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收益均衡论文-何柳君,杨理平

风险与收益均衡论文-何柳君,杨理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风险与收益均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什均衡,收益,变分不等式,风险偏好

风险与收益均衡论文文献综述

何柳君,杨理平[1](2019)在《受风险偏好影响的旅行社收益纳什均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在两种货币政策下和受风险偏好程度不同的影响下,旅行社采取不同融资策略的收益纳什均衡模型.还构建了包含收益效用与融资效用的效用函数.通过探究在不同的融资策略下,根据旅行社的均衡质量、数量与个性化来计算出收益,提出了均衡条件并用变分不等式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提供了有关线上销售公司的旅游产品的案例分析.(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丽春[2](2018)在《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及收益均衡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用是企业发展的红绿灯,资金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亦如此。但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财务不健全、缺乏有效抵押物等,导致了他们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而供应链融资的问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契机。那么如何在供应链的框架下,改善供应链融资模式,合理调控风险与收益,使参与方达到多方共赢,供应链稳健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又介绍了供应链风险的界定,着重分析了以现实交易流程为基础的存货质押融资。本文以中小企业为零售商、核心企业为供应商的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对银行和全供应链进行深入研究。用方差来衡量波动风险,建立银行的风险模型。研究得出:(1)质押率、质押量、核心企业信用影响度及回购价是影响银行风险的重要因素;(2)银行风险随着质押率与质押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核心企业信用影响度与回购价的增大而减小,银行可合理调控这些因素来控制风险。从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角度,将中小企业、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建立全供应链的风险建模。研究得出:(1)全供应链风险随着质押率及质押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质押率及质押量的减小而减小;(2)全供应链风险与处置价有关,随处置价的增大而减小,但与回购价无关,因为回购价只是零售商和供应商的风险转移,而不影响全供应链风险。在银行风险的基础上,建立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均衡决策模型。研究得出:(1)银行在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双重影响下,其最优质押率是存在的;(2)银行最优质押率是质押量及风险规避系数的单调减函数;(3)银行的最优质押率是核心企业信用影响度的严格增函数,即核心企业的信用越高,银行给予零售商的质押率越大,获得的贷款额越多,就越能盘活资金,这就说明零售商选择供应链融资比单独融资获得的质押率要高,更有利于自身发展。在全供应链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全供应链收益与风险的均衡模型。研究得出:(1)全供应链同时考虑风险与收益时,其最优质押率及最优质押量是存在的;(2)最优质押率是质押量及风险规避系数的单调减函数,即最优质押率随质押量及风险规避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质押量及风险规避系数的减小而增大。通过银行与全供应链的风险及收益均衡决策研究,希望供应链参与方更加重视供应链风险与均衡收益,也为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提出一定程度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徐金忠[3](2017)在《褚艳辉:均衡配置 追求最佳风险收益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力争获取稳健收益,着眼于绝对收益,追求更好的风险收益比。”金牛基金经理褚艳辉如是描述自己管理的浦银安盛盛世精选混合基金(以下简称“浦银盛世”)的操作思路。去年,在上证综指整体下跌12.31%的背景下,浦银盛世A收益率实现了同(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7-06-05)

周曲艺[4](2016)在《基于风险收益均衡的污水处理BOT项目政府规制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鼓励社会资本方投资基础设施。然而,国家对于基础设施BOT项目的干预与制约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合理的政府规制决策实现风险与收益在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有效的均衡可以促进BOT项目的发展,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针对社会资本方参与污水处理BOT项目承担较大的风险,本文创新性的提出最低业务量担保与特许价格调整的组合方案,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风险的合理分担。其次,引入收入上限和特许权费征收控制社会资本方的超额收益,形成两种实现风险收益均衡的政府规制组合方案,以是否达到项目的预期收益和尽可能降低NPV的波动性作为政府规制的决策依据。最后,根据最低业务量担保和收入上限的实物期权特性,可以量化政府的成本与收益,提高政府的成本意识。根据设计的政府规制方案对项目案例进行决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决策结果,该项目中80%或90%的业务量担保结合每2年以3%涨幅调整一次特许价格的风险分担的效果更为显着。在风险收益均衡的政府规制方案中,增加收入上限的方案对降低项目NPV波动性的效果更为显着,90%担保水平和121%收入上限组合可作为案例最终的政府规制决策,并计算出政府的成本与收益。最终,合理的政府规制决策使风险和收益在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5-01)

