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张春雨,李小宇,张淋淋,王永志,李启云

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张春雨,李小宇,张淋淋,王永志,李启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生物学特性

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雨,李小宇,张淋淋,王永志,李启云[1](2016)在《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的大豆病害之一,不仅造成大豆产量降低,还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SMV基因组是单链正义RNA,通过构建感染性克隆有助于对其进行分子水平上的操作与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张淋淋,李小宇,张春雨,尤晴,王永志[2](2015)在《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SMV-3)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提取SMV-3总RNA,反转录体外合成cDNA第一条链,采用PCR方法扩增出SMV-3全长的叁个片段,将各PCR产物与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连接获得含有完整SMV-3基因组的重组质粒,并经测序验证比对构建前后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pSMV,利用基因枪法将pSMV重组质粒导入大豆,通过ELISA,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SMV感染性克隆已成功侵染受体植株,表明成功构建了SMV-3全基因组的感染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大豆花叶病毒提供了良好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9-09)

耿合员[3](2014)在《人冠状病毒NL63中国株全基因组的测序与感染性克隆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冠状病毒NL63(Human coronavirus NL63, HCoV-NL63)2004年首次从荷兰被分离鉴定。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呈全球性分布。该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成人,既能感染上呼吸道,引起发热、咳嗽、喉炎等普通感冒症状,又能感染下呼吸道,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急性呼吸道症状。也有研究报道,该病毒感染与川崎病的发生相关。HCoV-NL63是目前已知重要的六种人冠状病毒之一。HCoV-NL63全基因组序列信息截止到2012年5月仅有五株,即3株荷兰株,2株美国株。而该病毒国内株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分子结构特征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本研究的首要目的是获得NL63国内株全长基因组序列信息,阐明其分子结构特征,为国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对NL63国内株遗传变异和系统发生作系统分析,进一步明确HCoV-NL63的基因型以及国内株所在的亚型。另一方面,研究证明HCoV-NL63能够利用与SARS-CoV相同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2, ACE2)入侵宿主细胞。尽管受体相同,但是两者引起的病理反应却有很大差异。本研究拟以NL63病毒作为模式病毒,以HCoV-NL63国内株全基因组序列为基础,构建其全长cDNA的感染性克隆,为深入研究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表达调控机理、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致病性等奠定基础。本课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对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32份NL63阳性样本分别进行了总RNA的提取和定量,筛选出病毒拷贝数较高两份样本(编号分别为CBJ037和CBJ123),然后以荷兰株(NL63_Amsterdam)为参考,设计了包含重迭区域、覆盖全长基因组序列的18对引物,通过对病毒RNA提取、RT-PCR、克隆测序并结合3'/5'-RACE技术获得了两株NL63国内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阐明了国内株基因组分子结构特征。结合NL63国内株和其他毒株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NL63病毒目前可分为A、B、C、D四个基因型,而国内株处在一个新的基因型,即D型。Bootscan分析表明,国内株与荷兰株和美国株在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基因重组。第二,在体外通过融合PCR、体外连接的方式获得了NL63国内株全长的cDNA分子。经过体外转录、电转染宿主细胞的方法获得了NL63国内株全长cDNA的感染性克隆。病毒拯救株感染后第7天能够观察到明显的CPE效应,该病毒拯救株命名为ic-NL63。Western blot和IFA实验表明,ic-NL63在宿主细胞内进行了复制和表达。将病毒拯救株连续传代至20代(P20),分别提取P5、P10、P15和P20代的病毒基因组,对引入的分子Marker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分子标记在病毒拯救株传代过程中具有遗传稳定性。第叁,为研究ORF3对病毒功能的影响,对其进行了置换,替换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按照同样的方法将带有GFP标签的全长cDNA体外转录本转染宿主细胞,转染后48h即能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对该重组病毒拯救株连续传代培养,能够观察到CPE效应。Western blot和IFA实验同样表明该重组病毒拯救株在宿主细胞内获得复制和表达,将该重组病毒拯救株命名为ic-NL63-gfp。一步生长曲线实验表明,病毒拯救株ic-NL63和重组病毒拯救株ic-NL63-gfb病毒滴度在感染细胞后第8d达到峰值,分别为105.5TCID50/mL和105TCID50/mL,两者在生长动力学上无显着差异。而荷兰株(NL63_Amsterdam I)病毒滴度在感染后第7d即达到峰值,为106.5TCID50/mL。ic-NL63和ic-NL63-gfp与荷兰株相比在病毒滴度达到峰值的时间上明显滞后且低一个数量级,在生长动力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本研究首次获得了两株HCoV-NL63中国株全基因组序列信息,阐明了其分子结构特征,对其遗传进化作了系统分析,明确了国内株处在一个新的基因型(D型),为NL63国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构建了人冠状病毒NL63国内株全长cDNA的感染性克隆。通过对ORF3的置换,获得了带GFP标签的重组病毒拯救株,并证明ORF3在细胞培养中为病毒复制所非必需。这为进一步研究NL63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病毒的致病性以及抗病毒药物筛选等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4-05-01)

