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鹅观草论文-史冀伟,高爱农,刘津刚,李立会,杨欣明

中间鹅观草论文-史冀伟,高爱农,刘津刚,李立会,杨欣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间鹅观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族,中间鹅观草,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

中间鹅观草论文文献综述

史冀伟,高爱农,刘津刚,李立会,杨欣明[1](2009)在《小麦族中间鹅观草不同居群的形态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族(Triticeae)植物的野外调查、收集通常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为了探讨小麦族植物在野外调查、收集的科学取样策略,本项研究以小麦族具有自花授粉习性的3个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var.m ediaKeng)居群、每个居群30个单株为材料,对11个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取样策略的建立,对于指导野外调查、收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史冀伟[2](2009)在《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var.media Keng)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系统,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在全世界约130余种,是禾本科小麦族(Triticeae)中最大的属。我国有70余种,其中很多种为特有种。我国的鹅观草属具有抗逆、长穗、多粒等优良性状,可作为作物改良的丰富基因库。中间鹅观草(R. sinica. var. media Keng)隶属鹅观草属,为中国特有种,具有多年生、自花授粉的特性,主要分布于山西、甘肃、新疆等省(区)。或许由于中间鹅观草分布区域的限制,对其基因组构成、居群内与居群间的多样性研究罕见报道。此外,在2002年由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对分布于新疆地区的小麦族植物调查收集时,发现了一个可能具有光温敏不育性的中间鹅观草居群。因此,以居群为单元,在形态学、细胞学和DNA水平对中间鹅观草进行分析,对于阐明该物种的基因组结构、多样性程度以及制定科学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采自新疆的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为单元,每一居群随机选取30个单株,通过对11个形态学性状、2n染色体数目及基因组构成、PMCs的染色体配对行为、SSR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分析表明,3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体细胞的基因组构成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情况分析表明,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均为四倍体(2n=4x=28)物种,并首次确定了中间鹅观草的基因组构成为StH;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发现了St与H染色体间自发易位,长短臂易位的类型多样,大部分为2对相互易位,个别为1对相互易位,居群Z2291的易位频率(36.67%)明显高于Z2293(6.67%)、Z2289(0%),易位类型也比其它两个居群丰富,居群Z2291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说明野生种在进化过程中不同基因组间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而且个体间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3、PMCs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观察发现,(1)2个中间鹅观草居群在染色体配对行为上存在差异,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居群Z2293和Z2289的平均染色体构型分别为0.67 I + 13.59 II (9.99环+3.59棒) + 0.0032 III+ 0.0424 IV和1.55 I + 13.20 II (8.93环+4.27棒) + 0.0027 III+ 0.0013 IV;居群Z2293中平均每个细胞中形成的II、环状II个数明显高于居群Z2289,而形成的I、棒状II明显低于居群Z2289,其中在H I、环状H/H II上存在极显着差异,居群Z2293的稳定性高于Z2289;变异主要集中在居群内(94.59%),Z2289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指数略高于Z2293。(2)St基因组和H基因组在各种构型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St基因组形成的II、环状II的数目高于H基因组,而棒状II、I低于H基因组,为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的差异性提供了证据;本实验中也观察到了异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可以配对形成的二价体、叁价体和四价体,说明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具有一定同源性,能够发生基因交流。(3)自发易位株1-22出现了大量由St和H构成的四价体,该株平均染色体构型为0.23 I + 12.21 II (9.53环+2.67棒) + 0.05 III+ 0.86 IV,平均每个细胞形成四价体的数量为0.86。(4)在居群间和居群内个体间染色体配对行为上的差异,说明在对野生种资源的收集、保存以及以野生种为对象的起源演化、向小麦等栽培种转移野生种外源基因等进行研究时,以居群为单位进行研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科学的结论。4、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间鹅观草居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80.5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与染色体配对行为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的结果一致;居群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73,居群Z2291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07),这与形态性状结果不一致,在形态性状上变异最为丰富的是居群Z2289。5、在本实验中,无论是在形态学、细胞学,还是在DNA水平上都说明了中间鹅观草物种在居群间和居群内个体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对于野生种以居群为单位进行研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科学的结论;另一方面,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及异源染色体之间能够配对说明野生种在进化过程中不同基因组间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06-01)