李睿[5](2015)在《BOT公共项目风险与收益均衡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基础设施产生了更广泛的需求,而与此相比,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则日益凸显。地方财政资金难以独立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庞大资金,因此,对国外投资者与民间资本的引进是改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基础设施由于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面临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使私营单位不愿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建立BOT公共项目风险与收益均衡模型,由政府部门为基础设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并对收入上限进行限制,能有效降低私营单位的投资风险,并防止私营单位在公共项目中获得过高的超额收益。本文首先针对与BOT公共项目风险分散及不完全契约理论和剩余权分配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提出建立BOT公共项目风险与收益均衡决策模型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政府部门对公共项目最低收入保证和最高收入上限的复核期权特性,提出了将政府保证与收益分享的组合方案,并给提出了决策的参考方案。本文提供了一种政府保证与收益组合方案下政府部门潜在成本的计算方法,并最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不同政府保证与收益分享组合下政府部门潜在成本、私营单位的收益状况,明确了政府保证与收益分享方案的有效性,并根据假设做出了有效决策。本文为政府部门与私营单位在BOT公共项目中的决策提供了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05-01)

顾正阳,宗乐[6](2014)在《均衡配置 兼顾风险收益》一文中研究指出整个叁季度,市场在政策面利好营造的良好环境下强势反弹,一方面各地政府解除限购托底地产,另一方面沪港通的开闸日益临近,推动大盘蓝筹持续走高,沪深300指数在单季内上涨13.2%,创业板也有9.7%的涨幅。进入10月份,市场冲高乏力,基本保持震荡调整的态势,(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4-10-27)

姜金环[7](2013)在《基于风险收益均衡观念的企业项目投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而言,投资者都讨厌风险,并力求回避风险。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进行风险性投资呢?在风险反感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诱使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的,是超过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报酬,即风险报酬。(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3年15期)

黄洁莉,汤佩,夏喆[8](2013)在《表外业务真的给银行带来风险和收益了吗?——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7-2011年均衡面板数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上市银行2007-2011年均衡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我国银行表外业务与其风险和业绩的关系,分析得出我国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对表外业务有显着抑制作用,而资产减值损失状况与表外业务规模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同时我国上市银行表外业务对其不良贷款率有正面促进作用,但与其基本每股收益无显着相关关系等结论,为我国银行业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考,并为相关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7-06)

