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活性炭工艺论文-殷祺,郭小龙,桂波,陈艳,董秉直

臭氧活性炭工艺论文-殷祺,郭小龙,桂波,陈艳,董秉直

导读:本文包含了臭氧活性炭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饮用水处理,在线混凝,藻类,臭氧生物活性炭

臭氧活性炭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殷祺,郭小龙,桂波,陈艳,董秉直[1](2019)在《超滤-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工艺处理太湖水的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试考察直接过滤和在线混凝去除各种污染物的效果以及膜压差变化,试验还比较了常规-臭氧生物活性炭和超滤-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工艺的处理效果。试验研究表明,相比于直接过滤,在线混凝可有效控制膜压差的上升,去除氨氮、COD_(Mn)、TOC、UV_(254)以及藻类分别提高18.2%、8.7%、9%、23.4%及7%。超滤-臭氧生物活性炭去除氨氮、COD_(Mn)、TOC以及UV_(254)的效果与常规-臭氧生物活性炭的相似,但去除浊度和藻类明显优于常规-臭氧生物活性炭。(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1期)

赵有生,曹之淇,张建星,姚晓琰[2](2019)在《臭氧-活性炭-生化工艺处理碱渣废水中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臭氧-活性炭-生化工艺对石油炼化厂碱渣尾水进行处理,进水COD波动较大,为72~254 mg/L,相应臭氧投加量为61. 4~150 mg/L,氧化HRT为1. 8 h时,COD和NH_4~+-N去除率均值分别为44. 35%,69. 23%,同时B/C由0. 1提高到0. 25,推测NH_4~+-N氧化产物为NO_3~--N而非N_2,臭氧对NH_4~+-N的过度氧化会影响到臭氧对主要污染物质COD的降解效果;臭氧出水经过BAF及MBBR并联的两种生化工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降解COD去除率分别是50. 5%和44%,降解NH_4~+-N去除率均为95%以上,出水在0. 1 mg/L左右,BAF处理后出水COD、NH_4~+-N、石油类、挥发酚等可达标排放,效果优于MBBR;试验也进行活性炭-金属催化剂选型试验,认为市售的α-催化剂效果最好,而金属类催化剂中Mn对COD降解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8-30)

王晓云,李启明,付爱民[3](2019)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净水工艺出水卤乙酸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7月~2018年6月,以周为单位对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净水工艺水厂出水进行水样采集,共取样52次,研究了出水卤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出水一氯乙酸(monochloroacetic acid,MCAA)、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DCAA)、叁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A)、一溴乙酸(monobromoacetic acid,MBAA)、二溴乙酸(dibromoacetic acid,DBAA)等5种卤乙酸(five haloacetic acids,HAA5)浓度介于1.18~7.18μg/L,低于USPEA所规定的最大允许浓度值30μg/L;出水一氯乙酸、二氯乙酸、叁氯乙酸、一溴乙酸、二溴乙酸、叁溴乙酸(tribromoacetic acid,TBAA)、一溴一氯乙酸(bromochloroacetic acid,BCAA)、一溴二氯乙酸(bromodichloroacetic acid,BDCAA)、二溴一氯乙酸(chlorodibromoacetic acid,CBDAA)等9种卤乙酸(nine haloacetic acids,HAA9)浓度介于3.20~11.69μg/L。水厂出水HAAs主要为DBAA、BCAA、DCAA及TCAA。夏季以DBAA与BCAA为主要成分,以含溴乙酸为主;冬季以DCAA与TCAA为主要成分,以含氯乙酸为主。HAAs浓度随着时间与季节的改变,由夏季至冬季浓度下降,然后自冬季至夏季浓度升高,说明水厂出水HAAs浓度与温度变化趋势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原水温度、出水温度与HAA5、HAA9浓度呈现正相关,出水pH与HAA5、HAA9浓度呈现负相关,表明水温与pH均会影响HAAs化合物的生成量。(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07期)

