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模型试验论文-冯克义,李万智,李启升,王雷

水力模型试验论文-冯克义,李万智,李启升,王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力模型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调蓄,水力模型,埝头泵站,密云水库

水力模型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冯克义,李万智,李启升,王雷[1](2019)在《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埝头泵站水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泵站物理模型,模拟泵站取水口、进水池、进水口等建筑物附近的水流条件。在各种不同的流量、水位及水泵机组运行组合的工况下,观测泵站建筑物附近水流结构变化规律,分析取水口、泵站进水口、前池等部位水流流态变化对泵站取水及其他建筑物的影响。对埝头泵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S2期)

李广宁,孙双科,郭子琪,柳海涛,郑铁刚[2](2019)在《仿自然鱼道水力及过鱼性能物理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仿自然鱼道是具有一定自然特征的过鱼设施,适用于中低水头工程,是目前鱼道形式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获得一种具有综合生态功能的鱼道,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芦苇模块构建的植物型鱼道,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其水力特性和过鱼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取芦苇为基本单元构建植物型鱼道是合适的。植物模块交错布置的植物鱼道内可形成蜿蜒的水流,流态丰富,过鱼通道内流速均小于1.1 m/s,满足过鱼要求。过鱼试验表明,过鱼对象可以在该鱼道内顺利上溯,植物模块下游侧可形成低流速的鱼类休息区,验证了鱼道体型的合理性。该文提出的植物型鱼道丰富了鱼道的形式,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今后类似鱼道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志坤[3](2019)在《无压输水隧洞出口连接井掺气与漩涡水力现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正态物理模型,模拟了无压输水隧洞出口连接井水力条件,观测了不规则体型连接井内水体掺气与漩涡水力现象。通过对不同流量试验组次统计分析,总结了连接井内水体掺气与漩涡的变化规律,试验成果为输配水工程正常运行、管理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也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1期)

夏鹏飞,刘孝轩,胡俊,朱利[4](2018)在《溢洪道水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拟建水库溢洪道进行了1∶60的水工模型试验研究,验证水库各特征水位下溢洪道的泄流能力,分析溢洪道泄槽的水面线及泄槽产生空蚀的可能性,针对下游河道消能防冲问题,对比了传统连续坎和燕尾型挑坎下游挑射水舌特性及河道冲刷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原设计体型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溢流面在设计和校核工况下局部出现负压,但不会产生空蚀破坏;优化后的底部镂空异型挑坎,由于自身挑射特性更加适应于狭窄河道,相较于连续坎下游河道边坡流速明显减小,对两岸边坡的冲刷亦大大减弱。(本文来源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尹志勤[5](2018)在《阁山水库仿生态式鱼道模型水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阁山水库仿生态式鱼道水力性能,做了1∶20物理模型试验。首先对设计基本方案的鱼道水力特性进行试验,再分别对鱼道内部池室、进口和出口布置优化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叁种优化的仿生态式鱼道布置型式结构尺寸均合适,在设计水深条件下达到了流速分布在0.4~1.0m/s的设计条件,鱼道进口水流条件适宜鱼类上溯进入鱼道。研究结果为阁山水库仿生态式鱼道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付波,黄智敏,钟勇明,陈卓英,陆汉柱[6](2018)在《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二期施工导流水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施工导流水力学定床和动床物理模型,研究与分析了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二期施工导流设计方案布置的合理性,优化了二期导流明渠的泄流能力、流态与流速分布、船只通航水流条件、及围堰的冲刷特性等,提出了较优的二期导流明渠围堰布置形式以及围堰坡脚带的工程防护措施,试验研究成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11期)

