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直视通信论文-宋鹏,苏彩霞,赵太飞,陈锦妮,朱磊

非直视通信论文-宋鹏,苏彩霞,赵太飞,陈锦妮,朱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直视通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通信,紫外光散射,非直视,遍历微小单元方法

非直视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宋鹏,苏彩霞,赵太飞,陈锦妮,朱磊[1](2019)在《基于遍历微小单元法非直视非共面紫外光通信信道容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信道容量反映了系统无差错传输信息的能力。基于遍历微小单元法求出系统的路径损耗和脉冲响应,然后对脉冲响应采样序列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得到系统的频率响应,计算出系统的3dB带宽。考虑信号光引起的散粒噪声,根据量子极限法求出系统的信噪比,进而用香农公式仿真分析非直视非共面紫外光通信系统信道容量和收发端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道容量随着接收端偏轴角和通信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收发仰角小于40°时,随着收发仰角增大,信道容量快速减小,并且发射端仰角对信道容量的影响更显着;当发散角增大时,系统信道容量几乎不变;而当视场角增大时,系统信道容量增大。(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熊扬宇[2](2017)在《非直视紫外光通信节点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外光通信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具有保密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和非直视通信等优势,可以适应复杂的地理环境,是常规通信的重要补充,从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光子由发射端出发经散射到达接收端的全过程,建立了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非直视紫外光多次散射非共面模型;对仿真的脉冲响应波形进行半最大值宽度(FWHM)测量,将仿真所测得的脉冲宽度与文献[31]中实验所测的脉冲宽度进行比对,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随后对紫外光在大气中传播的多次散射进行模拟仿真,并分析了发射仰角,接收仰角,距离,接收视场角等系统参数对脉冲展宽的影响;此外,还测试了非共面情况下,偏转角对脉冲展宽的影响。2、针对紫外光通信特点,对组网节点进行了设计,并制定了一套紫外光组网节点定位通信具体方案。基于非直视紫外光单次散射链路模型,研究了紫外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利用蒙特卡洛的方法,仿真了基于该设计的紫外光组网的路径损耗、误码率与发散角、接收视场角、通信距离和偏转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外光通信中的路径损耗、误码率随着通信距离和偏转角的增大而增大;接收视场角越大,误码率越小,主从节点间的有效通信时间越长,而发散角的变化对紫外光组网节点性能影响不明显。3、通过对比,选出合适的紫外光源、紫外探测器和滤光片等关键器件。通过实验平台展开实验,研究了直视(LOS)情况下,不同的发射频率对紫外光通信系统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非直视(NLOS)情况下,不同的收发仰角对紫外光通信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降低发射频率和减小收发仰角,能有效地改善紫外光通信的质量。(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7-03-21)

王建余[3](2017)在《非直视紫外光通信在大气湍流和雾霾下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外光通信借助于大气粒子的散射作用实现非直视传输,弥补了传统激光和红外光通信的缺点,是一种新型通信方式,被认为是解决带宽最后一公里的优选方案。在军事作战或者山区等复杂地形环境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表现出无线非直视,背景噪声极小,抗干扰性能好以及保密通信等优势。本文研究了紫外光通信共面和非共面单次散射传输系统模型。利用MTLAB仿真软件和蒙特卡洛法模拟光子散射传输过程,验证系统路径损耗随系统参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改进了系统脉冲响应表达式,比较分析不同偏轴角和通信距离对系统脉冲响应的影响。提出对脉冲响应做离散傅里叶变换得出紫外光通信系统的3d B带宽。分析了强大气湍流对紫外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弱湍流短距离紫外光通信系统研究方法。将黑炭浓度,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与大气光学特性之间的拟合公式,与紫外光通信联系起来,研究黑炭浓度和相对湿度以及能见度对紫外光通信性能的影响。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后我们得出结论如下:1.系统参数主要通过改变光子传输的路径和公共散射体的大小来改变系统的路径损耗,光子传输的路径越小,构成的公共散射体越大,路径损耗就越小,脉冲响应时间缩短,带宽变大,信道容量也会越大。存在多种不同的系统参数组合可以保证相同系统性能的要求。2.弱湍流使大气的瑞利散射增强,路径损耗减小,导致信噪比增大,误码率变小。当湍流增大到一定数值时,湍流强度越大,衰落概率就越大,增大接收机的接收面积可以增大信噪比,使误码率减小。3.粒子浓度和粒径增大,粒子对光子的散射吸收作用增强,路径损耗增大,信噪比减小,误码率增大。雾霾天气下能见度越小,系统的路径损耗越大,信噪比越小,误码率将会越大。相对湿度越大,大气中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导致大气的平均浓度减小,大气对光子的吸收作用减弱,路径损耗减小,信噪比增大,误码率将会降低。(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7-03-21)

