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口组论文-徐敏,梁虹,邓绍强,邹琴,朱亚东

茅口组论文-徐敏,梁虹,邓绍强,邹琴,朱亚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茅口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断溶体”,模型正演,地震响应,茅口组

茅口组论文文献综述

徐敏,梁虹,邓绍强,邹琴,朱亚东[1](2019)在《川西北JLS地区下二迭统茅口组“断溶体”地震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参考塔里木"断溶体"地震响应模式及形成机制,对川西北JLS地区下二迭统茅口组顶界地震资料上存在的挠曲、能量突变等地震反射特征异常开展了研究。从沉积环境、岩溶作用及断裂-裂缝系统3个方面分析了茅口组"断溶体"的成因,详细研究了"断溶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在该基础上开展了缝洞模型正演研究并对"断溶体"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川西北JLS地区茅口组存在3种类型"断溶体"(Ⅰ、Ⅱ、Ⅲ类),其中Ⅰ类"断溶体"(带状-圆形集合体)为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域。"断溶体"的提出对四川盆地同类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王希正,唐昱哲,于童,陈佳作[2](2019)在《川东地区茅口组岩溶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油气储量约占全世界油气总储量的50%,油气产量达全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以上。川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很高的勘探潜力。为了川东明确地区储层发育与古地貌的关系。本文将采用地质-地震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茅口组地层划分为茅一段、茅二段、茅叁段和茅四段,茅四段和茅叁段在研究区内剥蚀严重;结合研究区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茅口组地层基本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具有"北薄南厚,西薄东厚"的分布趋势;采用残余厚度法把研究区古地貌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本次研究明确了川东地区茅顶岩溶古地貌特征,为下一步勘探提供有利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9期)

李荣容,杨迅,王旭丽,曾琪,胡欣[3](2019)在《川西北部地区中二迭统茅口组岩溶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地区中二迭统茅口组在多个构造获得突破,但前期受勘探程度及资料限制,对茅口组储层研究相对较少,这制约了下一步勘探工作,因此开展川西北部茅口组储层特征研究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根据钻井、化验分析、地震等资料,结合动静态资料重新评价茅口组储集类型,取得了以下叁点认识:①川西北部地区中二迭统茅口组储集岩类主要为亮晶生物(屑)灰岩、粒屑灰岩、含生屑泥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豹斑)灰岩。具有孔、洞、缝等多种储集空间,它们在空间上相互有机搭配形成了孔洞缝相结合的储渗空间。②川西北部茅口组气藏并不只是单一的裂缝性气藏,应以裂缝—孔洞型气藏为主,只有找准缝洞系统发育区,才能获得较好储量规模及勘探开发效果。③有利滩相是储层发育的基础,受岩溶作用改造后的有利地貌区是控制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姣,孙庆莉,段杰,杨晋蓉,龚立[4](2019)在《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巴南地区茅口组储层特征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南部下二迭统茅口组储层油气勘探开发历史较为久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储集类型丰富多样。近年川西北部和川东地区二迭系勘探也获得了突破。而位于四川东南部的涪陵—巴南地区受不同方向的应力发育多组系构造,茅口组储层的储集类型、主控因素及展布特征是不清楚的,导致前期钻井虽有显示但产量不高。因此,通过分析川东涪陵—巴南勘探区内及邻区的钻、测井资料,进行茅口组古地貌特征研究、地震相分析及含油气异常的地震反射特征判别,识别出储层有利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茅口组储层是富含生物碎屑、溶孔、裂缝的综合型储集层;②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具有"下拉式弱反射""眼球状""斜亮点""同相轴错断""同相轴分叉及合并"等特征;③储层分布横向变化较大,主要受古构造位置及断层展布控制;④探区西部古地貌位置较高,是岩溶较发育的有利区域,地震异常较为集中,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龙隆,冉崎,陈康,彭达,许翔[5](2019)在《强反射分离方法在茅口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普遍存在茅口组顶部岩性强反射层干扰茅顶下方缝洞的地震识别的问题。在正演模拟剖面及研究区实际地震资料中,应用基于匹配追踪的强反射分离方法,通过分离强反射轴中岩性界面能量,突出茅顶下方缝洞地震响应,实现茅顶下方储层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强反射分离后茅顶下方储层会在茅顶下方形成波峰反射,波峰振幅强度与储层厚度大小成正比;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能量阈值参数对于强反射分离方法的储层预测结果至关重要。目前四川盆地茅口组大面积的向斜区勘探程度还很低,强反射分离方法在茅口组向斜区勘探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倪祥龙,谭开俊,杜斌山,乐幸福,陈更新[6](2019)在《应用相干能量梯度预测溶蚀沟谷体系——四川盆地威远地区茅口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二迭系茅口组碳酸盐岩的勘探突破,川南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为更好预测川南茅口组碳酸盐岩溶蚀缝洞体系的空间展布,基于叁维地震数据及测井数据,通过模型正演、古地貌分析,并对地震数据开展了相干能量梯度的属性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优选地震属性,并进行聚类分析,最终落实了碳酸盐岩缝洞体系,结果表明:(1)古地貌结合相干能量梯度属性能较好地刻画碳酸盐岩沟谷体系;(2)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地震属性聚类分析能更好地落实碳酸盐岩沟谷体系;(3)工区北部发育大片的缝洞体系,与已知油田区吻合度高;中部自西向东转南部发育一条大型的溶蚀沟谷体系。此项技术能有效预测碳酸盐岩溶蚀产生的缝洞及沟谷体系,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王鹏,杨平,尚明强,何小会[7](2019)在《大数据分析在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储层研究中的运用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勘探难度的增加,多学科协同作业已经成为必然,随着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各学科多年累积的海量数据得以多层次开放、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中二迭统茅口组岩溶储层在四川盆地广泛发育,成功的钻井很多,但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较低、规模开采难度较大,主要是岩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不清、纵横向分布规律不明等原因导致的。通过云计算,对茅口组钻井、录井、试井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认为:(1)储层主控因素为相控风化壳;(2)储层纵横向分布与古地貌关系密切,峰丛地貌发育纵向岩溶为主、溶丘地貌发育浅表岩溶为主;(3)区域上沿泸州古隆起、开江古隆起周缘以及九龙山-南充地区为勘探的最有利区,川东、蜀南向斜区内峰丛与溶丘地貌是近期突破的潜力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戴莹[8](2019)在《涪陵气田首口茅口组气井顺利完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戴 莹 报道:7月14日,涪陵页岩气田首口茅口组气井涪茅1HF井顺利完钻,气测显示良好,标志着气田新层系开发进展顺利,预示着涪陵页岩气田茅口组具有良好开发前景。为进一步开发未动用储量,提高气田采收率,今年,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瞄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9-07-25)