王蓓,刘芳,王汉清,李宁,魏建忠[4](2013)在《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H-J11株的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致病机理,采用PCR方法分4段分别扩增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安徽分离株AH-J11的前病毒cDNA,PCR产物经克隆鉴定,酶切后顺次连接,获得含有完整ALV-J AH-J11株前病毒cDNA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SK-AH-J11。将AH-J11株全基因序列克隆至pBluescriptⅡSK(+)载体中,得到重组质粒pBl-AH-J11,并将其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并经测序验证比对拯救前后病毒的gp85基因序列,结果均表明拯救出了1株重组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rALV-J)。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鸡ALV-J的感染性克隆并救获了其重组病毒,为研究禽白血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良好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王蓓[5](2013)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H-J11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C型禽反录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引起鸡的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和免疫抑制,此病在世界各国鸡群中广泛流行,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由于该病毒能够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的两种方式扩散,现阶段主要通过淘汰携带病毒和患病鸡群,从而达到净化种群的目的。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经典株HPRS-103株和SD07LK1株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将全基因组分为11个片段进行扩增,成功扩增出ALV-J安徽分离株AH-J11的全基因序列,并将其分别克隆至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拼接,并与GenBank上发表的不同来源的国内外流行毒株进行核苷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遗传变异关系,绘制遗传进化树。序列分析比对结果表明,AH-J11株的全长为7844nt,由3个主要的结构基因gag、pol、env和两端的LTR组成;gag与pol基因为相对保守区域,而env基因为病毒的主要变异区,并且与HPRS-103株的全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97.4%,遗传亲缘关系最近。研究结果补充和丰富了ALV-J的基因组信息数据,为了解ALV-J遗传变异关系及构建全基因感染性克隆奠定了基础。其次,采用融合PCR方法将全长11段序列融合至4段J亚群白血病病毒AH-J11株的前病毒cDNA,PCR产物经克隆后顺次连接至pBluescript II SK+载体上,构建该分离株的感染性克隆(pBlALV-AH-J11),将pBlALV-AH-J11重组质粒纯化后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拯救病毒,然后对拯救病毒(rALV-J)进行增殖培养,连续传代3次。分别利用RT-PCR、Western-blot和IFA方法,对拯救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证明,本研究构建了AH-J11株的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并拯救出了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为研究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致病机理和探讨新的防制措施等提供了良好的ALV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最后,为构建以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LTR元件为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将ALV-J LTR克隆至pBluescript II SK(+)载体中,并在5’LTR和3’LTR之间分别插入报告基因(eGFP)和新城疫病毒(NDV)的NP基因,得到重组质粒pSK-LTR-GFP和pSK-LTR-NP。将上述重组质粒分别转染293T细胞、BHK-21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哺乳动物细胞(BHK-21和293T)还是在禽原代细胞中,LTR均能启动外源基因(eGFP和NP)良好转录和表达。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结果显示,报告基因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在48h达到高峰。本研究为利用ALV-J LTR元件构建输送或表达外源基因的质粒载体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袁道莉,王吉贵,毛亚萍,马君,侯蔷[6](2012)在《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是引起水貂以剧烈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烈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原体。ME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病毒粒子无囊膜,直径约18~26 nm,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基因组为线性、单股负链DNA,大小约为5000 bp。目前,该病仍屡次爆发和流行于世界各养貂国家,给养貂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2年S1期)