孙王茹[4](2019)在《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去除》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去除污水厂二级出水中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试验选取6种常见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为目标抗生素,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活性炭炭层高度以及空床停留时间(EBCT)对目标抗生素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8 mg/L,臭氧与目标物质反应时间为20 min,活性炭炭层高度为750 mm,EBCT为10 min时,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目标抗生素的平均去除率为69.24%,对头孢他啶(CAZ)的去除率最高,为75.13%,头孢曲松(CRO)的去除率最低,为62.14%。(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徐春蕾[5](2019)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典型水质指标的控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水源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饮用水标准的日益提高,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选取江苏省以长江、太湖、淮河和沂沭泗水系为水源的地表水厂,分析其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前后长达一年的水质数据,发现原水受水厂在进行深度处理改造后,出厂水浑浊度月平均值均有明显的降低,仅为0.1-0.4 NTU,对浑浊度的最大去除率可达98.7%;出厂水COD_(Mn)月平均值也有明显的降低,为1.0~2.7 mg/L,对COD去除率最大提升27.2%;不同水系水源出厂水中叁卤甲烷含量降低了19.4%~78.7%。运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较常规水处理工艺能够有效改善出厂水水质,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夏星宇[6](2019)在《臭氧活性炭工艺长期稳定运行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出厂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满足人们对水质日益增高的需求,使用深度水处理工艺保障水质是目前净水厂普遍采用的方法。本文以使用太湖作为水源地的苏南某水厂为例,探讨和分析O_3—BAC工艺对微污染源水长期稳定净化的运行规律。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投加预臭氧对COD_(Mn)的去除的贡献;通过对苏南某水厂1年的运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预臭氧和常规处理工艺对浊度及耗氧量的去除效能,常规工艺浊度去除率高,可以有效控制深度处理工艺进水有机物含量。为了提高藻类的去除效果,采用KMnO_4预氧化试验,研究不同高锰酸钾投加量对藻类去除的效果,从而确定高锰酸钾最佳投加量。探讨采用预臭氧工艺降低原水嗅味的效能,发现在预臭氧投加量0.8mg/L、主臭氧投加量1.4 mg/L情况下,预臭氧环节对2-MIB的去除率为32.38%;而继续增大预臭氧投加量能够提高该环节对2-MIB的去除效果,使得后续各阶段工艺出水2-MIB浓度下降,从而使整体工艺出水2-MIB浓度低于人体嗅阈值。针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根据长期的运行数据分析其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O_3—BAC工艺在刚运行时对COD_(Mn)、TOC、UV_(254)这叁项指标的去除率最高,之后5个月迅速降低,然后在6~24个月呈现出稳中带降的趋势,分别保持在30%~40%、15%~25%、50%~65%的区间内;在运行3~4年的中期运行阶段,O_3—BAC工艺对这叁项指标的去除效果分别维持在20%~30%、10%~16%、50%~65%的范围内;在运行5~7年的长期运行阶段,其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依然保持着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对这叁项指标的去除效能分别处于15%~25%、10%~20%、30%~45%的范围内。而O_3—BAC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率则一直不理想,有时甚至出现反弹。根据长期运行数据分析活性炭吸附性能变化情况,在O_3—BAC工艺投入运行1年内,活性炭碘值降幅达到31.67%,亚甲蓝值下降幅度为20.66%;运行2~5年期间,活性炭碘值总降幅为18.37%,亚甲蓝值总降幅为45.56%;运行6~7.5年期间,活性炭碘值再次进入快速下降阶段,总降幅40.36%,年平均降幅16.14%,而亚甲蓝值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一些,总降幅为32.61%,年平均降幅13.04%。在O_3—BAC工艺运行6年以后开展生产性试验,对长期运行的活性炭滤料进行更换。试验表明,更新后第一年,在同样的进水水质、水量条件下,新炭物理吸附性能的下降速度明显高于旧炭;而在运行1~1.5年期间,新炭吸附性能下降速度明显放缓,碘值降幅仅为4.19%,亚甲蓝值降幅为5.03%,进入稳定运行阶段。