解继红,于靖怡,徐柱,杨凯[3](2009)在《浸种和光照处理对中间鹅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了不同温度的浸种处理及光照条件下对中间鹅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表明:在4℃低温条件下浸种48h,中间鹅观草种子发芽率最高,同温度下浸种24h,种子发芽指数最高。25℃恒温条件下,当光照处理为12h光照/12h黑暗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09年05期)

中间鹅观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系统,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在全世界约130余种,是禾本科小麦族(Triticeae)中最大的属。我国有70余种,其中很多种为特有种。我国的鹅观草属具有抗逆、长穗、多粒等优良性状,可作为作物改良的丰富基因库。中间鹅观草(R. sinica. var. media Keng)隶属鹅观草属,为中国特有种,具有多年生、自花授粉的特性,主要分布于山西、甘肃、新疆等省(区)。或许由于中间鹅观草分布区域的限制,对其基因组构成、居群内与居群间的多样性研究罕见报道。此外,在2002年由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对分布于新疆地区的小麦族植物调查收集时,发现了一个可能具有光温敏不育性的中间鹅观草居群。因此,以居群为单元,在形态学、细胞学和DNA水平对中间鹅观草进行分析,对于阐明该物种的基因组结构、多样性程度以及制定科学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采自新疆的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为单元,每一居群随机选取30个单株,通过对11个形态学性状、2n染色体数目及基因组构成、PMCs的染色体配对行为、SSR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分析表明,3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体细胞的基因组构成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情况分析表明,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均为四倍体(2n=4x=28)物种,并首次确定了中间鹅观草的基因组构成为StH;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发现了St与H染色体间自发易位,长短臂易位的类型多样,大部分为2对相互易位,个别为1对相互易位,居群Z2291的易位频率(36.67%)明显高于Z2293(6.67%)、Z2289(0%),易位类型也比其它两个居群丰富,居群Z2291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说明野生种在进化过程中不同基因组间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而且个体间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3、PMCs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观察发现,(1)2个中间鹅观草居群在染色体配对行为上存在差异,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居群Z2293和Z2289的平均染色体构型分别为0.67 I + 13.59 II (9.99环+3.59棒) + 0.0032 III+ 0.0424 IV和1.55 I + 13.20 II (8.93环+4.27棒) + 0.0027 III+ 0.0013 IV;居群Z2293中平均每个细胞中形成的II、环状II个数明显高于居群Z2289,而形成的I、棒状II明显低于居群Z2289,其中在H I、环状H/H II上存在极显着差异,居群Z2293的稳定性高于Z2289;变异主要集中在居群内(94.59%),Z2289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指数略高于Z2293。(2)St基因组和H基因组在各种构型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St基因组形成的II、环状II的数目高于H基因组,而棒状II、I低于H基因组,为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的差异性提供了证据;本实验中也观察到了异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可以配对形成的二价体、叁价体和四价体,说明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具有一定同源性,能够发生基因交流。(3)自发易位株1-22出现了大量由St和H构成的四价体,该株平均染色体构型为0.23 I + 12.21 II (9.53环+2.67棒) + 0.05 III+ 0.86 IV,平均每个细胞形成四价体的数量为0.86。(4)在居群间和居群内个体间染色体配对行为上的差异,说明在对野生种资源的收集、保存以及以野生种为对象的起源演化、向小麦等栽培种转移野生种外源基因等进行研究时,以居群为单位进行研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科学的结论。4、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间鹅观草居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80.5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与染色体配对行为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的结果一致;居群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73,居群Z2291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07),这与形态性状结果不一致,在形态性状上变异最为丰富的是居群Z2289。5、在本实验中,无论是在形态学、细胞学,还是在DNA水平上都说明了中间鹅观草物种在居群间和居群内个体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对于野生种以居群为单位进行研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科学的结论;另一方面,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及异源染色体之间能够配对说明野生种在进化过程中不同基因组间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间鹅观草论文参考文献

[1].史冀伟,高爱农,刘津刚,李立会,杨欣明.小麦族中间鹅观草不同居群的形态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

[2].史冀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间鹅观草(Roegneriasinica.var.mediaKeng)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构成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3].解继红,于靖怡,徐柱,杨凯.浸种和光照处理对中间鹅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J].中国种业.2009

标签:;  ;  ;  ;  

中间鹅观草论文-史冀伟,高爱农,刘津刚,李立会,杨欣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