宋鹏,宋菲,李云红,王建余,熊扬宇[4](2016)在《非直视紫外光通信组网多用户干扰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空分复用的紫外光通信网络中链路间多用户干扰的问题.基于一组典型的通信链路模型,采用紫外光多次散射理论,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对系统的误码率与通信节点间距离、链路间夹角、收发仰角等参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误码率随着通信节点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发射功率为100mW时,通信距离应小于120m;随着链路间夹角的增大,误码率先减小后逐渐保持不变,然后又增大,链路间夹角在60°~120°内取值;接收端仰角和发射端仰角对误码率的影响几乎相同,即随着收发仰角的增大,误码率先减小后迅速增大,15°时误码率最小.(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宋鹏,王建余,熊扬宇,宋菲[5](2015)在《非直视紫外光非共面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在紫外光通信时对不规则公共散射体进行积分计算的复杂性,以紫外光的非共面几何结构的单次散射模型为基础,利用光子追踪的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紫外光通信的全过程.根据MATLAB仿真结果,分析通信距离不同时发射端贪轴角分别对路径损耗,脉冲响应,带宽以及信道容量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系统响应时间随贪轴解的增大而增大,信道容量随通信距离和贪轴角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赵太飞,金丹,宋鹏[6](2015)在《无线紫外光非直视通信信道容量估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紫外光非直视通信中,大气散射和收发角度是影响紫外光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在无线紫外光非直视通信单次散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紫外光非直视通信的信噪比和信道容量估算方法,并将该方法与量子极限法进行对比计算,验证了无线紫外光通信信道容量估算法的正确性。利用计算机仿真了收发端角度对紫外光通信中路径损耗、信道容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背景噪声环境下的信道容量。仿真结果表明,发送、接收仰角及接收视场角对紫外光通信中的路径损耗、信道容量影响较大,而发散角对其影响不大,且信道容量随背景噪声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5年06期)

李济波,吴晓军,王红星,李笔锋,刘传辉[7](2015)在《紫外光非直视通信抗干扰中继链路方法及其功率需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紫外光通信中光源器件发射功率受限和大气信道衰减严重造成传输距离近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非直视通信的抗干扰中继链路方法。该方法采用多跳网络方式在端到端传送节点间构建中继通信链路,通过时分复用技术给相邻节点分配不同时隙防止节点的相互干扰;同时,对节点直接传送信息和采用中继链路方法接力转发信息两种不同方式的功率需求进行了分析。仿真表明,采用的中继链路方法在传输相同通信距离时减少了单个节点的发射功率及系统总功率,提高了系统功率利用率,有利于重量轻、低功耗需求的节点部署实施。(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5年03期)

吕照顺,吴晗平,梁宝雯,袁璐[8](2014)在《近地层直视与非直视紫外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紫外光通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了紫外光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原理和特点,探讨了紫外大气传输特性、直视与非直视紫外通信距离方程理论、调制与解调、高性能紫外探测器、紫外光信号检测、紫外光学材料及系统等主要关键技术,并研究了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紫外光通信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4年09期)