程玲莎,杨柳[9](2013)在《风险和收益均衡下的最优套期保值策略研究——基于石油企业的风险管理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企业集团司库体系建设的开展和深化,风险管理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企业更加重视运用套期保值来应对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我国企业的套期保值实务多受传统理论影响,风险管理水平受到制约。在基差和均值-方差套期保值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兼顾风险和收益的最优套期保值策略,并使用仿真数据模拟该策略的应用过程并检验其效果,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有效地将风险收益值控制在期望值范围内,实现理性决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姚仕萍[10](2012)在《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城乡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资金供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是正规金融机构对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的供给不足,造成大量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面临信贷配给,不得不从民间金融市场融资;另一方面,由于民间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具有一定垄断性,民间资金供给者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把资金利率抬到高出国家法律规定甚多,而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处于弱势地位,资金缺乏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生存,而不得不从这些民间供给方高成本融资,从而造成信贷市场的扭曲。如何纾缓城乡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解决对此类金融弱势群体的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一直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一直以来,以信贷配给为核心的信贷市场均衡理论成为解释对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主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使得利率上升至超过某一临界点后,银行贷款的预期收益不随利率上升反而下降,价格机制对信贷市场供给的调节作用不再有效,使得银行对信贷市场资金供给不足,特别是,对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不足。论文认为,信贷配给论解释的只是信贷市场均衡表象——信贷供给不足,影响信贷供给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上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与个体风险。正是由于所承担风险与所获得收益不对称,所以即便利率上升,银行也不愿意增加供给。因此,信贷市场均衡是风险成本与风险收益(风险补偿)之间的均衡,信贷配给论没有抓住信贷市场均衡的特征,因而不能准确反映信贷市场均衡的本质。论文一改传统的信贷配给范式,从小额信贷市场上风险因素入手,将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引入到对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的分析中,对小额信贷供求经济特征、小额信贷准公共品属性、小额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及由此产生的贷款违约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对小额信贷供求双方的行为特征作出假设,在此基础上,给出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机制路径,并对这一均衡机制的运行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实证分析,从而对小额信贷供给不足作出解释。论文的核心命题是: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是小额信贷交易各方基于市场信息不完备、金融市场体系和信用环境等制度缺失的约束下的信贷交易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价格机制、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抵押担保机制、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关系型借贷机制和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声誉机制。核心命题力求突破传统信贷配给理论的局限,将小额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纳入边际风险成本与边际风险收益分析框架,建立以价格机制调节为主,诸多非价格机制为辅的小额信贷市场供求调节体系,消除风险因素对市场信号和价格机制的扭曲,实现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这一核心命题的论证对于小额信贷理论研究创新和实践,解决对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主要依据逻辑演绎分析法、比较归纳法、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核心命题展开研究。全文共6章,第一章为引论,主要向读者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选题依据、核心命题、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至第六章为正文,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相关的理论研究述评,包括第二章;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创新,包括第叁章和第四章:第叁章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国际小额信贷典型模式的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进行了比较;第四章创新提出了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理论。第叁部分根据基础创新理论,对中国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了实现中国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优化路径,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各章主要的研究内容及重要观点如下:第二章文献综述,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展开。对有关市场均衡机制、信贷市场均衡机制、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以及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论文在分析信贷市场均衡特征的基础上,对前人有关信贷市场均衡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就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信贷市场均衡状况的解释进行了归纳。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风险因素会对信贷市场供求产生关键影响,信贷资金供给既取决于利率,也取决于给定利率条件下借款项目的风险水平。利率上升不总是带来收益增加,超过一定的利率水平后,项目风险上升导致违约概率提高,银行的预期收益水平反而降低。因此,信贷市场均衡是风险与收益均衡,信贷配给是其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前人的研究将信贷市场供给不足归结为信贷配给,其研究视角具有局限性。对信贷供给不足原因的研究重点应该是信贷风险与信贷收益及其均衡机制,对信贷市场均衡的分析不能仅局限于供给与需求的框架,还必须考虑影响风险的非价格因素。同时,对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研究,还必须注意到小额信贷的准公共品、小额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形式及由此产生违约风险。第叁章对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进行了国际比较。对目前国际上主要小额信贷模式进行了总结,从小额信贷机构性质、经营模式、风险状况、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与收益均衡状况等方面对主要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进行了评析。论文认为小额信贷产生于经济极为贫困的孟加拉,随后在南亚、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得到发展,这一事实本身说明,小额信贷实质上是解决信贷市场失灵问题的一种方案。小额信贷市场失灵,更多是信贷供给调节失灵,是由于价格只反映了小额信贷市场供给者的名义收益,没有反映出信贷风险对供给者收益的影响。因此,要增加小额信贷供给,必须对小额信贷风险进行有效防控,有效增加小额信贷的风险溢价。从金融演化的角度来看,小额信贷本质上与普通信贷没有根本不同,如果能够有效创新贷款技术,正规金融机构同样能充当小额信贷的供给者,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只能发挥补充作用。随着小额信贷借款者市场经验的增加和经营实力的提升,他们就能逐步进入正规金融市场进行融资。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小额信贷机构都采取与正规大银行合作的方式来发展,利用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经验来管理小额信贷业务,当其小额信贷客户成长以后,就转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客户,这一现象即是有力的证明。第四章构建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理论。本章主要阐述路径如下:首先刻画了小额信贷市场环境和小额信贷的异质性。小额信贷借款人是经济体系中的低收入阶层,他们是金融市场的弱势群体,由于缺乏资金,他们的生产处于较低的等产量线上,生产无效率;如果能通过借款获得所需的资金投入,就能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由于他们有较高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因而也愿意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其次对小额信贷借贷双方的行为进行了假设,即小额信贷借款入比大企业等普通借款人具有更明显的风险规避倾向。他们虽然有较强的贷款意愿,但往往不能转化为实际的贷款需求。小额信贷提供者可以是小额贷款公司等小额信贷机构,也可以是正规银行机构,此两类提供者在贷款决策时所依据的都是风险成本与风险收益的均衡,决策依据没有本质的区别。小额信贷市场具有与普通信贷市场明显不同特征。再次,对小额信贷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小额信贷具有明显的准公共品属性;小额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信息获得渠道不足、信息不规范、信息可用性不够,因此,小额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比普通信贷市场更为严重。由于上述风险因素,使得小额信贷违约与普通贷款违约具有不同特点,即小额信贷借款者有较高的市场风险和较低的个体风险。随后,论文对实现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利率确定机制、抵押担保机制、建立关系型借贷机制和声誉机制等制度安排进行了阐述。本章最后对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银行将会在边际风险收益等于边际风险成本处确定贷款利率和贷款数量。小额信贷市场与普通信贷市场不同之处在于:小额信贷需求具有更强的刚性,利率弹性更小,银行将面临更陡的需求曲线;小额信贷风险水平更高,银行的边际风险成本曲线相对于普通信贷市场边际风险成本向左上方移动,从而使得小额信贷供给利率更高,数量更少。通过建立小额信贷的利率确定机制、抵押担保机制、关系型借贷机制和声誉机制,可以有效缓解小额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使得风险因素对小额信贷借款人的资金需求和贷款人的资金供给的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增加小额信贷资金供给,实现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小额信贷市场均衡实际上是一种双利率均衡。第五章对中国小额信贷市场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发展实践为例,对小额信贷的风险与收益均衡进行了实证分析,创建了一个小额信贷违约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导致小额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及其与违约率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初步检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借款人年龄、婚姻状况和个人声望等对贷款质量具有负向影响,借款人地域分布、家庭责任感、家庭财产、年收入和经营能力等指标对贷款质量影响不显着,借款人是否多次获得贷款与贷款质量负相关,说明小额贷款动态还款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第六章总结了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是边际风险成本和边际风险收益(风险补偿)的均衡,是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中国信贷市场同时存在对大企业的信贷集中和对低收入阶层及小微企业的信贷歧视,信贷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遭遇信贷配给。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获得有关小额信贷借款人的足够信息,从而对其风险类型作出准确判断,更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利率要求及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由于缺乏足够的财产,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无法提供抵押担保以满足银行的要求,因此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这是小额信贷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并非天然就具有较大风险,由于低收入阶层承受风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他们就会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借款项目,如果能够通过合理确定小额信贷利率,实现灵活的抵押担保替代机制,建立关系型借贷机制和有效的声誉机制,就能有效缓解小额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增加银行对小额信贷供给,从而缓解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在这一结论基础上,本文从抵押和担保方式的创新、缓解信息不对称、增加多元化小额信贷供给主体、完善信用环境和建立征信体系、实现利率市场化等五个方面对如何优化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增加小额信贷供给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2-07-01)

