间竞争程度的加强使得中心城市的首位度相对降低,同时结合“市场拥挤效应”的共振使得城市群的层级结构趋向于扁平化;(2)对于中心外围这两类城市而言,若中心城市的土地价格升高,会导致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但经济增长未停滞,而是维持经济高速增长,这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因此,中心城市相对土地价格提高,对低附加值的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而引发城市的产业转移至外围城市,其结果是,中心城市的低附加值产业逐渐被高附加值的产业替代,外围城市也依靠土地经营的优势获得了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制造业产值提升,最终形成了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由于土地经营竞争而带来的功能分工;(3)在中国特有的财政分权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下,各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激励和招商引资竞争的动力下,展开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即城市间的竞争。面对竞争压力,单个地方政府利用其垄断的土地资源作为切入点,实行了土地经营策略,归纳为土地金融和土地差异化出让策略。同时,在区域空间体系下的多个地方政府间为了招商引资、提升财政收入的竞争而出现基于土地经营策略的空间竞争行为,该种空间竞争存在空间外溢效应与空间竞争效应,并共同作用城市群层级结构扁平化趋势的形成。本论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1)城市相对商住用地价格提升,将使该城市相对制造业产值降低,但相对服务业产值提升,且服务业产值提升幅度较制造业产值降低的幅度大,证明相对商住用地价格升高对制造业存在挤出效应,但对服务业产出存在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考虑到工业用地出让策略与商住用地出让策略的前后关联性,使得基于工业用地出让和商住用地出让这两种土地经营策略的运用,都能够使得城市的相对总产值扩大,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2)土地出让交易价款的增长与城市经济增长的水平正相关,城市的财政收入增长主要通过商住用地出让获得的效益贡献;然而,土地经营对于地方公共财政的重要性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呈现先增后减的关系,说明随着城市经济水平在后期不断的提升,土地对于其公共财政的重要性会逐渐减少,即中心城市会逐渐摆脱土地财政的依赖,转而依靠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等其它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3)地方政府间基于“财政收入效应”的土地经营策略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基于“招商引资效应”的土地经营策略存在空间竞争效应,这种空间效应的存在,说明了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及路径依赖约束下地方政府间土地经营的空间竞争策略促使中国城市群层级结构趋向扁平化,而扁平化城市层级体系有其合理性且符合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与基本国情; (4)城市群层级结构的演化机制存在异质性。其中东部城市群各城市间土地经营策略的空间竞争效应更多基于地方政府提升财政收入的驱动,其中竞争程度的大小依次为长叁角、珠叁角和京津冀,因此对于东部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而言,在低价供应土地和提升集聚经济水平之间,地方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后者;而西部城市群内部土地经营策略的空间竞争效应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驱动,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竞争程度大于成渝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群的地方政府为吸引资本流入,更多的依赖降低税率和土地价格等优惠手段。在各自城市群层级结构的形成机制上,东部城市群的扁平化趋势特征主要基于提升财政收入上的土地经营策略竞争;而中西部城市群的扁平化趋势特征并不明显,且中西部城市群的政府间竞争手段主要基于招商引资动力的土地经营策略上,但空间竞争程度不大,对于提升服务业产值和财政收入的效果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5-01)

杨嵘均[4](2015)在《论网络虚拟空间的组织结构及其对官僚制层级结构的影响与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本质上来说,由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所支撑的在物理空间中看似原子化的个体性存在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表现为人们通过网络连接与信息交流和互动而结成的各种各样社群并呈现出虚拟组织化的生存样态。网络虚拟空间的组织结构是去中心化的网络状结构,而且这一结构决定了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人际关系结构也是去中心化的网络状结构。虚拟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物理空间中官僚制层级结构产生了分化与整合的双重影响,并且其作用过程是双向互逆的动态运动。它导致的结果是:官僚制政府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利用现代科技构建虚拟政府,以弥补官僚制政治体系的缺陷与不足。(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姚爽[5](2014)在《基于空间句法的商业型轨道交通站域层级网络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都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居住环境差、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等各种城市问题。在这些城市问题的压力之下,轨道交通以其便捷、超大的运量、高速高效等优点,在优化大型城市空间结构方面起到了显着的积极作用。轨道交通不仅解决城市交通和空间布局等问题,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商业型轨道交通站点对于城市空间架构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现如今许多大型城市都提出多中心、多层级的发展战略,而实际却面临着交通恶化、城市功能难以转型等问题。轨道交通自身拓扑关系的合理性和地面交通网络组合关系是影响城市功能布局的深层因素。随着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成熟,传统中心地理论的商业组织方式显露出其局限性。空间句法和城市道路层级运动网络理论的发展使更多学者开始重视城市不同等级路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承载的不同城市运动,对于空间结构本身的探讨开始成为主流话题。为研究商业型轨道交通站域层级网络及其对商业布局的影响,本文以空间句法为主要技术手段,从城市宏观角度和站域中观角度两方面出发,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城市层级运动网络结构,并与现状商业网点布局对比论证,分析空间网络与商业分布的互相影响机制,并探讨“形式-功能”的关系。文章在明确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等问题后,对国内外轨道交通站点站域空间、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和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做了梳理。在TOD、层级运动网络与空间句法理论的基础上,对天津市中心城区街道网络、轨道交通网络和4个案例站点展开分析。以空间句法为主要技术手段,量化分析探讨其空间拓扑关系和街网组构特征,再通过网络检索和实地调研,与句法分析结果进行迭加分析,讨论商业网点分布与街道层级网络拓扑结构的吻合度。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空间网络拓扑关系的影响。在宏观区位上,城市商业空间倾向于占据高层级网络交汇,并且低层级路网密度高、连接度好、局部整合度高的片区内。在轨道交通站域中观层面里,商业活力的激发依赖人车流在运动过程中带来的“交流几率”,并且不同出行尺度的城市层级往往显着影响着不同类型的商业网点的聚集。(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朱敏,汪传江[6](2014)在《特大型城市多层级城市中心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基于上海从业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变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设城市中心未知,通过对上海市全境212个街道(镇)1996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细分数据的量化分析,基于从业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变化的特征,反向侦测、筛选城市中心,然后利用反映城市中心辐射强度、广度、体量、形态四个指标对搜索出的城市中心划分层级,并进一步分析其特征以及不同层级城市中心的发展规律。最后,通过城市多中心发展现状与上海市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我国特大型城市多中心规划和实际建设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4年11期)