(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曹龙[7](2019)在《臭氧—活性炭—超滤工艺去除水源水邻苯二甲酸酯的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类半挥发性和脂溶性的环境激素,通常作为软化剂及增塑剂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当前,邻苯二甲酸酯己在各类环境介质中检出,被认为是“第二个全球性PCB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毒理效应。目前世界各国对PAEs在水中的去除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根据去除机理的不同,对于PAEs的去除方法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法,膜滤、高级氧化法等。传统的净水工艺的居民用水安全性偏低,考虑到水厂现有工艺升级改造的需要及基建规模的限制,对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净水工艺进行强化以及引入深度处理单元,实现处理效果的互补加强,这对于水厂工艺的效能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选择我国水体普遍检出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华南水源地L江、B江、M江的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现状,以此为实验室浓度背景值,进行了活性炭优选、研究了强化混凝工艺去除邻苯二甲酸酯的最优条件;论证单独的深度处理单元以及联用工艺去除邻苯二甲酸酯的操作效能。试验结论如下:水源地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季节调查表明:所调查的水源地普遍受到PAEs污染且浓度具有季节性差异,以秋冬污染值最高,其中秋季水源地的DBP超标率达到100%;抽检水样均测出DMP、DEP、DBP,而DEHP仅在夏季的B江水中被检出,检出浓度范围分别为1.74-3.10μg/L、0,20-10.81μg/L、0.15-8.12μg/L、0-18.71μg/L。水源地PAEs浓度峰值范围为14.18μg/L-33.59μg/L,高于国内其他水源地的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值。活性炭选型试验表明:果壳炭对PAEs吸附容量高于煤质炭及木质炭。Freundich经验模型能很好的拟合果壳炭对PAEs的吸附行为;在动态吸附试验中,果壳炭对四种PAEs物质的去除率为85%-100%,吸附时间超过120min后,四种PAEs浓度皆低于0.5μg/L。当PAEs进水浓度为5μg/L、10μg/L、20μg/L时,各PAEs物质的炭柱出水浓度均低于2.70Oμg/L,符合水质卫生标准,体现了果壳炭对PAEs物质良好的适应性优于国内常规水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因此,可考虑将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与常规水处理工艺联用。强化混凝试验表明:在50μg/L的PAEs进水条件下,强化混凝实验确定出各最佳操作条件分别为:以150r/mins+3min进行搅拌,此时ΣPAEs去除率达到41.02%、以15mg/L的投炭量进行活性炭协同处理,此时ΣPAEs去除率约为45%。在10-20μg/L,40-60/L、80-100μg/L的进水浓度下,强化混凝与活性炭协同处理的PAEs平均剩余浓度依次是4.93μg/L、8.55μg/L和18.40μg/L,ΣPAEs去除率范围为66.0%-73.90%。系列组合工艺运行试验表明:考虑到水质安全性、PAEs综合去除率、运行周期、滤膜保养等因素,项目确定较优的工艺条件为:臭氧投加量8mg/L,活性炭空床停留时间15min,超滤操作压力为0.IMpa。对于臭氧-活性炭工艺,对各邻苯二甲酸酯分子的去除次序为:DMP>DEP>DEHP>DBP;对于活性炭-超滤工艺,pH=7时,PAEs疏水性增强,多以分子形式被滤膜吸附去除。较高的Na+及PAEs浓度易引起滤膜污染,以0.001mol/L的Na+浓度和pH=7为最优条件,对各邻苯二甲酸酯分子的去除次序为:DEHP>DBP>DEP>DMP。臭氧一活性炭联用工艺适合处理DEP、DMP类小分子;活性炭一超滤工艺的PAEs综合去除率范围是82.46%-96.60%,比单独运行活性炭吸附工艺平均高出23.49%,四种PAEs的出水浓度为0-3.11 μg/L,其中,大分子的DEHP.DBP处理效果较好。臭氧-活性炭-超滤工艺的连续流实验出水效果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对叁种浓度PAEs的去除效果与臭氧-活性炭工艺及活性炭-超滤工艺相比,去除率平均提高34.7及5.9个百分点。建议在中低浓度下选用活性炭-超滤工艺,在高浓度风险下选用臭氧-活性炭-超滤工艺。(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尹鑫磊[8](2019)在《臭氧—活性炭工艺在东北低温高色度条件下的应用与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臭氧-活性炭工艺在东北寒冷地区的应用较少。某净水厂工程项目位于黑龙江省,针对原水水温低、色度较高及微污染问题,采用了臭氧-活性炭工艺,其主要设计参数:预臭氧投加量为0.5~1.5mg/L,主臭氧投加量为1.5~2.5mg/L,絮凝池停留时间为20min,沉淀池上升流速为1.63mm/s,V型滤池滤速为6.8m/h,活性炭池滤速为5.5m/h。净水厂投产2年后的水质检测表明,臭氧-活性炭工艺在冬季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出水水质达到国标要求。(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04期)

