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尺度论文-姜澎

分子尺度论文-姜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自组装结构,首位,国际专利,中国地图,DNA,国家自然科学奖,生物检测,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

分子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姜澎[1](2019)在《上海首位70后院士:创新始于跨界》一文中研究指出45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樊春海,昨天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11位上海新科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亦是上海首位70后院士。为人谦和的樊春海在科研中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于他而言,创新始于跨界——在南京大学求学时,他学的是生物化学;毕(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1-23)

[2](2019)在《分子尺度无机膜材料合成分离技术:引领国际透氧膜材料研究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应和分离是化学工业的两大基本过程,二者的集成强化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课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的分子尺度分离无机膜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分离与催化性能研究项目,为开拓分离—反应过程耦合以及反应—反应过程耦合提供了新思路,所(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18期)

余培锴,冯安妮,赵世强,魏珺颖,杨扬[3](2019)在《基于裂结技术的单分子尺度化学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电子学是研究单分子器件的构筑、性质以及功能调控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中,金属/分子/金属结的构筑和表征是现阶段分子电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裂结技术是当前分子电子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机械可控裂结技术和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技术。本文对裂结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近年来利用这些技术,在单分子尺度化学反应的检测和动力学研究,以及将这些技术与溶液环境、静电场、电化学门控等方法相结合,调控单分子器件的电输运性质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述。(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全顺[4](2019)在《纳微尺度下酶分子仿生组装与递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酶学与纳米技术的交叉与融合,为酶学与酶工程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在生物催化、能源、医药、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将围绕课题组在酶及人工酶、脱氧核酶等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外泌体等体系中的组装与应用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系统介绍。(1)基于仿生矿化的策略,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基质,实现了脂肪酶、次(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杨琳,朱月勋,赵琴平,杨力权[5](2019)在《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的分子大尺度协同运动与催化功能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的分子大尺度协同运动对功能发挥的影响,阐述TsCL-1分子动力学行为与其催化性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对TsCL-1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平衡轨迹进行本质动力学分析,对TsCL-1的大尺度协同运动进行研究,探讨其运动模式与生物学功能的关系。结果:TsCL-1的大尺度协同运动模式主要表现为大量表面环区和底物结合部位环区的运动,这些运动会导致底物结合口袋在尺寸和形状上的变化,因此可能和底物的结合、定位、催化以及产物释放有关。结论:TsCL-1的大尺度协同运动模式,与底物的结合、定位和催化反应相关,将有利于其催化功能的发挥。(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龙艳[6](2019)在《微尺度下流体的流动换热及核化沸腾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纳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尺度下流体的流动换热及相变在微纳系统和器件的设计与应用中备受关注,是制约微纳系统能量转换、存储及输运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尺度微细化导致流体热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仍未能被很好的揭示与应用,有待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由于实验手段和理论研究很难从分子层面揭示粒子间复杂相互作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成为探索微观尺度现象与机理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借助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微尺度下流体热质传递过程的影响机制。