李德生[7](2012)在《大熊猫源H1N1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感染性克隆构建及疫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成员,可分甲、乙、丙叁个型,其基因组由分节段单股负链的RNA组成。流感病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对流感病毒的研究在公共卫生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此,本研究通过鸡胚接种、MDCK细胞培养、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和RT-PCR等方法,首次从大熊猫鼻腔分泌物中分离并鉴定了一株既能在鸡胚上稳定传代又能在MDCK细胞上稳定产生细胞病变,即以细胞颗粒增多、肿胀、漂落为特征的大熊猫HINI亚型流感病毒,命名为A/Panda/Sichuan/01/2011(H1N1)。大熊猫流感病毒A/Panda/Sichuan/01/2011(H1N1)全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本文根据GenBank报道的流感病毒H1N1亚型基因序列,对分离的流感病毒A/Panda/Sichuan/01/2011(H1N1)八个基因片段设计了包括全部基因组的8对引物,通过RT-PCR的方法扩增病毒全基因序列,扩增的PCR产物连接pMD18-T载体,转化DH5a感受态细胞,经质粒PCR鉴定出阳性克隆菌后送上海生工公司测序。测序结果通过GenBank的BLAST比对分析,同时使用MEGA5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进化的系统发育树。测序结果发现,流感病毒A/Panda/Sichuan/01/2011(H1N1)的八个节段全基因组共13595bp,其中3’与5’末端有一段较短的保守序列;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本株流感病毒与2009H1N1流感病毒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结果表明,A/Panda/Si chuan/01/2011(H1N1)来源于2009H1N1人流感病毒。大熊猫流感病毒A/Panda/Sichuan/01/2011(H1N1)反向遗传技术的建立本文在大熊猫流感病毒A/Panda/Sichuan/01/2011(H1N1)全基因序列测序的基础上,将叁个分段扩增的聚合酶基因连接成完整的基因,并根据序列信息设计八对包含全部完整基因的引物,同时引入酶切位点BspQI,通过PCR扩增出八个完整的基因,将PCR产物回收并磷酸化后连接pMD18-T,转化DH5a感受态细胞,挑选阳性菌落抽质粒酶切,回收酶切产物;同时使用BspQI对表达与转录载体PBD进行酶切。将二者电泳回收后使用T4DNA酶进行连接反应,将连接产物转化DH5a感受态细胞,挑选阳性克隆菌抽质粒酶切鉴定后,送上海生工公司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酶切结果显示,在pBD载体中正确插入八个流感病毒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表明本次八质粒共转染系统的构建是成功的。将构建的八质粒共转染系统质粒重组菌扩大培养,进行质粒抽提并进行纯化和浓度的检测;同时在细胞瓶里培养293T细胞和MDCK细胞;将所得到的八个重组质粒通过共转染的方法转染到293T细胞,培养48h后收冻293T细胞培养物,将转染产物接种MDCK细胞扩大培养,待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后收冻细胞培养物。将MDCK细胞培养物的上清接种9日龄SPF鸡胚,72h后取尿囊液进行HA和HI实验,将呈阳性的样品通过电镜负染的方法观察病毒粒子。HA和Hl实验结果表明,转染产物在鸡胚尿囊液里得到增殖,产生了重组的病毒离子,通过电镜观察到流感病毒粒子存在。一系列的实验证明,本次反向遗传操作获得成功,为今后流感病毒的研究乃至这类病毒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操作平台。M2和HA基因融合表达重组质粒免疫效力研究将M2的C端与HA基因融合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M2HA,该质粒可在细胞内转录表达;pM2HA免疫小鼠后,可以检测到M2特异性抗体,HI抗体效价与pCI-HA组差异不显着,而中和抗体稍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小鼠经致死剂量病毒攻击后,pM2HA组实验小鼠体重轻微下降,攻毒保护率达100%,在遭受中等剂量攻毒后能减轻肺脏病理损害程度;同时对于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也有一定免疫保护力。M2e与HA的联合应用为新型流感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12-01)

袁道莉,王吉贵,毛亚萍,马君,侯蔷[8](2012)在《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是引起水貂以剧烈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烈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原体。ME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病毒粒子无囊膜,直径约18~26nm,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基因组为线性、单股负链DNA,大小约为(本文来源于《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08-01)