侯宇,雷开强,孙甫,裴雪梅,游李伟[9](2019)在《川南DTC地区茅口组地球物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南部DTC地区钻遇下二迭统茅口组16口井,其中11口井获得了工业气流,表明该地区茅口组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DTC地区自二迭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产生了多组不同方向的断裂,在后期岩溶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的岩溶缝洞系统。但茅口组岩溶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部分井产量衰减较快,溶蚀缝洞间横向连通性较差。为了寻找规模较大的裂缝—岩溶系统,以DTC地区下二迭统茅口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地区茅口组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利用相面法、振幅属性、裂缝预测、时间厚度等多种方法对茅口组裂缝—岩溶系统进行刻画,指出了裂缝—岩溶发育有利区呈网状分布,主要沿北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裂缝与振幅属性融合技术,对刻画茅口组裂缝和古岩溶共同作用的裂缝—岩溶系统,寻找较大规模的裂缝—岩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胡东风,王良军,黄仁春,段金宝,徐祖新[10](2019)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迭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迭统茅口组"似层状"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但对该层位白云石化的成因和分布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基于岩心和露头样品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特征、成因及主控因素,建立了白云岩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纵向上主要发育于茅叁段中下部,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岩性主要为细—中晶云岩、硅质云岩、生屑云岩等,储层物性较好,主要发育孔隙、热液溶蚀缝洞系统两类储集空间;②该区茅口组基质云岩与鞍状云岩的微量元素及其含量、锶同位素比值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存在着差异,表明两类白云岩的形成流体或期次相差较大,早期热水沉积形成基质云岩,晚期受热液溶蚀改造形成缝洞充填的鞍状云岩;③该区茅口组白云岩发育分布受生屑滩、热水沉积和基底断裂的联合控制,其中生屑滩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热水沉积形成了早期层状基质云岩,基底断裂为后期富镁热液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改善了储集性能。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茅口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油气储量约占全世界油气总储量的50%,油气产量达全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以上。川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很高的勘探潜力。为了川东明确地区储层发育与古地貌的关系。本文将采用地质-地震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茅口组地层划分为茅一段、茅二段、茅叁段和茅四段,茅四段和茅叁段在研究区内剥蚀严重;结合研究区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茅口组地层基本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具有"北薄南厚,西薄东厚"的分布趋势;采用残余厚度法把研究区古地貌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本次研究明确了川东地区茅顶岩溶古地貌特征,为下一步勘探提供有利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茅口组论文参考文献

[1].徐敏,梁虹,邓绍强,邹琴,朱亚东.川西北JLS地区下二迭统茅口组“断溶体”地震预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希正,唐昱哲,于童,陈佳作.川东地区茅口组岩溶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3].李荣容,杨迅,王旭丽,曾琪,胡欣.川西北部地区中二迭统茅口组岩溶储层特征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9

[4].徐姣,孙庆莉,段杰,杨晋蓉,龚立.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巴南地区茅口组储层特征及预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9

[5].龙隆,冉崎,陈康,彭达,许翔.强反射分离方法在茅口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6].倪祥龙,谭开俊,杜斌山,乐幸福,陈更新.应用相干能量梯度预测溶蚀沟谷体系——四川盆地威远地区茅口组为例[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7].王鹏,杨平,尚明强,何小会.大数据分析在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储层研究中的运用及效果[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8].戴莹.涪陵气田首口茅口组气井顺利完钻[N].中国石化报.2019

[9].侯宇,雷开强,孙甫,裴雪梅,游李伟.川南DTC地区茅口组地球物理特征[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9

[10].胡东风,王良军,黄仁春,段金宝,徐祖新.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迭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天然气工业.2019

标签:;  ;  ;  ;  

茅口组论文-徐敏,梁虹,邓绍强,邹琴,朱亚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