奚浩,喻卓尔,查正林[9](2019)在《臭氧-活性炭工艺在绍兴某水厂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给水深度处理工艺目前主要以臭氧-活性炭工艺及膜工艺为主,而臭氧-活性炭工艺在投资及运营维护上更具优势,成为了主流的给水深度处理工艺。绍兴某水厂主要供水水源为汤浦水库,汤浦水库水质为Ⅱ类水,是合格、优质的饮用水源;备用水源为曹娥江,曹娥江水质总体上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但是水中总氮等指标偏高,因此在常规处理工艺上需要强化对这些指标的处理。本文介绍了臭氧-活性炭技术在绍兴某水厂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何敏,刘玉红,李玲玲,余沛芝,方月英[10](2019)在《次氯酸钠对臭氧活性炭工艺段出水的消毒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方某净水厂臭氧活性炭工艺段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次氯酸钠对微生物的灭活效果以及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当次氯酸钠投加量为12~20 mg/L,反应60 min时,可使菌落总数降至低于20 CFU/mL,此时总大肠菌群未检出,反应后余氯达到0.51 mg/L以上,消毒副产物总量不超过1,可确保饮用水质安全。(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臭氧活性炭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臭氧-活性炭-生化工艺对石油炼化厂碱渣尾水进行处理,进水COD波动较大,为72~254 mg/L,相应臭氧投加量为61. 4~150 mg/L,氧化HRT为1. 8 h时,COD和NH_4~+-N去除率均值分别为44. 35%,69. 23%,同时B/C由0. 1提高到0. 25,推测NH_4~+-N氧化产物为NO_3~--N而非N_2,臭氧对NH_4~+-N的过度氧化会影响到臭氧对主要污染物质COD的降解效果;臭氧出水经过BAF及MBBR并联的两种生化工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降解COD去除率分别是50. 5%和44%,降解NH_4~+-N去除率均为95%以上,出水在0. 1 mg/L左右,BAF处理后出水COD、NH_4~+-N、石油类、挥发酚等可达标排放,效果优于MBBR;试验也进行活性炭-金属催化剂选型试验,认为市售的α-催化剂效果最好,而金属类催化剂中Mn对COD降解效果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臭氧活性炭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1].殷祺,郭小龙,桂波,陈艳,董秉直.超滤-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工艺处理太湖水的中试研究[J].给水排水.2019

[2].赵有生,曹之淇,张建星,姚晓琰.臭氧-活性炭-生化工艺处理碱渣废水中试[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王晓云,李启明,付爱民.臭氧—生物活性炭净水工艺出水卤乙酸分布[J].给水排水.2019

[4].孙王茹.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去除[J].云南化工.2019

[5].徐春蕾.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典型水质指标的控制效果[J].净水技术.2019

[6].夏星宇.臭氧活性炭工艺长期稳定运行情况分析[D].苏州科技大学.2019

[7].曹龙.臭氧—活性炭—超滤工艺去除水源水邻苯二甲酸酯的效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9

[8].尹鑫磊.臭氧—活性炭工艺在东北低温高色度条件下的应用与效果[J].给水排水.2019

[9].奚浩,喻卓尔,查正林.臭氧-活性炭工艺在绍兴某水厂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

[10].何敏,刘玉红,李玲玲,余沛芝,方月英.次氯酸钠对臭氧活性炭工艺段出水的消毒效果[J].净水技术.2019

标签:;  ;  ;  ;  

臭氧活性炭工艺论文-殷祺,郭小龙,桂波,陈艳,董秉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