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数量论文-郑炜,赵雷,邱志君,顾建锋

松材线虫数量论文-郑炜,赵雷,邱志君,顾建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松材线虫数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松材线虫组,数量分类学,线虫,形态学

松材线虫数量论文文献综述

郑炜,赵雷,邱志君,顾建锋[1](2015)在《数量分类学方法在松材线虫组线虫形态分类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数量分类学的方法对14种松材线虫组线虫形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拟松材线虫、大尖尾伞滑刃线虫、伪伞滑刃线虫、锥尾伞滑刃线虫、豆伞滑刃线虫和吉拉尼伞滑刃线虫在所选取的形态特征上表现出一致性;新加坡伞滑刃线虫、韩国伞滑刃线虫、杨伞滑刃线虫也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拟灰黄锦天牛伞滑刃线虫、日本冷杉伞滑刃线虫、鲍嘉伞滑刃线虫和灰黄锦天牛伞滑刃线虫在形态上较为相近;松材线虫相对独立为一支。(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韩乐悟[2](2012)在《我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情得到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韩乐悟 在过去近10年间,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取得明显成效: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情得到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实现早预防、早处置,防治机制日臻完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近日公开的数据显示,2003至2011(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2-11-26)

肖育贵,周建华,肖银波[3](2009)在《四川马尾松木居真菌数量与松材线虫病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四川马尾松枯萎林分木居真菌和线虫种类分析结果,在健康木、衰弱木和枯死木中均能分离出多种真菌,但健康木木居真菌数量较少。分离出的真菌种类主要有木霉属(Trichoderma sp.)、镰孢霉属(Fusarium sp.)、多毛孢属(Pestalotia sp.)、砖格孢属(Steganosporium sp.)和曲霉属(Asperigllus sp.)。分离出的线虫为伞滑刃属(Bursaphelenchus sp.)线虫,未分离到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分离出的木霉、多毛孢属、砖格孢属均可培养松材线虫,说明四川马尾松林区目前还属于松材线虫非疫区,但有发生松材线虫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09年02期)

夏永刚,王明旭,张玉荣,周刚,廖正乾[4](2008)在《松材线虫病治理区病原数量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松材线虫病治理区室内、林内松褐天牛羽化期携带松材线虫以及诱木中松材线虫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室内、林内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几率分别为25.5%、22.0%;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量均以6月份最大,平均625条/头、478条/头;诱木中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数量与其寄生的枯死诱木含松材线虫数量呈正相关,5%水平上成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933。(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08年06期)

张挺,王进军,徐鹏飞[5](2008)在《温度对松褐天牛传递松材线虫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材线虫病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害,松褐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昆虫。本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松褐天牛传递松材线虫数量的影响。设置22℃、28℃和34℃3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松褐天牛成虫的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雌虫寿命短于雄虫,且羽化进度不太一致,多数松褐天牛携带的松材线虫量在1000~9999条之间。通过对松褐天牛取食传入松枝的松材线虫量的追踪记录发现,随着温度升高,传播线虫的高峰时段随之提前。34℃高温下松褐天牛的传递率最低,表明高温对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8年03期)

谢立群,巨云为,杨振德,赵博光[6](2005)在《接种松材线虫后黑松接种枝内细菌和线虫的数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接种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后3年生黑松Pinus thunbergii接种枝内的细菌和线虫的数量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最初几天内线虫从接种点向其他部分移动缓慢;至接种的主干上松脂减少时,线虫开始增加,木块组织的带菌率的变化与线虫数量的变化趋势相似,细菌和线虫的数量与病树的症状发展密切相关。细菌的优势属为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anas。表3参9(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谢立群,巨云为,赵博光[7](2004)在《松材线虫病程中树体内线虫和细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和线虫携带的细菌共同引起的。本文对接种松材线虫后黑松的不同发病阶段 ,树体内非接种枝上的线虫、细菌的种类及数量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非接种枝上 ,在病树出现少量黄色针叶时 ,能有细菌检出 ;较多黄色和褐色针叶时 ,线虫才开始出现 ,细菌开始增多 ;至发病后期 ,病树基本枯死时 ,线虫和细菌数量迅速增加。对发病过程中出现的细菌种类鉴定表明 ,发病中期 ,细菌种类比较单一 ,随着病情的发展 ,细菌不但数量迅速增加 ,而且种类也增多 ,但优势菌群为荧光假单胞菌、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泛菌属和少动鞘氨醇单胞杆菌(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4年04期)