武专昌[9](2012)在《一株B亚型ALV的分离、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将孵化9-11d的种蛋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盲传3代(共9d)后,取ALV-p27抗原检测阳性的细胞上清液接种DF-1细胞系以排除内源性ALV干扰的方法,从山东某地方培育品系的鸡群中分离到一种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SDAU09E3。PCR扩增其env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A、B、C、D、E、J亚群参考毒株进行了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分离株gp85的氨基酸序列与4株ALV-B参考株的同源性最高,均大于91%,而与其他亚型ALV参考株的同源性均低于87.9%,因此将此分离株划归为B亚群。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不同亚群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8对连续、相互部分重迭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和分段克隆测序的方法,完成了该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分离株SDAU09E3的前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登录号为JF826241),并分析了其结构基因和LTR与其他参考毒株的序列同源性和差异。同时还比较了从山东地方品系鸡群分离到的二株B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 SDAU09E3和SDAU09C2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它们在细胞培养上的复制动态。这二株ALV-B的同源性为95.4%,与Genbank中3株B亚群参考株之间的同源性也均在91.0%~94.9%间,而与其它亚群参考株的同源性均低于87.9%。与亚群无关的gag、pol基因和LTR的核苷酸序列比较表明,这二株ALV-B的gag和pol基因与所有比较的参考株的同源性均在93%以上。LTR与其他外源性ALV参考株的LTR间的同源性在72.6%~88.3%范围内,但与E亚群内源性ALV的LTR的同源性只有51.5%。然而,这二个ALV-B的LTR的同源性也只有74.8%,远低于其他基因组部分的同源性,特别是它们的LTR的U3区同源性只有68.8%,二者在二个CAAT分布上也显着不同。对这二株ALV-B在DF-1细胞上的复制动态比较表明,它们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CID50值非常类似,但SDAU09E3株核衣壳蛋白p27抗原的含量显着高于SDAU09C2株。这表明,同一亚群的不同毒株在复制过程中,所表达的p27抗原量与所形成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量间没有平行关系。这一差异与LTR-U3区的相关性则有待应用感染性克隆技术来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根据B亚型白血病病毒SDAU09E3前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覆盖全长的叁对重迭引物,以提取感染SDAU09E3病毒的DF-1细胞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分3段扩增出B亚型白血病病毒SDAU09E3株的前病毒cDNA,PCR产物经克隆后顺次连接入pUC19,获得一个含有完整ALV-B前病毒cDNA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UC19-SDAU09E3。重组质粒纯化后转染DF-1细胞,经抗ALV-A和ALV-B的小鼠血清对转染后的细胞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收集转染后的p27检测阳性的细胞上清再感染DF-1细胞并传代检测细胞上清p27仍为阳性,证明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克隆化病毒rSDAU09E3,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构建的B亚型ALV感染性克隆的基础上,将病毒肿瘤基因—fps基因经适当修饰后插入SDAU09E3的前病毒基因组中的env和3′-UTR间,构建了重组质粒pSDAU09E3-fps,期望能拯救出类似RSV的携带病毒肿瘤基因、具有完整的病毒基因组且能具有急性转化能力的病毒,转染CEF后进行IFA可检测到env基因和fps基因的表达,但未能获得病毒和产生细胞转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5)