从构建微尺度单相流体的传热模型入手,揭示微尺度固液温度边界的物理本质;进一步研究单相流体流动与换热的耦合关系,探索微尺度受限空间内流体的新现象。在单相流体流动换热的研究基础上,开展流体核化相变的研究。分别从受限空间内流体核化与固体壁面上薄液膜的核化沸腾的角度出发,剖析微尺度流体核化相变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为微纳系统及器件的设计制造与性能优化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信息。针对微尺度固液界面温度边界问题,研究不同浸润性微通道内液体的传热过程,分析尺寸效应对固液界面热阻及温度阶跃的影响。界面热阻随微通道尺寸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尺寸微通道的单调递增阶段和大尺寸微通道的恒定值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微通道尺寸过渡阈值受固液作用强度与壁面温度的共同作用:减弱壁面浸润性,过渡阈值向大尺寸区域迁移。相较于低温壁面,高温壁面处的过渡阂值更大。增加微通道尺寸,固液界面温度阶跃呈单调递减趋势,致使壁面温度边界和宏观尺度下逐渐符合。探究非对称浸润性纳米通道内流动换热的耦合机制,以氩流体作为流动工质,建立泊肃叶流动的物理模型。对于无流动的热传导过程,流体内部热流由近热壁区向近冷壁区传递,称为正向传热。对于有流动的非对称浸润性系统而言,粘性耗散效应使得流体温度升高,且固液界面处产生非对称速度滑移与温度阶跃。通过调控速度滑移和温度阶跃的耦合作用,实现流体内部温度分布与热流传递的控制。一方面,减弱热壁面的浸润性,流体内部正向温度梯度增大,强化了流体内部正向传热。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参数的组合匹配,实现流体内部温度反转现象,获得流体内部由正向传热到逆向传热的转换,包括:(1)保持热壁面的超亲水性不变,减弱冷壁面的浸润性;(2)保持热壁面的超亲水性与冷壁面的疏水性不变,增大流体原子的驱动力;(3)保持热壁面的超亲水性与冷壁面的疏水性不变,降低热壁面温度。研究结果为热敏感性纳米器件的制造提供新思路。考察纳米受限空间内流体的核化相变行为,建立壁面浸润性与初始流体状态控制的汽泡核化机制分区图。受限空间内的流体核化模式分为四类,当流体初始密度ρ>0.8ρsat(ρsat为饱和液体密度)时,呈现无汽泡核化模式;当流体初始密度ρ≤0.8ρsat时,随着壁面浸润性的减弱,分别呈现均质核化、异质核化及Leidenfrost现象叁种核化模式,其中固液势能参数β=0.3和β=0.7为不同核化模式的过渡阀值。均质核化与Leidenfrost相变体系呈对称性分布。而异质核化模式导致体系发生对称性破缺现象,且核化位置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开展均质固体壁面上薄液膜核化沸腾模拟研究,揭示微尺度薄液膜核化特性的影响机制。从核化动力学特性的角度出发,增强壁面浸润性和增大液膜厚度,导致近壁区流体内部迅速累积大量能量,促进核化沸腾的快速发生,缩短汽泡起始核化等待时间,增大汽泡生长速率。从核化沸腾难易程度的角度出发,增强壁面浸润性,起始核化沸腾所需的表观过热度随之增加,此结果明显区别于经典核化理论中“疏水壁面易于产生汽泡”的论述。然而,考虑微尺度界面效应后,起始核化沸腾所需的有效过热度随壁面浸润性的增强呈减小趋势。增加液膜厚度,起始核化沸腾所需的表观过热度增大,有效过热度却减小,使得微尺度下薄液膜的核化沸腾呈现明显的尺寸相关性。基于微尺度界面效应及近壁区流体的温度线性分布特征,建立微尺度核化理论模型。研究结果阐明了流体核化沸腾规律在微尺度与宏观尺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异质固体壁面上薄液膜相变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揭示原始滞留汽核对核化沸腾的微观促进机理及非均匀壁面浸润性与纳米结构的竞争机制。疏水纳米凹腔产生原始滞留汽核。疏水性纳米凹腔壁面的起始核化温度为1.09ε/kB,比亲水性纳米凹腔壁面的低0.04ε/kB。对于疏水性纳米凹腔,原始滞留汽核引起汽液界面的类活塞效应。纳米凹腔的疏水性越强,类活塞效应越强,使得凹腔内部压力增大,缩短起始核化等待时间,但是对汽泡生长速率的影响几乎忽略不计。对于亲水性纳米凹腔,当纳米凹腔的接触角大于18°时,光滑壁面浸润性起主导作用,首个汽泡在光滑壁面处产生。当纳米凹腔的接触角小于18°时,纳米结构起主导作用,汽泡仅在纳米凹腔内形成。(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南玺[7](2019)在《离子对氧化石墨烯表面纳米尺度下水分子蒸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水的蒸发现象在理论模拟、实验两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研究。不仅是宏观水体的蒸发,固体表面上微观甚至纳米尺度下水的蒸发在许多领域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水的蒸发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比如气压、温度、基底材料等等,而离子作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因素,它对蒸发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离子(Na~+,Cl~-)对氧化石墨烯(GO)表面纳米尺度下水分子蒸发的影响。我们发现,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从0到1.5 M),氧化石墨烯表面上水分子的蒸发减慢,这是因为离子的存在延长了每个最外层水分子的氢键寿命。与均一润湿性GO表面相比,图案化GO表面上的蒸发速率降低得更多,这是由于疏水区域的蒸发速率降低得更多。进一步的分析表明,Na~+更靠近接触线分布,Na~+大大提高了表层水分子的氢键寿命,使其更难跨越接触线,从而减少了从亲水区域向疏水区域扩散的水分子数目,因此图案化GO表面上的蒸发速率降低得更加明显。