朱霞雁[7](2018)在《大型雨水泵站水力模型试验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雨水泵房流道中流态不稳定是有别于中小型雨水泵站的一个较突出问题(重者会引起叶轮气蚀,损坏水泵)。其根本原因来自于大型雨水泵通常采用轴流泵或混流泵,而叶轮旋转过程中对水流具有较高要求。解决好流道中水流紊流问题,对大型雨水泵站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区防汛标准的提高,大型雨水泵站明显增多。因此,通过剖析典型的设计案例,借助于最直观的水力模型试验,分析泵房从进水至出水各个环节的水流状态,总结出优化流道的具体方法,对今后大型雨水泵站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市政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宁景昊[8](2018)在《多孔溢洪道水力特性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溢洪道是水利工程中主要泄水建筑物之一,其作用是宣泄水库多余的水流,保障大坝的安全。因此对溢洪道水力特性及对下游冲刷破坏研究就十分重要。本文结合某水电站溢洪道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对溢洪道主要水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得出溢洪道水面线、速度分布,压强等水力参数,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吻合一致。为研究多孔溢洪道水流在泄槽陡坡上闸墩后水流空腔特性及水流汇合完成与扩散情况,本文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得出一些经验公式。针对下游冲刷破坏研究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两种不同体型挑流鼻坎下的水舌特性,得出差动式鼻坎更加优越,对下游冲刷较轻。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试验结果表明溢洪道泄流能力满足要求,说明溢洪道堰顶高程、孔口尺寸是合适的,堰面曲线及陡坡段设计合理。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闸墩尾部体型和掺气减蚀设施体型进行研究优化,改善了泄槽段水流流态,避免发生空化空蚀破坏。(2)分别对比溢洪道设计工况和校核工况下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下的水流流态及水面线、流速、压强等沿程分布规律,模拟得出溢洪道水面线、速度分布,压强等水力参数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吻合一致。(3)运用数值模拟分析对比溢洪道连续性挑流鼻坎与差动式挑流鼻坎在设计工况下的水舌特性,包括水舌挑距,水舌流态,水舌落水点压强分布,水舌流速分布,紊动能及耗散率等水力特性变化规律验证差动式挑坎的优越性。(4)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陡坡上闸墩后水流特性进行研究,以闸墩后泄槽内水深,压强,表流速变为均匀为标准,分析得出多孔溢洪道水流汇合完成的长度和水流单侧横向扩散宽度的经验关系式。并且以闸墩后水流水深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闸墩后空腔水力特性。(5)对整体溢洪道体型优化后进行不同工况下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从流态、水面线、压强、等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体型优化后的溢洪道取得了理想成果。(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白欣[9](2018)在《清原电站泄水建筑物水力特性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流消能是使下泄水流在消力池内由于下游静止水流发生抬高,产生水跃来达到消能的目的,水跃在消力池内上下层水流之间发生漩滚与紊动来产生流速梯度来削减水流动能,其因为雾化小、对地形的适应性强,被广泛应用于泄洪消能设施中。但是低佛氏数下的底流消能,更容易产生波状水跃,消能率低,所以低佛氏数下的底流消能的泄水建筑物优化是对安全泄洪、高效消能的关键。本文针对辽宁清原电站,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溢洪道和泄洪洞的流态、压强、流速等水力特性进行分析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最终以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互相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溢洪道和泄洪洞模型设计合理,溢洪道和泄洪洞模型流量均大于计算流量。溢洪道设计洪水位319.00m和校核洪水位320.16m的流量系数均取0.461,泄洪洞设计洪水位319.00m和校核洪水位320.16m流量系数均为0.90:(2)原方案溢洪道引渠段、泄槽陡坡段流态良好,修改后消力池流态较好能满足水跃消能要求,修改方案的护坦上加设消力墩能满足消能要求,下游的冲刷较轻;(3)原方案泄洪洞进水口、洞身段流态均良好。修改后的洞身断面的尺寸满足过流条件,洞身和陡坡衔接段抛物线设计合理,消力池尺寸能满足水跃消能要求,修改方案的护坦上加设消力墩能满足消能要求,下游的冲刷较轻;(4)在修改方案设计洪水位下,FLUENT软件对溢洪道进行及你下个数值模拟,得到水力特性分布图及数据。结果显示,池内水深、压强、流速等水力特性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数值模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曹岩,郝巨涛,汪正兴,鲁一晖[10](2018)在《沥青混凝土在剪胀条件下的水力劈裂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坝高的增加,在高压水下心墙是否会发生水力劈裂越来越引起工程界的重视。已有试验表明,沥青混凝土孔隙率很小且沥青不会传递水压力,所以沥青混凝土的水力劈裂一般可以不考虑。但在实际工程中,剪胀会导致沥青混凝土孔隙率的增加,由此是否会引发水力劈裂问题尚不清楚。本文针对某工程进行了孔隙率增大后沥青混凝土的水力劈裂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孔隙率增大及局部拉应力作用下有发生水力劈裂的可能,说明针对实际工程中沥青混凝土可能发生的缺陷进行水力劈裂论证是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水力模型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仿自然鱼道是具有一定自然特征的过鱼设施,适用于中低水头工程,是目前鱼道形式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获得一种具有综合生态功能的鱼道,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芦苇模块构建的植物型鱼道,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其水力特性和过鱼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取芦苇为基本单元构建植物型鱼道是合适的。植物模块交错布置的植物鱼道内可形成蜿蜒的水流,流态丰富,过鱼通道内流速均小于1.1 m/s,满足过鱼要求。过鱼试验表明,过鱼对象可以在该鱼道内顺利上溯,植物模块下游侧可形成低流速的鱼类休息区,验证了鱼道体型的合理性。该文提出的植物型鱼道丰富了鱼道的形式,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今后类似鱼道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力模型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冯克义,李万智,李启升,王雷.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埝头泵站水力模型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19

[2].李广宁,孙双科,郭子琪,柳海涛,郑铁刚.仿自然鱼道水力及过鱼性能物理模型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王志坤.无压输水隧洞出口连接井掺气与漩涡水力现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9

[4].夏鹏飞,刘孝轩,胡俊,朱利.溢洪道水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5].尹志勤.阁山水库仿生态式鱼道模型水力特性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8

[6].付波,黄智敏,钟勇明,陈卓英,陆汉柱.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二期施工导流水力模型试验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18

[7].朱霞雁.大型雨水泵站水力模型试验的启示[J].中国市政工程.2018

[8].宁景昊.多孔溢洪道水力特性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9].白欣.清原电站泄水建筑物水力特性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10].曹岩,郝巨涛,汪正兴,鲁一晖.沥青混凝土在剪胀条件下的水力劈裂模型试验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8

标签:;  ;  ;  ;  

水力模型试验论文-冯克义,李万智,李启升,王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