史北祥,杨俊宴,潘奕巍[7](2014)在《商业街的业态空间层级结构特征及演替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街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根植性,聚集了大量的人流,活力充沛。而随着商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及经营模式的转变,商业功能逐渐向周边渗透,改变了周边的功能构成及空间形态,形成了以商业街为主体、周边共同参与的商业综合服务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层级结构特征。这一结构由依托商业街形成的主体功能层,依托两侧住区形成的仓储、加工等商业功能辅助层,外围的居住等商业功能配套层,以及串联起各层的交通输配体系组成。层级结构的出现,是商业模式发展的直接表现,是在产业关联效应推动作用、线型空间模式促进作用及原有居住格局制约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在实践中,应根据其规律及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以适当的管制措施促进整个片区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4年10期)

荣海山[8](2014)在《基于层级结构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方法——以南宁市竹排冲建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的主要公共场所、景观游憩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对其的改造是业界近期关注的热点。滨水区改造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既需要统筹考虑滨水空间与周边区域的规划协调,又要考虑滨水空间内部自身系统的优化和完善,还要落实到具体的微观设计。南宁市竹排冲改造建设基于层级结构概念,运用宏观定性、中观定量、微观实施的分级规划方法,探讨其在滨水空间建设中的规划应用。(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4年S2期)

戴德胜,姚迪[9](2013)在《新加坡新镇空间结构层级变化及其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镇空间层级的划分在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新加坡的新镇空间层级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新镇—邻里"两级结构、"新镇—邻里—组团"叁级结构和21世纪的"新镇—街坊"两级结构模式。同时,考虑到中国国情,21世纪榜鹅新镇的两级空间层级结构在我国尚不具有可移植性。(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3年S2期)

丁嵩[10](2013)在《多层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众多学科持续探索的主题。以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分析为切入点,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形态上的点、线、面构成的变化,进而反映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规模、形态、方式及功能属性,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以克鲁格曼创立的核心—边缘模型为基础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揭示了区域经济在空间上非均衡发展的内生机制,非常适合研究像中国这样的快速增长、规模巨大且区际不平衡持续扩大的经济体。基于此,本文主要分为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动因探讨及发展趋势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以标准两区域的核心—边缘模型为基础,通过梳理两区域及多区域核心—边缘理论的研究进展,指出由复杂经济地理结构构成的中国更符合多层级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而构建了多层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其次,选取地理毗邻且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广东及广西为案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两广在省域之间——省域内部——市县域叁层空间尺度上存在着显着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即多层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显着。之后,通过对两广多层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动因的探讨,指出该结构是由地理区位条件、跨境地缘优势、空间邻近效应构成的“第一性”因素与区域发展战略、连接性基础设施、集聚经济效应构成的“第二性”因素循环累积、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为预测两广多层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选取尚未建成通车的南广高铁为案例,重点预测运输成本降低对多层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发现多层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具有内在的集聚稳定性与路径依赖特征,并指出了促进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的政策工具,即不考虑空间因素的公共制度、考虑空间因素的基础设施与具有空间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3-05-01)

空间层级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快速的城市发展普遍存在着对大型项目的重视,而忽略了对小尺度日常生活空间品质的关切和营造。菜市场作为城市商业中较为稳定而传统的功能,反映城市日常生活的活力。在城市理论和模型的发展中,对市场空间分布的研究也往往体现出自组织的等级分布规律。该文将基于2005年到2009年对北京叁环路以内所有183个菜市场摊位数的实地调研,尝试应用空间句法模型来量化分析市场所在空间的拓扑连接参数与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其结论显示影响这些菜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城市街道空间体现出的层级结构:具体来说,市场规模体现出的幂律特征可以被理解为是城市街道网络中蕴含的层级结构的结果,且在不同连接层级的街道空间上占有复合优势的市场往往规模较大且运营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层级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凌燕.长江经济带集约型城镇化空间层级结构及形成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2].盛强.菜市场的等级与路网层级结构——对北京叁环内菜市场的空间句法分析[J].华中建筑.2016

[3].周维正.地方政府土地经营策略、空间竞争与中国城市群的层级结构[D].浙江大学.2016

[4].杨嵘均.论网络虚拟空间的组织结构及其对官僚制层级结构的影响与治理[J].教学与研究.2015

[5].姚爽.基于空间句法的商业型轨道交通站域层级网络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14

[6].朱敏,汪传江.特大型城市多层级城市中心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基于上海从业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变化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4

[7].史北祥,杨俊宴,潘奕巍.商业街的业态空间层级结构特征及演替机制[J].规划师.2014

[8].荣海山.基于层级结构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方法——以南宁市竹排冲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4

[9].戴德胜,姚迪.新加坡新镇空间结构层级变化及其适应性分析[J].规划师.2013

[10].丁嵩.多层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13

标签:;  ;  ;  ;  

空间层级结构论文-张凌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