谢立群,赵博光,巨云为,梁波[8](2002)在《松材线虫携带细菌的光镜观察与数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用改进的染色方法对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光镜观察,表明细菌存在于松材线虫的体表及线虫生活的环境中;同时采用平板计数法统计了线虫虫体上携带的细菌数量,平均每头线虫为170~280个细菌。这进一步证实了松树的萎蔫是由松材线虫及其携带的细菌造成的。图2参12(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郭道森,丛培江,李丽,赵博光[9](2002)在《松材线虫携带细菌数量的测定及无菌松材线虫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来源于自然条件和常规培养条件下的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数量进行了测定 ,并采用黑松愈伤组织对松材线虫进行了纯培养。结果表明 ,自然感病的黑松病组织中的松材线虫携带活细菌的数量平均为 2 .9× 10 2 个 条 ,灰葡萄孢菌丝上培养的松材线虫携带活细菌的数量平均为 3.0× 10 3 个 条 ;来源于自然感病的黑松和马尾松上的松材线虫 ,经无菌处理后 ,在黑松愈伤组织上生长良好 ,用 3g新鲜愈伤组织培养 9d ,虫口数量可达 10万余条。(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蒋平,吾中良,柴希民,何志华,林福平[10](2002)在《松褐天牛传递松材线虫数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褐天牛从取食开始到试验结束 ( 5 0d) ,将松材线虫通过补充营养伤口传递到健康松树 ,取食到 2 0d时传递的数量最多 ,每头 694条 ,到第 30天数量较多 ,在此之前和之后数量较少 ,每头 1 0 0条左右。松褐天牛将 60 %的松材线虫传递到当年生树枝 ,随着树枝年龄增加 ,传递数量减少。实验室和林间试验分离测计表明 ,松褐天牛的身体仍残留一定数量的松材线虫(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松材线虫数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韩乐悟 在过去近10年间,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取得明显成效: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情得到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实现早预防、早处置,防治机制日臻完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近日公开的数据显示,2003至201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材线虫数量论文参考文献

[1].郑炜,赵雷,邱志君,顾建锋.数量分类学方法在松材线虫组线虫形态分类上的应用[J].浙江农业学报.2015

[2].韩乐悟.我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情得到控制[N].法制日报.2012

[3].肖育贵,周建华,肖银波.四川马尾松木居真菌数量与松材线虫病发生的可能性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9

[4].夏永刚,王明旭,张玉荣,周刚,廖正乾.松材线虫病治理区病原数量的调查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8

[5].张挺,王进军,徐鹏飞.温度对松褐天牛传递松材线虫数量的影响[J].四川动物.2008

[6].谢立群,巨云为,杨振德,赵博光.接种松材线虫后黑松接种枝内细菌和线虫的数量变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

[7].谢立群,巨云为,赵博光.松材线虫病程中树体内线虫和细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J].林业科学.2004

[8].谢立群,赵博光,巨云为,梁波.松材线虫携带细菌的光镜观察与数量测定[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

[9].郭道森,丛培江,李丽,赵博光.松材线虫携带细菌数量的测定及无菌松材线虫的培养[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0].蒋平,吾中良,柴希民,何志华,林福平.松褐天牛传递松材线虫数量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标签:;  ;  ;  ;  

松材线虫数量论文-郑炜,赵雷,邱志君,顾建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