邵平,李晓毅,杨娟,肖文林[9](2013)在《“日盲”紫外光定向发送与定向接收的非直视通信覆盖范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紫外光定向发送与定向接收的非直视(C类NLOS)通信,基于椭球坐标系,建立了通信模型,推导了通信覆盖范围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紫外光接收视场角越大或收发端传输距离越长,通信节点的覆盖范围越广。(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邵平,李晓毅,张婵,朱琳琳[10](2013)在《适用于紫外光非直视通信网络的定向MAC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基于紫外光非直视(NLOS)通信网定向MAC协议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紫外光NLOS通信覆盖范围的特点,推导出NLOS通信覆盖范围方位角的表达式;其次根据此方位角表达式对目前紫外光NLOS(c)定向发送定向接收的节点结构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紫外光NLOS(c)的通信方式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紫外光定向发送定向接收通信方式的MAC协议并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无线电》期刊2013年02期)

非直视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紫外光通信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具有保密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和非直视通信等优势,可以适应复杂的地理环境,是常规通信的重要补充,从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光子由发射端出发经散射到达接收端的全过程,建立了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非直视紫外光多次散射非共面模型;对仿真的脉冲响应波形进行半最大值宽度(FWHM)测量,将仿真所测得的脉冲宽度与文献[31]中实验所测的脉冲宽度进行比对,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随后对紫外光在大气中传播的多次散射进行模拟仿真,并分析了发射仰角,接收仰角,距离,接收视场角等系统参数对脉冲展宽的影响;此外,还测试了非共面情况下,偏转角对脉冲展宽的影响。2、针对紫外光通信特点,对组网节点进行了设计,并制定了一套紫外光组网节点定位通信具体方案。基于非直视紫外光单次散射链路模型,研究了紫外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利用蒙特卡洛的方法,仿真了基于该设计的紫外光组网的路径损耗、误码率与发散角、接收视场角、通信距离和偏转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外光通信中的路径损耗、误码率随着通信距离和偏转角的增大而增大;接收视场角越大,误码率越小,主从节点间的有效通信时间越长,而发散角的变化对紫外光组网节点性能影响不明显。3、通过对比,选出合适的紫外光源、紫外探测器和滤光片等关键器件。通过实验平台展开实验,研究了直视(LOS)情况下,不同的发射频率对紫外光通信系统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非直视(NLOS)情况下,不同的收发仰角对紫外光通信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降低发射频率和减小收发仰角,能有效地改善紫外光通信的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直视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宋鹏,苏彩霞,赵太飞,陈锦妮,朱磊.基于遍历微小单元法非直视非共面紫外光通信信道容量分析[J].通信学报.2019

[2].熊扬宇.非直视紫外光通信节点设计[D].西安工程大学.2017

[3].王建余.非直视紫外光通信在大气湍流和雾霾下的性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7

[4].宋鹏,宋菲,李云红,王建余,熊扬宇.非直视紫外光通信组网多用户干扰问题[J].光子学报.2016

[5].宋鹏,王建余,熊扬宇,宋菲.非直视紫外光非共面通信系统性能分析[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5

[6].赵太飞,金丹,宋鹏.无线紫外光非直视通信信道容量估算与分析[J].中国激光.2015

[7].李济波,吴晓军,王红星,李笔锋,刘传辉.紫外光非直视通信抗干扰中继链路方法及其功率需求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5

[8].吕照顺,吴晗平,梁宝雯,袁璐.近地层直视与非直视紫外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红外技术.2014

[9].邵平,李晓毅,杨娟,肖文林.“日盲”紫外光定向发送与定向接收的非直视通信覆盖范围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

[10].邵平,李晓毅,张婵,朱琳琳.适用于紫外光非直视通信网络的定向MAC协议研究[J].中国无线电.2013

标签:;  ;  ;  ;  

非直视通信论文-宋鹏,苏彩霞,赵太飞,陈锦妮,朱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