陈建飞[10](2012)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是冠状病毒的成员之一,能够引起各年龄的猪发生呕吐、腹泻和脱水,尤其是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新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该病毒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PEDV弱毒株(CV777-P125)、强毒株CH/S、流行毒株CH/FJND-3/2011全基因组序列的长度分别为27953个核苷酸(nucleotides, nt)、28026nt、28038nt。CV777-P125、CH/S、CH/FJND-3/2011全基因组序列与CV777的同源性分别为97.6%、97.2%、96.9%。CH/S、CH/FJND-3/2011与CV777-P125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7%、97.2%。CH/S与CH/FJND-3/2011的序列同源性为97.4%。CV777-P125、CH/S、CH/FJND-3/2011的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由292nt组成,比CV777的少4nt。与CV777相比,CV777-P125在复制酶基因内缺失24nt、在S基因内缺失3nt、在ORF3内缺失49nt; CH/S在复制酶基因内缺失3nt;CH/FJND-3/2011在S基因内有碱基缺失和插入现象,导致S基因比CV777的长9nt。2011年27株地方流行毒株(包括CH/FJND-3/2011)S基因的长度在4146~4170nt之间,其中17株的长度为4161nt。根据S基因的系统发育树:27株流行毒株和33株参考毒株被分为2个大群(G1、G2);每个大群又分为2个亚群(G1-1、G1-2、G2-1、G2-2)。有17株在G1-1亚群中,和韩国2009年流行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3株在G2-1亚群中,和JS-2004-2, DX, LJB/03的亲缘关系较近;7株在G2-2亚群中,和弱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G1-1亚群内的17株毒株的S基因除存在碱基缺失和插入外,还存在大量的点突变。碱基缺失、插入和点突变主要集中在S基因N端的1100nt内部。G2-2亚群内的流行毒株与PEDV弱毒株的同源性较高,G2-1亚群内的次之,G1-1亚群内的最低。CV777-P125、CH/S、2011年流行毒株S蛋白上诱导中和抗体产生的抗原表位域(COE)、抗原表位(S1D5,S1D6,2C10)与CV777S蛋白上相应区域分析结果表明:29个毒株的COE序列没有氨基酸缺失和插入,但是存在氨基酸点突变,突变数目为7~13个;2011年流行毒株与CV777-P125的点突变氨基酸数目为0~8个,突变率在0%~5.71%。S1D5表位除在CH/HLJHG/2011中有1个点突变外,在其他流行毒株中则完全保守;S1D6表位在CV777-P125、CH/FJND-4/2011、CH/GXNN/2011、CH/GXWM/2011、CH/HNZZ/2011、CH/JL/2011中完全保守;而在其他毒株中则有2或3个点突变;2C10表位在所有毒株中非常保守。构建了含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早期启动子序列、PEDV5’端序列(402bp)、多克隆位点序列(SacII、MluI、NarI)、PEDV3’端序列(2434bp,含多聚腺苷化尾巴)、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elta virus, HDV)核酶序列、牛生长激素(bovine growth hormone, BGH)终止和多聚腺苷化序列6个元件的中间质粒pBAC-PEDV-5’-3’。通过融合PCR得到构建全长cDNA克隆的4个片段(AB、C、D、E)。将4个片段依次连接到中间质粒pBAC-PEDV-5’-3’上,得到含全长cDNA克隆的重组质粒pBAC-PEDV-FULL。用该重组质粒转染Vero E6细胞拯救重组病毒,重组病毒能够引起Vero E6细胞发生病变,套式RT-PCR能够检测到重组病毒F2代的正链和负链RNA;通过电镜能够检测到重组病毒F5代的病毒粒子,F5代的5’端序列与重组质粒pBAC-PEDV-FULL、亲本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9.9%、99.6%。利用引入的分子标签能够对重组病毒和亲本毒株进行鉴别诊断。上述结果表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PEDV感染性cDNA克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2-06-01)

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获得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SMV-3)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提取SMV-3总RNA,反转录体外合成cDNA第一条链,采用PCR方法扩增出SMV-3全长的叁个片段,将各PCR产物与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连接获得含有完整SMV-3基因组的重组质粒,并经测序验证比对构建前后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pSMV,利用基因枪法将pSMV重组质粒导入大豆,通过ELISA,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SMV感染性克隆已成功侵染受体植株,表明成功构建了SMV-3全基因组的感染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大豆花叶病毒提供了良好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雨,李小宇,张淋淋,王永志,李启云.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2].张淋淋,李小宇,张春雨,尤晴,王永志.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C].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3].耿合员.人冠状病毒NL63中国株全基因组的测序与感染性克隆构建[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

[4].王蓓,刘芳,王汉清,李宁,魏建忠.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H-J11株的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构建[J].畜牧兽医学报.2013

[5].王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H-J11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感染性克隆的构建[D].安徽农业大学.2013

[6].袁道莉,王吉贵,毛亚萍,马君,侯蔷.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J].畜牧与兽医.2012

[7].李德生.大熊猫源H1N1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感染性克隆构建及疫苗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8].袁道莉,王吉贵,毛亚萍,马君,侯蔷.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C].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2012

[9].武专昌.一株B亚型ALV的分离、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感染性克隆的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2012

[10].陈建飞.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标签:;  ;  ;  ;  

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论文-张春雨,李小宇,张淋淋,王永志,李启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