风险与收益均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用是企业发展的红绿灯,资金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亦如此。但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财务不健全、缺乏有效抵押物等,导致了他们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而供应链融资的问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契机。那么如何在供应链的框架下,改善供应链融资模式,合理调控风险与收益,使参与方达到多方共赢,供应链稳健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又介绍了供应链风险的界定,着重分析了以现实交易流程为基础的存货质押融资。本文以中小企业为零售商、核心企业为供应商的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对银行和全供应链进行深入研究。用方差来衡量波动风险,建立银行的风险模型。研究得出:(1)质押率、质押量、核心企业信用影响度及回购价是影响银行风险的重要因素;(2)银行风险随着质押率与质押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核心企业信用影响度与回购价的增大而减小,银行可合理调控这些因素来控制风险。从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角度,将中小企业、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建立全供应链的风险建模。研究得出:(1)全供应链风险随着质押率及质押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质押率及质押量的减小而减小;(2)全供应链风险与处置价有关,随处置价的增大而减小,但与回购价无关,因为回购价只是零售商和供应商的风险转移,而不影响全供应链风险。在银行风险的基础上,建立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均衡决策模型。研究得出:(1)银行在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双重影响下,其最优质押率是存在的;(2)银行最优质押率是质押量及风险规避系数的单调减函数;(3)银行的最优质押率是核心企业信用影响度的严格增函数,即核心企业的信用越高,银行给予零售商的质押率越大,获得的贷款额越多,就越能盘活资金,这就说明零售商选择供应链融资比单独融资获得的质押率要高,更有利于自身发展。在全供应链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全供应链收益与风险的均衡模型。研究得出:(1)全供应链同时考虑风险与收益时,其最优质押率及最优质押量是存在的;(2)最优质押率是质押量及风险规避系数的单调减函数,即最优质押率随质押量及风险规避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质押量及风险规避系数的减小而增大。通过银行与全供应链的风险及收益均衡决策研究,希望供应链参与方更加重视供应链风险与均衡收益,也为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提出一定程度的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险与收益均衡论文参考文献

[1].何柳君,杨理平.受风险偏好影响的旅行社收益纳什均衡模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9

[2].王丽春.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及收益均衡决策研究[D].深圳大学.2018

[3].徐金忠.褚艳辉:均衡配置追求最佳风险收益比[N].中国证券报.2017

[4].周曲艺.基于风险收益均衡的污水处理BOT项目政府规制决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5].李睿.BOT公共项目风险与收益均衡决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6].顾正阳,宗乐.均衡配置兼顾风险收益[N].中国证券报.2014

[7].姜金环.基于风险收益均衡观念的企业项目投资[J].现代经济信息.2013

[8].黄洁莉,汤佩,夏喆.表外业务真的给银行带来风险和收益了吗?——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7-2011年均衡面板数据的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9].程玲莎,杨柳.风险和收益均衡下的最优套期保值策略研究——基于石油企业的风险管理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

[10].姚仕萍.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标签:;  ;  ;  ;  

风险与收益均衡论文-何柳君,杨理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