此外,当GO表面上的氧化区域的氧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它对离子效应的影响不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离子对纳米级水分子蒸发的影响可能因底板表面形态的差异有所不同,并展现出在固体表面上实现纳米级液体可控蒸发的潜在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昌昊,陈文俊[8](2019)在《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锆基体多尺度断裂参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含边缘裂纹缺陷的微观断裂模型,计算了锆材料在300 K温度下的T-S (Traction-Separation)曲线,得到了表征断裂属性的内聚力模型参数,为跨尺度断裂研究提供参数。同时,提出了在原子尺度断裂模型的建模方法和内聚力单元参数的提取方法和从微观到宏观的跨尺度断裂模型的整体计算思路。(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丁雨,黄生洪[9](2019)在《微观尺度下金属/气体界面RM不稳定性自相似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冲击加载条件下的RM (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在惯性约束核聚变领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宏观动力学方法受限于极端条件下的模型和参数准确性而难以直接应用,微观分子动力学方法则受限于计算量而难以直接模拟宏观尺度现象。为了解RM不稳定性微观与宏观规律之间的联系,采用基于嵌入原子多体势(EAM)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铜-氦微观尺度界面在极端冲击加载条件下(活塞冲击加载速度6~15 km/s)的RM不稳定性现象,对比文献提供的近似条件下宏观模拟结果发现,演化过程在唯象上完全相似。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尺度(7.3~145.0 nm)、不同冲击加载速度(11.7~20.6 km/s)、不同初始界面扰动(扰动振幅与波长之比0.20~0.05)条件下振幅发展规律,发现在相同冲击动力条件和边界条件下,RM不稳定性的振幅增长规律在计算尺度范围内完全自相似,主要参数的变化特征符合理论预测。尽管理论模型因简化而存在一定偏差,但是微观模拟获得的振幅增长规律与宏观现象有相似的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仙,张静,唐昭焕[10](2019)在《纳米尺度下Si/Ge界面应力释放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尺度下硅(Si)基锗(Ge)结构的Si/Ge界面应力分布特征,以及点缺陷层在应力释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纳米尺度下, Si/Ge界面应力分布曲线与Ge尺寸密切相关,界面应力下降速度与Ge尺寸存在近似的线性递减关系;同时,在Si/Ge界面处增加一个富含空位缺陷的缓冲层,可显着改变Si/Ge界面应力分布,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点缺陷在纯Ge结构内部引起应力变化与缺陷密度的关系,缺陷层的引入和缺陷密度的增加可加速界面应力的释放.参考对Si/Ge界面结构的研究结果,可在Si基纯Ge薄膜生长过程中引入缺陷层,并对其结构进行设计,降低界面应力水平,进而降低界面处产生位错缺陷的概率,提高Si基Ge薄膜质量,这一思想在研究报道的Si基Ge膜低温缓冲层生长方法中初步得到了证实.(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分子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反应和分离是化学工业的两大基本过程,二者的集成强化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课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的分子尺度分离无机膜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分离与催化性能研究项目,为开拓分离—反应过程耦合以及反应—反应过程耦合提供了新思路,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姜澎.上海首位70后院士:创新始于跨界[N].文汇报.2019

[2]..分子尺度无机膜材料合成分离技术:引领国际透氧膜材料研究方向[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9

[3].余培锴,冯安妮,赵世强,魏珺颖,杨扬.基于裂结技术的单分子尺度化学反应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19

[4].李全顺.纳微尺度下酶分子仿生组装与递送的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杨琳,朱月勋,赵琴平,杨力权.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的分子大尺度协同运动与催化功能关系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

[6].张龙艳.微尺度下流体的流动换热及核化沸腾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7].南玺.离子对氧化石墨烯表面纳米尺度下水分子蒸发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9

[8].王昌昊,陈文俊.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锆基体多尺度断裂参数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9

[9].丁雨,黄生洪.微观尺度下金属/气体界面RM不稳定性自相似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高压物理学报.2019

[10].陈仙,张静,唐昭焕.纳米尺度下Si/Ge界面应力释放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19

标签:;  ;  ;  ;  ;  ;  ;  ;  ;  ;  

分子尺度论文-姜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