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经济论文-康晓芸

能源环境经济论文-康晓芸

导读:本文包含了能源环境经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资源能源,环境绩效,经济发展,叁者关系

能源环境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康晓芸[1](2019)在《生态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窥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能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识到,能源不仅是人们在地球生存的保障,也是我国经济转型上升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之一。所以在新时期,生态资源、环境、经济这叁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联系密切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本文就生态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11期)

陈诗一,林伯强[2](2019)在《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现状及展望——首届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者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发展现状近十多年来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取得了快速发展,并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备受瞩目的重要领域。这从国内经济学领域顶级权威期刊《经济研究》对该领域论文发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经济研究》从2006年至今累计发表了能源环境及气候变化相关论文共计65篇。仅在2010年与2013年两年,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就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10篇之多,(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3](2019)在《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科研究简介——能源环境气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环境气候研究是政研中心在传统的气候变化学科基础上发展衍生形成的新兴学科之一,主要针对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气候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与碳排放强度协同控制等领域开展研究,长期开展多种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评价模型开发研究,参与气候谈判和履约研究。2018年,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与能力建设""我国城市常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决(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9年03期)

于洋,张丽梅,陈才[4](2019)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发展格局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2007—2015年我国东部10个省(市)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度和发展度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度"模型评价四元系统协调和发展之间耦合现状。并通过引入核密度函数分析方法,对各个子系统、协调度、发展度和耦合度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经济子系统发展度较好,但是存在"两极分化"。②能源子系统发展度水平不高,但有所提升。③环境子系统发展度态势良好。④科技子系统发展度水平最低,"两极分化"有减弱趋势。⑤整个四元系统协调度较好,但存在两极分化;发展度水平相对偏低,提升速度明显;协调发展之间耦合度基本保持稳定。针对上述问题,文章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7期)

李可心[5](2019)在《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区域适宜性评价及能源环境经济效益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业生物质资源丰富,发电技术成熟度高,对生物质发电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在国家能源安全、能源结构调整、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生物质发电资源潜力、发电需求、发展条件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缺乏产业发展的区域适宜性研究,且生物质发电产业效益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贡献并不明确。为评价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区域适宜性(主要是农业生物质,即秸秆),从资源潜力、发展需求和产业化发展条件叁个角度出发,选取12个影响和表征区域适宜性的指标,构建了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对中国31个省(市)的生物质发电区域适宜性进行了分级评价(五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各省份之间的等级评价结果分布并不均衡,最适宜发展区域集中在河南、山东和新疆;另外,吉林、江苏、安徽等8个省(市)均属于适宜发展区域,可见适宜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区域大多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省。而海南、青海、西藏属于不适宜发展区域。其次,叁个准则层之间的等级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天津受资源潜力和发展条件的限制;发展需求是限制广西和云南产业发展适宜性的唯一障碍。资源潜力丰富的东叁省地区却被发展需求和发展条件制约。以上述分级评价结果中的某一适宜性发展区域(吉林省)为例,构建了一个动态预测秸秆资源的能源潜力,评估秸秆发电产业对区域能源、环境、社会经济影响的综合模型。考虑了影响秸秆产量的6种因素,动态预测秸秆能源化潜力;筛选3组(9项)GBEP公布的可持续性指标,定量分析秸秆发电技术产业化发展对区域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整体影响。模型是从秸秆资源可利用量到多种秸秆能源化利用产业联合发展各阶段的动态分析的集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可能源化利用秸秆量持续上升,2030年可达4709.5万吨,在政府规划目标下生物质电力装机达到170万千瓦。秸秆发电技术产业化发展可实现温室气体累积减排3.52亿吨,SO_2、NO_x和PM_(2.5)分别累积减排364.72万吨、91.75万吨、178.96万吨。累积创造净利润48.81亿元,增加就业岗位8.75万个。与政府规划方案相比,情景二的累积效益指标为情景一的1.9倍,情景叁为情景一的3.8倍,显示出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综上,秸秆发电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能推动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这些结果可为区域整体能源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提供导向,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更适宜的能源发展战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秋蓉,于志宏[6](2019)在《布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掌握未来发展主导权——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周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达峰目标和路径,决定了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必须探索自己的特色道路。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需要在总结国内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建设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采取由点到面、渐进发展的方式,在市场覆盖范围、配额总量及分配方式、交易机构和产品等各方面逐步完善。(本文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05期)

牟勇,苗成林[7](2019)在《基于SDM模型的经济、能源、环境协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进经济、能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根据空间计量理论构建经济、能源、环境之间协同的理论模型,采集2000~2015年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模型实证分析经济、能源、环境的协同关系,计算SDM模型参数,并采用Hausman检验选择构建的理论模型。SD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与能源为环境的因,环境为果,经济与能源互为因果;经济的发展有自身的惯性,能源驱动经济的发展;经济、能源、环境叁类变量在空间相互关联;需及时妥善处理固体废物,需警惕废气废水造成的污染。最后在结论基础上提出五条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博,李海波[8](2018)在《生态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频发,已经成为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本文以"能源-环境-经济"的"3E"系统理论为出发点,构建环境约束下的能源经济发展模型,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探究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无论长期还是短期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短期内,经济发展会造成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从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但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意识的提升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得经济发展在长期内重新恢复生态平衡,进而达到经济持续发展目的。(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24期)

李力,洪雪飞,王俊,谢筱玲[9](2018)在《基于PLS与ESDA的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理论分析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化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工具与PLS路径模型,探讨中国省域经济—能源—环境(3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进规律与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动态螺旋上升趋势;省域3E系统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中、东、西部耦合协调度呈现不同的空间聚集演化特征;协调发展空间集群逐渐趋向集聚加强状态。最后,提出应构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应对系统失调,缓解系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趋势。(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黄慧微[10](2018)在《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绩效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当前可持续发展中日益凸显的能源供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文章在详细分析"环境-能源-经济"理论模型、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叁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全要素能源效率计算方法、面板数据处理方法,计算2006—2016年我国不同区域的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比较分析能源经济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最后得出:我国总体来说能源和环境经济效率正在逐年增长,但地区差距依然非常明显,东部地区的表现最为理想,中部地区较为满意,而西部地区仍需投入巨大精力改善。(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08期)

能源环境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发展现状近十多年来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取得了快速发展,并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备受瞩目的重要领域。这从国内经济学领域顶级权威期刊《经济研究》对该领域论文发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经济研究》从2006年至今累计发表了能源环境及气候变化相关论文共计65篇。仅在2010年与2013年两年,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就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10篇之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源环境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1].康晓芸.生态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窥探[J].当代旅游.2019

[2].陈诗一,林伯强.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现状及展望——首届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者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9

[3]..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科研究简介——能源环境气候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

[4].于洋,张丽梅,陈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发展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9

[5].李可心.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区域适宜性评价及能源环境经济效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王秋蓉,于志宏.布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掌握未来发展主导权——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周剑[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19

[7].牟勇,苗成林.基于SDM模型的经济、能源、环境协同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李博,李海波.生态资源、能源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8

[9].李力,洪雪飞,王俊,谢筱玲.基于PLS与ESDA的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软科学.2018

[10].黄慧微.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绩效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8

标签:;  ;  ;  ;  

能源环境经济论文-康晓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